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 症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1
什么是癔症
一、什么是癔症二、癔症能治好吗1. 癔症能治好吗2. 癔症的治疗方法3. 癔症的治疗费用三、癔症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癔症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
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
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
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癔症能治好吗
1、癔症能治好吗癔症是可以治好的,这类疾病治疗方法比较多,常见就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在对患者癔症改善上,都是有着很好帮助作用。
癔症的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大多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缓解。
但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
具有明显癔症性格特征的患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复发。
2、癔症的治疗方法2.1、心理治疗: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忌讳过多讨论发病原因。
②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
③以消除症状为主。
主要采用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
2.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
什么是癔症_癔症有什么表现*导读:什么是癔症?癔症这个词可能大家觉得很少见,但在医院急救中心这并不少有。
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小编这就为大家介绍什么是癔症。
*什么是癔症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
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突发癔症6月7日,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向小编讲述了最近出警遇到的两件事:一是他当天值班时在我市一中专学校接到一位患癔症的女学生,见到那名女生时,她手脚抽搐,张大嘴呼吸,情绪很激动。
据介绍是两个女同学之间发生了口角,女孩子爱钻牛角尖,一时想不开,所以才产生癔症症状。
二是他在前几天也接到过类似病人,即家住丽华新村的一户人家母女吵架,母亲因女儿不听话而被气得发癔症,家人赶紧为她叫了救护车。
医生说,在日常急救的癔症病人中,女性发病较多,占了大约95%以上,她们在情绪过度激动时容易发病。
有些人性格比较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喜欢跟自己较劲,有不称心的事或受了委屈不习惯向别人倾诉,而是自己憋在心里,越想越不开心,这样就会发生癔症。
另外,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在家时大人对他们都是百依百顺的,导致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不为别人考虑。
走入社会后仍指望周围的人会围着自己转,有时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愿望不符,心情不舒畅,碰到事情时情绪容易发生波动,这样就会产生癔症症状。
因此张医生提醒,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呼吸,发病时可以捂住嘴,平复一下心情。
*癔症的特点据介绍,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属于神经官能症的范围,多由各种精神创伤所致。
患者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特点,表现为强烈而明显的情感反应,但极不稳定,暗示性高,有丰富动人的幻想倾向。
发病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以女性多见,有癔症特有性格,如高度情感性、暗示性,丰富的幻想,以自我为中心等。
你了解癔症病吗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 )disorders]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
介绍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症状体征该病多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上初发者少见,常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解离性(精神障碍)和转换性(躯体障碍)两种障碍,由于它既可有运动,感觉障碍,又可表现为类自主神经功能,意识,记忆障碍,甚至精神病性障碍,因此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本病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分离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这一类型起病前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注意,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DSM-Ⅲ和Ⅳ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神游,多重人格,人格解体障碍及非典型分离性障碍等。
(1)分离性遗忘症(dissociative amnesia):属于心因性遗忘,患者没有头,脑外伤等器质性损害,而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有关,并非由于偶然原因而想不起来,如果只限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称局限型(local form)或选择性遗忘;对以往全部生活失去记忆者则称为广泛型(generalized form)遗忘。
癔症是什么症状是哪些
*导读:癔症是什么?癔症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人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而导致,对这方面一定要有足够的警惕。
……
癔症是现在临床上,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一种疾病,往往都与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症状,症状是功能性的,而在治疗上,患者的心理治疗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但除此之外,也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适当的进行自我护理。
*癔症是什么症状是哪些
*1、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是癔症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运动。
而若是病情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瘫痪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如,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单瘫,截瘫或偏瘫方面的不良反应,除此之外,也还有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起立不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2、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也是癔症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患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突然听力丧失,电测听和听诱发电位检查正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除此之外,患者也往往都会伴有失声,失语,但没有声带,舌、喉部肌肉麻痹等症。
*3、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症状中,最常见的就是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除此之外,感觉过敏表现为皮肤局部对触摸过于敏感也是症状之一,要对癔症疾病有足够的警惕,在确诊癔症疾病之后,患者要及时正规的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及时的进行精神,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这点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什么是癔病导言:癔病,也被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是一种身体上出现的症状,却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情况。
