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动态DR的七大临床应用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4
DR临床应用分析DR(Digital Radiography)是数字化放射技术的一种应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它与传统的X射线放射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更快的成像速度以及更低的放射剂量。
DR技术的优势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拥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骨骼成像、胸部成像、泌尿系统成像等多个领域。
首先,DR技术在骨骼成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传统的放射技术需要使用X射线胶片进行成像,而DR技术可以直接将图像传输到计算机或数字设备上,大大提高了成像的效率。
在骨折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DR技术快速获得骨折的图像,帮助判断骨折的类型以及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DR技术还可以用于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如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
通过DR技术,医生可以准确评估骨骼结构的损害程度,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其次,DR技术在胸部成像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传统的胸部X射线检查需要将胶片送至暗房进行处理和放大,而DR技术可以直接将胸部图像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分析。
这大大加快了成像的速度,有助于医生更快地判断肺部疾病。
通过DR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检测肺部结构和组织的异常,如肺炎、肺结节和肺气肿等。
此外,DR技术还可以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以帮助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另外,DR技术在泌尿系统成像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泌尿系统成像通常需要对尿路和泌尿器官进行检查,这对于诊断肾脏结石、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非常重要。
DR技术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可以清楚地显示泌尿系统组织的细节,有助于医生作出准确的诊断。
通过DR技术,医生可以快速评估泌尿系统结构的损害程度,并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DR技术在妇科、乳腺成像、脊柱成像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妇科学中,DR技术可以用于子宫和卵巢的检查,如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等疾病。
在乳腺成像中,DR技术可以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治愈率。
在脊柱成像中,DR技术可以通过全脊柱的成像来检测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等疾病。
DR成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DR(数字化射线)成像是一种用于获取X射线影像的先进技术,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X射线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和显示,从而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影像。
DR成像原理基于平板探测器,其临床应用广泛,如下所述。
DR成像原理是通过平板探测器将X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平板探测器由大量的探测单元组成,每个探测单元中包含能够感应X射线的硅或其他材料。
当X射线穿过患者体内并到达平板探测器时,硅材料中的电子将受到激发并转化为电荷。
这些电荷被平板探测器上的薄膜电路收集,然后被转换为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和显示后,形成高质量的X射线影像。
DR成像的临床应用:1.临床诊断:DR成像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检查和诊断。
它可以用于骨骼系统的骨折、关节脱位和骨质疏松等病变的诊断。
此外,DR成像也可用于肺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区域的影像检查,帮助检测和诊断肿瘤、感染、结石和器官病变等。
2.快速成像:相比传统的胶片成像,DR成像速度更快。
传统的胶片成像需要等待片子曝光、显影和定影等多个步骤,而DR成像可以直接显示图像,因此节省了大量时间。
这对于急诊科室和手术室等需要快速进行检查和诊断的场合尤为重要。
3.耐久性:DR成像在临床中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更好。
传统的胶片成像需要反复曝光和处理,而DR成像只需将平板探测器放置在X射线束下进行拍摄即可。
这种持久性使得DR成像在长期使用中更加可靠。
4.像素级图像处理:DR成像通过数字信号处理,能够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和增强。
通过调整对比度、增加锐度和减少噪音,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这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分析非常有帮助。
总结起来,DR成像原理基于平板探测器将X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影像。
其临床应用广泛,包括临床诊断、快速成像、耐久性和像素级图像处理。
DR成像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愈发重要,为临床工作带来了便利和准确性。
