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新闻两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鄂(è):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豫(yù):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溃退(kuì tuì):在竞争中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歼灭(jiān miè):消灭(敌人)。
绥靖(suí jìng):安定、安抚。
管辖(guǎn xiá):管理;统辖。
阻遏(zǔ è):阻止。
逃窜(táo cuàn):形容仓皇地逃跑。
排山倒海(pái shān dǎo hǎi):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高屋建瓴(gāo wū jiàn 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荡气回肠(dàng qì huí cháng):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第二课《芦花荡》苇塘(wěi táng):生有大片芦苇的水塘。
疟子(yào zi):即疟疾,一种急性传染病。
寒噤(hán jìn):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zèwāi) :倾斜,歪斜。
飒飒(sà sà):形容风雨声。
尖利(jiān lì):眼力、视力特别好。
能耐(néng nai):本事;技能。
悠闲(yōu xián):闲适自得。
阴惨(yīn cǎn):悲伤凄惨。
央告(yāng gào):央求,恳求。
莲蓬(lián péng):又称莲房,埋藏荷花雌蕊的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
第1课新闻两则5篇第一篇:第1课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体裁上把握新闻六要素,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上台播报这条新闻。
北京第一高楼总投资240亿将于2016年底封顶新京报2012年08月30日07:23讯记者昨日从中信地产高层获悉,其开发的CBDZ15地块即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
据中信地产介绍,“中国尊”项目顶部设置观光区域,外立面使用超白玻璃,建成后游客将能达到524米的高度。
数据显示,中信集团2010年12月以63亿元竞标获得北京CBDZ15地块,主要为写字楼,总占地面积11478平米,总建筑面积42.7万平米,总高度528米。
地上108层,地下7层,建成后将取代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记者曾晖)请大家根据课后练习一的提示,将这则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分别指出(背景和结语略)。
3分钟后交流答案。
二、走进新闻(教师讲解)(4分钟)新闻就是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或者网络媒体上发布的消息。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件
新闻两则读一读生字、生词芜湖荻港溃退督战要塞阻遏阌乡绥靖区鄂豫
区宋希濂杜聿明锐不可当wúdíkuìdūsàièwénsuíjìngèyùliányùdāng解词锐不可当:
锋利无边,不可抵挡。
业已:绥靖:已经安抚、平定多音字当dāngdàng
塞sàisāisè当真当权塞外瓶塞
敷衍塞责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一、文体知识
★狭义:指消息。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背景材料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 月20 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
八年级上册重点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1.鄂豫â yù鄂,湖北简称句子:红军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â yù (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2.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
句子:襄阳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suí jìnɡ (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
绥靖:安抚平定3.阻遏zǔâ:阻止;遏止。
句子: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ǔâ(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4.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句子: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ɡ(锐不可当)。
第二课《芦花荡》1.尖锐 jiān ruì∶物体的末端锋利。
敏锐而深刻。
声音高而刺耳。
对立激烈。
2.月明风清míng yuâ qīng fēng∶明亮的月亮,清凉的风。
句子:.可是假如是yuâ mínɡ fēnɡ qīng(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jiān lì(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能耐nãng nai: [口]∶本事;技能。
句子: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nãnɡ nài(能耐),一切保险。
4.悠闲 yōu 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句子: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yōu xián(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5.寒噤 hán 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句子.发高烧和打hán jìn(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第一课:新闻两则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
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1、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第三要素:环境描写星星第①小节水鸟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
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第三课:蜡烛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3、感人因素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战士的崇敬、爱戴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4、细节描写炮火:11次蜡烛:7次黑围巾:5次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是《新闻两则》,分别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原题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由五条消息组成,第一条消息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第二、三条消息介绍了中路军、西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四条消息介绍了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五条消息是对渡江作战所取得的胜利的总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述评消息,它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样,都属于新闻体裁。
这篇消息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喜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报道了这一胜利的消息。
同时,该消息还对蒋军放弃南阳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指出蒋军全线溃败的重大历史事实。
这两则新闻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消息,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强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蒋军全线溃败的必然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鄂è:湖北简称。
豫(yù):河南简称。
绥靖suíjìng:安抚,平定。
阻遏zǔè:阻止。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第二课:芦花荡尖利jiān lì:尖锐,锋利。
能耐néng nài:本事;技能。
悠闲yōu 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悠然闲静的意思。
寒噤hán jìn:因寒冷而哆嗦。
阴惨yīn cǎn:悲伤凄惨。
仄歪zèwāi:倾斜,歪斜。
央告yāng gào:央求,恳求。
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
月明风清yuè míng fēng qīng: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
也比喻清闲无事。
张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课:蜡烛拂晓fú xiǎo: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wǎ lì:砖头瓦块的碎片。
地窖dì 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弯腰行礼。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zāng wù:偷或者抢来的东西。
