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小组讨论:
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 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
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 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 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 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思维延伸
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 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 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 他使用“偷梁换柱”的计谋,结果被捉 住了,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 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 谋,结果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包 公用了计谋,抓住了小偷。刘五用了计 谋,最终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毛色发亮
毛色难看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为了突 出两头驴差别很大, 也写出了小偷 的卑劣,说明刘五是在万般无奈的 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细审毛驴 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朗读3-11自然段 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 语句,用“﹏”画出来,读一读, 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
课堂检测:
1、请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小标题。 ( ) ( ) ( 得驴 ) 丢驴 告驴) (审驴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刘五的(爱驴 )被人偷换 成一头瘦驴后报了案,( 包公 )运用了智慧, 从( )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瘦驴 赞扬了包公是一位( )的 足智多谋、断案如神 人,也告诉我们( )应该用在正确的 地方。 计谋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找到毛驴
• 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 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这句话提示出包公的审判是正确 的,“当然”这个词表现出一切皆在包 公的意料之中。
故县镇安家底小学
再思考: 1、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驴自然会主动 去找主人,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威风凛凛地 升堂、拍惊堂木、大声喊呢? 2、包公审驴时,衙役们和四面八方的人们 各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他们的反应不一 样? 3、课文中说,第三天好几百人来“看热 闹”,“看热闹”一语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