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_0
- 格式:doc
- 大小:25.04 KB
- 文档页数:6
论地方文献书目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地方文献的重要工具。
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为社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
它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
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
除这两个本质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等非本质特征。
地方文献的地区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内涵。
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一种,从名称上看,方志体现了文献的含义;从内容上看,方志具有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地方文献的划分是地方文献概念的外延。
我认为:杜氏三分法、于氏三分法、任氏三分法及王氏七分法各有其不足,而且,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不应作为其划分的主要标准,而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
按形式划分,可按著述形式和载体形式分;按内容划分,则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分。
还可以按编纂程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原始文献,第二层是既有原始内容又有加工的文献,第三层是原始文献的加工,第四层是原始文献的二次加工。
地方文献书目属第三、四层次。
考察地方文献书目,它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地方文献、编制方法、工具。
根据这三个要素可以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含义:它是揭示有关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
划分地方文献书目,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包括多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另一类是只包括一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书目,有地方志目录、家谱目录、地图目录、论著目录、年谱目录、资料汇编目录等等。
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
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地方文献综合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
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地方文献简目、地方文献考录。
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地方文献工作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编史修志,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使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十分迅速。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外,且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有极重要的作用。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还没有进入科学的轨道。
这除了社会条件外,地方文献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认识,致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发生了不少混乱,直接影响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
“文献”一词国家标准早有明确的规定:“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那么地方文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记录有地方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里的关键是对“地方知识”怎么理解。
所谓“地方知识”,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等,这里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有人说地方文献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地方史、志,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
地方1/ 5史、志毫无疑义是地方文献,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至于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是否是地方文献呢?很有争论。
地方籍人士的著作有文艺作品,也有学术报告;既有处女作,也有成名作;既有不朽名著,也有稚嫩的习作。
可以说、任何地方的地方籍人士著作中,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毫无关系,若有些关系,也只是客观的反映,或作为背景来描写、直接记录地方知识的是其中的极少部分。
如果把地方籍人士的著作全部当作地方文献来收集,那么地方文献中不是有很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无关了吗?此其一。
二,甲地人士编纂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这地方志、地方史理所当然是乙地的地方文献。
如果说,凡地方籍人士著作是地方文献的话,那么这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不也成了甲地的地方文献了吗?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家巴人,是奉化籍人士。
地方文献分类之我见作者:丁学芝来源:《卷宗》2018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从地方文献的涵义、特征、收藏;地方文献的分类现状;地方文献的分类标引;地方文献分类、编目、管理的具体意见几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文献分类。
关键词:地方文献;分类1 地方文献的涵义、特征、收藏1.1 地方文献的涵义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域知识、报道地域内人们活动信息各种载体的集合,是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是某一地域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和。
是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它能较全面地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的沿革和发展情况,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有力工具。
1.2 地方文献的特征地方文献作为特种文献,具有下列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此类文献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2)丰富性。
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地方文献内容丰富,是对特定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记录,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全面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具方面的综合性志书、年鉴等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和记载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资料;文史资料等反映某一地域的形象资料等。
3)真实性。
地方文献的真实性表现在文献内容上,其内容包括本地历史、地方人士著述、个人作品和风土人情等,情况真实可靠。
4)收集的特殊性。
地方文献大多数属非正式出版物,零散地分布在各单位内部或民间,通过一般的采购方式是不能有效地收集的,必须采用订购、捐赠、交换、复制等独特的方式,才能建立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
5)使用的专指性。
地方文献的地域性构成了使用的专指性,但是地方文献内容的广泛性又形成了使用的多样性。
1.3 地方文献收藏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直接影响分类体系,因此确定收藏范围至关重要。
地方文献收藏的范围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记录某一区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
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地方文献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产生、保存、流传的各种文献资料,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志、家谱、档案、史料、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
其中,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主要代表之一。
地方志是以某个特定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整理该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编撰成册的一部综合性书籍,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宝库,也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
地方志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方文献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料,也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素材。
与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还有家谱。
家谱是以某个家族或一系列家族为对象,记录了这些家族的家族史、家族文化、家族族谱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家谱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文化传承、亲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为民族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除了地方志和家谱,档案、史料以及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也是地方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
