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集体备课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扌窜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一“去看社戏”一“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16、《社戏》教案(5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体裁,掌握小说三要素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3、把握情节,初步感知文意4、理清文章思路,弄清课文结构二、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加点字注音:归省.xǐng行.家háng惮.dàn絮叨..cuān duo凫.水fú潺.chán..xù dao怠.慢dài撺掇歌吹.chuì蕴藻..piāo miǎo踱.来踱去duó撮.cuō棹.zhào楫.jí..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⑴文章体裁——小说(短篇)(选自《鲁迅全集》,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人物:“我”(迅哥儿)、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情节:“我”和小伙伴们到平桥村看社戏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⑵课文内容“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大抵……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看社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先后课文的线索:社戏课文按情节顺序分为哪几部分: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⑶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A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B 钓虾放牛的夏日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E 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F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 看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3、课文结构(1节至3节)。
戏前波折 4 - 9二部分:看戏中(4节至30节)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1归航偷豆22-30三部分:看戏后(31节至40节)戏后余波及“我”对夏戏的怀念。
三、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① a 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② a 奔腾跳跃 b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2、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纠葛.(gé) 篙(ɡāo)踱(duó)宛转(wǎn)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
怠慢:招待不周。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第16课社戏桃溪中学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推测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到感觉。
3、学习小说采纳白描的手法,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悟小说光景描绘的特点,理解本文光景描绘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领会农家少年的朴实和善、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友谊。
教课方案:以品读体验为主《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想和迷恋之情。
本文的光景描绘、仔细传神,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在教课中要指引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悟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绘光景,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推测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课。
第一课时教课步骤:一、创建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想旧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长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嬉戏/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大海里游览/童年是快的小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天上翔/ 在呵,童年倒是—枚小小的/不论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深/放声歌唱⋯⋯同学,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忘的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要学的迅的小《社》,那又是怎的一件事,一种感觉呢?(情境力争体文教课的人文关,力争造一种松、和、民主、同等的堂氛,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中融入文。
)二、累,整体感知。
(一)范文(或听磁音 ):l.画自己以准、以理解的字。
例:惮踱省行掇水潺潺宛2.用圈点勾画法出自己最欣的、句、段。
3.认识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文,理清文章构。
(教可适合提示:本文的索是什么? 依据索区分文部分。
)本文的索是到庄看。
( 1)看前 (1— 3 段 )——( 2 )看中 (4 — 30 段 )——( 3 )看后 (3l 一 49 段 )三、合作研究,平“ ”事。
兴和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为加强我院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我院正常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秩序,促进信息系统在我院的应用和发展,特制定本院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如下:一、应急预案责任制(1)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信息系统管理员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领导小组,信息系统管理员由霍慧担任;(2)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实施和全院信息系统日常安全运行管理的组织协调及决策工作;(3)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应急恢复信息系统运行的技术保障及复杂故障联络软件的维护工作;(4)院办负责应急恢复信息系统供电的技术保障;(5)各行政和业务职能部门负责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并根据“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维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本院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发生信息管理系统故障。
按不同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的实施。
二、应急预案通报制度(1)科室发现信息系统故障,应及时立即通知管理员。
管理员在无法处理时酌情报告信息科主任(2)信息系统管理员应在15分钟之内初步查明故障原因并将所需恢复时间告知使用科室,必要时酌情向分管院领导报告。
(3)信息系统管理员应在故障排除后,通知相关使用科室结束“应急预案”的实施。
三、信息系统故障一般应急措施各使用科室一般应在获知信息系统故障不能排除,并获知故障初步原因和所需恢复间后,立即采取如下措施:(1) 启用应急预案时,在排除信息系统运行故障的同时,各使用科室相关人员及时到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对病人的疏导解释和应诊等工作。
(2)住院系统故障,为病人扣押其相应现金后可先让其就诊,故障解除后再行结算;(3)医院信息系统故障时间超过30分钟,应在门诊收费窗口开启手工收费,开具手工收据。
同时其他科室均启动手工划价作业;收费部门对信息系统故障期间产生的手工数据,在故障排除后应及时予以补录。
16 社戏鲁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小说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物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体会小伙伴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难点: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分明的写法。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讲读型基本教学思路:阅读——概括——揣摩——分析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1.了解文章的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2.分析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二)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2.课前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惮.(dàn) 踱.步(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宛.转(wǎn)(2)复述看社戏的过程3.综合探究(1)整体感知文章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情节发展过程,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问题探究①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几件事?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
写了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情。
②除了看社对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什么事情?还写了随母亲省亲,去平桥村小住的生活及末尾六一公公送豆。
③根据课文内容,大体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3段)看戏前;第二部分(4-30段)看戏中;第三部分(31-40段)看戏后。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者“看戏”“吃豆”叙事方式的探究,感受写作需要。
【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复习五种表达方式,感受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作者“看戏”“吃豆”叙事方式的探究,感受写作需要。
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后的初步认知(一)学生交流:你的家乡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在文本中你看到哪些江南民俗。
(二)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结合文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1.跟小伙伴一起看的戏,一起吃的豆;2.在江南水乡的夜景中看的戏,吃的豆。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本(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写作脉络,体会叙事过程中事件之间的联系。
)小结:1.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2.为了将两个故事讲好作者精心组织材料,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融情于景,体现出了环境美、人情美、人性美。
三、任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一个段落,体会“我”的心情。
(一)教师示范: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环境描写,通过嗅觉、触觉、视觉的感受刻画了水乡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和我的急切心理。
2.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介绍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叙述了平桥村淳朴的民风。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对那夜看戏、吃豆的怀念。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