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14
平行线的判断定理和性质定理[ 一] 、平行线的判断一、填空1.如图1,若A=3,则∥;若 2=E,则∥;若+= 180 °,则∥.D5ac dAE 1 212a51 2442133b3b B CA B C3图1图2图3图42.若 a⊥c,b⊥c,则 a b .3.如图2,写出一个能判断直线l ∥l的条件:124.在四边形 ABCD中,∠ A +∠B = 180 °,则∥5.如图3,若∠ 1 + ∠2 = 180 °,则∥。
6.如图4,∠ 1、∠ 2、∠ 3、∠ 4、∠5 中,同位角有内错角有;同旁内角有7.如图5,填空并在括号中填原因:( 1)由∠ ABD =∠CDB 得∥(( 2)由∠ CAD =∠ACB 得∥(( 3)由∠ CBA +∠BAD = 180°得∥(A D5l112O43B l2C图5图68.如图6,尽可能多地写出直线l 1∥l2的条件:9.如图7,尽可能地写出能判断AB∥CD的条件来:10.如图8,推理填空:( 1)∵∠ A =∠(已知),∴AC∥ED();( 2)∵∠ 2 = ∠(已知),∴AC∥ED();( 3)∵∠ A +∠= 180 °(已知),∴AB∥FD();( 4)∵∠ 2 + ∠= 180 °(已知),∴AC∥ED();二、解答以下各题11.如图9,∠ D =∠A,∠ B =∠FCB,求证:ED∥CF..().;.););)A D21435BC图7..AEF213B D C图8E DC FA B图9(第 1页,共 3 页)12.如图 10,∠ 1∶∠ 2∶∠ 3 = 2 ∶3∶4, ∠AFE = 60 °,∠ 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原因.A1FE23BD C图 1013.如图 11,直线 AB 、 CD 被 EF 所截,∠ 1 = ∠2,∠ CNF =∠BME 。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对于平行线的判定(2)的引入,在上课时平行线判定(1)的基础上,导入得当,衔接自然,达到预期设想目标。
2、把本课时一分为二,重点在于对例2的讲解上,添加辅助线的.导入也十分顺畅,学生掌握较好。
3、对于少部分同学同位角、内错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构成的还不是很清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的复习课是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之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区别上以及几何简单推理表述上仍存在困惑,而精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导学案。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
2、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安排的是自主学习部分,以填空的形式。
再次让学生认清“角的数量关系”与“线平行”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进一步明确由“角数量关系”得到“线平行”要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线平行”得到“角数量关系”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者在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接着安排的是巩固提高练习。
在学生明确判定和性质内容和区别之后,让学生试着书写几何推理过程。
该部分的题难度逐步提升,并且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类型,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能够灵活地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简单的转化。
再者安排了提高练习,目的是照顾中等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也有一定的提高。
最后是测评反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导学案内容设计上,测评反馈较简单,起不到测评效果;3、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讨论,讨论的作用起不到;4、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上不到位;5、驾驭课堂能力差,学生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调动;6、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学心理紧张。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练习题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一]、平行线的判定一、填空1.如图1,若∠A=∠3,则 ∥ ; 若∠2=∠E ,则 ∥ ;若∠ +∠ = 180°,则 ∥ .2.若a⊥c,b⊥c,则a b .3.如图2,写出一个能判定直线l 1∥l 2的条件: . 4.在四边形ABCD 中,∠A +∠B = 180°,则 ∥ ( ). 5.如图3,若∠1 +∠2 = 180°,则 ∥ .6.如图4,∠1、∠2、∠3、∠4、∠5中, 同位角有 ; 内错角有 ;同旁内角有 . 7.如图5,填空并在括号中填理由:(1)由∠ABD =∠CDB 得 ∥ ( ); (2)由∠CAD =∠ACB 得 ∥ ( ); (3)由∠CBA +∠BAD = 180°得 ∥ ( )8.如图6,尽可能多地写出直线l 1∥l 2的条件: .9.如图7,尽可能地写出能判定AB∥CD 的条件来: . 10.如图8,推理填空:(1)∵∠A =∠ (已知), ∴AC∥ED( );(2)∵∠2 =∠ (已知), ∴AC∥ED( ); (3)∵∠A +∠ = 180°(已知), ∴AB∥FD( );(4)∵∠2 +∠ = 180°(已知), ∴AC∥ED( ); 二、解答下列各题11.如图9,∠D =∠A,∠B =∠FCB,求证:ED∥CF.ACB41 23 5图4ab c d 123 图3A B C ED 1 2 3 图1 图243 2 1 5ab1 2 3A F C DB E图8EBAF D C图9ADCBO图5图65 1 243 l 1 l 2图754 32 1 A DC B12.如图10,∠1∶∠2∶∠3 = 2∶3∶4, ∠AFE =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13.如图11,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 =∠2,∠CNF =∠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