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晨读晚记•第一单元11.邓稼先_ [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首联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之意。
其中“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思绪。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诗人凭吊之处(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春意盎然的特点。
其中,“自”和“空”为互文,刻画出一种幽寂、静谧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渗入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情,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尾联中,诗人以满腔血泪叙事兼抒情,慨叹诸葛亮大业未就,病死军中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学科知识卡心,“文化大革命”之“四人帮”196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张春桥指使,姚文元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革”前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直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对“文革”的发动和打倒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在林彪出逃并丧命之后,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从上海上调中央,不久就和江青等三人结成联盟。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下):第11课
邓稼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
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一、导入新课: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让我们从课中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二、预习反馈:1、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相关情况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
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合作探究:1、读第一部分。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邓稼先”是本文记叙、颂扬的人物。
(二)谋篇立意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层次划分全文按小标题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全文的“小引”。
在一个历史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突出他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从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
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历史眼光。
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
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11.邓稼先一、学习重难点提示1.重点:通过文本重点句的解读,感知并概括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2.难点:通过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揣摩,感悟主旨。
二、学习目标导航1.掌握文中“彷.徨、挚.友、孕.育、鲜.为人知、妇孺.皆知”等生字新词。
2.了解邓稼先生平,通过文本重点句的解读,感知并概括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三、学习材料链接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安徽省怀宁县人。
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
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接受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2.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四、自主学习菜单第一部分 基础题1.正确认读和识记汉字。
11、邓稼先【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原子弹、氢弹这些可怕的核武器,是从广岛开始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
空前的浩劫顷刻间降临,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了生命。
望着遮天盖地的蘑茹云,美军的投弹手惊呼道:“简直是看见了地狱!”维护和平,就需要武器。
“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11、《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资料链接: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23教师学习总结或学生反思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邓稼先及背景。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4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速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抓住人物性格及所在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再分析其写法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
介绍“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资料汇总、交流
【设计说明】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公开展示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字词的学习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四、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㈠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一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的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3、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4、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㈡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⑵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⑷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明确:⑴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老实,从不骄人。
⑵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⑶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⑷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2、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标出来,然后用“我觉得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2、揣摩精妙语句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出来,然后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
【活动设计】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体验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以针对形式来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我的成长日记)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