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养生心得
- 格式:pdf
- 大小:941.50 KB
- 文档页数:3
养生的哲学思考人生百年,五十年身体和体力的颠簸、操劳期也;尚有五十岁康壮心性形成优雅平稳生活期。
养生,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养生,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它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一、养生,从心开始养生,首先要从心理养生开始。
人生在世,心态最重要。
心态好,人生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乐观应对。
不要被困难击倒,不要被挫折打败,要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二、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三、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的必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要适量运动,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睡眠养生睡眠是养生的重点。
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恢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要熬夜。
五、情绪养生情绪对养生有很大的影响。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让情绪波动太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六、自然养生自然是养生的最好方式。
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要学会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自然中行走,感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身心都会得到放松和舒缓。
七、阅读养生阅读是养生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阅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让人心境平和。
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总之,养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心理、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自然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毛嘉陵撰文2009年3月12日下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演播室上演了一场中国式智慧的心灵对话:一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另一方是92岁的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和83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
他们正在为该台的《八点非常故事汇》录制有关中医养生和探索生命奥秘的特别节目——《请教生命——于丹对话国宝中医》(该节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协办)。
在录制现场,于丹与嘉宾和观众们一起看了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介绍朱良春的行医经历和陆广莘蹦蹦跳跳上下楼梯的短片后,感到十分惊讶,称二老是“生命奇迹”的典范。
她说,二老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小,朱老就像七十来岁,陆老就像五十七、八岁。
由此感叹到:如何才能让二老的现在成为我们的未来?于丹接着说:“我想,二老这么精神的状况,会不会将普通人吓住了,很多人觉得可能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自己既不懂中医,又不会养生保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误区,从空气到食品,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安全因素,这该怎么办呢?”一、“良好心态”就是治病良药于丹首先从大家最关心的心理健康切入:“人吃五谷杂粮,都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患病后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朱老当即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他解释到,要能做到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不追逐名利,不忧患得失,就能使自身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病邪也就不能引发疾病了。
“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
”朱老强调说。
他进一步阐述到,中医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皆从心中生,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思伤脾,大悲伤肺,大恐伤肾。
因此,要保持心态平衡,知足长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过份强求而自寻烦恼。
遇事退后一步,多做自我反省,这样很多烦恼就会自动解除。
朱老曾在中学时期患过当时西医没法治的肺结核,后经中医药治疗,并结合自身在精神和生活方面的调理,使疾病很快痊愈了。
由此,他立志学医。
在学医后,他体会到医生要解除患者的病痛,必须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积累经验。
2024年于丹的百家讲坛心得标题:对于2024年于丹的百家讲坛的心得体会引言:2024年的于丹的百家讲坛再次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于丹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智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丹先生百家讲坛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正文:一、对于丹先生的学识和叙述能力的赞叹于丹先生作为中国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学识广博深厚,这次的百家讲坛中,他向我们介绍了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在内的诸多学派学说。
每一个学派的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历史背景,都被于丹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说的内涵和影响。
此外,于丹先生的叙述能力非常出色,他的授课方式简明扼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概念,使得听众能够轻松理解。
通过于丹先生的讲解,我深感于丹先生的学识渊博和教学水平之高超。
二、对于丹先生的人生智慧的讴歌通过听于丹先生的讲解,我们还能够领略到他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思考。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术研究,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他还结合中西方的哲学思想,解析了人生如何过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于丹先生的人生智慧触动了我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他教诲我们要遵循内心的声音,追求真善美,用心去感受美好的事物。
他还提到了个人的修养和品质的重要性,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追求的人。
这些人生智慧给予我很多思考和启示,我将继续在生活中践行并积极推动。
三、对于丹先生的教育理念的认同于丹先生一直以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强调人的发展和成长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对于知识的培养。
他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
于丹先生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品德、情感和艺术等。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认同他的观点并希望将来能够在教育领域有所贡献。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精选5篇)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篇1】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
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
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
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
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
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
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篇2】大家知道,我们的任督二脉,这是我们生命最关键的两个部位。
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脊梁骨上的。
如果我们的脊梁骨不出问题,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不会出大问题。
出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脊梁骨出问题了,我们前后不通,中间的这条路不通,我们就会生病,就不得长寿。
火龙山庄的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步骤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经络,他的“经络条”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过“火烧”把药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让气血畅通。
下面一段就是发给你们的“庖丁宰牛”。
这一段很好玩,庄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远庖厨”,就是要远离这些杀鸡、杀鱼的厨房,我们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杀生,连个蚊子都不灭的,有蚊子,都是轰走,不打死的。
这里庄子偏要讲杀牛。
杀猪,宰牛,我们一听,心里都有点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瘆人的。
但是庄子不是。
第一篇:于丹庄子心得一个人不怕经济上的贫困,只怕精神上的潦倒心为形所役不值得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察其始,本无生` 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人要顺应自然不怕死,也不找死,乐生未知生焉知死活在当下依估而行,放能顺畅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感悟逍遥游,要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庄子的心态就是淡泊为大:宁静致远名为实之宾静才能发现至极的道理用心才能在不经意之间发现人生至级的感悟冠军永远在掌声之后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寂寞是一种境界: 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人的态度即价值观可以改变人生清明的理性是拯救生命的力量,感性能触目生春,充满欢乐逍遥就是要善于打破常规:稳当的东西都在动态之中动态中保持平衡,不平衡是世界在变而你不便逍遥要我们顺应生命与自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养心,随心畅游不必去计较,不必去骄情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就可以构成天地和谐不要执着于追问,就让它顺其自然生命诚可贵,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利令智昏贪欲折损了自己的本性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有的东西叫劲忘了过去,枉前走,一切都跟着:无心得水静尤明心如镜,坦坦然然,看见了世界也就看见了自己心为形役,不值! 染人心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真正的聪明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游心于淡,和气与漠我们的新淡然处之,很多事才能持久防下更多的计较,防下急功近利,看到长远,才能有恒久的心世界上总有路可走代偿功能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君子不是没过,而是有错而改之敢与亮出自己的弱相,仍然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心胸狭隘就像井底之蛙,将会有心理的困顿用辽阔的境界让自己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自己看到自己真正的缺失不要较劲现在,过去的不足都接受下来想办法改良它内心的力量就是和缓的凝合力垃圾和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人应该有一种平常心生死是生命形式的一种转化在生命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活下去思想的传承远胜于生命的传承未知生,焉知死?对生命的解读在于自己坦然的人的标准:与四时相通不怕死,决不找死乐生、顺应坦然达生:心态决定人的状态旷达:不要用此生无价值的东西,不要用此生有限的时光去追求达不到的东西当我们患得患失时,所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呆若木鸡最后的争斗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用心去斋戒:齐以静心1.忘利2 忘名3.忘己以天合天:不要和规律较劲人只有打破世俗心,才能体会世界的真意儒道相济境界:大道合乎自然即不丧失和不迷惑自己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就会把握住独一无二的人生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一切会过去”活在当下善养生者: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过分锦上添花给别人看抓住人内心朴善的本真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陷入绝境时要靠我们自己的判断和冷静生命在你手中,在于天地心天之道才是大道不要怕,不要悔第二篇:于丹--庄子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完整版于丹《庄子》心得之《庄子何其人》第一集内容简介: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
