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体位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3
改良式体位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2-12-30T02:01:38.5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7期作者:徐梦芸[导读] 【目的】分析改良式体位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徐梦芸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式体位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截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ICU病房内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将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2例),将联合改良式体位干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2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肺间质气肿、气胸、纵膈气肿]评价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改良式体位干预的护理效果好,能够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ICU病房;机械通气;改良式体位干预;并发症机械通气是指利用呼吸机器以控制或辅助患者呼吸以及代替无法自主呼吸患者实现正常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依据患者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可分为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连接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的有创机械通气,及经鼻罩或口鼻罩连接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的无创机械通气两种类型[1]。
机械通气是ICU病房用于救治危急重症患者或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通过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避免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为临床救治及疾病恢复创造有利条件[2-4]。
基于此,本研究为分析改良式体位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开展分组调研,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研究时间截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ICU病房内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将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2例),将联合改良式体位干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2例)。
改良式体位引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研究武华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式体位引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为研究组与对比组各38例,予以对比组患者常规对症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改良式体位引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及氧合指数均显著优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改良式体位引流,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并帮助肺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改良式体位引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临床疗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内(外)因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典型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因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
临床治疗ARDS主要是采取以呼吸支持为基础的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较为一般[2],我院为探究改良式体位引流对ARDS的治疗效果,采取分组对比研究的方式将其与常规对症治疗措施比较,结果显示其具有更加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对本研究的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我院收入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76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规定奇数号患者为研究组(n=38),偶数号患者为对比组(n=38)。
研究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9~67岁,平均(43.2±10.6)岁,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为22:16;对比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8~69岁,平均(42.7±10.2)岁,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为21:17。
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相关内容并作书面签字知情确认,前述设置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机械通气体位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但是在机械通气治疗中,体位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体位可以影响呼吸系统的机械特性,进而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机械通气中的体位问题,以及如何合理选择体位,以达到最佳的机械通气效果。
一、机械通气的体位分类机械通气的体位分类可以分为头低脚高位、头高脚低位和平卧位三种。
其中,头低脚高位和头高脚低位是常用的体位,平卧位则不太常用。
1. 头低脚高位头低脚高位是将患者头部放低,脚部抬高的体位。
这种体位可以减少胸腔内压力,增加腹腔内压力,进而提高患者的胸腔顺应性,降低呼吸机的气道压力。
因此,头低脚高位适用于需要减少气道压力的患者,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 头高脚低位头高脚低位是将患者头部抬高,脚部放低的体位。
这种体位可以增加胸腔内压力,降低腹腔内压力,进而减少患者的胸腔顺应性,增加呼吸机的气道压力。
因此,头高脚低位适用于需要增加气道压力的患者,如ARDS早期和ARDS合并肺水肿等。
3. 平卧位平卧位是将患者放在床上,背部和腰部都保持平直的体位。
这种体位不太常用,因为它不能改变胸腔和腹腔的压力分布,对机械通气的效果影响不大。
二、机械通气的体位选择机械通气的体位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机械通气的目的来确定。
一般来说,头低脚高位适用于需要减少气道压力的患者,头高脚低位适用于需要增加气道压力的患者。
1. 头低脚高位头低脚高位适用于以下情况:(1)ARDS:ARD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肺组织受到损伤,通气功能受到限制。
头低脚高位可以减少气道压力,降低呼吸机的气道压力,进而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减轻呼吸窘迫。
(2)COPD:COPD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组织逐渐受损,通气功能逐渐下降。
头低脚高位可以减少气道压力,降低呼吸机的气道压力,进而减轻呼吸窘迫,提高通气功能。
