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3
法学基础理论一、法律的概述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以程序为标志、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2.法的特征:意志性、国家性、规范性、强制性3.法的分类(1)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2)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实体法、程序法(3)按照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程序不同:根本法、普通法(4)按照法适用的范围不同:一般法、特别法(5)按照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国内法、国际法(6)按照法律维护的是公共(社会)利益,还是维护个体私人利益为主要标准:公法、私法4.法律规范(1)种类①按照法律规范在法律调整中的不同职能: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②按照法律调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权利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复合性规范③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性规范④按照法律规范所属的法律部门:宪法性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诉讼法律规范(2)效力①时间效力:实体法采取“从旧原则”,刑法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程序法采取从新原则②空间效力:全国、境内有效③对人的效力:a.属人管辖效力 b. 属地管辖效力(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权的人除外)c.保护管辖效力5.法的渊源:形式意义上的、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由各种成文法构成。
“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香港沿用以前的普通法体系,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沿用以前的大陆法体系,我国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法体系(1)正式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国务院依法制定、修改的,不能设置人身罚)④地方性法规(不能设定人身罚、吊销执政)⑤行政规章(只能制订警告、罚款)⑥自治法规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制订)⑦特别行政区法律⑧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2)非正式渊源:政策、判断、习惯、法理学说等二、法律关系1.概念: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关系2.特征(1)是主体之间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2)是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3)是思想的社会关系(4)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3.构成要素(1)主体:①自然人②集体主体③国家(2)客体:物、行为和智力成果(3)内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4.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1)抽象条件(一般条件):法律规范(2)具体条件(法律事实)三、法律的运作1.法律的创制(1)立法体制(2)创制程序①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法律草案的讨论③法律的通过④法律的公布(3)法律解释①正式解释,也叫法定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和行政解释②非正式解释2.法的实施(1)法的遵守(2)法的执行(3)法的适用①法治原则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③司法独立原则④司法责任原则3.法律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4)社会性的监督(5)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四、法治与依法治国1.法制:法律制度2.法治:法律的统治法治的特点:(1)是与人治相对立的、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方法(2)法治的核心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而且它本身也要受法律所支配(3)最根本的原则是“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模式,又是一套价值体系,目标是建立体现自由、平等、正义等内容的法治社会状态(5)现代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和体现3.依法治国。
1 学科简介法学基础理论,它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有关一般的法,特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学习意义学习法理学有那些意义:学习法理学对任何一个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体上有三方面的意义。
①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②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
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
3 目录内容第一部分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第一章法的特征第一节法、法律的词义一、汉语“法”与“法律”的演变二、法与法律在西语中的区分三、我国当代“法”与“法律”的使用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法律有广狭两层含义。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也有广狭两层含义。
第二节法的形式特征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法律的调控对象既是社会关系又是行为。
对丁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
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的概括性。
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它的效率性。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和认可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
法律的国家性。
法律的普遍性。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凋整机制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法律的利导件。
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双向的。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强制力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
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
法的程序性。
近现代法律只是对法的程序标准加以正当化,使法律实施的方式更科学、更理性。
第三节法的本质特征一、如何认识法的本质鉴别“本质”与“现象”;界定“内容”与“形式”;区分“实然”与“应然”。
法学基础理论1、法的定义答:广义法律,指法的整体,包括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即国家具有法律效力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总与。
狭义法律,特指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答:(1)法律就是一种国家意志(2)表现为法律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3)统治阶级的意志不就是凭空产生的,而就是根源于现实的经济关系3、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4、法的作用答: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5、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答:(一)法律规则就就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法律中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明确法律效果的一般性规定。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1)假定(2)处理(3)后果(三)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条文只就是法律规则的表述形式,而不就是法律规则的同义语。
通常情况下,一条规则的全部要素就是通过数个条文加以表述的,有时,其中的一个要素(如假定)也可能分别见诸于不同的条文,而且,规则的诸要素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甚至跨越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的现象,也就是存在的。
(四)法律规则的分类:(1)权利规则、义务规则与复合规则;(2)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3)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4)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6、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1、答:(一)权利: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二)义务就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三)分类:(1)应有权利与义务、习惯权利与义务、法定权利与义务、现实权利与义务(2)基本权利与义务与普通权利与义务(3)一般权利与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4)第一性权利与义务与第二性权利与义务(5)行动权利与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与积极义务(6)个体权利与义务、集体权利与义务、国家权利与义务、人类权利与义务(四)相互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是指以上帝规定的基本法律和经典法学作品为基础,用来阐释和解释法律的一整套系统性的理论。
它既反映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法律原则和规则,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对法律的影响。
因此,法学基础理论在法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法学研究、应用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法学基础理论对法学研究、应用和实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法学基础理论为法学研究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比如,古代的著作,如《中华民国刑法》、《律师法》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法学理论基础,使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法律时有了一定的依据。
其次,法学基础理论作为法学判断和实践准则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思考,进行恰当地法律判断和实践,更好地避免法律冲突和司法纠纷。
第三,法学基础理论还能够指导人们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法律实践。
例如,对于当下社会中出现的新兴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缺乏有效的有利于尽快解决问题的法律建议,此时,我们可以借鉴法学基础理论中的思想和精神,从而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第四,法学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法学活动的引导和框架,它能够引导人们在履行职责时采取合理的法律行动,避免可能导致法律纠纷的行为。
最后,法学基础理论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法律,提高其对法律的尊重。
用法学基础理论的思想去研究、理解和了解法律,能够深入挖掘法律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作用,认同法律的价值,增强对法律的尊重。
总的来说,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学研究、应用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法学发展进步的重要理论。
第一节法的本体一、法的概念与属性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2、发的属性①规范性;②国家强制性;③阶级意志性;④物质制约性二、法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法具备以下四个特征: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③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④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规范三、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可以归结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类1、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指法本身的作用,即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施对人们行为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以及强制等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根据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⑴指引作用法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
