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0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能力训练目标:(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流程。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但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溶解性曲线图。
3.准备实验器材,如溶质、溶剂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然后提问:“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到底是什么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同时,展示溶解性曲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性曲线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溶解度实验或者溶解性曲线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物质的溶解性》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难点: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许多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水溶液。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溶液,那么,食盐或其他固体物质在水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呢?它们溶解的速率是否一样?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推进新课【对话】小孩与爸爸的对话小孩:爸爸,我要喝糖开水。
爸爸:好,爸爸倒给你喝。
小孩:不甜,不甜。
爸爸:爸爸给你再加点糖。
小孩:爸爸,再加点糖。
爸爸:傻孩子,已经很甜了,杯底有糖剩余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孩:为什么呀?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2】如右图所示,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过渡】那么,在一定温度下,把固体物质放在一定量的水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呢?下面我们来做实验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实验探究】【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 mL加入A、B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 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 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了解结晶现象。
2.知道两种结晶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结晶的概念。
(2)结晶方法的应用。
2.难点:结晶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当我们剧烈运动以后经常发现我们的脸上和脖子上有盐霜;在农村很多居民冬季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在腌制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咸肉的表面也会出现盐霜。
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其中的道理。
推进新课【投影】【设问】上面的这些固体都是从水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那么这些物质为什么会从溶液中析出呢?【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板书】1.结晶的定义【师生整理】结晶和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
【提问】既然溶液要析出晶体必须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达到饱和状态后的溶液用什么方法才有晶体析出呢?【板书】2.结晶的方法【师生归纳】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
【过渡】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实验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结晶的方法。
【实验探究】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 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 2 - 【分析思考】为什么食盐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硝酸钾则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你能根据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规律来作出解释吗? 【讲解】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析出的晶体比缓升型物质析出的晶体多当升温蒸发溶剂时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的蒸发所以陡升型的物质适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
②而当温度降低时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析出的晶体少所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不好而多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
【提问】根据上述我们的分析和总结你认为这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师生归纳】 (1)蒸发溶剂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得食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硝酸钾晶体。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察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况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师:只要是里面存在不溶性固体物质的就是悬浊液,只要是油,无论是豆油、柴油、润滑油还是香油,分散在水中的形成的都是乳浊液。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解性的概念;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向三只分别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面粉、食盐、食用油,搅拌.学生观察思考1:看了这几只试管中的物质,你有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讨论讲述: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板书: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定义思考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猜想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剂的量、颗粒大小……探讨:下面我们做几个小试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分组实验:[实验一]: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实验二]:A、B两只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A中加入少量水,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三]:取一只试管加入5毫升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时巡回指导.思考3: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机修工满手的机油用什么洗去?为什么?2)菜锅上的油用热水比用冷水易洗干净,为什么?3)冬天洗衣服时用温水来冲洗衣粉,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如一杯糖水中不断加糖是否一直会变得更甜?[思考1]:如果把溶液分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类,你会下定义吗?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6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板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思考2]:教材“饱和溶液”概念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作为前提?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1]:两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水,室温下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硝酸钾,振荡,待前一份溶解后再加,直至有固体不再溶解.[实验2]:甲:向试管中加5 mL水观察现象;[实验3]:乙: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将教材中20毫升水改为5毫升既节约药品又方便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猜想:饱和溶液中能否再溶解其它溶质?教师演示:[实验4]:在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振荡,观察现象.(用硫酸铜颜色鲜明)学生惊叹!小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再溶解别的物质.[思考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饱和与否?展示:盛有KNO3溶液的甲乙丙试管,其中甲乙为饱和溶液,甲试管中有晶体析出,乙丙无.问题:请判断哪支试管中溶液一定饱和?另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饱和与否?教师演示:[实验5]:在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不溶.在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还能溶解.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交流与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结合上面实验1—3来总结、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注:上面的方法对大多数物质是适用的,但有少数几种物质(如氢氧化钙)却不适用.补充:日常生活中对溶液的分类有另一种说法:浓溶液与稀溶液.实验一中,1克食盐完全溶解在5毫升水中,而1克消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他们形成的溶液哪种比较浓,哪种比较稀?追问:如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来化分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交流讨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讲述:请大家反思,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还有问题没解决?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希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2、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3、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1)若向烧杯中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解释原因.(2)若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浓盐酸,鸡蛋壳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
【课题】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能力目标: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学习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面粉不易溶解于水,食盐、碱面(碳酸钠)容易溶解于水,这说明了什么?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这是为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物质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2.设置疑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归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分组探究1:P16活动与探究活动探究:实验1结论: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2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4.分组探究 2:P17活动与探究实验1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提出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学生上讲台演示教材P17“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2、实验3总结:一般情况下,强调 : 对氢氧化钙而言,升温,可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降温,可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逃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2、能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听过探究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威武注意观点的认识3、感受并赞赏溶解现象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溶解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难点1、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归纳法教学准备:硝酸钾、氯化钠、蒸馏水、蔗糖、食用油、汽油、面粉、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胶头滴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的定义演示实验:取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约10毫升)然后取等量的面粉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比较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化学上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刚才的现象说明面粉和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性不同,那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探究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完成三个实验(详见教材第16页)讨论交流,教师引导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其中前两个是内因,温度是外因。
学生阅读教材巩固知识设问:溶质在溶剂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呢?活动探究:向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这不断缓缓加入硝酸钾固体,边加边震荡,观察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回答现象)分析:刚加入硝酸钾时,固体溶解,随着硝酸钾的不断加入,硝酸钾不断溶解,当加到某一量时,硝酸钾就不再溶解了。
这时我们就说这种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课题一: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
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
1、学生猜想
影响因素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
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
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
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溶剂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人为的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3.探究活动2
1、我来做个小实验,往20g水中加5g食盐,看一下现象?(食盐全溶解了)我再加入5g食盐,再观察一下现象。
2、媒体呈不同温度下的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
2、温度(°C)20 50
60 80 90
3、在100g水中的溶解质量31.5 90 114 170 2 00
3、学生描述36.1g,114g两个数据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度得出结论中,对哪些因素做了限定
5、组织学生讨论“溶解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质量
6、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4、
5、
2、
3.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
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
(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
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
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溶剂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人为的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探究活动:
1、我来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往20ML的水中加入5G的食盐,看一下现象?
(食盐全部溶解了)
我再加入5G的食盐,观察下现象?
2、媒体呈现不同温度下的硝酸钾在100vg水中的溶解度
3、学生描述31.6vg、114vg两个数据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度得出的结论中,对那些因素做了限定?
5、组织同学讨论“溶解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质量。
6、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v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含的溶解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剂中的溶解度。
7、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1.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大要素“温度、100v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2.日常练习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同学们是积极主动的。
最后我想跟同学们说几句话,固体物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攀登。
作业:温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
一、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思考: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能力成为是溶解性。
2.可以在水中溶剂热的物质有:食盐、燕麦片、红糖等等。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与探究:
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剂热能力与温度有关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活动探究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里还能继续的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