(3)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会增加胸腔内压力,进而降低胸腔顺应性,影响通气功能。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选择题【最新版】目录1.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必要性2.俯卧位护理的操作方法3.俯卧位护理的注意事项4.俯卧位护理的效益评估5.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应用实例正文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俯卧位护理的必要性。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往往存在呼吸肌力量不足,肺活量减少等问题,导致呼吸功能受限。
而俯卧位护理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使肺部扩张,从而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俯卧位护理的操作方法。
一般来说,俯卧位护理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首先,需要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的生命体征状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2.其次,需要将患者翻身至俯卧位,这需要至少两名护士协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在患者翻身至俯卧位后,需要对其进行固定,以防止患者在翻身过程中滑落或受伤。
4.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和俯卧位护理的效果评估。
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患者的头部和颈部得到良好的支撑,以防止颈部受伤。
2.确保患者的肢体处于舒适的位置,以防止肢体受压。
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患者的舒适度。
4.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俯卧位护理的效益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肺活量。
2.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应用实例。
以一名 45 岁的男性患者为例,该患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在经过 24 小时的机械通气后,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俯卧位护理。
经过 12 小时的俯卧位护理后,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肺活量也有所提高。
第37卷7262013年第8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8A ug,2013体位改进对A R D S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李梅燕(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化州525100)摘要:日的观察体位改进(平卧位改俯卧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 D S)患者机械通气氧合状态的影响。
方敞选择A R D S机械通气患者60例,分为俯卧位组和常规组(平卧位),观察俯卧位通气0.5h、3h、5h后,比较两组的SpO:、PaO:、PaO:/Fi02、H R、M A P等。
结幂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H R、M A P影响不大(P>0.05),但两组Sp02、Pa02、Pa02/Fi02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俯卧位通气能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来促进A R D S患者氧合,纠正缺氧,达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
护理人员操作得当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住;机械通气;氧合状态;护理doi:10.3969/j.i s sn.1004—5775.2013.08.037学科分类代码:320.7120中图分类号:R473.56文献标识码:BPos i t i on of A R D S Pat i e nt s I m pr ovem ent of t he Eff ec t s of M e cha ni ca l V ent i l a t i on/L I M ei—yan//f T he P e opl e’s H os p i t al of H ua.Z hou,H uaZ hou525100,C H I N A)A bar aet:Obj ect i ve T o obs er ve pos i t i on i m pr ovem ent(r e cum be nt po si t i o n change pr o ne posi t i on)of A R D S pa t i ent s w i t h m echani cal ve nt i l at i o n oxygenat ed st at e i nfl uence.M et hods C hoosi ng A R D S pat i en t s w i t h m echani cal ven t i l at i on si xt y c as es,di vi di ng t hem i nt o prone posi t i on gr o up and nor m al group(r ecum bem pos i t i on),obs ervi ng t he pr one posi t i on ve nt i l at i o n0.5h,3h and5h,and com par i ng Sp02,Pa02,Pa02/Fi02,H R and M A P,et c i n t he t w o gr oups.R箦l l l t s Pr o ne pos i t i on ve nt i l at i o n i n pa t i ent s w i t h H R,M A P t he i m pact i s not bi g(P>0.05),but change of Sp02,Pa02,Pa02/Fi02i n t he t w o group s has si gni fi ca nt di f f er ence(P<0.05).C oncl usi on Pr o ne posi t i on ve nt i l at i o n C an i m prove t he ve nt i l at i on/bl oo d f l ow r at i o i m bal ance t o pr om ot e A R D S pat i en t s oxy gen cl os e,corr ec t anaer obi c,achi eve ear l y w eani ng,and conveni ent i m p l em ent at i on.N ur s i ng per s onnel ope ra t i ng pr oper l y i s t he key t o r ed uce t he com pl i ca t i ons.K ey w or ds:A R D S;Pr o ne pos i ti on;M echani cal vent i l at i on;O xyge nat ed s t a t e;N ur si ng1.8制作温馨提示卡温馨提示卡采用自制卡通图片,上面写有各种温馨提示语,如:“发生压疮很痛苦,别忘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哦!”、“请保持床单位干燥无皱褶哦!”将此卡片塑封后挂在病人床头,既美化病房,又起到提示作用。
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一种特殊的护理环境,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
机械通气是ICU患者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肺功能下降等副作用。
因此,在机械通气的早期,尽早进行患者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Early Mobilization)是指在机械通气开始后的早期阶段,通过适当的体位改变、被动活动以及正被动结合的训练方法进行患者的运动和体位调整。
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机械通气所引起的肌肉无力、肺功能下降等问题,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早期活动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性1. 提高肺功能:机械通气患者因为长时间卧床不动,容易导致肺部通气不畅,甚至发生肺不张。
而早期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患者体位、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动作促进肺部通气,预防和改善肺不张,提高肺功能。
2. 预防肌肉无力:机械通气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容易导致肌肉废薄、无力。
