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47.46 KB
- 文档页数:2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采用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建构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训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及团队意识。
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语言,学好这门语言可以为后续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c语言除了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如:概念、方法和语法规则之外,还要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编程能力,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模式——任务驱动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知识以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牵引理论教学,以课堂实训任务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应用,以综合实训任务及课程设计提高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并且在综合实训与课程设计阶段,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c语言课程网站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的资料,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及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一,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案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建构自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二,为配合案例教学的进行,精心设计了15个实训题目和4个综合设计题目,这些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建构对问题的认识,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及团队意识。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摘要:针对C语言师生认为难教、难学的现状,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特点,提出了教学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改革措施。
结果表明,课程教学的成功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C语言;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改革0 引言C语言自诞生以来,迅速在全球推广普及,对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又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既能方便地用来编写应用软件,又能适用于编写系统软件。
因此,很多高校都把C语言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语言来进行教学。
1 教学现状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对于高校的教学来说,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基础层次不齐,水平差异较大。
一部分学生底子较薄、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他们感到枯燥厌烦,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一部分学生对编程产生较大兴趣,上课时积极主动,对老师讲的课程内容能够完全掌握,甚至不满足于课堂内容,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觉得难度太小。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造成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兼顾这两种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依照从讲解概念说起,接着讲解语法语句,最后举例加以细化;第二方面教材内容的结构安排缺乏合理性,语法部分编写过于繁琐;第三方面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都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甚至培养的学生不能与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公司较好的衔接。
为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率,在经过多方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2 改革探索2.1 教学内容改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薄弱,而且有部分学生来自文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较强,很多学生很难掌握算法思想、编程较困难,这不仅影响了本课程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