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本人的行为⑵评价作用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合法与否的作用。
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⑶预测作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以提高行为的实际效果,减少偶然性和盲目性。
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⑷教育作用法通过把国家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凝结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使之渗透于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中,并借助于人们的行为予以进一步的广泛传播。
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⑸强制作用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
规范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2、法的社会作用法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体现在两个方面:⑴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表现在: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②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⑵执行社会公共事物表现在: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四、法的渊源及其分类1、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一般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法律及其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种要素构成。
(1)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权义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国家机关、法人、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国家。
(2)法律关系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4)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
如因缔结合同形成合同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结婚而形成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是法律关系的变更。
如权利主体的撤销、借贷关系的部分履行及合同的修改等。
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权利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终止。
如合同的实行全部履行;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同其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终止;夫妻之间因一方死亡而终止其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律概述一、法、法律的概念1.法的概念——单选社会主义的法:我国社会主义的法体现着由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它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2.法律的概念。
广义的法律=“法”,即指法的整体,泛指国家的全部规范性文件。
狭义的法律仅指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单选)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
第一,规范性和普遍性。
规范性: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事或具体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适用。
普遍性: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单选)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全体成员有效。
第二,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假定、处理和制裁。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多选)的行为规范系统。
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了解)——从无到有的过程。
认可(了解)——从普通社会规范到国家法律的过程。
国家认可的法律主要指判例法、习惯法和其他不成文法。
(多选)不论是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都与国家权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的属性。
(单选)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单选)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系统。
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
(多选)这种约束力不仅对敌对阶级存在,而且在本阶级内部也存在。
(单选)当然,并非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力常常是“备而不用”。
4.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手段的行为规范系统。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单选)三、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
法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一、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㈠法的的概念:指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调整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㈡法的的本质: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㈢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规范性: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应为模式。
法的产生:法的制定,法的认可。
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
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㈣法的作用: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指引作用的种类: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
评价作用:专门的评价和一般的评价。
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2.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方面的作用: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维护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生产、交换条件;确认、执行技术规范;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二、法律规范、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㈠法的规范:1.法律规范的概念:指国家制定并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规范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3.法律规则的种类: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有权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内容已明确无需参照或援引。
概括性规则: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有相应机关加以确定。
准用性规则:内容没有规定,可参照、援引。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或协商。
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高的特点。
4.法律原则的种类: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一、法的概念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一、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法律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概括性最强的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的权力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它可以修改自己制定的法律;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目的或其事项范围主要有二:一是为执行法律,对某些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一般在有关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等,这被称为一般行政的授权立法;二是对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国务院可以直接制定行政法规,这被称为行政的职权立法。
四、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即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此外,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
五、自治法规自治法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法规的通俗称谓,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县级,它们也可以制定法规,即县的自治法规。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一、法的定义和特征(一)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1、法的规范性。
表现在:法律规范规定了人们的一般行为模式,从而为人们的相互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型和标准。
这种行为模式包括三种:(1)可为模式;(2)勿为模式;(3)应为模式2、法的国家意志性。
3、法的国家强制性。
4、法的普遍约束性。
5、法的严格程序性。
(三)法的本质:在直接意义上法是人们意志的产物。
社会成员的意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道德、纪律、习惯、宗教、政策等等。
人们的意志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具有法律的品格。
因此,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这种国家意志是指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3、其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地理环境、人口素质、技术状况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法律部门、法律体系凡是调整同一领域社会关系并运用相同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简单说,法律部门的整体就是法律体系。
我国的现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主要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4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三、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所应承但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
包括四种责任: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五、法的运行:法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法的制定(立法)、法的遵守(守法)、法的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4个环节。
(一)立法:中国立法权限的划分如下:1、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法律。
2、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3、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制条例。
4、特别行政区有权保留原来的法律或制定本行政区的新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