通过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预防和改善肌肉无力,加快康复进程。
3. 降低并发症风险:机械通气患者长期卧床不动,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
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风险。
4. 提高生活质量:ICU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依赖医护人员的照顾,生活质量较低。
早期活动可以增加患者的自主性和参与感,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活动的注意事项1. 初次活动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
2. 活动的强度和范围要逐渐增加,循序渐进。
3. 根据患者的疾病和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如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或正被动结合的训练方法。
4.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5. 在活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早期活动的训练方法1. 体位转换: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如俯卧→侧卧→坐位等,促进患者肺部通气和血液循环。
ICU体位护理对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效果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ICU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展开体位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展开研究,评估体位护理在ICU患者VAP(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产生的影响。
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2017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患者400例,对照组(例数=200例)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干预组(例数=2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患者还接受体位护理,对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护理效果展开分析。
结果:干预组经护理后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组别间结果数据分析和对比中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ICU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体位护理,可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至最低,和常规护理相比较更利于患者恢复,可推广。
【关键词】ICU;发病率;体位护理;常规护理;VAP在临床之中机械通气相关肺炎主要是指患者接受气管插管通气期,其肺部出现感染的相关疾病。
该病一般是发生在ICU或病情危重患者中,会对其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常规护理无法满足ICU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需进行护理干预以降低并发症,保障其舒适度得提升[1]。
本文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2017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患者400例,,对ICU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展开体位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展开研究,评估体位护理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如下文详述:1.研究资料1.1患者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2017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400例,按照患者接受的护理干预方案展开分组纳入,对照组(例数=200例)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干预组(例数=2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患者还接受体位护理。
对照组男女之比为108:92,平均年龄为(52.41±5.43)岁,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6.84±9.22)天。
干预组男女之比为112:88,平均年龄为(53.08±5.27)岁,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6.92±9.31)天。
改良体位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良体位组(50例)和半坐卧位组(50例),改良体位组取变换体位,即左侧30。
一45。
---半卧---右侧30。
一45。
,左、右侧卧时床头仍抬高30。
,1~2 h变换体位1次。
半坐卧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床头抬高40。
—45。
,1~2 h变换体位1次。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脱机成功率。
结果改良体位组VAP发生率为22%,半坐卧位组为72%。
改良体位组明显优于半坐卧位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4.356,P<0.05)。
改良体位组VAP发生时间为(6.1±1.0)d,半坐卧位组为(3.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86,P<0.05)。
改良体位组脱机成功率为70%,明显高于半坐卧位组的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体位有利于减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脱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改良体位;呼吸机;肺炎;影响随着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成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VAP是指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V)治疗48h以上并发或原有肺部感染,行MV治疗48h 以上再发,并经病原学证实的一种医源性肺部感染[1]。
相关研究认为患者体位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密切相关[2.]。
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呼吸机干预体系,其中就包括降低误吸风险,就是将患者取半坐卧位,减少胃液反流,避免口咽部分泌物吸入,从而降低 VAP 的发生率[3]。
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病人护理方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疾病,针对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通常需要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以实现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降低其死亡率。
针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通常认为对其实施俯卧位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但鉴于患者病情严重,也需要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预后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
