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2.10
- 格式:ppt
- 大小:712.00 KB
- 文档页数: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学段(1~2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学段(3~4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段(5~6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水平一(1~2年级)一、运动参与. 11二、运动技能. 11三、身体健康. 1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 水平二(3~4年级)一、运动参与. 20二、运动技能. 20三、身体健康. 24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 水平三(5~6年级)一、运动参与. 30 二、运动技能. 30三、身体健康. 3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水平四(7~9年级)一、运动参与. 42二、运动技能. 43三、身体健康. 47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52一、教学建议. 52二、评价建议. 55三、教材编写建议. 6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附录. 67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附录2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69附录3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水平一(1~2年级)一、运动参与. 11二、运动技能. 11三、身体健康. 1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 水平二(3~4年级)一、运动参与. 20二、运动技能. 20三、身体健康. 24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 水平三(5~6年级)一、运动参与. 30 二、运动技能. 30三、身体健康. 3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水平四(7~9年级)一、运动参与. 42二、运动技能. 43三、身体健康. 47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52一、教学建议. 52二、评价建议. 55三、教材编写建议. 6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附录. 67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附录2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 69 附录3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公司代理发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北师大出版社独家出版,同时配套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丛书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
200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目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书名印张定价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5.259.00978-7-303-13317-8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11.518.00978-7-303-13324-6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711.50978-7-303-13336-9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5.759.60978-7-303-13328-4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1.753.60978-7-303-13320-8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4.00978-7-303-13315-4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1.753.60978-7-303-13327-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8.514.00978-7-303-13310-9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47.00978-7-303-13314-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4.257.50978-7-303-13313-0书名印张定价书号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4 7.00 978-7-303-13305-5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5.75 9.60 978-7-303-13335-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3.25 6.00 978-7-303-13326-0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2.25 4.50 978-7-303-13319-2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3.25 6.00 978-7-303-13334-5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4 7.00 978-7-303-13318-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2.5 4.80 978-7-303-13316-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2.5 4.80 978-7-303-13332-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4.257.50978-7-303-13307-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丛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指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丛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十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实验稿的研制、实验,到实验稿的修订全过程所坚持的改革理念,取得的显著成就。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水平一(1~2年级)一、运动参与. 11二、运动技能. 11三、身体健康. 1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 水平二(3~4年级)一、运动参与. 20二、运动技能. 20三、身体健康. 24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 水平三(5~6年级)一、运动参与. 30 二、运动技能. 30三、身体健康. 35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水平四(7~9年级)一、运动参与. 42二、运动技能. 43三、身体健康. 47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52一、教学建议. 52二、评价建议. 55三、教材编写建议. 6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附录. 67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附录2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 69 附录3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第一部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012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对语文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次全面调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2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首先,201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将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2012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方法。
它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任务型教学,注重多元评价。
这些要求都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再次,201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它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当代文化的引进,要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些要求都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2012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它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它促使教育部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性。
综上所述,2012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语文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次全面调整。
它不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深刻领会201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配合实施,共同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色黑体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楷体字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沟通的工具。
2012年发布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做好教学工作。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一种实际运用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再次,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切实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情感态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二)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五)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这一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交流和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在这一基本任务的指导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各种文本,并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欣赏、修辞修词、作文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方法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语文教师要根据这一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要根据这一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标准,不断改进语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学段(1~2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学段(3~4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段(5~6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占10分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