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35.00 KB
- 文档页数:7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构造、地球内部和地表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表层的质地、结构、构造和天然资源等。
地质学是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自然资源变迁规律的基础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自然灾害预测、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地貌、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为地球产生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由具有类似于岩石的硅和氧化铁等矿物组成,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厚度约为30-70公里不等,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其主要组成为硅和氧化铝等矿物,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载体。
2. 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水体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活动、风化、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水体地貌主要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地球内部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产生、组分及结构、性质及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地壳中的矿物质的组合体,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火成岩是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岩浆凝固而成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火成岩、沉积岩在地壳内部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层序、分布规律、古地理、古气候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学科。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三地质专业知识点归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的一门学科。
作为高三学生,对地质学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奥秘,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知识。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归纳高三地质专业的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概述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了解地质学的核心。
首先要了解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是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
其次,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由岩石构成。
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理解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壳变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另外,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矿物质是岩石中的基本结构。
了解矿物的种类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一些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二、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我们了解地球历史的关键。
其中包括地球的形成、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的时间尺度三个方面。
地球的形成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和彗星等来推断地球的形成过程。
地球的演化则是指地球从形成到现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它涉及地壳形成、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等重要的地质事件。
地质的时间尺度是指用来描述地质事件发生时间的尺度。
我们通常使用年代学来描述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包括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
了解这些时间尺度,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地质事件时确定它们发生的时间顺序。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动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球的物理结构和地球的化学结构两部分。
地球的物理结构包括地球的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等部分。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以及地球的地热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地球的化学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化学成分和元素。
了解地球的化学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岩石组成和矿产资源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变动是指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质基础是地质学的基础,它涉及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
通过地质基础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变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
本报告将对地质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学生对地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内容总结1.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固体物质组成的基础学科。
在学习矿物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矿物、矿物晶体、矿物集合体等。
(2)矿物分类:根据化学成分、结构、成因等特征,将矿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3)矿物鉴定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手段对矿物进行鉴定。
(4)典型矿物的特征:学习了几十种典型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岩石组成、结构和成因的学科。
在学习岩石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岩浆、沉积岩、变质岩等。
(2)岩石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结构和成分,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典型岩石的特征:学习了几十种典型岩石的成因、结构和成分,如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大理岩等。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现象和构造演化的学科。
在学习构造地质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构造运动、构造形迹等。
(2)构造类型:了解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构造现象及其特征。