1什么是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主要是指通过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例如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套管等,然后通过呼吸机实施辅助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种治疗方式对于存在严重呼吸困难需要辅助呼吸机的患者具有适应性,这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有效干预措施,在住院患者实施抢救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发生疾病的概率更大,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几率也更大,因此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手段的应用也越发深入。
2什么是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在治疗重症患者时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所选择的一种体位,其治疗原理是根据患者体位变化,使其肺组织能够在胸腔内保持更低一些的位置,这样能够大大减轻膈肌、心脏等胸腔内脏器所对肺组织造成的压迫,这样可以相对扩大患者的胸腔容积,肺组织扩张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通过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进行改善,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开展机械通气治疗,而且基于俯卧体位,可以使背部处于较高的位置,基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帮助患者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出来。
由此可见,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于重症患者的疾病改善有显著促进作用。
对于急性重症的呼吸衰竭患者来说,其发病较急且进展较快,临床治疗也是以挽救生命为主,因此实施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必然能够对患者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3 对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实施护理的重要性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指导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强功能残气量的方式,实现膈肌运动位置及方式的改变,这样能够促进分泌物的引流,也能够对易来去通气血流灌注进行改善,从而减轻纵隔及心脏对肺组织所产生的压迫,实现患者氧合情况改善,以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
仰俯卧位交替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仰俯卧位交替在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将30例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例在机械通气时行体位变更,每3小时按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
对照组15例行常规持续仰卧位机械通气,两组均在通气后1、4、8、12小时做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新生儿相同时间段内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
结果:试验组PaO2和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变更体位与传统仰卧位比较,可提高通气效果,减少护理问题。
【关键词】体位变更;机械通气;新生儿;护理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时的常规体位为仰卧位,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各种体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俯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的压力、吸入氧气浓度、PaO2、PaCO2与仰卧位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1]。
为寻求在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得到更佳体位及护理,减少护理问题,我们采用了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体位的方法。
2004年5月~2006年5月对30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进行体位变更护理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4年5月~2006年5月重度窒息致呼吸衰竭的新生儿30例,其中早产儿8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两组性别、平均日龄、体重指数、疾病危重度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30例患儿全部为经口腔气管插管,气管导管外露过长部分剪去,以减少无效腔气量。
采用德国Agilent M3046A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用美国i-STAT血气分析仪做动脉血气分析。
德国产Drager Babylog 8000 plue牌呼吸机,呼吸机参数初调为:模式为SIPPV+PEEP,吸气峰压( PIP)20~25 cmH2O,呼吸频率40~60 次/分钟,吸气时间0.4~0.6秒,吸呼比1.0∶1.5~2.0,呼气末正压(PEEP)3~6 cmH2O,FiO2 40%~60%。
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和压疮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通气已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机械通气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误吸和压疮等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合理的安排。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30°半卧位和45°半卧位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和压疮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和压疮的发生原因及危害,然后详细阐述30°半卧位和45°半卧位的特点及其在预防误吸和压疮中的理论依据。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探讨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差异。
本文将对两种半卧位的应用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半卧位角度,分别为30°和45°,应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
研究中所使用的机械通气设备为市场上常见的型号,确保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为了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我们采用了高质量的床垫和枕头,以减轻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适。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30°和45°的半卧位角度。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误吸和压疮发生率上的差异,来评估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对预防误吸和压疮的效果。
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情况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研究的可比性。
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误吸和压疮发生情况等数据。
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误吸和压疮发生率上的差异,并评估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对预防误吸和压疮的效果。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选择题摘要:1.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必要性2.俯卧位护理的操作方法3.俯卧位护理的注意事项4.俯卧位护理的疗效评估5.结论正文:一、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必要性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措施,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呼吸系统疾病。
