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案件说法--的理解与适用
- 格式:ppt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101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部分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二)作者:陈渊鑫来源:《财政监督》 2018年第14期九、采购人市场调查与价格测算法律条文:第十条采购人应当对采购标的的市场技术或者服务水平、供应、价格等情况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资产配置标准等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需求,进行价格测算。
法律条文重点内容解读:本条是关于采购人市场调查与价格测算的规定。
“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对采购标的的市场行情作深入调查研究,很难提出科学、合理的采购需求。
因此。
市场调查和价格测算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往的政府采购实践经验发现,采购人对购买的货物或服务市场行情不是很了解,或者只是片面了解。
如某采购人需要采购拼接显示屏,采购人只从现有的一些途径了解了本单位当前使用的拼接显示屏的价格、技术、数量等情况,简单与市场上同等档次的显示屏做了比较,最后确定这个采购项目的预算为600万元,最终供应商报价最低的不到100万元。
很显然,采购人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前,并没有与使用单位做详实的交流沟通,市场调查也不是很客观、全面。
这导致如果原来的供应商继续提供产品需要500余万元,其他供应商只需花费100万元左右。
再如,某采购人要购置一批打印机,在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发现所有的投标文件都注明“此款打印机已停产”,全部未响应招标文件。
原来,采购人在提采购需求时,沿袭了几年前的老观念,未对市场现有打印机的配置、功能等进行调查,闹出了笑话。
由此,本条明确采购人作为采购需求的责任人,应当按照市场调查、价格测算等情况确定采购需求。
十、采购价格的设定法律条文:第十二条采购人根据价格测算情况,可以在采购预算额度内合理设定最高限价,但不得设定最低限价。
法律条文重点内容解读:本条是关于采购价格设定的规定。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招标人设有最高投标限价的,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最高投标限价或者最高投标限价的计算方法。
招标人不得规定最低投标限价。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部分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九)作者:陈渊鑫来源:《财政监督》 2018年第21期五十九、中标结果的公告法律条文:第六十九条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自中标人确定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中标结果,招标文件应当随中标结果同时公告。
中标结果公告内容应当包括采购人及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中标人名称、地址和中标金额,主要中标标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中标公告期限以及评审专家名单。
中标公告期限为1个工作日。
邀请招标采购人采用书面推荐方式产生符合资格条件的潜在投标人的,还应当将所有被推荐供应商名单和推荐理由随中标结果同时公告。
在公告中标结果的同时,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对未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应当告知其未通过的原因;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审的,还应当告知未中标人本人的评审得分与排序。
法律条文重点内容解读:本条是关于中标结果公告的规定。
(一)公告中标结果的期限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应当自中标人确定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公告中标结果。
如果采购人委托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代理机构在采购人收到评标报告5个工作日内未按评标报告推荐的中标候选人顺序确定中标人,又不能说明合理理由时,视同采购人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并公告中标结果。
之所以要求采购代理机构在上述情况下可以不经采购人同意就公告中标结果,实际上是政府采购制度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即采购代理机构对采购人的制约机制。
除此之外,《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一条还规定,采购人发现采购代理机构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其改正。
采购代理机构拒不改正的,采购人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报告,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采购代理机构发现采购人的采购需求存在以不合理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歧视待遇或者其他不合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政策规定内容,或者发现采购人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建议其改正。
①马海涛、姜爱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201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8000亿元”,/2011-05-05/12932986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1日]政府采购案件的法律适用文/王玫黎对政府采购如何有效规制?这是各国政府都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因为规模庞大的政府采购是一国扩大内需、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保护民族产业,促成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采购事业的大力发展,人民法院受理的政府采购案件也相应增多。
实践中,由于政府采购立法的不完善以及政府采购案件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适用法律的困难、认定事实的困惑以及司法审查的尴尬,从而导致了大多数政府采购案件并未得到妥善的处理,人民法院如何高效、公正地开展政府采购案件的审理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一、政府采购案件的性质(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案件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国内和国际贸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政府采购的定义,各国并不一致,国际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把握三个要点:(1)政府采购的实体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不包括国有企业;(2)政府采购所使用的资金是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3)政府采购的对象必须是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①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政府采购行为兼具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双重属性。
从形式上讲,政府采购要遵循合同自由、平等、公平、诚实信用、权利滥用的禁止及等价有偿等民法规则。
《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的理解与适用(一)作者:陈渊鑫路宜玲来源:《财政监督》 2018年第7期《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我国政府采购领域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为统领,以若干部门规章为依托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0号)自2004年颁布施行以来,有效防止和纠正了政府采购不当和违法行为,保护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入,其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现行法规及实际监管的需要。
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优化政府采购监管救济措施,推动政府采购管理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进一步维护供应商合法权益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财政部对《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修改了规章名称,公布了《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财政部令第94号,以下简称《办法》),着力构建阳光政府、透明财政。
《办法》包括总则、质疑提出与答复、投诉提起、投诉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6章45条,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与《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相比较,《办法》新增14条,删除1条,修订29条。
《办法》对规章名称作了修改,增加了“质疑提出与答复”一章,对质疑供应商的资格、质疑函和质疑答复应当包括的内容、质疑的处理期限、处理方式等相关方面进行了规范,并针对实践中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拒收供应商在法定质疑期内发出的质疑函、不依法答复质疑等问题,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行为,保护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结合财政监督检查的实践,对《办法》部分条文予以解读。
一、供应商提出质疑和投诉的基本原则法律条文:第三条政府采购供应商(以下简称供应商)提出质疑和投诉应当坚持依法依规、诚实信用原则。
法律条文重点内容的解读:本条是关于供应商提出质疑和投诉基本原则的规定。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出版发行学习落实《条例》案头有了权威“说明书”由财政部国库司、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财政部条法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金司联合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以下简称《释义》),近日正式出版并对外发售。
《释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条文逐条进行了详细的、权威的、深入的、精确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条例》的立法背景和具体条款,推动《条例》贯彻落实。
《释义》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宋大涵担任顾问,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甘藏春、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任主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政金融法制司司长刘长春、财政部条法司司长许大华、财政部国库司司长刘祝余、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瑛、财政部条法司副司长王克冰、财政部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王绍双任副主编,由参与《条例》制定的相关人员及政府采购业内专家撰稿。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为《释义》所作的代序中表示,《条例》的制定实施,是政府采购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政府采购工作者应当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条例》精神、原则和具体规定,增强政府采购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严肃采购纪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