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2)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②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③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④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⑤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名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__。
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
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
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适合②空;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适合③空;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适合①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APEC北京会议鲜明的主题,体现出中国对亚太持久发展繁荣所作的深入思考和安排。
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二)清单二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又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夫妻间天各一方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感。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一、(2022·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思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
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闲适自在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
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宿芥塘佛祠①贺铸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正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从麦苗抽芒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待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任务突破练18名篇名句默写1.(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模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通过描述采集佳木香草的行为,喻示诗人不断追求美好事物的嘉德懿行。
(2)杜甫《登高》中“,”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鹧鸪”这一意象,或表现爱恨情怨,或寄托漂泊相思,或抒发兴亡之叹,“,”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2021·江苏如皋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在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也是借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
(2)《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上。
(3)在唐诗中雁的文化内涵丰富,它可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
3.(2021·山东泰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
(2)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一句,《蜀相》中的“”一句。
(3)中国古代诗文与酒有密切关系。
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写曹操斟酒祭江;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4.(2021·山东临沂高三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皋本是东方的高地,后多指归隐后的耕地,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两句有关。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借助叠词和文言助词“兮”,使诗歌充满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
(3)《庄子·渔父》有“真悲无声而哀”之说,宋人就善于在词作中描摹男女泪眼相对的细节,如“,”,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9届高三语文三轮汇编之古诗鉴赏以及默写一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5分)答:⑵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1分)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2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亦君子乎?(《论语》)(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3),靡有朝矣。
(《诗经·氓》)(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天行健,。
(《易经·乾卦》)(8)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二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答:。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⑵,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⑷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⑸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⑹,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三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怀吴中(宋)(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时间:90分钟分值:300分)1.(2016·郑州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无题》中,用两个比喻句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常用来歌颂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2016·石家庄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3)《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2016·辽宁五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中秋佳节,小方想给远方的朋友寄张明信片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愿,请你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选出合适的两句推荐给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斜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哪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采纳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剖析。
2.阅读下边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溪桥晚兴郑协①孤独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旺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光景?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安逸淡泊的心境,你赞同这类说法吗?请联合诗歌简要剖析。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留别王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己世所稀。
只应守孤独,还掩故园扉。
【注】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
( 1)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剖析。
答:(2)“当路谁相假,知己世所稀”两句,被以为是全诗的要点。
试剖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剖析其在构造上的作用。
答:4、阅读下边这首唐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8 分)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绘的是如何的一种情形?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答:(2)试从修辞角度剖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5.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心绪,鸣噪自纷繁。
(1)这首诗描绘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联为例,剖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成效。
答:(2)全诗经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6、阅读下边两首古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清单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1.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
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
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即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版汇编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岳麓寺①李东阳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②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永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鷓鸪③声里独凭栏。
【注释】①成化八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
岳麓寺,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湘江岸边。
②僧:此指僧寺。
③鹧鸪:鸟名。
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暗含了诗人登上高峰时的激动心情。
B.“危峰”写山峰之高耸,“高瞰”状视野之广远;两个词表现了岳麓山挺拔的气势。
C.颔联描写山中所见岳麓寺及其周围景色,突出其幽深、清寂的特点,为眼前实景。
D.颈联描写远眺所见;平沙浅草、天边,落日孤城、湘江,构成一幅开阔苍凉的画面。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三语基默写古诗鉴赏第36练古诗鉴赏(2)不分版本古诗鉴赏〔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1)词的上片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2)词的下片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从全词看,“何处合成愁〞中“愁〞的内涵丰富,试具体阐释。
答:(2)“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表达感情曲折委婉,试简要分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宿铁关西馆岑参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心常怯〞的原因。
答:(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答:(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
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了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答:(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专题四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一)古典诗歌鉴赏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天津卷的诗歌鉴赏在试题结构和分值方面没有大的变化,3道题,8或9分。
诗歌选取的既有五言古体诗,也有绝句、律诗。
在题目的考查方面,始终严格遵循着考试说明中的要求,考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
2018年考查了一道客观题,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并积极总结诗歌鉴赏题目中客观题的答题方法。
【真题典例】【考点集训】(2017天津红桥区一模,1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次张安国韵[宋]朱熹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注],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注] 危弦:演奏乐器时的变调改曲。
(1)本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请具体说明。
(2分)答:(2)结合词句,指出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答:(3)请从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并给予分析。
(3分)答:答案(1)时间顺序。
黄昏(落日照楼船)—前夜(风月从今别一川)—后夜(永夜清霜透幕毡)—天明(明日回头江树远)(2)①虚实结合。
想到天明后远离出发地,因而更加思念友人。
②寓情于景。
通过写辽远的晴空中的雁群,表现与友人别后的孤寂怅惘。
③侧面描写。
通过写深夜的失眠,侧面反映对友人的思念。
(3)“永夜清霜透幕毡”,词人通过写深夜难眠,更深沉地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方法集训】(2017天津和平区二模,1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知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1)“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2)下片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中的“此中人”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答:答案(1)这两句描写了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诗词鉴赏之诗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1.(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3.(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训练9写景·抒情·比较(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11分)咏檐前竹沈约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笋壳。
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
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
“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
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8分)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
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
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
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
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
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
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
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出栈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
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
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
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了相反的安排。
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
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
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
“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
“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
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
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