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动力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9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地球物理学院2012050503014王旭龙一、引言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 .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3 .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
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
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
猛犸象生活的时代: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
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
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
内动力地质作用
2021-02-23
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
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内动力地质作用
1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即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其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身、且主要发生在地壳内部的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的自然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指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又称为工程地质作用。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条痕: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的方向破裂,其破裂面称作断口。
岩石:天然形成的,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物质。
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充填方式。
岩浆作用:指岩浆沿地壳软弱破裂地带上升造成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或是在地下深处冷凝形成侵入岩的过程。
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又叫火成岩。
沉积作用:松散物经外力搬运在适宜场所堆积的过程。
沉积岩:在陆地或水盆地中,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由于构造运动或岩浆作用,使原有的岩石受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作用,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和特征的改变,转变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变质岩:先期生成岩石经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相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至今的年龄。
地质年代单位:与地质事件对应划分的时间段落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各地质年代形成的成层岩石划分为若干地层单位,称为年代地层单位。
第四纪:第四纪是生代最晚的一个世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一般认为是两百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这段时期。
普通地质学复习绪论: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2 地质学研究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分科●研究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成因的分科●研究地壳的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的分科●研究地质学的应用分科●地质学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新兴学科●3 何谓地质作用?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地质作用的动力是地球上的能,根据来源可分为内能和外能,由此可将地质作用分为:1)、内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内部进行,也可涉及地表。
主要类型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及其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
其中重力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动力作用的实质是以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为动力,塑造和改造地壳表层的过程。
根据作用过程和结果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4 “将今论古"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将今论古原则。
这一原则为研究地壳发展史、古代地质作用的特点,恢复古地理环境,提出了分析、推理的地质思维方法,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和晶体的基本概念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的均匀固体。
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2、何谓类质同像和同质多像,举例说明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如,T、P)下可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如,金刚石和石墨就是碳的同质二像。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2011 级采煤概论1.1 岩石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2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3 倾斜岩层的产状倾斜岩层的产状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3 个产状要素来表示的。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倾向:垂直走向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称为岩层的倾角,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角度的大小。
1.4 断层断层的基本类型,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
断层的分类:走向、倾向、斜交。
1.5 ★煤系煤系是含有煤层的一组沉积岩层(也叫含煤地层)。
1.6 在煤的工业用途上,衡量煤炭质量煤炭质量的指标主要是煤中的水分(M)灰分、(A)挥发分、(V)、煤炭质量发热量(Q)、胶质层厚度(Y)、固定碳(FC)等。
1.7 煤层厚度:煤层的顶板与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1.8 煤层分类(1)按煤层倾角分类煤层近水平煤层缓斜煤层中斜煤层急斜煤层(2)按煤层厚度分类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露天开采<3.5m 3.5~10m >10m 地下开采<1.3m 1.3~3.5m >3.5m 露天开采<5° 5°~10°10°~45° >45°地下开采<8° 8°~25° 25°~45° >45°(3)按煤层稳定性分类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1.9 煤层的顶板顶板是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煤层的顶板:根据顶板岩层岩性、厚度和位置,采煤时顶板变形特征和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
伪顶:指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的薄层岩层。
直接顶:位于伪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它不断经历着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演化。
其中,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和能量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传递与交互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质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释。
一、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块不规则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内部的地幔流体作用下不断移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运动包括交汇、碰撞、推移和褶皱等过程。
这种运动引起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形成了山脉、褶皱和断裂带等地质现象。
二、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火山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热量和物质交换的结果。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中裂缝和断层的引导下,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活动不仅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还在周围地区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岩,对周边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震感和震动。
地震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海啸、地表下陷和火山喷发等。
四、地热能利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不仅仅对地球形态和结构造成了影响,还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储量丰富,地热能利用就是利用地下的地热能源进行发电、供热和温泉疗养等活动。
地热能不仅具有可再生性和低碳排放的特点,而且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岩浆侵入和侵蚀岩浆侵入和侵蚀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逐渐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岩浆会通过裂缝和断层的通道向地壳上升,形成岩浆侵入体。
岩浆的侵入会改变地壳结构,并在侵入体周围形成一系列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
同时,岩浆也会通过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作用,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