(3)构造演化:研究地球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规律。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层成因、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在学习地层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地层的基本概念:地层、岩层、地层层序等。
(2)地层划分:根据岩性、生物组合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时代。
(3)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地层的对应关系。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以及地球内外部作用和变动规律的科学。
作为大一地质学的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洲际壳厚度较大,岩石种类多样;洋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包括软流圈和上、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镍合金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外部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上,发生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板块边界:板内边界、板块边界和板块消失边界。
三、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起源、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根据岩石的成因、构造和组成,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由地层堆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变质岩是由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岩石变质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
四、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顺序和地层年代的学科。
主要通过地层、化石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为年代、界、统等不同的级别。
五、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征的科学。
地貌包括高山、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是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质力学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六、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运动的结果。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体波和面波,按震源分为深源震和浅源震。
七、火山学火山学研究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物的产生与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通道和出口,喷发物包括岩浆、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火山活动可分为喷发、爆发和休眠等阶段。
八、矿产资源学矿产资源学研究地球内有用矿产的分布、产生和利用。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如铁、铜、钼是金属矿产,煤、石油是非金属矿产。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球结构和演化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则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由熔岩构成,温度较高。
地壳是地球的最薄的一层,分布在地幔之上,主要由岩石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地球内部存在着地热,地热能是地球内部释放的热能。
地热能通过地球表面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分布到地球表层。
地热能的发展利用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指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据地质学的研究,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原始地球演化、地球大陆演化、地球气候演化、地球生物演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发生了地壳形成、地震地壳的漂升、喷发火山、地壳板块漂移等现象。
第二部分: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1. 地质地貌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谷、湖泊、海洋等。
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气候作用、水体冲刷等有着密切关系。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灾害、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对于减灾和救灾意义重大。
第三部分: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1. 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地质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防止环境污染和退化。
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推行可持续发展等。
地质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
第四部分:地球科学的应用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采用地质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地下资源进行勘察和探测,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地热资源勘探等。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大一学生在学习地质学基础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基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构成地球大部分体积的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通过宇宙的巨大能量释放,在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的碰撞和分裂、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界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时间和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地质学家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例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地质年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地质纪。
5. 岩石与矿物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地质物质,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
6.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表运动,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资源。
8.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而矿产开发是指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
9.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资源利用、地质灾害、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
