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实验论文初稿(2)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9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分析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隔振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选项,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隔振技术。
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振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运动分离的方法。
隔振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阻尼器等材料,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
隔振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共振周期,降低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隔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地震通常会引起建筑物剧烈的振动,给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
而采用隔振技术后,隔振装置能够吸收部分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研究表明,隔振系统能够将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降低30%-70%以上,大大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次,隔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巨大的动力响应,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风险。
而隔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建筑物的振动周期,使其发生共振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这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加稳定,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
第三,隔振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伤。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损伤风险。
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手段,隔振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降低修复和维护成本,提高了抗震性能的可持续性。
此外,隔振技术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能。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使用环境。
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论文题目: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领域对于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成像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相机,低频振动,隔振系统,试验验证一、前言随着卫星和航天器的不断发展,航天领域对于空间成像的精度和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
不过,由于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成像需要较高的稳定性,而空间环境中的低频振动会给成像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减少低频振动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以及对该系统进行的试验验证。
二、低频隔振系统的设计原理低频隔振系统是用来减少低频振动的影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如下:1.惯性传感器检测振动:惯性传感器是用来检测航天器上的振动,会产生一个反馈信号。
2.控制器处理反馈信号:控制器是用来处理反馈信号,将信号转换为航天器上的控制信号。
3.电磁定位器反馈力:电磁定位器是用来产生反馈力,将反馈信号转换为振动的抵抗力。
4.减震器稳定振动:减震器是用来稳定振动,减少振动对于航天器成像的影响。
三、试验验证为了验证低频隔振系统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1.稳定性试验:在不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稳定性。
2.清晰度试验:在相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清晰度。
3.灵敏度试验:在不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灵敏度。
试验结果表明,隔振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稳定性、清晰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成像稳定性、清晰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因此,低频隔振系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航天领域中,提高空间相机的成像质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主动隔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主动隔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其隔振效果。
二、实验原理主动隔振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技术,通过调节系统的阻尼和刚度来抑制振动传递的方法。
主动隔振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组成。
传感器用于检测振动信号,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利用预设的算法进行实时计算和分析,输出控制信号给作动器,作动器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隔振系统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实现对设备的主动减震和稳定。
三、实验设备1. ZJY-601A型振动教学试验仪2. 计算机3. 空气阻尼器四、实验步骤1. 安装振动教学试验仪,调整其振动频率和振幅。