DR的临床应用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OO6年第8期总252期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诊断治疗?115?做腹部CT检查病人2O例,男l2例,女8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检查前,多数常规口服1.5%泛影葡胺造影剂,少数口服清水,量多为800--1000ml.主要采取仰卧位,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0例病例中有4例为贲门部占位,l3例为胃窦部占位,3位为胃体部占位.其中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并有2例出现肝转移.判断Cq"胃癌分期:I期4例,占2O%;lI期8例,占4o%;llI期2例,占10%;Ⅳ期6例,占30%.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11例,为I一Ⅲ期病例,其中2例有腹腔小淋巴结转移而Cq"未能显示.讨论据报告口服等密度水造影剂,可使胃壁的显示率达95%.因胃肠道壁属软组织密度,在腔内水和腹腔脂肪衬托下,尤其经造影后增强扫描,显示十分清楚.本组4例口服清水显示胃壁效果较口服1.5%泛影葡胺造影剂满意.关键在于使胃腔充分扩张,产生良好的密度对比.增强后扫描可使胃壁显示更满意.体位对胃壁显示也重要,胃镜报告胃底和胃体病变,病人取仰卧位扫描,胃窦和十二指肠病变,以俯卧位或右侧卧位扫描较佳.在胃腔充分充盈的扫描上,胃壁厚度均匀,约为2--3mm,一般不超过4—5mm,否则应视为异常.但贲门部及胃窦部胃壁可稍厚些.正常胃壁随充盈扩张而变薄,肿瘤浸润造成的胃壁增厚则保持不变.胃癌按大体形态分为三型,蕈伞型(息肉型),浸润型和溃疡型.Cq"表现能直接反映肿瘤的大体形态,肿块型可出现向胃腔内突出的息肉状肿块,浸润型表现为胃壁增厚, 其范围可局限也可弥漫,溃疡型则在肿块的表面有不规则的凹陷.Cq"裹现(1)胃壁增厚:呈软组织密度,从轻度(>O.6mm)到显着增厚(可达4mm),局限于某一部位,偏向一侧.(2)腔内软组织肿块:(3)肿瘤向胃周扩散:表现为病灶部位增厚胃壁外面的脂肪层模糊不清,或见到条状致密影,表示胃的浆膜层或周围脂肪层已受到侵犯.(4)邻近脏器受侵犯: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可侵犯有关的相邻脏器,轻度侵犯和粘连不易区分,均表现为胃与邻近脏器之间的脂肪层消失或模糊.如造成邻近脏器的轮廓或密度改变,则为局部受侵犯的可靠表现.胃癌Cq"检查的目的是确定癌肿是否已超出胃壁,判断术前分期.胃癌的Cq"分期如下:I期所见胃腔内肿块,胃壁稍厚小于lem,无转移;lI期所见胃腔壁局部增厚大于lem,无周围脏器侵犯和胃周淋巴结肿大转移;llI期所见胃腔壁增厚大于lem,伴肿块侵及邻近结构,但无远处转移;Ⅳ期所见胃腔壁增厚伴有远处转移,周围脏器侵犯及局部淋巴结转移可有可无.在确诊胃癌后,外科临床需要了解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判断肿瘤外侵程度,有无远处转移,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胃癌可切除性的判断以B超和Cq"应用较多,Cq"分辨率高,显示病变解剖结构清楚,具有很大的优越性,Cq"检查在胃癌术前准备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Cq"检查仍有一定限度,可漏诊轻度的外侵,且体瘦患者胃周软组织影在平扫时显示不满意,不能区分淋巴结组织,需要增强扫描鉴别.小于5mm的肝转移灶可能漏诊,而小于lO—l5nm的淋巴结内仍可能有癌灶,也易漏诊小淋巴结转移.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申请做胃癌手术前检查是为了排除临近脏器转移,而不全是为了分期.由于所用Cq"设备技术条件不同,病变的形态和进展程度不同及扫描方式和速度差异,Cq"对胃癌手术前分期的符合程度有较大差异,且增加了此项检查费用,但在排除胃周脏器转移方面,Cq"检查显示出很大的实用价值.(收稿:2006—06一O5)DR的临床应用徐刚王晓东栾国仕马质军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影像放射科(136000)尽管影像检查有多种手段(透视,X线平片,Cq",MRI等)但目前首选仍是平片,因而提高平片的检查效率和图像质量倍受医务和工程人员的关注.DR在工作强度, 存储,传输等方面具备数字化图像的方便,快捷,环保等优点之外,在临床实际诊断应用中,DR也显示出某些独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图像动态范围宽;②图像分辨率高;③后处理功能强大.目的DR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强大.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l2月一年的DR检查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共计3324人次的回顾性分析:其中胸部1857例,胸部发现肋骨骨折225例(包括通过窗宽窗位调节隐匿性骨折55例),胸椎骨折37例(包括不明显骨折l5例),气胸72例(包括少量气胸l8例),肩胛骨折5l例,肋骨及胸椎破坏l9例,肺内孤立结节影46例,(包括纵膈,心影后及膈区2O例).头颈部及骨关节1211例,发现骨折226例(包括通过窗宽窗位及放大,边缘锐化等处理经过后处理发现53例),各类软组织肿胀57例.腹部256例,肠梗阻66例(包括腹部软组织肿块l6例),输尿管结石49例,膀胱结石23例,膈下游离气体43例(包括手术原因l7例).结果DR的诊断依据与传统x线平片基本一致,但数字化图像的后处理明显扩展了诊断范围,这是传统x线片无法比拟的.(一)头颈部及骨关节成像DR根据X线吸收率的不同,对所获得影像解剖结构用不同的窗宽窗位观察,不仅可以很好的观察骨质的细微结构,同时可以观察到头颈部软组织,鼻咽部和气管组织.关节部位除可以观察骨改变,经过处理可以看到软骨,以及皮下脂肪及皮肤软组织改变.通过局部放大处理,更好的观察到骨折.(二)胸部为DR最适合的部位,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不同的后处理,更有利于发现病变,特别是纵膈心影后隔下肋骨重叠的部位的病变,外伤的肋骨骨折及液气胸显示亦更明确.DR明显扩大了常规胸片不能函盖的范围.特别是胸.116.诊断治疗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年第8期总252期部体检,快速,清晰,准确.x线管焦点与影像板的距离为180cm.完全可以满足心脏摄影检查,同时可以在工作站上对心血管进行准确的测量.(三)腹部检查对腹部的游离气体,肠管梗阻,尿路结石钙化等病变,通过后处理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增加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对腹部脏器的造影检查,同样可以提高对微细结构的分辨.结论DR的主要特点:(一)DR成像速度快.(二)DR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低噪声率.(三)DR具有低的辐射剂量.(四)DR的直接转换技术,使网络工作简单化,效率高.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采用光盘刻录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图像分辨率高,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此,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泛应用前景.(收稿:2006—05—18)上主要表现为大网膜上的肿块对肝,胃肠的压迫,大量粘液形成的CI"表现类似腹水,CI"值介于腹水与软组织之间,不随体位流动,部分病例可出现砂粒样,团块状钙化.磁共振检查T2加权成像在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良好的对比. 由于此病少见,易误诊为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及晚期癌肿,而延误治疗或放弃治疗.腹膜假性粘液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同位素治疗,人工温热化疗,化学溶解治疗等.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往往行减瘤术.[参考文献][1]金忱,骆成玉,李世拥.腹膜假性粘液瘤[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9,26(4):221—223.[2]张安忠,杨崇美,姜海军,等.腹膜假性粘液瘤16例内镜及临床分析[J].中国消化内镜杂志,2001,18(5):289.[31刘训禄,蒋彦永.腹膜假性粘液瘤8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2001,16:429--430.(收稿:2006—06—09)腹膜假性粘液瘤2例报告,颈椎病298例综合疗法疗效观察白莉徐刚苏从冶陈雷四平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136000)临床资料1例为男性,44岁.