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一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二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用实际例子帮助小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原理。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科学概念可能有些困难,因为这些概念常常抽象而复杂。
然而,通过使用实际例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首先,让我们以物质的三态为例。
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们通常会学习到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物质状态。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概念可能很抽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想象一下,你正在烧开一锅水。
当你将水放在火上时,你会注意到水开始变热并且冒出蒸汽。
这时,你可以告诉学生们,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当水变热时,分子会变得非常活跃,它们会迅速移动并形成水蒸气。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物质的状态转变。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重力这个概念。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重力可能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无法直接感受到它。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例子。
例如,你可以让学生们站在一个斜坡上,然后放下一个球。
他们会看到球会沿着斜坡向下滚动。
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们,球滚下来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重力。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另一个例子是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通过介质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因为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光的折射。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实际的例子。
你可以拿一个玻璃杯,将它放在水中,然后在杯子里放一支笔。
学生们会看到,当他们从水面上看杯子时,它的位置似乎发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光线在通过水和玻璃之间的界面时发生了折射。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最后,让我们谈谈电流的概念。
电流是指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现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电流可能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电流。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实际的例子。
你可以拿一个电池和一根导线,然后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灯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专题培训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孝义市教研室王永丽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理及理论并列为科学知识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中小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有“要求学生能制作简易模型”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等与模型方法相关的要求表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节就编排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重视模型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模型。
一、模型及其作用一提到“模型”,大家可能头脑中想到的是楼盘模型、飞机模型、火箭模型、汽车模型、桥梁模型、地球仪模型、三球仪模型、人体模型、简单机械模型……这些模型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实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称为物理形态模型也叫实体形态模型。
除了物理形态的模型,我们常见的模型还有:图示模型植物细胞模型、水的循环模型、火山结构示意图、“男生身高统计图”“一杯水降温变化曲线图”……这些模型将发现的科学知识以图示的方式解释出来,直观、一目了然,称为图示模型。
数学模型圆的周长公式、成人后身高计算方法(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这些模型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等,称为数学模型。
科学家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模型将我们看不见的变成能看见的,不能触摸的变成能够触摸的。
(教学参考书中写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状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果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我们课堂中是帮助学生构建模型,也称为“思维建模”,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使用所给与的工具(软工具和硬工具),将学习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模型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作者:————————————————————————————————日期: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科学论文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吴美玲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从物质倒入水中之后发生的变化理解什么是“溶解”。
在第一节课中,如果学生能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对后续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以第一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一、创设情境,尝试解释
小学生的注意很容易转移、分散,也很容易被吸引,因此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有趣学习情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游泳冠军孙杨收徒的情境,而徒弟就是三兄弟:食盐、沙子和面粉,所需要的场所是游泳池、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
教学片段一:引入课件“三兄弟”
师:瞧,今天就来了三兄弟,分别叫食盐、沙子和面粉,它们也想拜师学艺!孙杨哥哥说,那就先进行个小测验,看看你们在水里表现如何?三兄弟一听都想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了不相互影响,各自跳入了一个小泳池。
同学们猜一猜,你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食盐会不见了。
生:沙子会沉下去。
生:面粉会溶解。
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猜测食盐会不见了,沙子会沉下去,面粉会溶解。
这个故事情节拟人化,生动有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故事中;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从学生的猜测当中教师有效地侦测了学生关于溶解的前概念。
二、探究学习,初步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食盐、沙子和面粉放入水中的现象,分析异同,通过填写记录表,概括、归纳出溶解的基本特点:看不见的微粒、没有沉淀出现、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溶解概念的本质。
教学片段二:观察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情况
师:我们用1、2、3号塑料杯代替不同的游泳池,小组内分工,做一下这个实验。
时间为2分钟!
(学生把食盐、沙子、面粉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
师:谁能描述三兄弟在水中出现什么现象?
生:食盐在水里慢慢不见了。
生:沙子在水里沉下去了。
师:你用的词语“沉”非常形象。
那面粉呢?