2. 将传感器安装在试验仪上,连接计算机和传感器,确保数据采集和传输正常。
3. 启动振动教学试验仪,使系统产生振动。
4. 观察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振动特性。
6. 根据分析结果,设置控制器参数,调节作动器,进行主动隔振实验。
7. 观察和记录主动隔振实验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分析隔振效果。
8. 比较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差异,评估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教学试验仪产生的振动信号经过传感器采集后,计算机实时显示振动波形,如图1所示。
图1 振动信号波形2. 经过分析,振动信号的频率为f1,振幅为A1。
3. 在未进行主动隔振实验前,振动信号经过处理后的频率为f2,振幅为A2。
4. 进行主动隔振实验后,振动信号的频率为f3,振幅为A3。
5. 比较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频率和振幅,分析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
(1)频率变化: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频率变化不大,说明主动隔振系统对振动频率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2)振幅变化:主动隔振后,振动信号的振幅明显减小,说明主动隔振系统对振动的抑制效果较好。
六、结论1. 通过主动隔振实验,掌握了主动隔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隔振器断裂数据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摘要通过对隔振器钢丝绳断裂原因的分析,找出隔振器断裂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纠正措施。
关键词隔振器;变形;断裂1 问题来源工厂试验室在进行某产品X轴向耐久振动试验约40分钟时发现安装产品的托架隔振器钢丝绳出现断裂现象,托架X方向右侧隔振器的一根钢丝中的一小股断裂,该隔振器型号为GGT01-021,是工厂外购产品。
2 原因分析托架使用4个隔振器,每个隔振器的钢丝数量为6根。
从隔振器变形曲线(见图1、图2)可以看出该型号的隔振器在垂向压缩的允许最大变形量为7mm,侧向剪切的允许最大变形量为6mm。
隔振器GGT01-021的名义负载为Mx:0.6kg,M45:1.2 kg,Mz:2.1kg,在垂直方向(Z方向)的负载最大,侧向(X方向)的负载最小。
产品重量约为1.7kg,托架上安装板重量约为0.5kg,合计约2.2kg,托架共使用4个隔振器,总的名义负载为0.6kg×4=2.4kg,实际负载2.2kg略小于名义负载,说明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是满足要求的。
用仿真软件对托架隔振器在耐久试验条件下X方向变形进行仿真,计算托架使用4个隔振器后的变形量,产品的重量采用质量点代替,计算结果为托架使用4个隔振器时X方向最大位移为7.8mm。
说明在耐久试验环境下,隔振器的变形量超过了允许的最大变形量,造成了隔振器钢丝绳的疲劳断裂,说明隔振器对耐久试验来说刚度有些不足。
考虑到托架的外形尺寸不能改变,所以提高其刚性的方法只能是增加单个隔振器的钢丝绳数量和增加托架隔振器数量,单个隔振器钢丝绳的数量最多由6根增加至10根(型号为GGT01-023L3),然后根据隔振器在耐久振动试验环境下的变形量来确定隔振器的数量,控制隔振器的侧向变形量在6mm以内,考虑到托架的可靠性,应采取降额设计,将隔振器侧向剪切变形量控制在最大允许变形的80%,即变形量为4.8mm左右比较合理,才能有效解決隔振器钢丝绳断裂问题[1]。
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第1篇: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擒耍】文章介绍了隔震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对隔震层分析,上、下部结构设计、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等主要步骤及要点进行了说明。
主要结合隔震分析的现状,说明膈震层布置的原则,上部结构设计要点。
【关键词】隔震分析;膈震建模;隔震层布置引言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汶川、玉树、芦山等多次大地震;2011年以来,智力、日本、尼泊尔等地发生了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近期以来更是地震不断(见表1)。
这些事例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地球已经进入又一个地震活跃期。
作为已被*实的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隔震技术正在逐渐进入我国建筑领域,并随着2014年住建部颁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表1近期地震汇总1231、隔震结构概念,原理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多了一个隔震层。
隔震层由隔震器、阻尼器、抗风装置、限位装置等部分组成,以隔震层为分界线,隔震层以上称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以下称为下部结构。
地震之所以能引起房屋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1)地面震动大量传递到建筑结构上(2)震动能量引起构件破坏。
因此,减轻地震灾害也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削弱建筑与地面的连接,减少能量传i,2)增加耗能构件,减少常规构件消耗的地震能量。
隔震结构主要是从第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分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在交通道路建设中运用的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盘山公路等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在道路建设中多采用桥梁,再加上山区为地震多发地带,因而对桥梁设计要求极为严格。
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结构的设计具有良好抗震能力,分析其抗震设计,对于其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梁;抗震设计1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简介钢构桥结构较为特殊,是将墩台与主梁整体固结。
典型隔振系统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作者:张国红李亚繁戚朋哲方媛媛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船舶机舱设备中典型的电机和风机缩小模型为动力设备对象,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研究其振动传递特性。
