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1、纸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
2、笔、纸、墨的相继发明,为印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盖印与拓石是印版出现的雏形。
盖印和拓石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3、雕版印刷技术和活字版印刷术是印刷术发明史上两大里程碑事件。
4、《金刚经》是印刷史上第一部载有明确日期的印刷作品(使用雕版印刷术·唐)5、宋朝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公元1000年左右)6、印刷术的发明历程:木——铜——铅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铅活字的出现为现代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7、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人古登堡8、印刷种类并举例说明A.书刊印刷(书籍、期刊等)B.报业印刷(报纸等)C.包装印刷(包装盒等)D.商业印刷(各种票据、发票、车票、门票等,账簿、表格等)E,有价钞券印刷(钞票、邮票、彩票等)F,工业印刷(烫金、软管、箔片等)9、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10、印刷品的生产需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11、印刷五要素A,原稿:作用是影响印刷成品的质量。
原稿的分类分为反射原稿、透射原稿和电子原稿等。
B,印版: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印版表面分为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
印版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
C,油墨:作用是成像物质。
常规油墨(CMYK)D,承印物:作用是接受油墨并呈现图文。
纸张的分类: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克重的概念:就是1平方米纸张的重量E.印刷机械:作用是使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12、印刷的分类,从工艺而言,分为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两种方式。
13、印刷的四种类型A凸版印刷原理:墨辊首先滚过印版表面,使油墨粘附在凸起的图文部分,然后承印物和印版上的油墨相接触,在压力的作用下,图文部分的油墨便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代表是柔性版印刷、木板年画(此种方式较为环保)B凹版印刷原理:印刷时,先使整个印版表面涂满油墨,然后用特制的刮墨机构,把空白部分去除,而图文部分仍保留在“孔穴”之中,再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
印刷概论资料整理第一章概述1.印刷术发明的几个重要转折点?答:萌芽:“印章”和“拓石”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印刷术发明的萌芽。
诞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唐朝初年)。
发展:毕昇的活字版印刷(泥活字)王祯木活字传播:公元7世纪开始,印刷术从中国向外传播。
进一步发展:德国人谷登堡的铅合金活字排版印刷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2.传统印刷有几种要素?各要素在印刷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答:原稿:原稿是制版、印刷的基础,原稿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印版:印版时用于传递油墨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信息的载体。
油墨:油墨是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像物质。
承印物:承印物是指接受油墨或其他黏附性色料后能形成所需要印刷品的各种材料。
印刷机械:印刷机械是指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3.原稿大致可分为几种?它们各有何特征?答:①反射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②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载体,由黑白或彩色线条组成图文信息的原稿③照相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感光材料为载体的线条原稿④绘制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的可绘画材料为载体,由手工或机械绘(印)制的线条原稿⑤反射连续调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载体,色调值呈连续渐变的原稿⑥照相反射连续调原稿,以不透明的可绘画材料为载体,由手工或机械绘(印)制的连续调原稿⑦实物原稿,复制技术中以实物作为复制对象的总和⑧透射原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⑨电子原稿,以电子媒体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4.印版是如何分类的?答:按版面的特征和传递油墨的方式方法:凸版、平版、凹版、孔版。
按制版材料:金属版和非金属版①凸版,印版上的空白部分凹下,图文部分凸起并且在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高低差别悬殊。
②平版,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差,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
③凹版,印版上图文部分凹陷下去,空白部分凸起来并在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版面的结构形式和凸版相反。
1发明印刷术的技术条件——印章和拓石2发明印刷术的前提——汉文字的创造和演变3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基础——笔、纸、墨的发明印刷定义:印版上图文信息部分所粘附的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工艺技术6传统印刷五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原稿:制版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原稿分类:1按原稿内容表达形式分:文字原稿,图象原稿.2按原稿所用载体是否透明分:反射原稿透射原稿3按原稿的颜色分:彩色原稿黑白原稿反射原稿 :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透射原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印版:用于把油墨传递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印版种类:凸版平版凹版孔版印刷油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像物质承印物:接受印刷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呈现图文的各种物质。
