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一道人文彩虹在心灵深处——我教《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 格式:pdf
- 大小:229.40 KB
- 文档页数:3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将熵这个概念引入热力学,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提出了玻耳兹曼关系式,建立了熵与系统微观性质的联系,赋予了熵统计学的意义。
1929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又阐述了熵与信息的关系,揭示了熵的新的意义。
在热力学中,熵是测定不能再用来做功的能量的量;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衡量微观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在信息论中,熵成为信息不确定度的量。
如今,不仅在科技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领域,都随处可见到熵这一概念。
1959年,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造成的文化分裂,致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再也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共同进行认真研讨。
他认为,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1981年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特别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出许多垃圾。
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麦克斯·格拉克曼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经过科学家的‚呕心沥血‛和‚绞尽脑汁‛,已成为‚物理学基础教程‛的内容“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谚语说明热力学两个定律的原理即使在生活中也能体味得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热力学的第二定律?高楼拔地而起又夷为平地,青草生成而又“不复生长”说明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形象生动地说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烧煤能量未消失转化散发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标提升学生对科技论文概要钩玄的能力。
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领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计的新的哲学思虑。
教课重难点商讨文章论述的看法,训练概要钩玄能力。
学惯用平时案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把文章中所举的案例与相关“熵”的概括联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课假想教课方法点拨指引法。
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拥有广泛性的问题作点拨指引。
分组议论法。
让学生联合已有知识分组睁开议论,畅所欲言,怀疑解难。
联想类比法。
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联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课时数两课时教课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难懂的看法——熵。
“熵”这个看法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曾有许多人对这个奇异的看法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样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看法的错误。
但是,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
人们在实践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看法与我们的现实生计以致我们的未来有这样密切的联系,致使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 91年后,英国有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演讲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那么,“熵”终究与我们人类的生计犹如何亲密的关系呢?“熵”又揭露了人类如何的未来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美国今世有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起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今世有名社会学家。
1972有名的未来学研究集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对于人类窘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添的极限》年,西方,提出了“增添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添,必定耗尽世界上不行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迫人类生计。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穷增添的看法作了批评。
熵新的世界观读后感
《熵新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人类几乎是不可能主动去接受这种低熵的生活,只有当工业时代可用的资源消耗殆尽,工业系统失去了它对社会的主导地位,现有的体系接近崩溃时:或者是地球系统可遭遇“外力”,例如外星智慧生物、火星撞地球等特殊现象发生时,人类才会另谋出路,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产业与物品,甚至如该书所说的全球疯狂增长的那几十亿人口,均是以工业系统为基础的。
这本书中所提及的低熵的世界观,其精髓是以保存更多有效的资源为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其中提到的低熵生活方式就是返璞归真,过有节制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的过程,这是一个熵不断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不断衰败、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
里夫金用嫡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提出一种能够面向未来的太阳能模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低嫡生活方式,这真可谓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尽可能的保护有限的资源,尊重大自然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因为我们不再是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世
界的看管者。
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说课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界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自下而上。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匠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新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题,深刻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新的世界观是怎样一种世界观。
2.明确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4.体会概括分析的方法,培养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要钩玄,能快速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加以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理解熵的概念,并能把熵作为一种世界观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首先是能对文本进行提要钩玄,其次是能通过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用具训练讲义:关于课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
自然风光片与污染镜头。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书报告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学生,我对熵这一概念是十分熟悉的。
熵在热力学中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
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
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逆。
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
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序,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
单位质量物质的熵称为比熵,记为S。
熵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下述表述方式:①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②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即无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③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