呼吸困难,自觉上腹不适,饭后有食物反流感,消瘦,腹胀,腹痛,腹膨隆,发现腹部巨大肿物两年余,1996年曾行阑尾手术,诊断为"阑尾粘液囊肿".另1例为女性,56岁,一月前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行腹膜假性粘液瘤减瘤术,术后行腹腔内灌注入化疗药三次.CT表现腹腔内大量略高于液性密度肿物,分布广泛,肝周间隙亦可见,胃腔明显受压变小.MRI表现腹腔内见大量类似于腹水信号的粘液样物质环绕胃的周围,胃受压胃腔变小,肝脏边缘呈花边状改变.病理结果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其内可见大量粘液,大部分囊腔未见被覆上皮,仅少数被覆单层柱状粘液上皮,细胞无异型性.诊断腹膜假性粘液瘤.讨论腹膜假性粘液瘤又称腹膜胶质病,假性腹水.为腹膜继发性肿瘤,以粘液性腹水和腹膜表面弥漫性粘液种植为特征,临床表现上特异性.病因不十分清楚,腹腔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于腹腔中的胶状瘤,多始发于阑尾, 卵巢等器官粘液囊肿,破溃后粘液外溢,播散于腹腔及脏器表面,进而粘液细胞分泌胶冻样粘液,蓄积于腹腔形成胶冻样假性腹水,来源于输卵管,胰腺,肠道也有报道.本病既往有阑尾粘液瘤病史.是否与先天或遗传因素有关,尚不明确.根据病理和预后,可将腹膜假性粘液瘤分三型:1.播散腹膜粘液瘤.2.腹膜粘液腺癌.3.中间型(兼有两种病变的特征).临床上以渐增性腹部膨胀为主要特征,腹软可触及包块.该病临床表现为睃胀,腹痛,腹膨隆或包块,腹水及消瘦.腹腔穿刺抽吸物为粘稠胶冻样物,色透明或黄白,蛋白含量高,利凡他试验阳性.腹膜假性粘液瘤在CT郭秀芳王淑英冯志强刘兆伟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262600)r关键词]颈椎病物理疗法综合疗法我科于1998年1月一2005年3月共收治298例患者,采用综合方法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98例患者,男150例,女148例.年龄在35岁一45岁71例,46岁一55岁l40例,56岁一65岁66例,65岁以上21例.病程1年以内96例,1—2年的109例,2—3年的72例,3年以上的21例.单纯颈椎骨质增生者109例,颈椎骨质增生伴颈椎5—6椎间盘突出者52 例,颈椎4—7节骨质增生看37例,颈椎5—7节骨质增生者55例,颈椎5—7节骨质增生伴椎间盘突出者23例,颈椎5—7节骨质增生伴颈椎5—6椎管狭窄者17例,颈椎4—6有骨赘形成者2例,颈椎5—6单纯椎间盘突出看3例.按临床表现分,神经根型126例,椎动脉型69例,脊髓型49例,交感神经型48例,颈肌型6例.颈椎病因发病部位及病理变化不一,临床表现亦不同根据临床表现,我国学者将本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肌型等,而尤以前四型多见.神经根型:先有颈疼及颈部发僵,继而有肩疼及上肢放射痛.咳嗽,喷嚏及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持物坠落.检查颈肩部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相应的神经根支配区出现感觉异常,肌力减退与腱反射改变.脊髓型:急性发病常是外伤性的椎间盘突出所致,可出现截瘫或偏瘫.多数发病缓慢,先有上肢症状,手部发麻及活动不灵;或先有下肢症状如发麻及行走不稳,躯干有紧束感.检查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瘫痪,瘫痪属痉孪性.x线片改变与神经根型相似.椎动脉型:常诉头昏,眩晕,甚至碎倒;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耳聋.当头颈部处于某一位置。
DR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1. 引言1.1 DR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DR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DR技术在急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R技术是数字化的X射线成像技术,相比传统的胶片X射线,DR技术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便于存档和传输的优势。
在急诊诊断中,及时而准确的影像信息对于快速作出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DR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涵盖了各种临床场景,包括创伤性损伤、急性腹痛、中风和心脏病急症等。
通过对DR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急诊中的优势,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限制和挑战,不断完善技术和提升应用水平,以促进临床急诊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DR在临床急诊中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将会继续发展并应用于更多的临床急诊场景。
2. 正文2.1 DR放射检查技术的原理与特点DR放射检查技术是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数字传感器将X射线成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
相比传统的胶片X射线片,DR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更广的动态范围,从而可以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DR技术的特点包括快速成像速度、短暂曝光时间、低剂量辐射等。
这些特点使得DR在临床急诊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DR技术还可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存储和远程传输,便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影像信息的共享,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急诊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DR放射检查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使其成为现代临床急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急诊医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有助于提高急诊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2.2 DR在急诊中的优势DR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快速:DR技术的快速成像和数字化处理使得影像可以迅速显示在医生的电脑屏幕上,节约了诊断时间,有助于医生快速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多功能动态DR有诸多优势有效解决使用率偏低的矛盾医学影像技术在近百年间不断发展,尤其在近期更是发展迅猛。
从伦琴发现X射线到出现第一张人手影像的X射线片,从静态模拟机的出现到CR、DR的发展,再到现如今新一代多功能动态DR成为行业高精尖技术引领下的潮流趋势。
临床医生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不再止步于传统的临床诊断,对于图像的追求已然从静态图像转变到了动态图像。