印刷机械:生产印刷品的机器和设备的总称印刷的分类:1按印版形式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无版印刷2按照印刷品的色彩分;单色印刷,多色印刷.3按印刷品的用途分: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广告印刷,钞券印刷,地图印刷,包装装潢印,刷特种印刷.4按印刷的转印方式分:直接印刷, 间接印刷5按承印物材料分: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马口铁印刷.印刷基本工艺流程:原稿分析-原稿输入-图文信息处理-排版-拼大版-制版-打样-印刷-印后加工7形成颜色的四大要素:光、与光相互作用的物体、人眼及大脑。
8色光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9色料三原色:是青(C)、品红(M)、黄(Y)10色光加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同时反映于人眼,视觉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法或称为色光的加色混合。
色料减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料混合后会产生另一种颜色的色料的现象,称之为色料减色法。
11补色的定义:凡是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白光时,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如红与青、绿与品红、蓝与黄。
12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是用以判断物体颜色是红、黄、绿、蓝、紫,还是某些邻近色之间的中间色色彩感觉的属性。
1.印刷的定义:GB: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传统:一文字原稿或图像原稿为依据,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制成印版,再在印版上涂布黏附性色料,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使印版上一定量的黏附性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从而得到复制的批量印刷品的技术。
(压力原理是基础,印版、色料、压力、承印物为必须的)广义: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的总称。
狭义:将印版上的图文信息所黏附的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工艺技术。
数字印刷:将数字形式描述的版面信息直接转换成印刷品的过程。
印刷品生产的五个工艺过程:原稿的选择和设计、原版制作、印版制作、印刷、印后加工。
2.印刷五要素: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印刷机械。
原稿:制版、印刷所依据的十五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
印版:用于传递油墨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信息的载体。
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耐久性的成像物质,是由色料、连接料、填充料和助剂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
承印物:接受油墨或其他黏附性色料后能形成所需印刷品的各种材料。
印刷机械: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3.雕版印刷术:在整块木板上刻出所需要的文字或图像,经刷墨、铺纸、加压得到所需复制品的一种工艺方法。
套版:将一张原稿分成几块印版,用不同颜色的色料,分别套印在同一张纸面上。
短版:把原稿按不同的颜色,分别雕刻成若干块印版,印墨时有深有浅,然后叠印在同一张纸面上。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
谷登堡于1440-1448年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
4.网屏:是将连续图像拍摄或拷贝分解成可印刷复制的网点或网穴的加网工具。
制版照相用网屏分投影网屏(玻璃网屏)和接触网屏(软片网屏),点间距相等,大小不同,得到调幅网点。
网屏的粗细以单位面积内刻线数的多少来表示,单位为:线/厘米或线/英寸。
5.彩色图像:既有层次又有颜色变化的图像。
灰色图像:有层次变化的单色图像。
二值图像:单色无层次变化的图像,又称线条稿。
印刷的定义与发展印刷的定义01印刷的起源02印刷的发展03按印版类型分类按承印物分类按印刷色彩分类按印刷方式分类印刷工艺的分类印刷行业现状及趋势现状趋势印前技术的概念与重要性印前技术的定义印前技术的重要性印前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传统印前技术数字化印前技术智能化印前技术印前技术的核心任务图文信息处理01版面设计02制作印版03图文信息输入与处理扫描输入通过扫描仪将纸质文档或照片转换为数字图像,为后续处理提供基础。
OCR识别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扫描得到的图像中的文字转换为可编辑的文本格式。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裁剪、旋转、缩放、去噪、增强等操作,以改善图像质量。
1 2 3色彩空间转换色彩校正色彩匹配色彩管理与校正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优化分辨率调整清晰度优化压缩与优化下载技术的概念与原理下载技术的定义下载技术的工作原理素材获取印前设计人员可通过下载技术从互联网或企业内部服务器获取所需的图像、文字等素材,为后续的排版、编辑等工序提供基础。
软件更新印前处理软件通常需要定期更新以修复漏洞、增加新功能。
通过下载技术,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并安装软件更新。
远程协作在印前图文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需要进行远程协作。
下载技术可实现文件、数据的快速共享和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下载技术在印前领域的应用便捷性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下载所需资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高效性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下载技术的优化,大文件、多文件的下载速度得到显著提高。
版权问题未经授权的下载行为可能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技术手段。
数据安全性在下载过程中,可能存在恶意软件、病毒等安全风险,需要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稳定性坏,影响印前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流程图文输入图文处理拼大版输出案例一案例二经验一经验二经验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的重要性提高印刷品质量印前图文信息处理是确保印刷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图像、文字、色彩等进行精确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印刷品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