本文将深入探讨癔病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影响。
第一节:癔病的定义和症状癔病是一种心理性疾病,其根源可追溯到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患者通常表现出一系列身体症状,如抽搐、瘫痪、失声、失明、耳聋以及记忆丧失等。
这些症状可以没有任何生理基础,但患者真实地体验到痛苦和困扰。
症状通常在激发性事件之后迅速出现,有时患者可能并不自觉地制造这些症状。
第二节:癔病的诊断和鉴别由于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基础,癔病在诊断上是一项挑战性任务。
医生通常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以及进行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评估来进行诊断。
然而,鉴别癔病与其他相似症状的病症是非常重要的。
癔病症状与其他神经症症状往往非常相似,例如癫痫发作、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
因此,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并不能忽视任何可能的器质性原因。
第三节:癔病对患者的影响癔病对患者的影响是显著的。
患者常常遭受长期的痛苦和社会排斥。
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此外,癔病患者可能感到沮丧、绝望甚至自卑。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负面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强调了对癔病患者提供全面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性。
第四节:癔病的治疗方法癔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是癔病患者最常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暗示疗法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理解并控制他们的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心理创伤,同时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药物治疗不是癔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某些药物如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可能用于管理伴随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五节:医务人员对癔病的应对医务人员在处理癔病患者时需要特别的技巧和耐心。
他们应该明确癔病的特点,避免笼统化的指责或忽视患者的困扰。
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向患者传递信息,帮助他们理解症状的心理学原因。
癔症是什么病?癔症的症状表现癔症是什么病?癔症的症状表现,癔症的相关资源如下:癔症是什么病。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的相关概念显示,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
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症的症状表现。
1、神游症: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患者会突然的离家外出漫游,而且会出去很多天都不回来,等到他们清醒了之后,对于自己神游的事情会回忆不起来,而且患者具有神经性遗忘症,患者会对于以往的经历和全部以往的情况。
患者甚至会发生哭笑、喊叫、吵闹、愤怒、言语增多等方面的情况,而主要是以唱小调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体验,情感反应也会很快速,有的时候破涕为笑的时候并伴有戏剧性的表情动作的情况。
2、木僵状态:患者是突然起病,他妈恩在对于外界的刺激没有任何的反应,而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被动运动时有抵抗的情况,腱反射式正常的,没有什么病理性的反射的情况,患者双目紧闭,别动的翻天眼球的时候会上转或者是游动,瞳孔也是正常的,对于光的反应还是存在的,而且心律和血压也是正常的。
3、朦胧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患者会突然的出现意识范围缩小,和外界能做部分接触和对答的情况,他们说话的内容也是很简单— 1/3 —— 1/3 —的,常常反应一些和病因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心呢体验,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双重人格或者是鬼神附体的情况,患者会有明显的幻视、幻觉的情况,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在半小时和2I写傲视左右,等到患者叹口气的时候就会突然的清醒。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癔症发作。
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
什么是癔症?癔症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癔症难治?为什么癔症又叫歇斯底里症?癔症发作起来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很多癔症患者及其家属甚至一些经验不足的精神科医生。
那到底该怎么正确理解癔症的涵义呢?本文将做详细分析和探究。
癔症的概念多从描述症状入手目前学术界对癔症的概念多为描述性的,即以描述癔症的症状为主,比如最经典的表述如下: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
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以上对癔症的定义描述了其症状,分析了病因,但并没有确切界定癔症到底是什么病。
癔症为什么又叫歇斯底里症英文“hysterical”,意思是过度狂烈的;不可抑制的,异常兴奋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度的冲动,是一种极度的精神状态。
在国内,歇斯底里一词出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45章:“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
”这一段对歇斯底里症状的描写正好与英文“hysterical”所描述的症状不谋而合,而且“hysterical”的发音正好与“歇斯底里”相近。
真是“中外所见略同”,所以心理学界就把癔症又称为歇斯底里症。
癔症的概念界定癔症患者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临床症状是由于强烈的精神作用(心理暗示)引起的,而歇斯底里这个词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角度诠释了癔症的主要特点。
介绍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把到底什么是癔症讲清楚。
那到底什么是癔症呢,首先,癔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几乎所有的精神病都可以用“精神障碍综合症”来概括,因此,癔症也属于精神障碍综合症的一种。
而对一种精神疾病下定义,常常包括原因的介绍和症状的介绍。
基于上述三项原则,精神健康网把癔症定义为:癔症也叫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在心理暗示或外力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感或躯体缺陷为表现的精神障碍综合症。
癔症名词解释癔症,又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失调,主要以脑内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而引起的。
病人智力下降,精神症状显著,行为异常。
病患有多种可能抑郁、焦虑、社交困难、异常思维方式、视觉或听觉幻觉、自我口吻变化等症状,而且有可能出现抑制力低下、社交行为异常、认知功能受损等。
癔症有两种主要类型:总体性癔症和分裂性癔症,分别为急性癔症和慢性癔症。
急性癔症的特点是症状出现的快速、短暂(几周),并伴有意识受损、自杀倾向及对抗性活动。
慢性癔症以持久的阶段性症状为特征,症状的出现比急性癔症更快,长达数月甚至数年,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抑郁、焦虑、厌恶、自卑和抽象思维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及职业活动,也可能出现被判定精神错乱。
