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23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本文档是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们复和回顾所学知识。
以下是该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的简要总结:单元一: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科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理性。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则借助科学知识来实现目标。
单元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 元素的特点: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
- 化合物的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通过观察其外观、燃烧、溶解、导电和磁性等性质来进行分类和鉴别。
单元三: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遵循辐射定律:$ \frac{{\sin i}}{{\sin r}} = \frac{{v_1}}{{v_2}} $,其中 $ i $ 为入射角, $ r $ 为折射角, $ v_1 $ 和 $ v_2 $ 分别为两种介质中的光速。
单元四:力的作用与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等。
-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状态(如从静止到运动或由匀速直线运动转变为停止)。
-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单元五:热的传递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 温度的定义:物体的温度是与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强度有关的物理量。
八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文章类型本文是一篇八年级上册科学的期末复习指南,主要涉及知识点总结、复习方法以及考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二、提纲1、引言2、知识点总结 2.1 物理部分 2.2 化学部分 2.3 生物部分 2.4 地理部分3、复习方法 3.1 制定复习计划 3.2 重点难点突破 3.3 习题训练4、考试技巧 4.1 时间管理 4.2答题顺序 4.3 答题方法5、结论三、全文引言: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且复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期末复习,本文将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并提供有效的复习方法和考试技巧。
知识点总结:2.1 物理部分(1)质量与重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及应用;(4)能量与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2 化学部分(1)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分类;(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方法;(3)化学物质的分类及性质;(4)酸碱盐的反应及性质。
2.3 生物部分(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系统;(3)生物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及调控机制;(4)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措施。
2.4 地理部分(1)地球的结构与运动;(2)地球表面的地貌与气候;(3)地球上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城市、文化等;(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方法:3.1 制定复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规划复习进度,将知识点分阶段进行复习,确保复习全面、系统。
3.2 重点难点突破:针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取专项练习、请教老师或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突破。
3.3 习题训练:多做习题,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同时注意分析错题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考试技巧:4.1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过分纠结,先做完会做的题目,再回过头来处理难题。
4.2 答题顺序:从易到难,先做把握较大的题目,再逐步挑战难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理解课程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物种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和意义
第二单元:物质的分子构造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单元:声与光
- 声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声光信号在通讯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力及其作用
- 力的概念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单元:机械能与能量转换
- 功、机械能和能量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
- 能量的守恒定律
-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第六单元:生物的组成与发展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
- 进化与生物发展
- 遗传与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同学们认真复并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提高科学研究效果。
>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自行核实教材内容。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科学是一门让人深感神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如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支持和输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吸收光能和CO2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结构、花粉和花的传粉方式等。
2. 植物的营养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等,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植物的繁殖过程:通过了解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和器官的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2.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方式,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了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如动物的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个体发育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了解原子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基本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特性。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的一种方式,了解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化学反应的各种反应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减速度、匀变速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了解力的本质、种类和计量单位等基础知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3. 动量与能量:了解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势能等能量,如牛顿三定律、机械能、热能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八年级上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本学期的科学知识点。
生物学1.细胞和组织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一些细胞在形态、构造上相似的聚集体。
本单元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掌握组织的组成方式和不同种类组织所具有的特定功能。
2.生殖系统和生殖健康生殖系统是负责生殖的器官系统。
本单元掌握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结构及其功能。
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生育知识。
掌握保护生殖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3.节律现象和机体保健人体有很多生理节律现象,如昼夜节律、体温节律、晨起练功节律等。
本单元学习人体生物钟的知识。
了解合理饮食的作用、睡眠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的益处。
物理学1.力和压强力是物体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力,单位为牛顿;而压强则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本单元深入学习牛顿三定律,包括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等内容。
了解压强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机械能机械能是运动物体的能量,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组成。
本单元学习如何计算机械能。
了解机械能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光学基础本单元学习光学基础知识,包括光的性质、光学仪器以及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掌握光的反射法则和斯涅尔定律。
化学1.物质的组成本单元主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及其性质等概念。
掌握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方法。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本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学习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3.溶液和酸碱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
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浓度的计算方法。
酸碱是指一类物质的性质,学习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和酸、碱的性质。
以上是八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回归基础,巩固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吧!这个可是我们初中生学习科学的重要资料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物理。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你知道吗,我们平时走路、跑步、跳跃,都是因为受到了地面的阻力。
而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可真是太神奇了!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化学。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你知道吗,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而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当我们把糖放进水里,糖就会慢慢地溶解在水里,变成了糖水。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哦!再来说说第三部分:生物。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结构。
你知道吗,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之一。
而生物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等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行为,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比如,蜜蜂会在花丛中采蜜,这是它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行为。
我们来看看第四部分:地理。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地球的形状和自然环境。
你知道吗,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的球体。
而自然环境也是非常多样化的,有高山、平原、沙漠、森林等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天气预报,来了解地球的气候状况。
比如,当天空出现乌云时,就可能要下雨了。
今天的科学知识点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些知识,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毕竟,科学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呢!下次我们再聊聊其他的科学知识点吧!再见啦!。
科学知识点总结:1.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一套有条理的步骤,用来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
它的主要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通过对物体、现象或过程进行操作和观察,以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