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
水变成了白色。
师:你还注意到了水的颜色变化,观察得真仔细!但是孙杨哥哥为了增加测试难度,想搅拌一下水,看看三兄弟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用筷子分别搅拌、观察、填表格,教师观察指导、提问、汇报。
)因为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得枯燥的溶解实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投入到新知识、新技能、新概念的学习中。
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概念的建构过程必须与其发展的过程相接近,一个科学概念从出现到被确立的过程中,探究工具、探究技能往往伴随其发展。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在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找出技能发展、工具使用的结合点,就像在重演这
个概念最初发展的过程。
三种物质分别倒入水中,学生能够很快观察到以下三种现象,即慢慢不见了、在水里沉下去、在水中溶解且水变成白色。
这三种现象除了能够起到很明显的对比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后面引发认知冲突作铺垫,因为食盐、沙子在水中的现象学生都是肯定的。
三、引发矛盾,比较反思
认知冲突是学生很好的学习动力,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面粉这个“另类”:面粉倒入水中,变成了乳白色,既不同于食盐在水中不见了,也不同于沙子沉入水中,在判断时,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面粉究竟是溶于水还是不溶呢?是像食盐还是像沙子呢?学生会很自然地去思考、寻找产生矛盾的根源。
教学片段三:过滤实验
(教师师指导学生观看过滤操作的视频。
)
师:大家都知道了过滤实验的正确方法,我们一起来动手做过滤实验。
等漏斗中的液体全部漏下去后,取出滤纸,展开在桌面上,对比过滤前后的滤纸和液体的变化,并填写表格。
(学生过滤其中一种混合液体,教师巡视指导。
)
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新矛盾,打破学生暂时的认识平衡,使之产生强烈的质疑。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用一种新的方法——过滤,去解决新矛盾——究竟面粉倒入水中是属于溶解现象还是不属于溶解现象。
学生分别将混有食盐、沙子和面粉的水倒人滤纸中,进行过滤实验操作,然后再通过哪一种物质能够被滤纸过滤,哪一种物质不能被滤纸过滤进行甄别、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实验记录表,要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集
中注意力,记录和理解实验现象。
四、学习方法,建构概念
通过比较残留在滤纸上的物质,看有没有沉淀产生,要用新概念——像食盐溶液这样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水能溶解这种物质;像沙子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水不能溶解这种物质;过滤前滤纸上没有面粉,面粉和水在一起,过滤后滤纸上有面粉,面粉和水被分离了,水不能溶解面粉,以此来取代旧概念——面粉能溶于水。
教师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再一次将新、旧概念进行比较,反思自己从错误概念过渡到正确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教学片段四:交流
生:过滤前食盐和水在一起,过滤后滤纸上没有食盐,水能溶解食盐。
师:这两组过滤操作比较仔细。
像食盐溶液这样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食盐,就说明水溶解了食盐。
生:过滤前沙子和水在一起,过滤后滤纸上有沙子,沙子和水分离了,水不能溶解沙子。
师: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这说明水不能溶解这种物质。
生:过滤前面粉和水在一起,过滤后滤纸上有面粉,面粉和水分离了,水不能溶解面粉。
学生通过过滤,实实在在地看到面粉被滤纸分离出来,然后再类比显而易见的两个例子:食盐溶解,沙子不溶解;食盐没有被滤纸分离出来,沙子却被滤纸分离出来了。
于是就可以判断,面粉是和沙子一样,都不能溶解于水。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主动探究,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五、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这是学生认知升华的过程。
教师设计新的情境,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
希望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微博、上网查阅资料、请教长辈,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并加以交流评估,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教学片段五:如何将食盐从水里捞出来
(播放课件:两兄弟)
师:咦,怎么听到有说话的声音?哦,原来是刚刚从水里救出来的沙子和面粉,它们正在苦恼,自己的兄弟食盐还没有被捞出来。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它们吗?
(学生自由发言。
)
如何将食盐从水里捞出来?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
本节课的过滤既是揭示科学概念的钥匙,也是本节课学生探究溶解概念的工具,混入水中的物质能否被滤纸分离出来是学生认识溶解概念的思考依据。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食盐、沙子、面粉倒入水中的现象,凸显面粉是否溶于水的矛盾,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的概念。
教师成功地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引导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发现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概念,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建构概念。
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
( 5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