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四讲
- 格式:ppt
- 大小:857.00 KB
- 文档页数:68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如前已指出,《史学概论》主要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都是属于历史哲学问题。
因此,所谓的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
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基本内容。
不过,从历史学专业角度说的历史哲学与哲学专业角度说的历史哲学有所不同:它更强调联系历史研究的实际。
那么,历史哲学包含那些内容呢?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着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ontology)、方法论(methodology)和认识论(epistemology)这样3个部分,确切地说,就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这3部分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学的本体论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呢?一般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世界或存在的本源和本质的基本观点或理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作为群体和个体的人和事件)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世界观是包括人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在空间上涵盖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时间上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空间上侧重于人和人的社会,时间上侧重于“鉴往知来”;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总是互相依存的: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的看法,总是来源于对具体的人和事的体验,其中包括对昔日流传下来的人和事的感知,而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又往往受到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看法的制约。
如果说世界观是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则是人们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历史那一部分——的总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某种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只是许多人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非常模糊,主要从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直觉感受出发,形成或接受一些观点,缺乏系统性。
《史学概论》授课教案第一章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
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4.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5.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
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
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史学概论总结序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哲学为历史学提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历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史实依据和素材。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
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史学概论是一门以研究历史学科的性质、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导论。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学的概况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史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范畴。
2. 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术讨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 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2.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历史- 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3.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批判与评价- 选择、比较与分析方法4. 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比较研究法5. 历史学的发展动态- 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对历史学的概要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
2. 研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促进对历史学概论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培训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4. 作业指导: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笔面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学术论文。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 《史学概论》刘树藩、张琪编著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黄钦椿- 《西方史学史》王亚非- 《史学基本问题》冯友兰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讲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讲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讲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讲历史学的理论基础第五讲历史学的发展动态八、教学资源支持1. 图书馆及电子资源:学生可自行查阅与历史学概论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史学概论课件第⼀部分—本体论第⼀节、什么是历史马恩: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
历史可以从两⽅⾯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然史和⼈类史。
但这两⽅⾯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存在,⾃然史和⼈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性:都是“过去式”;都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区别:⾃然史变化是“长时段”;⾃然史时间更久远,范围更宽⼴;⾃然史⽆意识的存在。
第⼀,历史认识是⼀种现实的思想活动;第⼆,现实的兴趣以及⽣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在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
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
历史与历史著述性质有别: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
“被加⼯原型”和“加⼯产物”之间的关系。
“加⼯产物”依据“思想痕迹”与“⾏为痕迹”来加⼯;“加⼯产物”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相对于克罗齐过于强调⼈的主观能动,兰克则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实在。
历史是⼈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杜赞奇:历史是古⼈打给今⼈的电话,话题由古⼈决定,⽽如何回答则取决于我们。
第⼆节、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运动过程贵在求真;发现规律贵在致⽤。
运动过程重研究是什么;发现规律重在研究为什么。
科学与艺术之争历史学是科学:从兰克学派到年鉴学派历史学是艺术:从浪漫主义到《万历⼗五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
中国必须从⼀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字来管理的国家。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罗素到唯物史学王国维:介于科学和⼈⽂之间的历史学历史思维的⽅式与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形象思维:具体性、个别性、多样性的艺术特征与史学研究对象暗合整体性、⽴体化复原历史实际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深刻理解历史实际需要借助精神沟通和感情共鸣呈现历史实际的画⾯和过程需要借助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历史具体性中蕴含着常规性,个别性中蕴含着重复性,多样性中蕴含着统⼀性和因果关系。
绪论:什么是史学概论——《史学概论》课程介绍一:研究对象:历史学。
《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学的概论,以历史学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二:与历史学的关系:1联系:对历史学科的研究与反思2三:学科历史与现状:1西方初兴:近代历史学科专业化发展。
1889年[德]伯伦汉《史学研究法》;1898年[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研究导论》。
2国内创始:清末民国时期。
陈黻宸《中国史学通论》;曹佐熙《史学通论》;梁启超《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李大钊《史学要论》;何炳松《历史研究法》;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吕思勉《历史研法》;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杨鸿烈《史学通论》……3. 20世纪60年代重建:编制课程大纲、教学计划4.80年代后复兴:史学理论热潮代表人物:白寿彝、吴泽、赵吉惠、庞卓恒、姜义华、瞿林东、何兆武、张广智;李振宏、王学典、桑兵、罗志田、王晴佳、朱政惠、胡逢祥……杂志:《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史学理论研究会二、《史学概论》课程内容1、历史本体论2、史学方法论3、史学认识论1、历史本体论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核心:“历史观”。
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2、史学方法论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如何?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法、手段、工具。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
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本章重点与要求:一、理解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区别二、分析唯心史观长期存的社会原因,认清其缺陷和影响三、掌握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四、学习并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五、领会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讲授提纲: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1、历史观的定义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