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农历阳历日历表
- 格式:doc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
2007年1月
阳历:1月1日,1月2日,1月3日,1月4日,1月5日,1月6日,1月7日,1月8日,1月9日,1月10日,1月11日,1月12日,1月13日,1月14日,1月15日,1月16日,1月17日,1月18日,1月19日,1月20日,1月21日,1月22日,1月23日,1
月24日,1月25日,1月26日,1月27日,1月28日,1月29日,1月30日,1月31
日
农历:十二月初三,十二月初四,十二月初五,十二月初六,十二月初七,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初九,十二月初十,十二月十一,十二月十二,十二月十三,十二月十四,十二月
十五,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初三,正月初四,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正月初七,正
月初八,正月初九,正月初十,正月十一,正月十二,正月十三,正月十四,正月十五,
正月十六,正月十七,正月十八,正月十九,正月二十,正月廿一,正月廿二,正月廿三。
中国公历算法中国公历算法不是太难,关键是星期值的确定。
这里给出了简单算法:public static int dayOfWeek(int y, int m, int d) {int w = 1; // 公历一年一月一日是星期一,所以起始值为星期日y = (y-1)%400 + 1; // 公历星期值分部 400 年循环一次int ly = (y-1)/4; // 闰年次数ly = ly - (y-1)/100;ly = ly + (y-1)/400;int ry = y - 1 - ly; // 常年次数w = w + ry; // 常年星期值增一w = w + 2*ly; // 闰年星期值增二w = w + dayOfYear(y,m,d);w = (w-1)%7 + 1;return w;}中国农历算法根公历相比,中国农历的算法相当复杂。
我在网上找的算法之中, 的算法是最好的一个。
这个算法使用了大量的数据来确定农历月份和节气的分部,它仅实用于公历 1901 年到 2100 年之间的 200 年。
中国农历计算程式跟据 提供的算法,我写了下面这个程式:[HTML]/*** ChineseCalendarGB.java* Copyright (c) 1997-2002 by Dr. Herong Yang./* 中国农历算法 - 实用于公历 1901 年至 2100 年之间的 200 年*/import java.text.*;import java.util.*;class ChineseCalendarGB {private int gregorianYear;private int gregorianMonth;private int gregorianDate;private boolean isGregorianLeap;private int dayOfYear;private int dayOfWeek; // 周日一星期的第一天private int chineseYear;private int chineseMonth; // 负数表示闰月private int chineseDate;private int sectionalTerm;private int principleTerm;private static char[] daysInGregorianMonth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private static String[] stemNames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private static String[] branchNames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private static String[] animalNames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 {ChineseCalendarGB c = new ChineseCalendarGB();String cmd = "day";int y = 1901;int m = 1;int d = 1;if (arg.length>0) cmd = arg[0];if (arg.length>1) y = Integer.parseInt(arg[1]);if (arg.length>2) m = Integer.parseInt(arg);if (arg.length>3) d = Integer.parseInt(arg);c.setGregorian(y,m,d);puteChineseFields();puteSolarTerms();if (cmd.equalsIgnoreCase("year")) {String[] t = c.getYearTable();for (int i=0; i< FONT>} else if (cmd.equalsIgnoreCase("month")) {String[] t = c.getMonthTable();for (int i=0; i< FONT>} else {System.out.println(c.toString());}}public ChineseCalendarGB() {setGregorian(1901,1,1);}public void setGregorian(int y, int m, int d) {gregorianYear = y;gregorianMonth = m;gregorianDate = d;isGregorianLeap = isGregorianLeapYear(y);dayOfYear = dayOfYear(y,m,d);dayOfWeek = dayOfWeek(y,m,d);chineseYear = 0;chineseMonth = 0;chineseDate = 0;sectionalTerm = 0;principleTerm = 0;}public static boolean isGregorianLeapYear(int year) { boolean isLeap = false;if (year%4==0) isLeap = true;if (year%100==0) isLeap = false;if (year%400==0) isLeap = true;return isLeap;}public static int daysInGregorianMonth(int y, int m) {int d = daysInGregorianMonth[m-1];if (m==2 && isGregorianLeapYear(y)) d++; // 公历闰年二月多一天return d;}public static int dayOfYear(int y, int m, int d) {int c = 0;for (int i=1; i<>c = c + daysInGregorianMonth(y,i);}c = c + d;return c;}public static int dayOfWeek(int y, int m, int d) {int w = 1; // 公历一年一月一日是星期一,所以起始值为星期日y = (y-1)%400 + 1; // 公历星期值分部 400 年循环一次int ly = (y-1)/4; // 闰年次数ly = ly - (y-1)/100;ly = ly + (y-1)/400;int ry = y - 1 - ly; // 常年次数w = w + ry; // 常年星期值增一w = w + 2*ly; // 闰年星期值增二w = w + dayOfYear(y,m,d);w = (w-1)%7 + 1;return w;}private static char[] chineseMonths = {// 农历月份大小压缩表,两个字节表示一年。
回历、公历、农历的换算2002-2-10 22:02:19 马肇曾阅读9061次研究世界伊斯兰教历史,免不了要对以回历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换算为公历,或将所载的公历换算为回历。
《回历纲要》、《历法丛谈》、《万年历谱》以及《回回天文学史研究》[1--4]等专著都载有自回历换算为公历的算式,并称两历因闰年的时间不同,故换算结果常有一日之差,惟均未讨论一日之差的简易订正方法。
1998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讨论了中国农历与公历、回历的换算问题[5]。
惟笔者依上列著作中所列算式推算结果;发现与实际所载日期误差常大于一日,最高可达十日之多。
因此有必要对计算中误差的来源及计算公式的改进进行探讨,特撰此文。
二、国历换算为公历1.换算公式的导出公历每年365.242 199074075 日(简化为365.2422日),而回历每年为354.367074375日(简化为354.36707日),所以回历一年只相当354.36707/365.2422=0.970223或0.970224个公历年。
又回历元年元旦定在公元622年7月16日,由于当时历法在推算上的误差,致当时的7月16日,按现代的公历应改为7月19日,自公元某年元旦至该年7月19日已达200日.相200/365.2422=0.5476公历年;又因到回历二年元旦才达到0.970224个公历年,故自回历纪年元旦换算为公历的算式即为:(回历纪年一1)× 0.970224+622.5476年=所求公历年月日 (1)或回历纪年× 0.970224+621.5774年=所求公历年月日 (2)式中621.5774来自622.5476-0.970224。
如所求某一历史事实不在回历元旦时,可将事实经过本年的总日数化为回历年,加人回历纪年总数中即可。
然而上列公历一年的总日数,实际上是一回归年的实测数,因现用公历每年的日数实为365.2425日,它与一回归年的日数只能是基本相符,到公元四千多年后会再出现一日之差。
1893年日历农历阳历表对照表
1893年阳历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893年农历月份: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
1893年农历朔月节气: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1893年1月1日 ~ 1893年12月31日:
1月:正月小寒大寒立春
2月:二月雨水惊蛰春分
3月:三月清明谷雨立夏
4月:四月小满芒种夏至
5月:五月小暑大暑立秋
6月:六月处暑白露秋分
7月:七月寒露霜降立冬
8月:八月小雪大雪冬至
9月:九月正月小寒大寒
10月:十月二月雨水惊蛰
11月:冬月三月清明谷雨
12月:腊月四月小满芒种。
1970年日历农历阳历表对照表公历和农历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时间计算方式。
1970年,在中国,农历和公历都有对应的表格来查询具体日期。
下面是1970年的农历阳历表对照表。
公历:1970年农历 | 日期 | 星期----|----|----腊月初一 | 一月三日 | 星期六腊月初二 | 一月四日 | 星期日腊月初三 | 一月五日 | 星期一腊月初四 | 一月六日 | 星期二腊月初五 | 一月七日 | 星期三腊月初六 | 一月八日 | 星期四腊月初七 | 一月九日 | 星期五腊月初八 | 一月十日 | 星期六腊月初九 | 一月十一日 | 星期日腊月初十 | 一月十二日 | 星期一腊月十一 | 一月十三日 | 星期二腊月十二 | 一月十四日 | 星期三腊月十三 | 一月十五日 | 星期四腊月十四 | 一月十六日 | 星期五腊月十五 | 一月十七日 | 星期六腊月十六 | 一月十八日 | 星期日腊月十七 | 一月十九日 | 星期一腊月十八 | 一月二十日 | 星期二腊月十九 | 一月廿一日 | 星期三腊月二十 | 一月廿二日 | 星期四腊月廿一 | 一月廿三日 | 星期五腊月廿二 | 一月廿四日 | 星期六腊月廿三 | 一月廿五日 | 星期日腊月廿四 | 一月廿六日 | 星期一腊月廿五 | 一月廿七日 | 星期二腊月廿六 | 一月廿八日 | 星期三腊月廿七 | 一月廿九日 | 星期四腊月廿八 | 一月三十日 | 星期五腊月廿九 | 二月初一日 | 星期六(注:农历每月初一即为阴历新月)在农历阳历表中,农历是按照传统的阴历方式列出的,而公历则按照西方阳历方式列出。
每一天都有对应的日期和星期,方便人们查询和使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表格中了解到,1970年春节是在一月二十八日(腊月廿四)这一天。
总之,农历阳历表对照表是十分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时间,同时也有助于沟通和交流。