结果表明:用简化为弹簧和阻尼器的隔振器来模拟实际橡胶隔振器,隔振效果在高频段有一定差异,低频段影响不大;为了改进隔振效果,可以在筏体及基座粘贴阻尼层,并尽量减小隔振器刚度和合理选择隔振器阻尼。
Abstract: Taking the typical miniatures of motor and fan in ship engine room facilities as the power facility object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ir vibration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rom aspects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using the simplified spring and damper vibration isolator to simulate the actual rubber vibration isolator,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effect has certain difference at high frequencies, little effect at low frequen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effect, a damping layer can be pasted in raft body and base, and the vibration isolator stiffness should be reduced and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amper should be selected reasonably.关键词:舰船设备;振动隔离;浮筏;传递率Key words: ship equipment;vibration isolation;floating raft;pass rate中图分类号:U6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90-020 引言机械振动隔离技术是降低机械设备通过基座传递结构噪声的主要方法,从隔振系统的演变历程上看,主要经历了单层隔振、双层隔振和浮筏隔振等几个发展阶段。
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一、引言隔振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减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航空、汽车等领域。
隔振原理是通过采用合适的隔振材料、结构设计等手段,减少外界震动对设备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对隔振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二、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1. 震动的传播在分析隔振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震动在媒介中的传播方式。
震动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传播,如固体传导、空气传导和液体传导等。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固体中的震动传播。
2. 隔振原理的基本概念隔振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采用隔振材料和结构,将外界的震动隔离开来,使其无法传输到设备或结构中。
这样可以降低外界震动对设备的影响,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寿命。
3. 隔振材料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隔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隔振材料有橡胶、弹簧、减振垫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减振性能,可以有效地将外界震动传导减小。
4. 结构设计的考虑因素在隔振原理的应用中,结构设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结构的刚度、质量分布等都会对隔振效果产生影响。
通常,我们会选择柔性结构或采用阻尼器、缓冲器等装置来减少震动传递。
5. 隔振原理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隔振原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常见的模型有单自由度系统模型和多自由度系统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进而评估和优化隔振效果。
三、隔振原理的应用案例1. 工业设备的隔振工业设备常常受到地震、机械振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设备的正常运行受到限制。
通过采用隔振原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震动对设备的干扰,提高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工业设备的隔振中,常见的应用案例有精密机械、涡轮机组、压缩机等。
通过合理的隔振设计和隔振材料的选择,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减小因震动引起的故障率。
2. 建筑结构的隔振隔振原理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如高层建筑、大桥、地铁等结构,都可能因地震、风力等因素造成震动。
echnical技■不专二二T Column浅谈弹簧隔振技术在动力机器基础中的应用文国想,洪勇,郑景军,马小兵,周小猛(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70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弹簧隔振技术在动力机器基础中的应用,以某电厂汽动给水泵基础的隔振设计为例,通过对比研究三种不同的弹簧隔振方案,结合DLT5188-2004《火力发电厂辅助机器基础隔振设计规程》的相应规定,分析弹簧隔振设计的设计方法、影响弹簧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规律,为弹簧隔振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弹簧隔振;基础台座;隔振效果中图分类号:TU112.