档案和史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同时,地方文化和方言是代表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文化和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实际的研究中,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地方文献学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
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素材。
地方文献学研究则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历史、人文、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就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及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重视。
但由于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滞后,给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乱。
比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而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
因此,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
本人就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解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目前图书馆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以致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避而不录。
尽管如此,1998年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
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广义”说和“狭义”说,究竟哪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和特色呢?2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否统统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收藏呢?2.1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域范围出版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
可以是印刷型的,也可以是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其内容繁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多数地方出版物在内容上都不具备地方特色。
如2000年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47种期刊中,内容上涉及到云南的约24种,占51%;1996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31种图书目录中,内容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
地方文献工作略述省级(区)图书馆担负着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与提高中华民族知识水平等任务。
作为一省藏书中心的省级图书馆来说,藏书的综合性无疑是它的重要属性。
然而,藏书的地方性也同样是省级馆务必首先考虑的。
地方文献的概念与范围要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省馆藏书体系,以供社会利用。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方文献。
其概念与范围各指什么。
随着人类文化与科技的进展,近代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性,即某一地方文献务必与该地有关。
二是资料性,即有关该地的地方文献务必是有某种参考价值与使用意义。
三是多样性,即形式上能够是载体多样、文字各异、版式不一。
以上三条即为地方文献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概念属性。
那么,毕竟什么资料属于地方文献,什么文字载体属于地方文献呢。
这能够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划分:首先,从内容上可划分为。
(l)地方人士的著述。
所谓地方人士的著述,它首先是指籍贯是本地而又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籍贯虽非本地而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
(2)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检验某一省(区)文化进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根据之一。
(3)与本省(区)有关的著述。
其次,从形式上可划分为。
(1)本省区历次编修的地方志与专志。
(2)本省(区)历代著名人物的著作及当代作者的著作。
(3)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
除公开出版的报纸书刊外,要着意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物。
(4)古今中外论及本省(区)的文章或者专著。
(5)本省区工厂企业的产品广告、商标、图案、产品目录、产品说明等。
(6)本省(区)人士的手稿、书信、日记、字画等。
(7)其他。
如历史照片、民间契约、旧时代帐薄、宗谱、碑记、志铭、褐文、民谣等。
地方文献的搜集方法地方文献搜集工作至关重要。
务必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假如靠图书馆传统的收集方法,大批的地方文献就会从我们手头漏掉,收集的文献可谓十不足一。
其搜集的方法为:第一、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用法律形式与地方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在谈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之前,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多年来图书馆界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定义之争鸣。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述的是杜定友先生,杜先生所描述的地方文献是从一个较宽泛的角度来叙述的,他认为“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
此后,关于这一话题一直处在探讨之中,图书馆界人士渐趋分成两大流派,即地方文献定义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地方文献指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地方文献则单指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地方文献概念的广狭之分、广狭并存这一特征在98年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就曾被与会代表所认可,并取得共识。
虽然地方文献概念的广狭之分、广狭并存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图书馆学术界,对各图书馆开创地方文献工作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比如,甘肃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在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以狭义地方文献概念为指导,深入发掘各馆特色,分别打出了“西北文献部”、“孙中山文献专藏”、“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等地方文献精品,开创了各馆地方文献工作新纪元,呈现出地方文献工作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但是,从总体工作来考虑,从持续发展角度来思索,地方文献概念的不确定性,势必会给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一些消极负面影响,造成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各行其是的'局面,在总体把握上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尺度来衡量。
特别是地方文献概念两种理解并存的现状,无疑会给做地方文献实际工作的同志的思想造成假象,认为地方文献概念尚未定论,随便搞搞就可以,不必太认真。
这样,主观上的被动,必然带来宏观指导上的盲动性,实际操作上的随意性。
长此以往,想把这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统一规范地方文献概念,明确界定地方文献范畴是当前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以笔者愚见,是否可由权威部门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进而形成共识,做出决议,借助行政手段和图书界杂志以及其它媒体等形式,大张旗鼓,态度鲜明地亮明、确定地方文献概念,统一各馆认识,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使地方文献工作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
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
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至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地方文献都无所不包。
“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祥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1]”其涉及面之广,包括了各门学科。
而地方文献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体现了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形式多样的特点。
早在1957年,杜定友先生就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
”[2]在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又有了很大区别。
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
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象、机读磁带等品种。