10. 地质灾害与预防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造成的一种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基础大一主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历史和构造演化的学科,对于大一地质学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地质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大一地质学主要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对于了解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活动非常重要。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成因等内容的学科。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通过风化、侵蚀、沉积、压实等过程形成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丽江岩等。
3.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形态、成分、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学科。
矿物是构成岩石和地壳的基本组成单元,了解大部分常见矿物的特征和性质对于识别岩石和矿石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4. 结构地质学结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壳发生的变形和破裂等内容的学科。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蚀变等,这些地质构造对于地震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历史。
5. 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的学科,通过分析地球中的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和比例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化学组成和地球演化过程。
6.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地层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和历史演化等内容的学科。
地层是一种记录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过程的地质体,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古地理环境。
7. 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受人类社会需求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各种矿藏、能源矿产和地质工程材料。
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评价和灾害地质等内容。
地质知识点:地质的定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年龄、岩石的分类、地球表面的特征、地球的内部动力、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质资源的形成与利用。
地质知识点简介地质的定义地质学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以及地球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
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地球的岩石、矿物、化石、地貌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等。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地球外围的薄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厚层,由固体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体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通过对地球上的岩石进行放射性元素定年等方法,地质学家得出了这一结论。
地球的年龄是通过测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来确定的。
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地球表面上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或熔融岩石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骸等物质在水或风等作用下沉积、压实形成的,如砂岩和石灰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对原有岩石进行改造形成的,如片麻岩和云母片岩。
地球表面的特征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陆地由大陆板块构成,具有山脉、高原、平原等特征。
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深海、海岸线、海底山脉等都是海洋的特征。
地球的内部动力地球内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热和地震活动。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下的岩石会进行热传导,导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而地震则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引发的地壳震动。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壳(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壳)是由不断移动的板块组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山脉形成等现象。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活动与地球板块的运动有关,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积累地震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变和动力学等内容的科学学科。
地质学常常被描述为一门“古老的科学”,但是地质学却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因为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都需要地质学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
本文将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演化史、地球的结构、地质时代、地震与火山、矿产资源以及地球环境等内容。
地球的演化史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诞生于约46亿年前。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其表面是一颗炽热的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冷却下来并形成了固体地壳。
地球的演化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地球演化、前寒武纪演化、后寒武纪演化以及人类文明出现之后的演化。
原始地球演化阶段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高达数千度,大气中充满了水蒸气和其他的气体,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是一片岩浆海洋。
后寒武纪演化以前的地球是一个原始的,丰富的生命在地球上展露,这一时期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可追溯至大约38亿年前。
人类文明出现之后的地球演化主要是指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环境变化和资源开发等。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壳层,是地球最厚的一层,地幔的物质是半固态的,主要是含有铁和镁的硅酸盐矿物。
地幔是地球的大部分体积,是地球的热源,地幔中的埋藏的岩浆会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成火山。
外核是地幔与内核之间介于地幔与外核之间的液态外核,外核主要是铁和镍的合金,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的合金组成。
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它们是由地质学家根据化石、岩石和地层的性质对地球历史进行分类而得出的。
地质时代的划分是根据地球上特定时期的生物群和地质事件来判定的。