2000年日历农历庚辰年【龙年】1月2月 3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元旦节2 3 4 5 6 7 8 廿六廿七廿八廿九小寒12月小初二9 10 11 12 13 14 15 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腊八初九16 17 18 19 20 21 22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寒十六23 24 25 26 27 28 29 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小年3031廿四廿五4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 5廿六廿七廿八除夕春节6 7 8 9 10 11 12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13 14 15 16 17 18 19初九情人节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元宵节20 21 22 23 24 25 26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27 28 29廿三廿四廿五5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廿六廿七廿八廿九5 6 7 8 9 10 11雷锋日2月大初二妇女节初四初五初六12 13 14 15 16 17 18植树节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19 20 21 22 23 24 25十四春分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26 27 28 29 30 31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6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愚人节2 3 4 5 6 7 8 廿八廿九清明节3月小初二初三初四9 10 11 12 13 14 15 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16 17 18 19 20 21 22 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谷雨十七十八23 24 25 26 27 28 29 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30廿六7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 5 6劳动节廿八廿九青年节立夏初三7 8 9 10 11 12 13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护士节初十14 15 16 17 18 19 20母亲节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21 22 23 24 25 26 27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28 29 30 31廿五廿六廿七廿八8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儿童节5月大初二4 5 6 7 8 9 10初三芒种端午节初六初七初八初九11 12 13 14 15 16 17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18 19 20 21 22 23 24父亲节十八十九夏至廿一廿二廿三25 26 27 28 29 30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9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建党日2 3 4 5 6 7 8 6月小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小暑初七9 10 11 12 13 14 15 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16 17 18 19 20 21 22 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大暑23 24 25 26 27 28 29 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3031廿九7月小10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 5建军节初三初四初五初六6 7 8 9 10 11 12七夕立秋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13 14 15 16 17 18 19十四中元节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20 21 22 23 24 25 26廿一廿二廿三处暑廿五廿六廿七27 28 29 30 31廿八廿九8月大初二初三11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初四初五3 4 5 6 7 8 9初六初七初八初九白露十一十二10 11 12 13 14 15 16教师节十四中秋节十六十七十八十九17 18 19 20 21 22 23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秋分24 25 26 27 28 29 30廿七廿八廿九三十9月小初二初三12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 5 6 7 国庆节初五初六初七初八重阳节初十8 9 10 11 12 13 14 寒露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15 16 17 18 19 20 21 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22 23 24 25 26 27 28 廿五霜降廿七廿八廿九10月大初二29 30 31初三初四万圣节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初六初七初八初九5 6 7 8 9 10 11初十十一立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12 13 14 15 16 17 18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19 20 21 22 23 24 25廿四廿五廿六小雪廿八感恩节三十26 27 28 29 3011月大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日一二三四五六1 2初初3 4 5 6 7 8 9初八初九初十十大十十10 11 12 13 14 15 16十五十六十七十十二廿17 18 19 20 21 22 23廿二廿三廿四廿东廿廿24 25 26 27 28 29 30平安夜圣诞节腊月小初初初初31初六。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43人评价)|11519人阅读|85次下载|举报文档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