实验应该设计得合理、可重复,并收集详细的数据。
3.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颗粒,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4.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5.常见的化学反应: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和置换反应。
6.能量转化:能量是物体运动、变化和发光的原因。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等。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封闭系统内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只会转化为其他形式。
7.热传导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
热传导需要有物质的存在,而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8.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等。
机械运动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原因。
9.声音和光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受介质的影响,光的传播速度最快。
10.电流和电压: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压是电荷的驱动力。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压的单位是伏特。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由欧姆定律描述,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商。
11.磁力和电磁感应:磁力是磁场对运动带电物体的作用力,电磁感应是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流。
电磁感应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发电机和变压器等设备。
12.天体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并且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亮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
总结:以上是8年级上浙教版科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一、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二、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若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五、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紧密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取得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转变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散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天天需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一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转变)。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份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关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现在V排=V物④F浮=G 漂浮现在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固状态,是动态进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八年级上科学浙教版知识点概览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各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
八年级上科学(浙教版)作为初中学科教材,其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领域。
下面,我们将就此教材进行概括性介绍。
一、物理1. 运动的描述及公式推导学生需要了解简单的物理学术语,如速度、加速度等,并掌握描述运动的公式推导。
2. 机械功、机械能和机械工作学生需要了解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做功的公式推导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 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学生需要了解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4. 电学电学是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电场和电势、导体和半导体等内容。
5.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等概念。
二、化学1. 热化学热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热化学反应、焓和焓变、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基本概念。
2. 化合反应与电离反应化合反应和电离反应是化学反应两个重要的领域,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反应的基本特点与公式计算。
3.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原子核和电子。
学生需要掌握电子排布规律、电子云模型等基本概念。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和主要元素的性质与特点。
5. 能量变化与反应速率学生需要了解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三、生物1. 遗传基础学生需要了解遗传基础的基本概念,如基因、遗传因子等,以及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环境的影响。
2. 生物生命周期生物生命周期包括生长、抵抗力提高、生殖等各方面,学生需要了解生物生命周期的主要特点。
3. 生物群落学生需要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组成因素,并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
4.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生需要了解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基本概念。
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八年级是初中重要的一个学段,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科知识的一个集中期。
在科学学科中,同学们需要掌握并掌握重点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阐述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1.力的计算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向量量值,单位是牛。
当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力的合成需要进行计算。
2.物质的热性质物质的热性质指的是其在与热量接触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热传导、热膨胀、比热、相变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热性质。
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具有频率、振幅、波长等特性。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的基础,需要了解光线入射、反射角度等原理,以及光在经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二、化学1.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需要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所组成的,并且不同物质的组成有一定的区别。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并掌握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3.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是化学学科的重点内容,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4.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条件。
三、生物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中的基本单位,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细胞分裂等内容。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内容,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
3.人类生殖和发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需要了解人类的生殖生理、生殖器官、人类胚胎和胎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
4.基因遗传和进化基因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掌握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八上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嘿,咱来聊聊八上科学浙教版的知识点哈!
先说说水这一块。
水那可是生命之源啊!你想想,咱生活中哪儿能离得开水呀?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水的状态变化,从固态的冰到液态的水再到气态的水蒸气,神奇吧!比如冬天河里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又化成水了,这不就是水的状态变化嘛!
还有大气压强呢!你知道为啥吸盘能紧紧吸在墙上吗?这就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啊。
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压着它,多有意思呀!
再讲讲电路。
电路就像城市里的道路,电流就像来来往往的车辆。
开关就像是路口的红绿灯,控制着电流的通断。
比如说家里的电灯开关,开了灯就亮了,这不就是在控制电路嘛!
还有光学呀,镜子里的成像,那可真神奇。
这不就跟你照镜子一样,能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多好玩啊!
这些知识点都超有趣的,好好学,准能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就问你有没有很感兴趣呀?。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 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正极产生的气体是1/2木条复燃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气体能在空气中燃负极产生的气体是的2倍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实验结论:通直流电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m=ρ/v〔公式变形:m=ρv v=m/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33〔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或克/厘米,〔2〕两者的关系:33-331克/厘米=1000千克/米1kg/m=1×10g/cm〔3〕水的密度:1×10333千克/米或1克/厘米3-636〔4〕单位转化::1毫升=1cm=1×10m1吨=1000千克=1×10克-3-331毫升=1×10升1升=10m(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019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1毫升= 1cm³= 1×106-m³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1毫升= 1×103-升1升=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 液g h)第五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V g G F 排排排液浮ρ==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kg/m ³,V 排取m ³)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 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下沉②F 浮>G 上浮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V 物=排④F 浮=G 漂浮 此时V 排 < V 物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③当ρρ物液=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VgρF排排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因为VgρF排排浮=,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特征名称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 .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 .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 .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1.水的利用和保护沉淀水资源的净化过滤蒸馏2.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4.水的净化自然沉淀法(1)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3)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C 两极薄,赤道厚D 占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平流层 A 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C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