多功能复合型的动态DR是放射临床专家的得力助手动态DR以其“一机多用”集常规拍片、胃肠、透视、造影于一体的多功能作用深受放射科临床医生的钟意。
动态DR真正意义上实现临床病灶的快速定位和精细诊断,大幅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是放射临床专家的得力助手。
医疗设备所面临的前景以及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促使行业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放射影像领域,医院放射影像科的基本设备—数字X摄影系统(DR)近年来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一代多种功能复合的动态DR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其“一台机器、多种用途”成为医院提升设备使用率和看病效率的有力武器。
新一代多功能复合型的动态DR有效解决医疗设备使用率偏低的矛盾影像设备在医院医疗设备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影像设备作为一个综合平台,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基层医院要想成为国民医疗的中坚力量,成为更多的普通患者看病首选之地,医院医学设备必须满足病人的需求。
目前,一些二甲及以下医院的现状是医疗设备使用率偏低,设备闲置情况突出,如何有效提高影像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戴建平认为“对医院的管理者来讲,应重点考虑影像设备的有效利用问题。
”在他看来,加快设备更新并做到合理配置日显重要,医院应力求把设备最大限度地用好,把投入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好。
绿色环保是科技发展的未来,新一代多功能动态DR的设计理念正基于此。
新一代DR特点是多项功能复合,将一种影像设备的有效利用效能最大化。
针对影像设备有效使用问题,新一代多功能动态DR具备“一机多用”的功能,既能实现数字化摄影、数字化透视,又能将数字化胃肠功能、数字化造影功能整合于一体,甚至能进行介入放射影像成像等检查,这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医院病源量不足与设备购买空置浪费的矛盾,另一方面,动态DR将普通DR与传统数字胃肠机功能整合,以一台多功能机器替换至少两到三台设备,节约医院机房建设成本、设备管理维护成本,对医院未来规划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DR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 什么是DR?DR(Digital Radiography)是数字化放射技术的一种,通过数字化传感器和计算机处理图像来取代传统的X射线胶片技术。
DR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更快速、更安全的放射诊断服务。
2. DR的工作原理DR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辐射源产生X射线:DR系统使用X射线机产生高能射线,这些射线穿过患者体内或特定的物体,经过吸收和散射后进入DR系统。
•数字化传感器接收X射线:DR系统中的数字化传感器通过特定的材料接收X射线,产生电子信号。
这些电子信号可以根据X射线的能量水平来区分不同的组织和物质。
•电子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DR系统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送给计算机进行后续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计算机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包括增强对比度、调整图像亮度、降噪等。
然后根据处理后的数字信号重建图像,生成最终的放射影像。
•影像解读和诊断: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生成的放射影像进行观察、测量和诊断,帮助判断疾病和病变。
3. DR的优势DR技术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胶片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图像质量更好:DR系统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细节更丰富,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操作更简便:DR系统操作简单,只需将数字化传感器放置在患者身上进行拍摄,即可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
同时,数字化图像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观察和处理,无需等待胶片冲洗和显影过程。
•易于存储和共享:DR系统生成的数字图像可以直接保存在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上,方便存储和管理。
同时,这些数字图像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方便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辐射剂量更低:相对于传统X射线胶片技术,DR技术能够在辐射剂量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从而减少了患者接受辐射的风险。
•快速获取影像:DR系统采集和处理图像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立即在计算机上观察到结果,节省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DR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DR(数字化射线检查)技术是一种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高质量的X射线图像。
这种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广泛,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R技术可以用于急诊患者的快速筛查和初步诊断。
由于DR技术成像速度快,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的X射线图像,医生可以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这对于急诊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通常需要迅速作出治疗决策。
DR技术可以用于急诊情况下的损伤和骨折的诊断。
骨折是急诊中常见的损伤,通过DR 技术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骨折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DR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查脊柱损伤、关节脱位等其他损伤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DR技术可以用于内科疾病和急性疾病的诊断。
急性胃肠道炎症或穿孔可以通过DR技术来观察腹部的变化。
与传统的X射线技术相比,DR技术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更准确地显示炎症或穿孔的位置和程度。
DR技术还可以用于肺部感染、心脏病、脑卒中等其他内科急症的诊断。
DR技术还可以用于内外科手术之前和之后的评估。
在手术准备阶段,医生可以使用DR 技术来确定手术部位的情况,以更好地制定手术计划。