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204(2020)06-0181-05Primary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ique inDynamic Machine FoundationWEN Guo-xiang,HONG Yong,ZHENG Jing-jun,MA Xiao-bing,ZHOU Xiao-meng(Shanghai SUS Environment Co.,Ltd.,Shanghai201703)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ique in dynamic machine foundation.Taking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esign of steam feed pump foundation ofa power plant as an example,three different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 schemes are compared andstudied,and combined with DLT5188-2004the design code of vibration isolation of auxiliary machine of foundation in fossil fuel power pl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 of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law of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of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ique in practical projects.Key words:spring 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ique;foundation pedestal;effect of vibration isolation»/—i—刖言在电厂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动力机器设备,如风机、给水泵、汽轮机、发电机等,它们的基础均为动力机器基础。
隔振器设计报告范文参考引言隔振器是一种用于隔振保护设备或结构的装置,通过减少来自周围环境的震动和振动的传递来保护物体。
在工业和科学领域,隔振器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机器和设备的振动和噪音。
本报告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隔振器,以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设计目标本设计的隔振器需要满足以下性能要求:1. 减小外界振动对被保护物体的干扰;2. 吸收和减缓外部冲击力;3. 降低被保护物体的共振频率,提供更好的隔振效果;4. 耐用且易于维护;5. 经济高效。
设计方案基于上述设计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步骤设计隔振器:第一步:需求分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被保护物体的特性和振动频率。
通过充分了解物体的振动来源和振动特点,我们可以确定适合的隔振方案。
第二步:振动抑制理论研究根据物体的特性和振动频率,我们需要对已有的隔振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这包括弹簧隔振器、液体隔振器、气体隔振器等不同类型的隔振器。
我们将综合考虑这些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适合我们项目的隔振器类型。
第三步:设计和模拟基于需求分析和振动抑制理论研究的结果,我们将设计隔振器的结构和参数。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我们的设计进行模拟和分析,以验证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第四步:原型制作和测试根据设计和模拟结果,我们将制作隔振器的原型。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可以测量隔振器的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对设计进行优化。
第五步:性能评估和改进根据原型测试的结果,我们将评估隔振器的性能,并根据评估结果改进设计。
这可能需要多次迭代,以逐步改进隔振器的性能。
结束语本设计报告介绍了隔振器的设计流程和步骤。
通过合理的需求分析、振动抑制理论研究、设计和模拟、原型制作和测试,以及性能评估和改进,我们可以设计出满足特定性能要求的隔振器。
这将为工业和科学领域的设备和结构提供有效的振动保护,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0引言机械振动隔离技术是降低机械设备通过基座传递结构噪声的主要方法,从隔振系统的演变历程上看,主要经历了单层隔振、双层隔振和浮筏隔振等几个发展阶段。
浮筏隔振系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基于双层隔振理论,出现的一项新的隔振技术。
通常情况下浮筏隔振可以使舰艇的机械辐射噪声减小20-40dB[1]。
为了对浮筏隔振方式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研制的机舱辅机设备浮筏隔振台架开展隔振性能研究,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台架的模型,分析了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进行实验验证。
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设计的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1有限元模型及振动模态分析在隔振台架设计中,根据所选择设备的质量及转速,风机-电机采用浮筏隔振。
其中风机转速为1400r/min,电机转速为2900r/min,综合考虑风机-电机浮筏隔振装置垂向振动的设计频率在10-12Hz的范围内。
隔振器的横向或水平刚度也应该选得相对低些,以保证隔离水平方向的激励力。
有限元建模中,对台架系统作了适当的简化处理:各机组选用SOLID实体单元,在总体尺寸相同以及质量不变的原则下确定其密度;筏体、舱室基座属于框架结构,分别选用不同厚度的SHELL板壳单元;各减振器分别采用三个SPRING弹簧单元,以模拟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刚度与阻尼。
在上述建模的基础上,对机舱辅机设备浮筏隔振台架系统的振动模态进行了分析。
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发现风机-电机一阶垂向刚体运动模态的频率为11.9Hz,落在设计频率范围内,证明设计是合理的。
2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2.1隔振装置的实验原理试验中,分别在上层机组安装点和下层基座上隔振器的连接点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风机上布置了两个测点,下层基座上布置了两个测点(见图1)。
限于篇幅,仅给出了在开启风机工况下的理论计算与试验测试得出的部分测点的结果对比曲线。
2.2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的结果与讨论由于舰船设备的激励力难以测量,为了比较理论和实验数据是否吻合,拟对机组加载实验测得的设备基座的振动加速度。
“房中房”结构隔振性能实验研究摘要:文章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与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
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自身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与基础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的降低。