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
热量dQ由高温(T1)物体传至低温(T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T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T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的。
杰里米·里夫金(1945~),当今美国颇有声望的著作家、社会批判家。
著有关于经济趋势、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著作七部,被译成15种语言,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间大战》、《生物圈政治学》和《工作的终结》等书有广泛影响。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是一部曾引起西方学术界普遍震惊的著作,从世界观的角度深切地反省了洛克和斯密对资源和环境的忽视。
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方法1.点拨引导法。
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
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
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
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
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
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导学新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知识点科技说明文一般不易被大众所接受,而本文却运用日常生活的事来举例说明,取得较好的效果。
特此,本店铺给同学们整理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知识点!【原文欣赏】《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经典机械论世界观在牛顿时代,机械论的奠基由培根提出,笛卡尔和牛顿加以完善,笛卡尔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机械论模式的公理——他认为语文就是万物之源,语文探讨的是秩序与度量,广义的语文包含了人类的精华,笛卡尔把自然界的整个地球转动转化成为了运动中的简单物理,最终奠定了牛顿机械论的全部。
基本观点如下:首先,宇宙中有一个可以在天体运行中观察到的精确的语文规律,然而混沌之初,因此我们需要在我们的世界里建立起井然秩序,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自然万物,使之反应出宇宙间的秩序。
答案是以最有利于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式来安排自然。
最终的大结论就是我们积累的物质财富越多,世界就越有序。
所以物质财富的积累成为了进步的同义词,科技变成了履行这个使命的工具,这就是机械论的全部。
机械论的观点达到顶峰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
片面理解了达尔文的学说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字中选择了后四个字来做社会进步的注释,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在无情的搏斗,最后活下来的是最善于保持自己的物种,进化本身被看做是一种秩序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秩序的产生是应为新一代活下来的物种都能更好的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需要。
这种进步观是机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进步就是一个人们改造“较少秩序”的世界,把它变成一个更有秩序的物质环境的过程,所以结论是进步能由低价值的原始社会过渡到高价值的新社会并不断往前,技术则是工具,目的就是把自然界本身看似无序的各个部分改造成比原先更有价值,更有结构和秩序的有用形式。
然而他们无法意识到的问题。
就是机械论的世界观赖以生长的能源环境已经开始不可逆的走向恶化消亡。
2.熵的引入挑战机械论熵的意义是不可再利用的能量。
做成陶瓷的泥巴无法只有通过加入更多的能量才能变回泥巴,就是这个意思,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为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放现代社会看就是污染,很多人认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为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
架一道人文彩虹在心灵深处作者:卢真福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02期新课改之后,语文界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教材中也相应选入科普文章。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对文本语言的研究,忘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其结果,教师教得艰难、呆板,学生学得空洞、乏味。
基于此,我在执教高三第六册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紧扣文本,在科普园地架起一道人文彩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终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的大致过程是:析片言,文理有别。
科学语言简洁、准确,特别是教科书里的定理、定义语言精准,不得更改。
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课始,我让大家回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后准确地表达出来,并用投影留下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随后要求学生谈谈物理学中学会这两个定律的意义、作用。
这点很简单,学生很快完成。
我又在投影幕上打出另一句话: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
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
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
要求学生比较两句话语言上的区别,并思考文本中出现第二个句子的原因。
学生比较后明白了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不同表达风格,认识到第二句话借助“应该牢记”、“从来就”、“也永远不会”、“力所能及”等词语,流露出人对客观规律的无奈之情,表明人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的观点。
解诗句,文理兼容。
继而我告诉大家,有许多的文学语句中包容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和学生一道回忆背诵李白《将进酒》首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学生说出此诗句中所涉及的热力学方面的知识。
这道题,因为设计新颖,且高三学生有较丰富的物理知识积累,因而回答踊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能量从一个较高的的集中程度,转化到较低的集中程度。
)——奔流之水。
(会做功,有势能。
熵定律的世界观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后感陆夏莲(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谈对《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感想,从四个方面阐述由熵所引发的世界观的改变,作者赞同人类应当回到低熵社会。
关键词: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世界观中图分类号:B56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26579(2004)S12002020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
书中开头写道:“我们每天都发觉世界比前一天更加杂乱无章。
似乎一切都不再起作用了。
世界已经不可收拾,我们总在修修补补,我们的领导人在嘘唏哀叹,在鼓舌辩解。
我们每天以为能排难解纷,结果却总事与愿违。
当局日复一日救了燃眉之急,然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带来了比先前要解决的更大的问题。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只能沿一个方向转换,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芜发展。
此书作者的观念可以说代表着当代的一种社会思潮,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牛顿力学定律的一次革命,这一场革命的意义,同机械唯物论世界观战胜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意义一样重大。
这一世界观是当代科学的世界观,而牛顿力学的世界观只是近代科学的世界观。
克劳修斯所说的熵定律,是指封闭系统中的热能只能自动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最后使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系统的熵达到极大。
这个简要的定律可以同许多领域中的自然观相联系。
1 同能源资源观相联系经济学家分析,地球上的能量储备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内可再生的资源,另一种是只有在地质学意义上时间内可被再生,而对人类来说是不能再生的资源。
地球本身的能源与太阳能都是有限的,因而不论再生与不再生能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可利用能源宣告枯竭,那就意味着地球上“热寂”的到来。