在手术后,可以使用DR技术来评估手术结果和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这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对手术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DR技术还可以用于急诊室的医疗记录和管理。
医生可以通过DR技术将患者的X射线图像直接保存到电子病历系统中,方便后续查看和管理。
这种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提高医疗记录和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DR技术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急诊情况下的筛查、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它为医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图像,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急诊患者。
DR技术还可以用于医疗记录和管理,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DR技术对于提高急诊医疗水平和患者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影像( DR)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摘要】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影像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科研和临床等领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医学各学科的变革,还提升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提升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数字化影像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DR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临床治疗的要求,医疗机构要重视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应用,详细了解数字化影像技术的特点,结合医疗发展水平合理运用数字化影像技术,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加快医疗影像资料存储和传输的速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发展。
1数字化影像技术概述数字化影像技术简称为DR,在每个投照系统中包含了所有的投照体位。
DR系统根据X线吸收率的不同,初始条件使用高电压低电流自动电离室摄影,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较大的动态范围,能清晰地显现各解剖部位的细微结构,加上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处理出各种设定模式下的图像,获得高对比度、清晰完美的图像,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了球管的负荷。
另外,数字化影像技术还改变了现有的放射科传统的摄影模式,实现了普通X线摄影的数字化革命。
数字X线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影像的动态观察范围,DR系统对X线敏感性高,直接转换技术使X线的吸收率高于间接转换的3~4倍,图像灰度精度更高、层次丰富,能极大地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
数字化影像技术本身所需的X射线计量比传统胶片少3-4倍,数字化图像可以运用较少的X线计量等地到高清晰的图像,最大限度上降低X涉嫌对病人造成的辐射,避免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除此之外,数字化影像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胶片辐射方法,取消了原有的图像管理方式,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至数字化影像管理工作中,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资金,还能提升数字化印象管理的效率。
D R使用体会DR全称Digital Radiography,又叫数字化X线摄影,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数字化成像技术,平板探测器代替了传统X线设备由影像增强器、摄像头、光学系统和模数转换器构成的影像链。
由直接数字化代替传统的模数转换。
因而避免了影像链上诸多环节对影像产生的影响,减少了图像的噪音和失真,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扩展了影像的动态范围。
我院最新引进的是导津D-VISION直接数字平板X线摄影系统。
采集工作站可以进行快速实时信号处理存储和显示,并可自动将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
一、DR的主要特点:(一) 具有较高的量子检测效率。
(二) DR成像速度快,采集时间10ms以下,成像时间仅为5秒,放射技师即刻在屏幕上观察图像,数秒即可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根据需要即可打印激光胶片。
(三) DR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低噪声率,因此可获得高清晰图像。
(四) DR具有低的辐射剂量。
(五) DR的直接转换技术,使网络工作简单化,为医学影像学实现数字化铺平了道路。
(六) 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
二、DR临床应用DR的诊断依据与传统X线平片基本一致,但数字化图像的后处理明显扩展了诊断的范围。
这是传统的屏胶体系X光片无法与之比拟的。
(一) 头颈部及骨关节成像DR根据X线吸收率的不同,对所获影像解剖结构用不同的窗宽窗位观察,不仅可以很好的观察到骨质的细微结构,同时可以观察到头颈部软组织、鼻咽部和气管组织。
关节部位除可以观察骨改变,经过处理可以看到关节软骨,以及肌腱、韧带、关节囊、皮下脂肪及皮肤软组织的改变。
通过局部放大处理,更好的观察细微骨折。
(二) 胸部为DR最适合的部位,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不同的后处理,更有利于发现病变,特别是纵隔心影后膈下肋骨重叠部位的病变。
DR明显扩大了常规胸片不能函盖的范围。
特别是胸部体检,快速、清晰、准确。
(三) 腹部检查,对腹部的游离气体,肠管梗阻、尿路结石钙化等病变,通过后处理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增加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
DR在医学成像原理的应用1. 简介在医学领域中,DR(数字化射线成像)是一种常用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技术。
它利用数字传感器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将射线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和改进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效果。
本文将介绍DR在医学成像原理的应用过程,包括DR设备的组成、DR成像原理以及DR在临床中的应用。