地质时代的划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包括元古宙、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不同的时期。
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包括地震与火山。
地震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地震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释放方式之一。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作者:來源:点击数:更新时间:2015-07-03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knT70km)中源地震,范围(70 km^OO km)深源地震,范围(300 km^OO km)。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宇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最佳答案填空部分:1按作用方式之不同,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白云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五中。
2按作用方式之不同,可将内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四种。
3早古生代共分三个纪,按由老而新的顺序,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寒武纪E、奥陶纪N、志留纪S。
4晚古生代共分三个纪,按由老而新的顺序,其名称和代分别是泥盆纪D、石炭纪C、三叠纪P。
5中生代共分三个纪,按由老而新的顺序,其名称和代分别是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
6Kz新生代共分二个纪,按由老而新的顺序,其名称和代分别是第三纪R、第四纪。
7前古生代共分二个纪,按由老而新的顺序,其名称和代分别是大古代Ar和早无古代Pt1。
8一般来说,在河流的上游及地壳上升的地区,以向源侵蚀和相下侵蚀作用为主。
:二在下游及地壳稳定与缓慢下降地区,以向旁侵蚀和沉积作用为主。
9第四季地质历史的主要特征有人类的出现与发展、第四纪冰川后出现几多期性和新构造运动。
10我国的第四冰川,按期发展的先后顺序,共分龙川冰期、潘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五期。
11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白云母。
12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共分为二期,其中法生在三叠纪中、晚期的构造运动叫印支运动,而发生在晚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叫燕山运动。
13古生省带的构造运动分为二期,其中发生在早古生代期间的构造运动叫做加里东运动,发生在晚古生生代期间的构造运动叫作海西运动。
14Kz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共分二期,其中发生在早第三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叫喜玛拉雅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叫新构造运动。
15按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和物质成分之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岩和蛇纹岩等八大类。
16按沉积岩物质的沉积方式和结构特点之不同,可将沉积岩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三大类。
17我国的黄土地曾按期形成的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基础是科学的地学学科之一,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分、历史以及地质过程等。
以下是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1.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外核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地幔由固态硅、镁、铁的矿物组成;地壳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2.地球的历史: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分为前寒武纪、元古宙、太古宙、新太古宙和中太古宙五个时期。
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自然力量的循环,包括地质构造的演化、大陆漂移和地壳运动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边界变动、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等。
这些过程造成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4.岩石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由岩屑经过侵蚀、运输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方法,将地球历史分为一系列时间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地质时代划分法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的,包括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主要时代。
6.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扩张和收缩,垂直运动则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7.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爆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气体和岩浆。
8.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开发利用的方法。
9.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过程的活动,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预测地质灾害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基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自然界中各种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都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
下面将从地球的形成演化、地质时间和地质力学等方面来总结地质基础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之后。
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凝聚、差异化、火成作用和地壳的形成等阶段。
1. 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凝聚太阳系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分子云的坍缩、原行星盘的形成和凝聚、原行星盘内行星体的聚合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父体物质于45亿年前开始凝聚。
2. 地球的差异化地球形成后,各种化学成分不均匀分布,形成地幔、地核和地壳等化学成分差异的地球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火成作用和重力分选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火成作用和地壳形成地球形成后,火成活动对地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的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而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4. 地球的演化地球经历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地壳的分异、地球内部的热态和地壳的动力作用等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壳的运动对地球的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质时间地质时间是地质学中用来测定地质过程和事件发生时间和顺序的时间尺度。
主要包括相对地质时间和绝对地质时间两大类。
1. 相对地质时间相对地质时间是以地层上下次序的叠置、交错关系和动物、植物化石的演化规律为依据的时间尺度。
主要包括地层的原理和叠置原理等。
地层的原理是指形成在同一地区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在上。
