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1本课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题内容。
第三课的主题是“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一课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第一框讲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第二框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角,本框题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帮助我们去进一步了解“认清基本国情”。
认识我们的民族团结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
本课所涉及的民族团结原则、方针和做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台湾的问题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亮点:1、我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进行了如下设计。
2、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借助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思考。
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
这样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的进入了知识情境。
同时本课结束时,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高唱歌曲时,心灵受到冲击,心理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产生。
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在讲解“民族团结问题”时,我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展示图片和展现大量的课外知识。
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有兴趣去接受和学习。
4、在学习“国家统一问题”时,我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大量使用多媒体和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2、在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问题时候,对比虽然鲜明,但对学生的引导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进。
3、在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方法时,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短,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够好,还有就是探讨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改进措施:1、在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时,我会更加注意引导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时间,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新课标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个尊重”的含义。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高演绎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1、了解、安排和落实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的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属于常规教学的计划) 2、要求学生收集参加各民族的服饰、代表节日;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西藏和台湾问题的等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创设(导入)以知识竞赛的模式,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老师自己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或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中国的国情。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
结论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2)“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型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三个尊重”的含义;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某某回归的紧迫性和面临的问题。
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为“一国两制”。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某某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阅读教材第41页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邮票中展示的服饰分别属于哪个民族?答: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
(2)除了上述民族以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答:汉族、壮族、苗族、回族、满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
(3)选一个你所熟悉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
答: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2.在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少数民族呢?答: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1(2(1(2(3公元前至公元前(1(2(3(4(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等地(6)整顿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图片说明※本图是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共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栏是户人,指户主,名为“夫”,身份是“士五”,指无爵或免爵者。
第二栏是户人的妻子,名叫“沙”。
第三栏、第四栏记录了户人的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史料阅读※对秦始皇的肯定主要集中在统一中国的功绩方面,而统一以变革制度为基础。
※读图明史※※历史纵横※两个事件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图片说明※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
公元前年,、在发动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自立为王,号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年,的军队攻占,秦朝灭亡※史料阅读※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
兼并战争期间和和平治国期间应该采取不同的主导思想。
“攻”与“守”的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如果采取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是秦王朝速亡带给后世最深刻的教训。
※读图明史※秦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才也十分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
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秦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大。
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基本概念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
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二.大一统国家初建:1.有利条件(1)政治方面①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
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②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②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③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①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大一统的过程(1)统一东方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大一统的意义(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教案标题: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教育教学目标:1. 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统一教育的重要性。
3. 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引导他们认识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3. 知识传递:介绍多民族国家统一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多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平衡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成果,强调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表现。
2.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3. 学生个人总结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2. 鼓励学生参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资源:1. 多民族国家文化图片或视频。
2. 多民族国家教育政策和实践案例资料。
3.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难点:多角度认识秦朝官僚政治的确立【时空定位】【知识脉络】【素养提升】探究一秦的统一材料一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庄子》云:“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材料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
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
留守的将士和移民……多娶越女为妻。
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
(1)材料一体现了战国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征服南越地区后采取的稳固统治的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探究二秦的制度材料一秦始皇统治整个中国只有11年,但是他宣布要延续“千秋万代”。
他按照无情的法家路线开始了中央化的过程。
——《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材料三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为延续“千秋万代”,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2)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内容和作用是什么?(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1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要: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条件: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巩固统一的措施(1)军事方面①南方:征服了(五岭以南)越族地区,设置(海南、桂林、象郡)三郡。
②西南: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政治方面: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皇帝制度建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设)。
九卿:丞相之下设置的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权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郡县制(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有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补充: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疆域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5.统一的影响(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
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
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
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秦末农民起义。
难点:理解秦始皇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理解秦末暴政对国家恶劣的影响。
三、课前准备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统一的进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培养基本的时空观念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了解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了解朝代更替的一般过程。
3.★通过秦军事统一和制度统一的全面分析,理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同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4.★通过深入分析秦速亡的原因,认识秦国家治理弊端的历史教训。
【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包括军事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的统一和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秦统一后罔顾民意,大兴土木,百姓不堪重负;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三是秦二世沿用峻法,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从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讲到项羽、刘邦等义军风起云涌,秦王朝迅速灭亡再到秦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胜项败。
本课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秦统一的背景;秦速亡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出示始皇铜车马图片)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乘铜车马。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全车集稳定性、舒适性与安全性于一体,体现了秦制造技术的精良,被世人誉为两千多年前集“空调”与“软卧”为一体的“超级豪华跑车”。
历史上的秦国恰如这辆马车,在秦王的驾驭下以显著的优势横扫六合,从西部小国发展成为庞大帝国。
然而,秦却又极迅速地冲进了历史的深渊。
秦之命运缘何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一览秦之兴衰。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宝的介绍,迅速使学生神入历史,产生对秦空前强盛却又速亡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本课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1.天下归秦提问: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请大家分组讨论。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客观条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
主观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亲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都城:咸阳。
结果: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措施:(1)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是指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颁行法律;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统一文字秦朝确立的影响深远(1)(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2、秦朝刑法严苛“焚书坑儒”摧毁许多先秦珍贵文献,影响恶劣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1.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秦朝的②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将被处死经过2、楚汉战争(1)刘邦胜利:“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2)项羽失败: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补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中央行政体制以皇权为中心:中央政府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按照职能、职位分工和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行政管理体系,实行俸禄制,官位概不世袭,为以后一代王朝开创了新模式。
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目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我国的民族状况(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P41-1。
(2)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P41-22、我国民族关系特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P41-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P42-14、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P42-1第二目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1、当前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P42-22、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P42-23、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怎样维护民族团结?)P43-1 (自觉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三目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人员 P43-P442、制定爱国统一战线的目的 P44-13、“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1)制定这一基本方针的原因 P44-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这一基本方针。
)(2)“一个国家”的内涵P44-2(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3)“两种制度”的内涵P44-2(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制定及实施这一基本方针的意义、作用 P44-34、为什么两岸统一是历史必然?(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P44-2(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田家学校欧江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个尊重”的含义。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高演绎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各民族合照图片,提问:你从这幅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各族人民在广阔的土地上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
讲授新课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特点
想一想:为什么把汉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呢?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
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你能从上图中概括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吗?
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
其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政府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这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你能从上图中指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吗?
我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读下面的材料,想一想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新型民族关系:团结、平等、互助、和谐
4、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些什么?
要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语言文字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
制”。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提问:“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一、维护民族团结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二、促进祖国统一
1、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
2、台湾问题也一定能够完美解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