2. DR设备组成DR设备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射线发射装置:通过控制电压和电流,产生射线并照射在患者身体上。
•探测器:采用数字传感器,主要用于接收和检测通过患者体内的射线。
•数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射线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处理和存储。
•显示器: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供医生和技术人员观看和分析。
3. DR成像原理DR成像的原理是将射线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处理和存储。
具体步骤如下:1.射线发射:通过控制电源和射线管,产生射线并照射在患者身体上。
2.接收射线:由数字传感器接收透过患者体内的射线,并将其转化为模拟电信号。
3.模数转换:模拟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转化为数字信号。
4.信号处理:数字信号经过处理单元的处理,进行去噪、增强和滤波等操作,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5.数字图像生成: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计算机中。
6.图像显示:计算机将数字图像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并显示在显示器上。
DR成像原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获得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可以进行后期处理和存储,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效果。
4. DR在临床中的应用DR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诊断:DR可以快速获取高质量的图像,用于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尤其在骨科、胸透、肾脏等常见疾病的诊断中,DR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介入手术:DR可以在手术中实时显示患者体内的图像,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操作。
例如,在微创手术中,医生可以准确定位器械的位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学术研究:DR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医学影像学的学术研究,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和诊断方法,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DR的原理及应用DR(Digital Radiography)是一种数字放射成像技术,一般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能够快速获取高质量的X射线影像,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
DR技术的原理是将传统的X射线胶片曝光和显影过程替换为数字传感器的成像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D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DR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成像和间接成像。
直接成像是指在数字传感器上直接形成图像,常用的直接成像传感器有:薄透明探测器、光电二极管、硒基传感器等。
这些直接成像传感器将X射线能量转化为电荷信号,然后通过放大和数字化转换,最终形成数字图像。
间接成像是指利用间接转化器将X射线能量转化为可见光信号,然后再通过传感器拍摄可见光信号形成数字图像。
最常见的间接成像传感器是闪烁体。
在闪烁体内,X射线能量与闪烁材料相互作用,释放出能量,产生可见光。
然后,光敏传感器捕捉这些光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数字化进行处理。
DR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DR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比传统的X射线胶片,DR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影像,大大提高了影像的质量。
其次,DR技术还具备可视化物体的内部结构的能力。
通过DR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病症。
此外,DR技术还能够减少X射线曝光时间,从而减少患者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
这对于需要多次检查的患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DR技术的应用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应用:DR技术在医院临床影像科用于骨骼、肺部、胸部、腹部、头部等各个部位的X射线检查。
通过DR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骼、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等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牙科应用:DR技术在牙科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传统的牙科X射线胶片需要显影和冲洗的过程,而DR技术可以将图像直接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不仅方便了牙医的操作,而且还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影像。
3.非破坏检测:DR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非破坏检测中。
DR成像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1. DR成像的基本原理•DR(数字化射线成像)是一种数字化的X射线成像技术,主要用于产生高质量的X射线图像,用于医学诊断。
•D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将X射线通过被检查的器官或组织,然后通过数字探测器进行接收和转换,最后生成数字图像。
2. DR成像的优势•高分辨率:DR成像能够提供更清晰和细节更丰富的影像,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
•高感受性:DR成像对X射线的敏感性较高,可以获取更低剂量的X射线图像,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
•即时成像:DR成像的数字探测器能够立即将X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减少了等待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
3. DR成像的临床应用DR成像在医学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骨科影像学•DR成像在骨科影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能够提供清晰的骨骼图像,有助于检测骨折、关节退行性疾病和脊柱畸形等骨骼疾病的诊断。