2 与宇宙观相联系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该书作者认为,大爆炸宇宙学也是符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后感在阅读杰里米·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后,我深感这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和观念的颠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让我对熵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个世界并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它只是众多可能世界中最可能为人类所接受的一个。
”这句话对世界的本质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它提醒我们,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个世界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期望和需求,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并适应它的各种挑战和变幻莫测。
“熵是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这句话揭示了熵的定律和时间的不可逆性。
它告诉我们,世界的演变和时间是单向前进的,不可能逆转。
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积极面对未来,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我们不能把地球当作是一个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方,而应该把它视作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一笔财富。
”这句话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将地球视为可以任意索取和破坏的对象,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拥有一个宜居的家园。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道德共识,以平衡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句话呼吁全球性的合作与道德共识。
它强调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之间的紧密联系。
只有通过全球性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地球生态的和谐共存。
在这部作品中,杰里米·里夫金阐述了熵作为一种物理学的概念,如何扩展到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的领域。
他以熵为线索,揭示了世界从有序到无序、从稳定到混乱的自然趋势。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直朝着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前进的。
相反,熵的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不断走向混乱和消亡的过程。
更为引人深思的是,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我们所依赖的科学技术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一“字”激起千层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解读
王松泉;曹颖群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除了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其余三篇都是不折不扣的科技论说文,篇幅既长,难度亦深——科学术语频率较高,论述也采用科学家思维特有的方式——学生阅读时极可能因知识或思维的断层而出现理解的困难。
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读懂读深读透文本。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王松泉;曹颖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熵定律的关系浅析-《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综评之一 [J], 张卓德
2.熵定律的世界观--《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后感 [J], 陆夏莲
3.科学笔记——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 [J], 李彬
4.熵定律的哲理与启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简介 [J], 维均
5.“新的世界观”与唯物史观——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J], 陈一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书报告作者:樊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一部震惊西方学术界的著作。
尽管里夫金在书中表述的世界观总体上比较悲观,但其对当前的“技术崇拜”、“科学至上”现象却有很好的提醒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如何对待“科学主义”的问题上需要更加理性、更加辩证。
同时,对作者的观点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熵;发展;理性[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2一、引言“熵”,据赵文汉先生考证,本不属于汉字。
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胡刚复做翻译。
对于普朗克演讲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Entropy,胡刚复先生却无法在汉语中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翻译,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后,“他根据Entropy是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一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了一个火旁,构成了今天的“熵”字(2006:15)。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以下简称《熵》)一经出版就立即在西方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
《熵》一书的第一作者里夫金不仅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作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
书中,里夫金通过将“熵定律”解读为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见的考察,对这些方面的历史和未来进行了全面解读。
里夫金在书中提出的诸多观点,不但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更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实践意义。
作者在把地球看作“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式系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或者由于人们以高于自然再生产的速度消费掉了能量,社会利用的那个物质一能量基础便告涸竭。
”当然,作者“决不是说地球的热寂就在眼前”,而是警告人们“现有的由矿物燃料和特殊金属组合构成的物质一能量基础正濒临枯竭,需要我们向新的物质一能量领城转变。
”周嘉昕(2013:21)曾经指出,如果认识到上述所提的“熵定律”,并接受这一新的世界观,那么对当代中国提出的“不折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主张,也更多一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会心。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里夫金,霍华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这是一部引起西方学术界普遍震惊的著作。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物理定律,揭示了世界从秩序到混乱、从生机勃勃到最终消亡的发展规律。
作者分析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更替,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产生出比它创造出来的财富更多更有害于人类的垃圾,从而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无法逃脱熵定律的无形之手,最终将走向“热寂”。
为了减缓走向灭亡的速度,我们应该节约,改变目前高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果作者仅停留于此,这本书将只是一本“骇人听闻”的研究报告。
而真正打动我的,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爱,对世界、对生命最崇高和勇敢的爱,因为有爱,所以负责任。
诚然,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就能因此只顾疯狂地挥霍和所谓的享乐,而对过去和未来的生命置之不理吗?汤姆斯·麦考莱有句话,“在真相肯定是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
”人之所以为人,以其道德有别于其他事物,才在时空之浩瀚中显得熠熠生辉。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
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
比如我们烧掉一快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随着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
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
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作功的一定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熵。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不断增加。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
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