印刷概论试题及答案### 印刷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印刷术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 A) 中国- B) 埃及- C) 印度- D) 罗马答案:A) 中国2. 活字印刷术是由谁发明的?- A) 古腾堡- B) 蔡伦- C) 王羲之- D) 毕昇答案:A) 古腾堡3. 现代印刷业中,哪种印刷方式被称为“柔版印刷”? - A) 丝网印刷- B) 凸版印刷- C) 凹版印刷- D) 平版印刷答案:A) 丝网印刷二、填空题1. 印刷术的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活字、纸张、油墨、印刷机2. 印刷品的印刷质量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因素决定。
答案:分辨率、色彩、套印精度三、简答题1. 简述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印刷术最早起源于中国,公元1041-1048年,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随后,这一技术传入欧洲,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铅锡铸字合金和铅字印刷机,极大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等多种印刷方式。
20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印刷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2. 描述现代印刷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印刷业正朝着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化印刷技术使得个性化、小批量的印刷成为可能,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自动化技术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人工成本。
网络化使得远程印刷和在线印刷服务成为现实。
绿色化则强调了印刷材料的环保性和印刷过程的节能减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论述题1. 论述印刷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印刷业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印刷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品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
其次,印刷业在商业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告、宣传册、产品包装等都需要通过印刷来实现。
印刷概论
印刷工艺设计是对一件产品的印刷制作流程做整体考虑, 从原稿处理到印刷再现产品
的质量要求标准; 从设备、材料等生产技术条件到各工序的工艺方法与工艺操作数据质量, 制定出该产品印刷全部工艺流程的整体施工工艺方案。
目的是明确复制的目标, 确定施工措施、工艺方法、操作标准以及全部工艺流程, 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返工, 使生产顺利进行。
在印刷作业中印刷工艺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同的印件, 可以采用相应的工艺设计方法。
对于稳定的生产技术条件, 一般的系列产品,正常的原稿, 只需要作规范化的常规性设计; 当材料、设备等生产技术条件有较大的改变, 新工艺的推行或是重点产品, 除作必要的试验与试生产外, 还应当分工序做出细致而周密
的整体工艺设计。
在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整体工艺设计中, 一方面是产品格式与版面布局的常规设计;
另一方面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同时还要对重点工序如分色过程, 做出
图像复制调整的详细分步工艺设计。
印刷工艺设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 遵循印制工作的一定规律,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印刷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为: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编制工艺施工单→技术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一、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主要在整稿工序进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接单检查
在进行印刷工艺设计前, 要先审查客户来稿、生产指令、产品格式与版面要求, 检查其是单图版面还是多图版面; 原稿剪裁与放缩比例是否正确; 图片的拼接方式, 文字、底纹、花边等附属图案的要求; 稿件是否齐全, 页码与装订、裁切方式, 印数与印刷版面安排, 以及有无其它特殊要求等。
2. 原稿整理
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归类、清整工作。
对有缺陷的原稿, 根据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进行力所能及的修整及修版工作; 按画面要求, 测定或计算出精确的缩放倍率和准确的裁剪
位置, 标记清楚。
3. 规划版式
根据客户及编辑的要求, 规划出整个成品版面的格式尺寸、规矩线、裁切成型线等, 其中各单图的大小位置、抽空、拼接与套图等形式关系, 都需按正式产品格式, 规划准确, 标注清楚。
4. 标识清楚
标明文字、边框、底纹、装饰图案的位置、大小、颜色、网点大小、阴阳图、专色或叠色等, 以及其它特殊要求。
5. 图文的处理方式
印前处理采用DTP 和电子拼版技术制版时,不论是桌面系统, 还是电子分色拼版, 或者整页拼版系统, 除规划出版面布局完整、准确、详细的版式外, 还要根据拼版设备的技术要求, 标出各自的坐标数据。
凡版面所需要的拼版内容和详细要求, 都要齐全。
6. 印后加工工艺安排
规划出出版物装订成册的版面折叠与页码安排形式、装订方式与裁切尺寸, 以及印刷大版的各单元画面的安排方式; 包装装潢产品结构和成型要求。
7. 其他
规划版式, 可用制图仪或借助千分尺进行。
成品版式一定要经审核确认无误, 按工艺流程随工艺设计指令单传送各工序, 各工序要严格遵照执行。
二、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不同的印刷产品, 应根据产品对象选择印刷设备及承印物、油墨、版材等, 确定印刷数据及产品质量标准。
根据版式设计, 确定印前处理工艺方案包括确定各原稿采用照相制版或电子分色制版, 以及其阴阳、色数、网点点型、网线数及网点角度等; 确定选用何种印版制作方式以及采用哪种工艺方案; 确定最简捷的工艺路线和工序流程, 或者针对性地设计特
殊的工艺方案。
印刷工艺流程的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是根据原稿和产品要求, 从设备、材料等技术条件出发,由印前准备逐步推向各工序, 其中包括各生产工序的设备、材料性能数据、工艺流程、工艺方法、各工序岗位的操作数据, 以及半成品与产品的质量数据标准等主要生产技术内容来进行的。