比较金属弹簧隔振与纤维材料隔振发现,由于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差。
金属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高频的隔振性能。
关键词:“房中房”结构隔振内部共振金属弹簧隔振器纤维材料1.前言:隔振器被广泛应用于隔振工程中,以保护仪器、设备免受振动的影响,或衰减机器振动对外的传播。
经典隔振模型如图1-1所示,模型假设隔振器由无质量的理想弹簧和阻尼组成,被隔振物体和基础均为理想刚性体。
经典模型的理论传递率如图1-2所示,当激振频率ωn ω>时,传递率T<1,隔振器起到隔振的作用,理论传递率随频率的增加每倍频程衰减12dB。
当nω<时,传递率T>1,隔振器处在共振区域,隔振器会增大被隔振体的振幅。
[1,2]图1-1 经典隔振模型图1-2 经典模型的传递率而实际的隔振系统中,基础的非刚性、被保护对象的非刚性以及隔振器的质量分布都会降低高频的隔振性能,导致高频传递率比理想隔振器的传递率大,并出现周期性峰值。
[3,4,5,6]考虑质量后的隔振模型如图1-3所示,此时隔振器具有连续分布质量、弹性和阻尼,其传递率曲线如图1-4所示。
当隔振器长度与隔振器中传播的振动的1/2波长的整数倍具有可比性,即激振频率大于一定数值时,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其中传播,隔振器自身的质量会降低隔振器的隔振性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共振(Internal Resonances)或驻波效应(wave effects),下文统称为“内部共振”。
此时,隔振器不再符合无质量假设,而应视为分布质量系统。
由图1-4可见,内部共振显著增大高频的传递率,并使得传递率出现周期性峰值。
[3,4,5,6]图1-3 考虑质量后的隔振模型图1-4 考虑质量后隔振模型的传递率Mark Harrison等人[7]从理论上推导出内部共振产生的原因,并推导出理论传递率公式,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很好的吻合。
Mark Harrison等人的研究发现驻波效应可以使得隔振器高频传递率降低20dB。
Y. Du等人[8]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隔振器质量分布产生的内部共振的影响。
文章对比忽略质量的理想隔振器与考虑质量后的隔振器的传递率,发现考虑隔振器质量后传递率增大20-30dB。
同时他们也比较基础振动辐射的噪声,发现考虑隔振器质量后基础振动辐射的噪声最大可提高22dB。
与橡胶隔振器相比较,螺旋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显著。
数值模拟发现以下三个因素显著的影响内部共振的频率与振幅:(1)被隔振体与隔振器的质量比μ;(2)隔振器的杨氏模量;(3)阻尼。
(1)增大质量比μ可以减小内部共振的影响,降低隔振器的传递率。
(2)隔振器的杨氏模量主要与内部共振的频率有关,降低隔振器的杨氏模量,内部共振出现的频率也随之降低,在给定频率范围内会出现更多的内部共振。
传统的模型忽略隔振器的质量,认为系统共振频率越低高频隔振性能越好。
实际隔振器内部共振频率的偏移可能使得这一结论不再成立。
(3)增大阻尼,可以显著降低内部共振峰值的传递率。
熊冶平等人[5]的研究发现,基础的非刚性使得隔振器内部共振出现的频率向低频方向偏移,基础的谐振与隔振器的驻波效应使隔振器的传递率的峰值密集而高耸。
J. Lee 等人[9]的研究发现当振动超过某频率时,隔振器内部共振会显著影响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弹性模量,使得弹簧动弹性模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导致金属弹簧的内部共振更加严重,降低高频隔振能力。
对于橡胶隔振器[10],动弹性模量也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对于低阻尼的橡胶材料,包括天然橡胶、碳黑强化橡胶、SBR(Styrene Butadiene Rubber)橡胶,在通常考虑的频率范围内,动弹性模量随频率增大幅度很小;而高阻尼的橡胶材料,包括聚硫橡胶(Thiokol RD rubber)、碳黑强化丁基橡胶、聚醋酸乙烯脂胶,动弹性模量随频率增大而迅速增大。
以上研究主要应用于工业隔振,特别是汽车等机械的隔振。
在建筑中,录音棚、演播室、声学实验室等对建筑声学要求特别高的建筑以及距离交通干道等具有强烈振动比较近的建筑,大量使用“房中房”结构隔绝振动。
“房中房”隔振结构与一般隔振系统在规模、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和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实验台,研究不同“房中房”隔振结构的实际隔振性能,比较不同隔振方式的优劣。
2. 实验方法2.1 金属弹簧隔振器隔振实验实验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标准隔声实验室内进行,隔振实验的剖面图与弹簧隔振器布置图分别如图2-1与2-2所示。
本组实验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为原型。
隔振系统由4个金属弹簧隔振器组成,设计系统共振频率 3.5n f Hz 。
“房中房”楼板为300mm 现浇钢筋砼结构,重量为10T ,完全依靠隔振器支撑,与基础无任何刚性连接。
为了使隔振器承重与国家大剧院录音棚的一样,在300mm 楼板上加压30T 砖块。
“房中房”基础为100mm 钢筋砼结构,为使基础能够支撑40T 的重量,用脚手架支撑基础于接收室之上。
从图2-1可以看出,“房中房”结构的基础即为接收室,也支撑在弹簧之上,并不是刚性基础。
基础的非刚性会影响到“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下文会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通过测量“房中房”结构的撞击声声压级来研究隔振性能。
实验使用标准打击器在“房中房”楼板的一条对角线上选择3个等间距的点进行打击,在接收室内测量撞击声声压级pi L ,再根据接收室的混响时间T 对撞击声声压级进行修正[11,12]:010lg pn pi A L L dB A VA K T ⎧=-⎪⎪⎨⎪=⎪⎩ (2-1)式中:pn L ——修正后撞击声声压,dB ;pi L ——撞击声声压级测量值,dB ;0A ——标准条件下的吸声量,规定为10m 2;A ——接收室的吸声量,m 2;K ——与声速有关的常数,通常取0.161;V ——接收室体积,m 3;T ——接收室混响时间,s 。
文章用修正后的撞击声声压级pn L 来评价和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
很明显,撞击声声压级pn L 越低,传播到接收室的振动就越少,“房中房”隔振结构的隔振性能越好。
实验测量方法参照《建筑隔声测量规范》(GBJ 75-84)。
测量仪器为Norsonic 公司的RTA840系统与标准打击器。
2.2纤维材料隔振实验弹簧隔振结构为多点支撑方式,而纤维材料隔振为面支撑,两者在受力情况和设计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本组实验以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
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包括一个半消声室与一个混响室,两个实验室均采用“房中房”结构,采用500mm容重为80kg/m3的离心玻璃棉支撑“房中房”,减振材料单位面积载荷分别为2500kg/m2和3300kg/m2。