箱箧xiāng qiè:箱子。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sù mù:严肃恭敬。
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
第一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 í)港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 āng)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三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 新闻两则
教学要点:
1、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2、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会写作新闻。
课时计划:2
教学设想:
1、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适当介绍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学会写新闻。
教学方法:三步阅读法读标题,鸟瞰全貌。
读导语,解剖审视。
读主体,融会贯通。
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鄂:湖北的别称。
豫:河南的别称。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敌人)。
管辖:管理;统辖。
聿阌皖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防御设施的据点。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历史向人们揭示的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长江自古就有天险之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从古自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谁拥有了长江天险,谁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三国时期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雄踞江东,在诸侯纷争中,一分天下;即使懦弱的南宋王朝,也凭借长江之险,保全了半壁江山。
在东北战场上遭受重创,在淮海战役中狼狈逃窜的蒋介石,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想逃脱失败的命运。
可惜,被蒋介石奉为天险的长江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和朱德司令下令进军,4月22日,我人民解放军突破了长江防线,取得了解放战争中起着决定作用的胜利。
进而攻取了南京,全国解放已成定居。
长江的涛声、炮火的轰鸣、战士的呐喊,为蒋家王朝汇聚了一支送葬的挽歌,从此蒋家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陈迹。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重现当时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场面,感受战争的气氛,了解今天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引标、主标、副标)概况新闻内容。
导语(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背景指新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常插在文章中。
结语(最后一句或一段),结尾根据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写法(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语言:准确、简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介绍: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对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全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对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谈判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对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自主学习辅导:
一、读标题,你可以感知到哪些信息?
1、对象:人民解放军
2、数量:百万大军(战役的壮阔,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
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的景象。
)
3、横渡: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地点:长江
探究:如果将“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如何?
自发电时止,我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过长江,所以不用“胜利渡江”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横渡”一词很形象地展示出百万雄师昂扬的斗志、浩大的声势、磅礴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读导语,把握这篇新闻的核心内容。
1、兵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多)
2、战况:在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攻势凌厉)
3、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探究:导语的语言特点?
短短的导语概况了新闻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三、读主体,融会贯通知识点。
1、主体部分的层次: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2、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例如第一层:人物?(中路军三十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
探究:(1)对三路大军的叙述顺序?
基本上是时间顺序,中路军首先渡江,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抵抗甚为微弱,所以接着说西路军。
东线敌军抵抗顽强,所以后说东线激战,使文势涌起高潮。
(2)找出议论句,揣摩其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谈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战况。
(3)哪些语句能看出新闻语言的特点?
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程度的差别)
西起九江(不含)。
(表达准确)
至发电时止。
(精练,用单音节而不用双音节)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背景介绍:
三年的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主力部队挺进中原。
战争第二年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文中说:“杜聿明刚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就是指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第一层(1句)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2-4句)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都是军事要地。
第三层(5-8句)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9-21句)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1、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力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2、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军,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3、纠正了左的政策,采取正确政策,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22-28句)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探究:1、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还叙述了一年多来线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文中的议论所起的作用?
文中对战争背景的分析,对战争前景的预测,无形中起到了瓦解敌军斗志的作用,说明了蒋家王朝逆历史潮流而战,其战败的结局是必然的。
三、延伸练习:
一、读新闻稿,回答问题:
(本报讯)1昨天的动物园如同过节一样热闹。
2园内今年新出生的小非洲狮过百天了,饲养员在兽舍里摆起了“庆贺酒宴”,还邀请了许多今年新出生的动物小宝贝来聚会。
3如四个月大的小东北虎,健壮的小河马,丹顶鹤、黑天鹅等。
4酒宴上,阵容强大的新生代动物明星们,都不忘在镜头前秀一秀自己可爱的风采。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句,主体是句。
为这则新闻加一个标题。
把上面的材料写成一句话新闻:。
二、口头作文:
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类事情,请借你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并撷取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作一篇新闻,说给同学们听听。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