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
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
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
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
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
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2细细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能感受到师友的爱;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上处处都是爱,生活中处处都有感恩。
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情,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风,收看了播出的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看完这场振奋人心的感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当你,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播,;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你在意吗?你动心过吗?事虽小,但体现了人心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被感动,我们陷入沉思,但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被感动,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而这,通过行动展现。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翻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
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场了她的讲座。
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
一开场,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
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化: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分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场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
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单独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
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
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
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
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妙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开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
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设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颖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别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于丹的讲座观后感篇一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
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
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性从不放弃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性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性。
学会爱——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爱,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勇敢的承担爱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爱。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于丹谈饮茶说养生
于丹说:茶道就是人生之道,是一件很哲学的事情。
茶就是一个符号,它随时提醒我们去跟随自然规律去养生。
春天饮绿茶,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透明,所以我们可以尽情的来品味、来欣赏。
茶叶在泡开的过程中,犹如一片片的春意在绽放,它带着最旺盛的生命力。
春天、夏天,我们饮用绿茶,可以使我们燥热的心情得以舒缓,它给我们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秋天,我们喝乌龙茶,它属于半发酵茶。
冬天,我们饮用红茶,它属于全发酵茶,它的醇厚酝酿着第二年的希望。
它的色泽呈现金红金红的琥珀色,透发着阳光的味道,暖人心脾。
在品茶你会感悟吗?你能得到你自己人生的那盏茶吗?
品茶,它会让我们身居闹市,却恍若在山林草木之间。
喝茶是在用茶汤洗涤心灵。
生活就像是100度的沸水,它不会因为你而变成温泉。
关键是你的生命是以什么形式与它相撞。
我们把胡萝卜、鸡蛋、茶叶一起放入沸水中。
胡萝卜变成了胡萝卜泥,鸡蛋则由熟变硬,这就是许多人的人生。
但是茶叶不同,它在
沸水中尽情的舒展自己的叶子,抒发自己的能量,使平淡的沸水变为碧绿的茶汤,这就是健康的人生。
于丹老子心得(通用5篇)于丹老子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于丹老子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于丹老子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于丹老子心得篇1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也是人类生活的准则。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许多西方学者对于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老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老子思想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天而行。
其次,老子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老子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他认为人的内心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只有内心平静、淡泊,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成功。
总之,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老子思想也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于丹老子心得篇2于丹老子的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起源,是生命的真谛。
他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以达到和谐、稳定、繁荣的目的。
于丹健康养生心得:顺应四时返璞归真道家养生儒家养心顺应四时返璞归真于丹道家养生: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记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养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于丹: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
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
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
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
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
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
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
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
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
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
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
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记者: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呢?于丹: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
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知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则。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丹讲座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一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用了生动的事例来教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懂得感恩,字字珠玑,话语中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其中于丹老师在讲座中说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缺失了小学的工艺教育、中学的挫折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挫折教育,这教会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如果父母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教给他如何面对挫折,那么他(她)遇到什么困难都选择放弃,最后甚至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因为自己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太低。
有很多孩子(包括我)会觉得父母给他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满足他就是亏欠,所以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的父母不应该什么都满足我们,要像外国的小孩一样:如果想要钱就得自己赚。
只要我们中国的小孩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
这次的讲座很有教学意义,不仅教给我们人格教育,还有如何做人。
我很喜欢这个讲座。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二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
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
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
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