实验方案是在弹簧隔振实验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在四个支撑柱子之间用水泥砖砌筑两列面积为3m2的承重墙,在承重墙上垫减振材料进行隔振实验,如图2-3所示。
根据隔振材料的单位载荷情况,取消了30T加压砖块,使得隔振材料单位面积载荷为3300kg/m2,与实验原型保持一致。
测量方法同弹簧隔振实验。
3.实验结果与分析图3-1为不同弹性系数与阻尼的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曲线,其中GERB1至GERB3由隔而固(青岛)隔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LPI 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提供。
从曲线可以看出,撞击声声压级L pn并没有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是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周期性起伏。
说明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并没有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隔振器在高频时候已不再符合经典的隔振模型。
此时不能忽略隔振器的质量与基础的非刚性,隔振器分布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和隔振基础的非刚性显著的降低了高频的隔振能力,并使得高频撞击声声压级出现周期性起伏。
比较GERB1、GERB2与GERB3曲线可以看出,在弹簧在隔振器下垫较厚的橡胶垫,即减小橡胶垫的弹性系数,可明显改善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
图3-2为不同纤维材料隔振时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曲线,纤维材料由北新集团提供。
从图3-2的曲线也可以看出,撞击声声压级L pn并没有一直随着频率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同样出现周期性起伏。
实验说明纤维材料在高频也不符合经典隔振模型,纤维材料内部共振和基础非刚性也显著降低高频的隔振能力。
比较图3-1与图3-2可以发现,高频时,金属弹簧隔振器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 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纤维隔振器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则逐渐降低。
说明金属弹簧隔振器高频的内部共振比纤维隔振器更为严重。
文献[6]的研究表明,由于内部共振的作用,金属弹簧在高频的动弹性系数随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弹簧隔振器的传递率随动弹性系数增大而增大,使得金属弹簧隔振器的传递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低频时,比较图3-1与图3-2可以发现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更好,这是由于内部共振弹簧隔振器弹性系数比玻璃纤维小,系统共振频率低。
4.总结文章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和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建立实验台,通过测量不同“房中房”结构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获得如下结论:(1)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的内部共振与基础的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的降低。
(2)金属弹簧隔振器内部共振比纤维材料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高频隔振性能不如纤维材料的隔振性能好。
垫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
致谢:本实验得到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隔而固(青岛)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及北新集团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1]Cyril M. Harris, Handbook of Noise control,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company, New York, 1979.[2]马大猷,沈壕,声学手册(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Ungar, E.E.; Dietrich, C.W.,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 Journal ofSound and Vibration 1966 pp. 224-241.[4]戴德沛,阻尼减振降噪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5]熊冶平,宋孔杰,柔性隔振系统中驻波效应的研究,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5(1995)108-113.[6]Soliman, J.I.; Hallam, M.G., "Vibration isolation between non-rigid machines andnon-rigid foundation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68 pp. 329-351.[7]Mark Harrison, Alan O. Sykes, M. Martin. Wave Effects in Isolation Mounts. JAcoust Soc Amer, 24(1952) 62—70.[8]Y. Du, R.A. Burdisso, E.Nikolaidis, D. Tiwari, Effects of isolators internalresonances on force transmissibility and radiated noise, Journal of Sound andVibration 268 (2003) 751–778.[9]J. Lee, D.J. Thompson, Dynamic stiffness formulation, free vibration and wavemotion of helical spring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39 (2001) 297–320.[10]Snowdon, J.C., "Rubberlike materials, their internal damping and role invibration isola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65 pp. 175-193.[11]GBJ 75-84,建筑隔声测量规范.[12]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