俯卧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氧合指数,减轻呼吸困难,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病死率。
二、俯卧位护理的操作方法1.患者翻身: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翻身时安全,避免身体摩擦和皮肤受损。
通常采用三人翻身法,即一名护士负责头部和颈部,一名护士负责背部和腰部,另一名护士负责臀部和下肢。
2.摆放体位:患者翻身后,应将其摆放在俯卧位,头部稍低,背部稍高,以增加肺活量。
同时,应确保患者四肢舒适,避免受压。
3.固定设备:患者俯卧位后,应固定呼吸机、监测仪等设备,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三、俯卧位护理的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病情:在实施俯卧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心率、血压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防止皮肤受损:俯卧位护理时,患者背部、腰部等部位易受压,护理人员应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等皮肤损害。
3.保持气道通畅:在俯卧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气道通畅,避免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
四、俯卧位护理的疗效评估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俯卧位护理的疗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功能改善: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氧合指数等指标,评估俯卧位护理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
2.病情稳定程度: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评估俯卧位护理对病情稳定性的影响。
3.皮肤状况:检查患者背部、腰部等易受压部位的皮肤状况,评估俯卧位护理对皮肤损害的预防效果。
五、结论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氧合指数,减轻呼吸困难,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病死率。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团体标准解读一、引言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辅助呼吸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在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俯卧位护理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调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围绕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团体标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背景与目的机械通气患者常需要长时间卧床,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俯卧位护理可以提高氧合和通气效果,减少患者呼吸机依赖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为确保俯卧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团体标准是必要的。
三、团体标准解读1. 技术要求俯卧位护理需要合适的床位和适当的设备配备。
床位应具备可调节背板和床位高度、便于固定患者的安全带。
设备包括合适的呼吸机和监测仪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监测。
2. 护理团队组成俯卧位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护理团队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俯卧位护理所需设备,并且具备灵活沟通和协调能力。
3. 患者选择俯卧位护理适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严重胸腔损伤等导致氧合和通气功能不足的情况。
患者选择应考虑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因素。
4. 俯卧位护理的步骤(1)评估与准备:在进行俯卧位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气道状态、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准备好所需设备和药物等物资。
(2)体位调整:将患者从卧位转至俯卧位时,应注意保证气道通畅和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患者进一步损伤。
调整患者的角度和胸部支撑,保持头部中立位置。
(3)监测与记录:在俯卧位护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氧合和通气指标等,并及时记录。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护理措施:俯卧位护理需要定期改变患者的体位,保持肌肉活性,避免压力性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
同时,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常规护理。
5. 安全风险和并发症预防俯卧位护理有一定的风险,包括气道梗阻、低血压、压力性损伤等。
变更体位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体位护理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机理和护理措施。
方法将42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在机械通气期间进行体位变换,每4 h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
对照组22例按常规方法持续仰卧位机械通气。
两组患者均在变更体位通气后1 h做血气分析,观察患者的氧合状态、血液动力学、并发症等。
结果实验组PaO2、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进行体位变换可有效地提高氧合状态,增强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体位变更;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护理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规采用仰卧位。
近年来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1,2]。
单一体位长期持续影响患者的局部血流,且舒适度减低,不利于气管内痰液排泌,并可引发其他并发症,增加了护理困难。
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用了不同体位变换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因呼吸衰竭而需要机械通气患者42例,将其按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0例及对照组2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体质量指数(MBI)、预期死亡率(MPMII)、疾病危重度评分(APACHEII)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42例患者全部为经鼻气管插管。
应用美国INVIVO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体表血氧饱和度(SpO2)。
应用美国产VIP-鸟牌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A VL995-HB行血气分析。
呼吸机对数:呼吸模式为IPPV+PEEP,潮气量(VT)10~15 ml/kg,吸气峰值(PIP)10~20cm H2O,呼吸频率25~40次/min,吸气时间0.5~0.8 s,吸:呼=1.0~1.5:2.0,PEEP2~3cm H2O。