癔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情绪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研究发现,患有癔症的患者中有41%的家庭有一个或多个成员也患有此病。
这就暗示着遗传因素会影响人类癔症的发病率。
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发病率,比如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和刺激都可能促使发病。
此外,情绪因素也会影响发病,很多患者有情绪低落、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
最后,科学家也发现可能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因素参与了癔症的发病,比如大脑的神经通路出现变化,信号传递机制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病人的精神健康产生影响。
癔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治疗、家庭支持等。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病人抑制症状的加重和有效控制情绪;而心理干预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迅速调节情绪,减少病情的严重性;家庭支持可以在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节不良情绪,并为病人提供必要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照顾。
总之,癔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手段也比较多样,患者的治疗可以从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治疗和家庭支持等多方面入手。
因此,无论何时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癔症症状,都应该立即就医,及时进行治疗,从而减轻病情,才能获得尽早康复。
癔症(歇斯底里)【病因】(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
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
所谓癔病性格系指: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
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症状】一、病史及症状(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
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1)分离型: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
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最初包括在神经症中,称为癔症性神经症,但在临床表现和描述中与其他神经症不太相同,主要因为癔症患者没有自知力,因此2001年出版的CCMD-3(中国精神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将癔症从神经症中分离了出来,与神经症并列。
后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仍保留了癔症的名称。
(神经症: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因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可以感受到)深感痛苦,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等,并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者社会功能,但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基本完整)癔症和神经症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为表现上有差别,二为癔症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三为癔症患者常没有自知力。
一、定义(CCMD—3描述):1、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CCMD-3中称解离或者分离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比如,半夜醒来你突然想不起你自己在哪里,身边的人是谁,这大部分由于疲劳、饮酒和旅行之后,这种抑或很快就消失,偶尔的分离性的出现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有些人就不同了,尤其是经历巨大心理创伤的人来说,会产生持久深远的记忆障碍。
那从字面上理解是说,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现在相互分开了,脱离整体生活,不再拥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
这里的分离主要是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心理功能,比如记忆(比如经历过战争的人记不起关于残酷战斗场面。
因为战争引起了患者的心理痛苦,因此就将关于悲惨经历的记忆抹去。
转换症状是指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瘫痪、失明、麻痹、失聪等)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癔症性人格基础:癔症人格,即表现为:1.情感丰富,具有表演色彩。
病人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易感情用事。
癔症的治疗与护理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病因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
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症状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
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
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癔症名词解释癔症,也被称为心因性疾病或功能性神经症,是一种由精神压力或冲突造成的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
以下是对癔症的详细解释。
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即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它通常是在思维、情感和社交方面出现问题的人群中发现的。
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感觉或运动缺失、失神或昏厥、抽搐以及非癫痫性发作。
这些症状往往无法通过医学检查解释,并且与患者既往的病史或身体状态无关。
癔症多半源于潜意识的冲突或心理创伤,患者通常无法直接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或问题。
这些症状是一种非自愿的行为,即患者无法主观控制或模拟这些症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心理和情感因素,并可能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癔症的症状一般会在压力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在家庭纷争、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问题增加时。
症状可能会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但在缓解后可能会再度复发。
癔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症状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并通过控制思维和情绪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个体或群体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探索潜意识冲突,并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病症状,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
总结来说,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
它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感觉或运动缺失、失神或昏厥以及非癫痫性发作。
癔症通常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或心理创伤,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