农历计算阳历的公式农历是一种根据月亮运行周期来计算日期的日历系统,通常被用于东亚地区。
而阳历则是一种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来计算日期的日历系统,通常被用于世界各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将农历日期转换为阳历日期或将阳历日期转换为农历日期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历计算阳历的公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农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29或30天,因此农历一年的长度为354或355天。
而阳历中,一年被平均分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农历的年份和月份计算出该农历月在阳历年中的天数。
每个农历月的天数可以根据农历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查阅农历年份的农历月份天数表。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出该农历月日的天数在阳历年中是第几天。
这可以通过累加农历月之前的农历天数,再加上当前农历月的天数得到。
例如,如果是农历六月初一,我们需要计算农历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的总天数,再加上六月初一这一天。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计算出的阳历天数计算出对应的阳历日期。
假设我们已经知道阳历年的第一天是阳历1月1日,我们只需要将计算出的阳历天数减去1,再加上阳历年的第一天,就能得到对应的阳历日期。
需要注意的是,阳历闰年和农历闰月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在阳历闰年中,2月有29天而不是28天。
在农历闰月中,该月会重复两次,因此需要特殊处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以农历公元2000年为例。
我们需要计算这一年农历八月十五对应的阳历日期。
首先,我们查阅农历八月的天数表,得知2000年农历八月有30天。
然后,我们计算出农历一月到七月的总天数:29+30+29+30+29+30+29=206天。
再加上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总天数为207天。
最后,我们将207天减去1,再加上阳历2000年的第一天,即1月1日,得到该农历八月十五对应的阳历日期为7月26日。
以上就是农历计算阳历的简单公式。
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年历第一章:认识年历一、活动目标:1. 了解年历的基本结构,知道年历上有什么信息。
2. 学会通过年历查看日期,了解今天、明天、后天等日期。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一本年历。
2. 每位幼儿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三、活动过程:1. 教师出示年历,引导幼儿观察年历的基本结构,如月份、日期、星期等。
2. 教师讲解年历上的信息,如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等。
3.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查找今天、明天、后天的日期,并记录在白纸上。
4. 幼儿自由讨论自己学会查看日期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让幼儿在家中尝试使用年历。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年历放置在班级环境中,方便幼儿随时查看。
第二章:制作个人年历一、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培养幼儿的规划能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学会美化年历。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一份空白年历模板。
2. 幼儿准备彩色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
三、活动过程:1. 教师讲解制作年历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幼儿学会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幼儿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彩色纸张,剪裁成合适的大小。
3. 幼儿在空白年历模板上,用胶水粘贴彩色纸张,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年历。
4. 教师指导幼儿合理安排时间,如起床、吃饭、上学等。
5. 幼儿在年历上标注重要日期,如生日、节日等。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让幼儿在家中尝试制作个人年历。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制作的年历悬挂在班级环境中,供大家欣赏。
第三章:年历游戏一、活动目标:1. 巩固幼儿对年历的认识,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帮助。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学会的年历玩法。
1. 教师准备几本年历。
2. 每位幼儿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三、活动过程:1. 教师讲解年历游戏的基本规则,引导幼儿学会游戏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