变更体位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体位护理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机理和护理措施。
方法将42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在机械通气期间进行体位变换,每4 h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
对照组22例按常规方法持续仰卧位机械通气。
两组患者均在变更体位通气后1 h做血气分析,观察患者的氧合状态、血液动力学、
并发症等。
结果实验组PaO2、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液动力
学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进行体位变换可有效地提高氧合状态,增强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体位变更;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护理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规采用仰卧位。
近年来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1,2]。
单一体位长期持续影响患者的局部血流,且舒适度减低,不利于气管内痰液排泌,并可引发其他并发症,增加了护理困难。
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用了不同体位变换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因呼吸衰竭而需要机械通气患者42例,将其按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0例及对照组2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体质量指数(MBI)、预期死亡率(MPMII)、疾病危重度评分(APACHEII)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42例患者全部为经鼻气管插管。
应用美国INVIVO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体表血氧饱和度(SpO2)。
应用美国产VIP-鸟牌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A VL995-HB行血气分析。
呼吸机对数:呼吸模式为
IPPV+PEEP,潮气量(VT)10~15 ml/kg,吸气峰值(PIP)10~20cm H2O,呼吸频率25~40次/min,吸气时间0.5~0.8 s,吸:呼=1.0~1.5:2.0,PEEP2~3cm H2O。
实验组采用体位变换护理,其顺序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每种体位间隔时间4 h,侧、俯卧位方法对照文献[3,4]。
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持续性仰卧位通气。
两组患者均由专职护士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变换体位后1 h做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max)、SpO2,对照组亦在相应时间进行同样的监测。
气道管理及其他护理均按常规。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分析采用t检验,取α=0.05。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仰卧位后1 h各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5、9 h,血气分析结果及其他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2。
表中结果显示,实验组PaO2值和PaO2/FiO2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而PaCO2和SpO2、HR、MAP及Pamx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不同体位时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呼吸压力曲线和心电监护显示,体位变换对呼吸压力曲线和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气道压力、心率及血压略有变化,见表2。
3 讨论
变换体位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肺组织通气和血流比值及其在肺内的重新分布[5,6]。
1976年Duoglas等首次报道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ARDS 患者的氧合[7]。
Wiener及其同事[8]对于心脏肥大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仰卧位时对左下肺通气有明显影响,而俯卧时则不然;呼吸纯氧试验也存在体位的差异。
Nakos及其同事[4]发现8例张力性肺水肿患者由仰卧转为俯卧位后氧合明显改善,PaO2/FiO2由72增加到208;在20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后,有15例患者氧合明显改善,PaO2/FiO2从83上升到18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气5 h和9 h后,实验组患者的PaO2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由仰卧位变换为俯卧位时,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其PaO2和PaO2/FiO2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说明,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的氧合,与体位的改变关系密切,特别是由仰卧位变换为俯卧位或侧卧位后,当重新变换为仰卧位后效果不显著。
侧卧位或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翻身床、翻身器和人工徒手操作实现。
目前尚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
患者的监测包括生命体征、氧合情况、呼气末CO2水平及其他有关原发病的必要监测。
护理主要包括心理、管路、引流袋和导线等附属物、眼部和受压的皮肤的护理。
更换体位的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对俯卧位通气的反应和耐受程度。
一般每4~6 h翻身一次比较适宜。
在观察到患者PaO2开始下降时,就转成侧、俯卧位通气。
如果患者在仰卧位时不能保持先前侧、俯卧位通气时的氧合水平,那么1 h以后就需要再转成侧、俯卧位通气。
若观察到侧、俯卧位不能改善氧合时,即不要继续进行侧、俯卧位通气。
参考文献
1 赵施竹,刘守稳.俯卧位对张力性肺水肿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520-521.
2 Albert RK,Hubmayr.The prone positon eliminates compression of the lungs by the heart.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4):1660-1665.
3 付克广,赵施竹,段庆红,等.仰卧和俯卧位心脏对肺压迫作用的CT探讨.放射学实践,2002,17(5):412-413.
4 Martin TJ.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 AJRCCM 2000.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8):1347-1361.
5 Malbouission LM,Busch CJ,Puybasser L,et al.Role of theheart in the loss of aeration characterizing lower lobes in acut respiratoy distress syndrome.CT scan ARDS study group.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10):2005-2012.
6 Wiener CM,McKenna WJ,Myers MJ,et al.Left lower lobe ventilation is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gly in the supine but not in the prone position.Am Rev Respir Dis,1990,141(1):150-155.
7 席修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腑卧位通气.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8):1141-1142.
8 Richard K,Albter MD.Prone ventilation.Clin Chest Med,2000,21(3):5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