还有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
面对内容如此广泛、形式极其多样的地方文献,我们如何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有系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和揭示,对于有效地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以发挥其自身的情报价值,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此我们将对地方文献的特征作一些探讨,并以这些特征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总的依据,论述地方文献的各种类型。
1.地方文献的特征地方文献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但这并不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区域性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摘要:文章综论了文献的几种含义及其演变,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定义和内容,论述了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它与文献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学科的关系。
1 文献定义综论1.1文献简释。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是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的概念。
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1)“文献”二字的最初出处:《论语·八俏》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全部的分歧是从理解孔子的“文献”二字的不同含义而形成的。
1. 2认为文献分别指典籍和贤人。
何晏《论语集解》郑玄注说:“献犹贤也,我不以成礼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注(1):杨燕起、高国杭,中国历史文献学。
北京:书面文献出版社,1989.9----------------------------------------------------------------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大。
”近人刘师培则说:“仪、献古通。
书之所载谓之文,即在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
……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鲜习行之士也。
”①按刘说与郑说有小异,即贤指习行礼仪之贤人,但与郑说尚可基本代表一类。
1.3认为文指典籍,贤指贤人之言论,文献分别指较为正规的历史材料和时人的论证材料。
这以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代表,并且后来很长时期人们一直沿用。
《文献通考·总序》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说之书,信而有征者得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进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各派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证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为文献具有保存时间、传播知识和记录历史的作用,所以文献分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地方文献分类作为文献分类中的一种,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地方文献分类的概念、分类原则以及分类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地方文献分类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地方文献分类的概念地方文献是指反映一个地区历史、人文、经济、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家谱、档案、方志、县志、城市史等。
地方文献分类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将地方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类系。
分类的目的是便于存储、查阅和利于研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二、分类原则地方文献分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域原则。
根据文献的产生地区,将文献划分为不同地区的文献资源库。
这种分类原则适用于国土较大的国家和地区。
2.内容原则。
根据地方文献内容的不同特点,将文献划分为各类。
如将地方档案、史书、方志、家谱、民间文学等按照其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3. 形式原则。
按照地方文献的形式、载体和使用方式,将文献划分为各类。
如将地方史志、地图、读物、音像资料等按照其形式特点进行分类。
三、分类方法地方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录法。
将同类地方文献集中编成目录或名录,然后再加以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文献量比较少的地方。
2. 字母法。
按照地区、记载时间、文种等分类,用字母代替类别,把地方文献归入不同的类别并为其配备一个字母符号。
3.号码法。
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地方文献编制一组编号,将地方文献按编号进行分类,方便存储和查询。
4.主题法。
将地方文献按照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领域中的地方文献分类。
四、总结地方文献分类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地方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分类时应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选择,避免影响地方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地方文献信息论1引言信息、能源和物质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2、地方文献的涵义和特点2.1地方文献的涵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就地方文献的概念的认识还未达到一致的见解。
杜定友先生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就提出了被称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
即“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
”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一个小区域内,从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文字、口述、器物等有关资料”,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反映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记载”。
骆伟教授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揭示了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
2.2地方文献的特点2.2.1地域性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异性、特殊性。
地方文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有关措施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源。
地域性是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它的文献所不具有的。
在结合地区特殊情况上,地方文献有着其它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2.2.2真实性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或者说是客观性,是相对于一般“国史”、“正史”而言的。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对各类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比国史和正史要真实丰富。
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文献属于当时当地人对当时当地的事情所作的直接描述。
浅析地方文献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摘要:地方文献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其收集和整理过程是对本地珍贵文献资料的抢救和下意识保存。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保存以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粗浅论述。
关键词: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一、地方文献的含义及其特征地方文献是以特定的载体记录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和,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献。
地方文献还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资料性等特征。
地方文献的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而反映这一地区事物的特色。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它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的轨迹,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
地方文献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需要在新的环境中乘势而上,借力发展,突出主题,不断发掘,尽可能地收集能够突出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收集的方式有:一是在各种公开出版和图书目录中订购地方文献;二是走访作协、文联、社科联、方志办、政协文史办等群众团体,向社会公众散发地方文献征集启示,争取社会各届人士和团体捐献地方文献;三是依靠上级领导,多方联系有关部门,加强和健全地方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用法律形式和行政手段保证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保证地方文献门类齐全的重要措施。