叠置原理是指地层的叠置关系表现在上部地层和下部地层之间的接触面的位置。
2. 绝对地质时间绝对地质时间是以地球历史的岁差、年代特征和年代数量等为依据制定的地质时间尺度。
绝对地质时间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磁性地层的测定和古地理时差的测定等方法来确定地质事件和过程的年代。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解析: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
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
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稳定?(A) 结构面垂直(B) 结构面水平(C) 结构面倾角为33°,与边坡坡向一致(D) 结构面倾角为33°,与边坡坡向相反解析:结构面走向与边坡走向一致的可分为内倾和外倾。
内倾结构面的边坡多是稳定的。
外倾的边坡稳定性又取决于结构面倾角的大小:当结构面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时,稳定性差,特别是结构面倾角大于结构面的内摩擦角时,边坡极易发生失稳;挡结构面倾角大于边坡坡角时,边坡稳定性较好一些。
2010年2.某岩质边坡,坡度40°,走向NE30°,倾向SE,发育如下四组结构面,问其中哪个选项所表示的结构面对其稳定性最为不利?(A)120°∠35°(B)110°∠65°(C)290°∠35°(D)290°∠65°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由倾角、走向和倾向构成):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除水平岩层成水平状态产出外,一切倾斜岩层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1)走向:倾斜岩层层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指示的地理方位(与地理北极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叫走向。
走向线有无数条平行线,但走向只有两个,且相差180o。
如NE30°与SW210°。
2)倾向:与走向线垂直向岩层下倾方向引出的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示的地理方位称倾向。
倾向与走向相差90o或270o,但岩层的倾向确定后,走向就可以确定,岩层的走向确定后,倾向不一定确定。
3)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线的夹角(图1中的α),亦称真倾角。
所以,岩层的倾角就是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层面(迹线)与水平面(迹线)之间的夹角。
(通常情况下,走向和倾向都在默认的与地面平行的平面里)4)岩层的产状要素可用文字或符号来表示(图2):岩层产状有两种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
一般记录倾向和倾角,如SW205°∠25°,也可写为205°∠25°(多用这种表示法)。
如205∠65,即倾向为南西205°,倾角65°,其走向则为NW65°或SE65°。
前一读数为倾向的方位角,后一读数为倾角。
将水平面按顺时针方向划分360°,见图2,以北方为0°,东为90°,南为180°,西为270°,将岩层产状投影到不平面上,将倾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记录下来,并按倾向、倾角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135°∠30°表示岩层的产状倾向距正北方向135°,倾角是30°,那么走向可用135°±90°进行计算。
图2 产状的表示②象限角表示法。
这是以北和南的方位作为0°,一般记录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
如N30°E/27°SE,即走向北偏东30°,倾角27°,倾向南东。
如N65°W/25°SW,即走向为北偏西65°,倾角为25°,向南西倾斜。
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0°,正东或正西为90°,将岩层产状投影在这个平面上,将走向线、倾向线所在的象限以及它们与正北或正南方向所夹的锐角记录下来,一般按走向、倾角、倾向的顺序记录:N45°E∠30°SE表示岩层走向北偏东45°,倾角为30°,倾向南东。
图3 岩层的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其次普及岩层产状的野外测定及表示法在野外通常使用地质罗盘来测量岩层产状的三要素,见图4。
岩层产状的测量用地质罗盘仪进行测量,其工作原理是由磁针和刻度盘来确定地理方位;由测斜仪来测定倾斜度;由水准器来判定水平面;由瞄准器来对准被测物的准确位置。
它的基本构造有:1、磁针:是长条状的两端尖锐的磁性体,一端指向磁北极,一端指向磁南极。
其中绕有铜丝的一端指南。
磁针的中心部位有一个刚玉(宝石)顶针,顶针的尖端将磁针托起,使其转动时减少磨擦,转动自如。
2、水平刻度盘:在罗盘的上层边缘有一圆周形刻度盘。
从0°至360°,呈反时针方向计数,其刻度精度为1°,在0°(或360°)、270°、180°的位置上,分别在底盘上标有N(北)W(西)S(南)90°位置上为E(东)被底盘水准器占据。
由此,南北线及东西线将罗盘划分为四个象限,即0°~90°为北东(NE)象限,90°~180°为南东(SE)象限,180°~270°为南西(SW)象限,270°~360°为北西(NW)象限。
3、底盘水准器:用以表示使用罗盘时,罗盘是否处于水平状态。
只有当罗盘处于水平位置时,则水准气泡就居于圆形水准器的中心位置。
4、瞄准器:包括瞄准板和瞄准准心。
瞄准准心有二个,一个在瞄准板的顶端,一个在罗盘盖反光镜面的上沿,二个瞄准准心的连线与罗盘上的南北线(SN)方向完全吻合。
瞄准器的使用原理是采用三点一直线。
5、反光镜面:通过反光镜面,用来观察镜面中刻盘的刻度计数。
反光镜面上的孔,是瞄准孔,不致因反光镜面而遮挡瞄准视线。
6、测斜器:用来测量仰角或倾角的角度(或称倾斜度)。
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垂直水准器(长形水平器)、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板手。
垂直水准器指示水平线是否处于水平位置。
刻度指示器是在罗盘底板上刻有90°~0°~90°的计数。
当水平线处于水平时,则与罗盘上的南北线平行一致,表示为0°;随之倾斜时,即向两侧计有0°~90°计数。
以此来指示瞄准所测目标的视线与垂直水平器(水平线)之间的角度(仰角或倾伏角)。
活动板手是用以调节垂直水平器。
图3.5罗盘及岩层产状的测量(a)测量走向(b)测量倾向(c)测量倾角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即南北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
由于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测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待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锤所示的角度,即为倾角。
第三普及定性评价岩体稳定性。
1)首先考虑结构面的走向与边坡坡面的关系,当二者走向相同或相近时,对稳定性不利,走向相差较大时对稳定性有利。
2)其次考虑结构面与边坡坡面的倾向间的关系,倾向相同时不利于边坡的稳定性,倾向相反时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性。
3)最后考虑边坡的倾向与结构面倾角的关系,结构面倾角大于边坡倾角时对边坡稳定性有利,结构面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时对稳定性不利,当有多组结构面倾角同时小于边坡坡角时,倾角较大的结构面对稳定性更不利。
4)走向相同或相近,倾向相同,倾角缓于坡角时稳定性最差。
本题中边坡坡度为N30°E/40°SE,按照方位角表示法为120°∠40°。
2010年5.下列各地质年代排列顺序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三叠纪、泥盆纪、白垩纪、奥陶纪(B)泥盆纪、奥陶纪、白垩纪、三叠纪(C)白垩纪、三叠纪、泥盆纪、奥陶纪(D)奥陶纪、白垩纪、三叠纪、泥盆纪2010年9.断层的位移方向可借助羽毛状节理进行判断。
下面是三个羽毛状节理和断层的剖面图,其中图(1)、(2)中的节理为张节理,图(3)中的节理为压性剪节理。
问下面对断层类别的判断哪一选项是完全正确的?(1)(2)(3)(A)(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断层(B)(1)正断层、(2)逆断层、(3)正断层(C)(1)逆断层、(2)正断层、(3)逆断层(D)(1)逆断层、(2)正断层、(3)正断层答案:D解析:对于张节理其锐角指向方向为断层滑动方向,剪节理一上下下上般为两组X型节理,一组与断层面小角度相交,一般小于15度,另一组一般与断层面大角度相交,一般大于70度,小角度指向为断层的移动方向,大角度指向为断层的反方向,(1)(2)(3)其上下盘移动方向为:上上下下、上下下上、上下下上。
因此分别为逆断层、正断层、正断层。
注意:a(3)中的剪节理为大角度的一组,因此方向为其角度相反的方向。
b 上盘相对下降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为逆断层。
c 本题可参见《铁路工程地质手册》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