一般对同类原稿、同批或同系列产品, 可以一次设计,其中个别原稿需改变复制工艺时, 再单独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大致步骤如下:
1. 印前材料器材准备
根据原稿、客户要求及产品质量标准等级,选配使用纸张、油墨等印刷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 并从材料测试记录卡中获得其主要印刷适性数据, 使其各自印刷适应性达到最佳配合; 确定适应产品质量要求的印刷设备和器材。
2. 印前数据准备
根据印刷材料、设备器材性能条件, 按已测定其达到的规范数据, 确定印刷与打样应执行的网点扩大值、墨层密度及相对反差值等主要操作数据。
3. 印刷版材选择
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印刷材料与设备性能以及印刷操作数据, 选定相应的印刷版材; 按印刷与打样的差距, 确定晒制印刷版与打样版的网点转移数据, 并按印刷版面要求, 确定所晒制印版的版面布局。
4. 印刷工艺确定
根据版面的布局设计、拼版的难易程度, 确定使用套图晒版、拼图晒版或连晒, 还是采取阳图片拼版或阴图片拼版拷贝, 以及放网等相应的工艺方法。
5. 原稿处理
针对版面上的所有原稿, 确定哪些原稿需要电子分色制版或桌面分色制版, 并根据后工序决定所采取的工艺方法及制版设备功能条件, 确定分色应记录阳网图片, 还是阴网图片或连续调图片。
针对产品要求、原稿等, 决定加网线数, 网点点型及四色版网线角度。
每一原稿的制版工艺方法确定之后, 安排出合理而最简捷的工艺流程,各工序遵照执行。
6. 复制调整要求
根据印刷条件与印刷数据, 色彩与灰色平衡再现数据, 以及各中间工序的转换数据, 推导出分色图片的复制要求数据; 结合原稿的数据测量阶调层次与色调的综合分析, 提出复制调整的具体要求, 再进行电子分色、桌面系统制作的分步工艺设计及其它的工艺设计。
将上面针对产品对象、材料设备与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出来的工艺方法、操作数据和各项要求标准, 依次详细填入总体工艺设计施工单, 连同版面设计按工艺流程依次传送各工序执行。
三、编制工艺施工单
印刷工艺施工单是按照复制原稿的性质、特点、印刷品的规格、用途、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原材料的种类、规格型号、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数据以及委印单位的意见制成的表格, 是
工艺设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
工艺施工单的内容有: 产品设计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工艺方法;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范数据; 原材料的性质、质量及规格、型号; 产品的质量要求; 产品的完成时间等。
工艺施工单制定后, 要经工艺师和生产主管签字批准下达, 由生产调度人员统一调度进行施工。
四、进行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具体的技术规划。
它要对原稿进行测量和分析, 确定复制标准, 确定后加工所用的设备和原材料, 是工艺设计的定型阶段。
短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短, 各种原材料和设备的印刷适性变化不大, 对印刷品的质量影响也不大, 因此技术设备较为简单; 而长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原材料及设备的印刷适性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 在技术设计阶段, 要根据印件的数量与工艺部门进行协商, 及时提出有关的数据和要求, 以便综合技术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工作, 采取措施,加速准备。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必须抓住这一环节, 协调设计、工艺和供应等方面的工作, 为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合理交叉、平行进行创造条件。
五、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流程是工艺操作的基本路线, 是由原稿到印刷品整个工艺过程的操作顺序。
工艺流程设计的目的是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
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时, 既要考虑原稿的种类、产品的用途, 又要考虑本厂的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工艺的先进性、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 同时, 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应充分考虑。
采用何种工艺路线与设计人员对各工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选用适当的工艺, 充分发挥印刷设备的效率, 然后用工艺设计卡的形式确定下来, 用于指导生产。
六、进行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针对工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找出方案中存在的工艺不合理和错误之处, 并进行改进,取得实验数据, 统一操作规程和标准。
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这个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评定工艺方案要从技术上、工艺上、经济上进行综合考虑。
1 . 技术上的先进性
印刷产品都是运用一定的印刷技术来完成的, 从事工艺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印刷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为工艺设计服务。
如果工艺设计人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会增加成本, 降低效益。
2 . 工艺上的合理性
工艺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前后工序的特点, 在工艺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如机器设备的配套使用; 劳动人员及工作量的合理配置; 各种印刷材料的适性要求等。
前后工序之间不能发生矛盾或脱节, 尤其是生产线的流水作业, 若出现待工或窝工现象, 其损失将影响整条生产线。
3 . 经济上的高效性
图文复制工艺设计要遵循节约的原则, 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能一味强求要达到某种工艺要求而不惜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造成成本大幅上升。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合理的工艺安排, 目的是为了减少消耗、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综上所述, 印刷工艺设计是获得高质量印刷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必须规范而准确地实施, 从而使印刷工艺过程能有序和合理地进行, 并在工艺设计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经济的高效性, 使企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