搜集的大批地方文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加工整理工作大有关系。
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这些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才能充分地被读者利用,因此加工整理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遵义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室,从1989年设置以来,收集并整理的书籍涵盖了遵义各地历史、地域、民俗民风文化等方面,分有黔北文学艺术家作品专柜、文史专柜、名家专柜、地方志专柜以及还在不断补充的家谱专柜和长征文化专柜。
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产生和发展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属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
地方文献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要人物、事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鲜明的地方性
它详实地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常称之为“省情”、“市情”、“县情”等资料,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主要文献源。
2.较强的资料性
地方文献的内容来自于实际,来自于自然、社会、基层,往往属于原始记录,特别是大量的统计资料,信息内容可靠、资料性强。
3.形式的广泛性
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地方文献除包括传统的印刷型载体之外,还有碑文、作者手迹、文件档案、录音、录像等文献形式,是其它学科文献所无可比拟的。
4.内容的时代性
地方文献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而现状的变化即为历史。
因此,它既表现出内容的连续性,又反映了地域发展的阶段性。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摘要文章综论了文献的几种含义及其演变,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定义和内容,论述了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它与文献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学科的关系。
1文献定义综论1.1文献简释。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是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的概念。
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1文献二字的最初出处《论语·八俏》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全部的分歧是从理解孔子的文献二字的不同含义而形成的。
12认为文献分别指典籍和贤人。
何晏《论语集解》郑玄注说献犹贤也,我不以成礼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注1杨燕起、高国杭,中国历史文献学。
北京书面文献出版社,19899----------------------------------------------------------------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大。
近人刘师培则说仪、献古通。
书之所载谓之文,即在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
……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鲜习行之士也。
①按刘说与郑说有小异,即贤指习行礼仪之贤人,但与郑说尚可基本代表一类。
1.3认为文指典籍,贤指贤人之言论,文献分别指较为正规的历史材料和时人的论证材料。
这以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代表,并且后来很长时期人们一直沿用。
《文献通考·总序》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说之书,信而有征者得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进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各派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证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的观点实际是对前说的拓展,也比较符合当时实际。
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概念及采访[摘要] 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明析地方文献的概念,并阐述地方文献的采访途径。
地方文献,即有关地方文献。
它是载有一个特定地域(空间)的不同时间内的人、事、物的信息的的文献。
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图书馆是否收藏之。
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搜集、保存、宣传、使用之,是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然,首要的一环,就是地方文献的采访。
搞好地方文献的采访,需要明确何为地方文献。
现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论者:“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广义论者:“除包括文献内容的地域性外,还包括著作方式和载体、版本等各方面的地域性。
”这两种提法,从概念到操作,均有相当的模糊性,有扩大概念之嫌,使图书馆实际工作者难以把握。
就狭义论而言:“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这就将地方文献与馆藏特色文献相提并论了。
进而就导致苏州馆将“丝绸发展与服装”专题的适应苏州产业特点的文献,定为苏州馆的地方文献(见《图书馆学研究》98.6.第90页)。
笔者认为,是不适宜的。
馆藏特色文献或曰馆藏优势文献,一般是一个图书馆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人文、产业等方面),而重点收藏的文献。
例如丹东馆的特色文献。
含有适应本地轻纺城市特点的轻工纺织专业的优势藏书;有适应丹东地区满族聚集特点的满族文献。
这些均属丹东馆的特色文献,而不能称之为地方文献。
这是不难理解的。
对广义论者,就包涵所有的本地区“地方版本”而言,也是不宜。
试想:所有的北京出版地的文献,均定为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沈阳出版地的文献均定为沈阳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岂不过于繁杂,而淹没了地方文献应有的面目了吗?地质出版社在北京,它出版的《河南西峡白垩纪蛋化石》一书,按广义论者,因出版地为北京;定为北京的地方文献,是明显的不适宜地扩大了地方文献的概念。
上述的关于地方文献概念的过于扩大,界限模糊,使图书馆员深感难以把握和操作。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与图书馆一般工作相比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具有最明显的独特之处。
一、地方文献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地方文献?根据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采访条例的规定,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地方文献是特定区域内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合,它反映了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及其现状。
在自然环境方面,它应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地质水文结构、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物种资源等等;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它则应反映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地方政治、社会结构、民俗、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宗教、方言等各个方面。
可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
只要具备这一特点,文献就具备了被确认为地方文献的基本条件。
至于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乃至文种等等,都不是鉴别地方文献的重要标准。
地方出版物(或称地方著述)和地方文献是两个局部交叉的不同概念,其主要内容未曾涉及到本区域的地方出版物不能视为地方文献。
需要在地方文献系统中反映地方出版事业时,可采用地方出版目录的形式。
同样,在表现地方文化事业水平的时候,地方人士著述也不必一概收入,而应通过地方人士著述书录的形式予以反映。
地方文献中“地方”的概念基本上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其中地质、水文、气象、资源等个别类目可适当放宽界限。
地方文献采访人员必须清晰地了解地方文献的不同类型。
首先应着眼于文献内容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以及文献价值。
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我们称之为核心文献。
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以及各种专门的地方史料。
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最大,使用效益也相对好一些。
另一类文献,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称为辅助文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行政区划上的包容关系,如省志之对于市县级地方文献;一种是专业内容上的包容关系,如《物侯学》或《地方病学》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
“宽窄度”标准
在谈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之前,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多年来图书馆界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定义之争鸣。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述的是杜定友先生,杜先生所描述的地方文献是从一个较宽泛的角度来叙述的,他认为“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
此后,关于这一话题一直处在探讨之中,图书馆界人士渐趋分成两大流派,即地方文献定义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地方文献指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地方文献则单指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