3.2 胸部影像学•胸部DR成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它可以用于检测肺部感染、肺结节、肺气肿和肺癌等疾病的诊断。
3.3 普通放射学•DR成像也适用于一般的放射学应用,如腹部、盆腔、头颅和颈部等器官的影像诊断。
3.4 心脏影像学•DR技术在心脏影像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它可以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5 乳腺影像学•DR成像在乳腺影像学中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对乳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3.6 儿科影像学•DR成像在儿科影像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儿童骨骼发育异常、肺部感染和脑部疾病等儿科疾病的诊断。
4. 总结DR成像是一种数字化的X射线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感受性和即时成像等优势。
在骨科、胸部、普通放射学、心脏、乳腺和儿科等影像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DR成像的出现,非常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DR成像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数字X线摄影(DR)的临床应用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计算机的发展,常规X线摄影也实现了数字存储和传输,由计算机X线摄影(CR)到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彻底改变了放射科传统的摄影模式,实现了普通X线摄影的数字化革命。
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X线设备的成像链,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图像的放大、反转、滤波、降噪、灰阶变换、不同窗宽、窗位的调整等)技术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影像的动态观察范围,DR系统对X线敏感性高,硒物质的直接转换技术使X线的吸收率高于间接转换的3~4倍,图像灰度精度大,层次丰富。
正是由于其放射剂量低,宽容度大,图像分辨率高,易储存和传输,工作效率高,直观易操作等优点,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在国内医院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 DR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DR系统的基本结构及组成一般分为:X线机、影像接收器(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据采集器、图像处理器、存储器、图像显示器、系统控制器、激光打印机八部分。
其基本原理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X线机产生X线,直接由影像接收器接受含有人体信息的X线影像,并由数据采集器实现A/D转换,图像处理器处理信息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存储、显示和记录影像。
其中影像接收器的平板探测器FPD是DR系统的核心部分,临床上常见的有非晶态硒型FPD和非晶态硅型FPD。
非晶态硒型FPD主要是由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硒层、电介层、保护层等构成。
其原理是:入射X线光子使硒层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导致TFT的极间电容储存电荷,在读出信号的控制下,TFT导通由A/D转换和放大器处理直接输出数字图像信息。
非晶态硅型FPD 是由掺铊的碘化铯闪烁发光晶体覆盖在由薄膜非晶态氢化硅制成的光电二极管矩阵上组成。
其原理是:入射X线光子使掺铊的碘化铯闪烁发光晶体产生可见光,再由光电二极管转换成电信号并在其极间电容储存电荷,在控制电路作用下,扫描并读出储存的电荷,由A/D转换和放大器处理直接输出数字图像信息。
解剖动态DR的七大临床应用功能X光影像设备的升级换代是从传统的老式X光机到间接数字化成像的CR,然后到直接成像的传统DR,再到可视化成像的动态DR。
近些年动态DR在医疗器械行业圈内可谓是名声大噪。
而动态DR产品之所以能在医疗行业内备受关注,因其拥有高清拍片、大幅面透视、毫秒级高清点片、可视化造影、视频保存回放、自动曝光控制、全身拼接等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
那么,动态DR的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又有哪些优势呢?下面小编为你详细解剖这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势所在!一、高清拍片功能随着医学影像学科的综合发展,当今的X射线摄影常用于胸部病变的筛查,并可用对炎症、结核、肿瘤等进行诊断;对腹部,还可以对胆道、泌尿系结石做出判断;现在最常用、也是应用范围最广X射线摄影检查的就是针对四肢进行拍片,看看骨骼肌肉系统的炎症、结核、肿瘤,以及畸形、异物、外伤等。
动态DR拍片清晰,成像质量好;主要能看清楚肺部细小纹理,骨密质、骨小梁等,以及骨骼与软组织,便于医生精确诊断。
二、大幅面透视功能传统的胃肠机采用影像增强器成像技术,幅面较小,一般为9/12英寸圆形,多个部位造影检查时无法实现一个幅面下实时观察,往往需要通过机械结构的转动来调整视野。
如此,不仅要增加检查的时间,还可能因为视野受限导致漏诊误诊。
反观动态DR,超大幅面43cm ×43cm的成像视野,可以实现大范围的透视和摄影检查,缩短了检查时间,同时大大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情况。
三、毫秒级高清点片功能传统静态DR拍片往往采用盲拍的方式进行摄影检查,这样检查虽然可以实现高效率,但是在部分特殊摄影检查如肩胛骨骨折、隐性肋骨骨折等检查中,盲拍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
动态DR在可视化前提下观察,可以对特殊病灶部位进行预判,当疑似病灶出现时,进行毫秒级实时点片,可以捕获高清病灶图,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漏诊误诊率。
四、可视化造影功能针对X射线造影检查有注射对比剂的造影检查,这类检查需要在可视化条件下对造影剂的流速、均匀程度、造影部位组织器官的充盈程度进行观察,一般胃肠机不能很好满足此类需求:首先透视幅面小,只有7/9/11英寸,根本不能连续观看造影剂的流向;同时有点片功能的胃肠机也只有等同于CR机的100-400万拍片像素,达不到精准诊断的要求;组合型的胃肠机也能够实现900万像素的点片影像输出,但是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成像时间长不能即时点片。
解剖动态DR的七大临床应用功能
X光影像设备的升级换代是从传统的老式X光机到间接数字化成像的CR,然后到直接成像的传统DR,再到可视化成像的动态DR。
近些年动态DR在医疗器械行业圈内可谓是名声大噪。
而动态DR产品之所以能在医疗行业内备受关注,因其拥有高清拍片、大幅面透视、毫秒级高清点片、可视化造影、视频保存回放、自动曝光控制、全身拼接等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
那么,动态DR的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又有哪些优势呢?下面小编为你详细解剖这七大功能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势所在!
一、高清拍片功能
随着医学影像学科的综合发展,当今的X射线摄影常用于胸部病变的筛查,并可用对炎症、结核、肿瘤等进行诊断;对腹部,还可以对胆道、泌尿系结石做出判断;现在最常用、也是应用范围最广X射线摄影检查的就是针对四肢进行拍片,看看骨骼肌肉系统的炎症、结核、肿瘤,以及畸形、异物、外伤等。
动态DR拍片清晰,成像质量好;主要能看清楚肺部细小纹理,骨密质、骨小梁等,以及骨骼与软组织,便于医生精确诊断。
二、大幅面透视功能
传统的胃肠机采用影像增强器成像技术,幅面较小,一般为9/12英寸圆形,多个部位造影检查时无法实现一个幅面下实时观察,往往需要通过机械结构的转动来调整视野。
如此,不仅要增加检查的时间,还可能因为视野受限导致漏诊误诊。
反观动态DR,超大幅面43cm ×43cm的成像视野,可以实现大范围的透视和摄影检查,缩短了检查时间,同时大大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情况。
三、毫秒级高清点片功能
传统静态DR拍片往往采用盲拍的方式进行摄影检查,这样检查虽然可以实现高效率,但是在部分特殊摄影检查如肩胛骨骨折、隐性肋骨骨折等检查中,盲拍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
动态DR在可视化前提下观察,可以对特殊病灶部位进行预判,当疑似病灶出现时,进行毫秒级实时点片,可以捕获高清病灶图,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漏诊误诊率。
四、可视化造影功能
针对X射线造影检查有注射对比剂的造影检查,这类检查需要在可视化条件下对造影剂的流速、均匀程度、造影部位组织器官的充盈程度进行观察,一般胃肠机不能很好满足此类需求:首先透视幅面小,只有7/9/11英寸,根本不能连续观看造影剂的流向;同时有点片功能的胃肠机也只有等同于CR机的100-400万拍片像素,达不到精准诊断的要求;组合型的胃肠机也能够实现900万像素的点片影像输出,但是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成像时间长不能即时点片。
如果是组合式胃肠机进行点片,需要通过电机将平板探测器传送至指定位置,这个过程需要2-8S的时间,很容易错过病灶部位;然而动态DR能在可视化条件下实现毫秒级动静态影像切换,实时点片,这就能够很好的把握到影像的瞬间,避免漏诊误诊。
五、影像实时保存与回放功能
动态DR在进行透视、胃肠造影等检查时,能够记录实时影像。
针对食管造影等因造影剂流速过快不能一次观察到位的情况,可以通过视频保存功能保存视频,再经过视频回放去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及器官的蠕动,从而避免病人多次重复透视吃射线,同时方便医生诊断。
六、自动曝光控制功能(AEC)
医院放射科病人多,拍片量大,而普通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放射科在面对大量病人时经常因拍不出优质片而苦恼。
动态DR拥有AEC功能,只要在摆完体位后,按设备预设值曝光即可完成拍摄;无论拍片技师水平如何、对设备是否熟悉,都能轻松实现一次拍摄,达到90%以上的甲片率。
七、全身拼接功能
动态DR的全身拼接功能是在全景影像拍摄的情况下,拍摄各个部位的影像,得到的图像最终合成一副全景图像。
此功能操作简单,可自动或手动拼接,畸变率低,图像均一无拼接痕迹。
尤其适用于全脊柱和全下肢摄影,辅助脊柱畸形矫形治疗、康复检查,为临床提供高精度图像。
全身拼接功能是现在医院尤其是高等级医院特别看重的DR功能之一。
通过对动态DR临床应用功能的详细解剖,可以看出,动态DR强大的临床优势有助于避免误诊、漏诊。
也正是因为动态DR具有诸多的优势,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医院的认可。
普放设备的临床应用还在不断的更新,相信动态DR的诊断功能还会继续创新,以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