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 探究美 创造美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美是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感受,它是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通过感官与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美。
通过视觉感知美是最直观的方式。
当我们看到一幅精美的画作、一个优雅的建筑或者一个美丽的风景时,我们会因为其形状、颜色和纹理等感觉到美的存在。
当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景象的创造和表达。
除了视觉感知外,听觉也是感知美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一种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以及声音的高低和变化等,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有些音乐可以让人感到宁静和平静,有些音乐则能够让人激动和兴奋。
通过音乐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创造出美的氛围和感受。
除了感知美,理解美也是我们对美进行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我们通过对美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理解其中的美的内涵和意义。
美的解读不仅仅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情感,还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
我们都能够从一幅画作或者一首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创造美是人们对美的内在追求的体现。
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语言、艺术作品等,让人们感到美的存在。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存在。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创造美,比如维护环境卫生、关爱他人等都能够创造美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来提高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感知美能够使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理解美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美的内涵和意义;创造美能够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个性创造出美的存在。
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是人们对美进行体验、认识和追求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
吴燕燕有些同学并不喜欢写作文,总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写的事情,耳闻目睹的材料也过于平淡无味,无法产生写作的兴趣。
归根结底,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缺少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写作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学们必须从以往的训练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一、发现美:挖掘文本中的素材实际上,在学习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它们如同地下的金子,只有不畏辛苦,努力挖掘的人才能够发现它们。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有心之人,努力发现文本中的美,积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
细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家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素材。
下面,笔者就举几个例子。
1.人物形象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观点一:烛之武原先没有被重用,在关键时刻却能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体现了一个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观点二:烛之武原本是为了保护郑国才去劝说秦伯退兵的,但他在劝说秦伯时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最终秦国成功退兵。
这说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成功说服别人的前提。
2.好词好句类《我与地坛》中的好词:冗长、剥蚀、浮夸、荒芜、冷落、悲怆、玉砌、阴凉、蝉蜕、坎坷、暗哑、苍凉、寂寥、逆流、亘古不变、成年累月、光阴流转、历尽沧桑、星光寥寥、低吟高唱、失魂落魄、忽略不计、苦心安排、历尽沧桑、悉悉碎碎、片刻不息、玉砌雕栏……《我与地坛》中的好句:(1)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2)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二、感受美:赏析文本的语言只发现美是不够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感受美,思考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在这里,笔者推荐大家采用细读的方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深入的研读和赏析。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感觉和体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欣赏艺术的美,体验人文的美,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营造新的美。
以下是我对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些见解。
感受美:感受美是最为基础的一种体验,因为它跟人的五感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比如说,看到一朵绽放的花儿,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感觉到柔软舒适的面料,尝到口感鲜美的美食,闻到清香的芳香等等,都是感受到美的一种方式。
这种感受往往是瞬间的,但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体验美:体验美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感受,它需要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一切。
比如说骑一只自行车旅行,我们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身体运动的愉悦,了解到陌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比如说参加一个音乐节,我们可以欣赏到多种音乐的表演,融入到人群中感受到共同的狂欢和快乐,还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美的存在。
欣赏美:欣赏美则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它需要人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欣赏美分为多种,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文学欣赏、舞蹈欣赏等等。
欣赏者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的审美判断和欣赏。
欣赏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去参加一个美术展览、听一场音乐会或许看一部电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作品的启迪和感染,从而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造美:创造美则是一种更主动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创意和想象力去创造出美。
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创造美,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小说、摄影等等。
创造美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技能和技巧。
通过创造美,我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可以启迪和感染别人。
总之,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它都是一种让我们获得愉悦和启迪的特殊经验。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美是一种感性、难以言喻的情感。
它是可以点亮我们内心的火花,引发我们内在的情感共鸣。
感受美需要敏锐的感官,需要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点滴美好,需要打开心扉,敞开胸襟去接纳和欣赏美。
无论是自然风光、艺术作品还是手工制品,都蕴含着美的元素。
感受美需要去摸索这些元素,去学习它们的特点和美学原理。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领悟美的本质,能够真正的欣赏美,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体验美体验美是把感受美转化为亲身经历。
它需要更多地参与到美的创造中,从而来寻找更多美的价值。
体验美是对美的体验、感受和沉淀,让美通过我们的身体、心灵和意识得到转化,从而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通过体验美,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化作一种艺术,把平凡的生活点缀成多彩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摄影、旅游等多种方式来体验美,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无尽的可能。
欣赏美欣赏美是一种认知和辨别的能力,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欣赏美需要我们对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够从中发现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图,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欣赏美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去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
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眼界,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欣赏者,从而领悟出作品中的内涵和深层次的价值。
创造美创造美是人类的本能和使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份灵魂之美和创造之力。
创造美需要我们有激情和勇气,需要我们有创新和创造性,需要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心灵。
无论是写作、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需要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中获得灵感和创意。
创造美需要我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去寻找真正的创作火种。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创造出美来,我们就完成了人类的使命,实现了我们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在寻找美的价值,更是在研究和发现生命的奥妙和精彩。
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基于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轴对称图形》课堂教学案例实录与评析课堂主题: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感受美[背景]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只有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
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背景,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教学过程](一)发现美通过看这幅图片,小亮照镜子引出美事可以由我们发现的。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小亮可能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执已见,争执不休)(点评:通过照镜子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师:那么到底是谁的结论正确呢?下面让我们也来照镜子,验证一下,好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生:我知道了,肯定是右脸。
因为镜子里面的像和实际的人刚好左右相反。
师:很好!下面让我们再做个实验,请看图 2,先猜测一下它可能是什么图形的一部份。
生:蝴蝶的一半。
师:是吗?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好吗?请同学们拿出镜子,先把镜子竖直放好,然后把图 2靠紧并垂直于镜子放好,观察一下右图与镜子里的像刚好合成什么图形?(如图3)(同学们个个感到很好奇,纷纷在试一试,然后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的说“哇,真的是一只蝴蝶,太神奇了,太漂亮了”。
)师:那么图 2为什么与镜子里的像刚好能组成蝴蝶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师:下面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把图 3中的蝴蝶怎么样折叠就能得到图2中的半只蝴蝶?师:请同学们继续看下列几幅生活中可见的图形,如果把它们分别折一折,是否也有同特点?(学生开始动手试一试,边折边看边议论)(点评: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① 采取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照镜子”等实际问题情境入手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作文生活就像一个大宝藏,到处都藏着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而发现美之后呢,还能创造出更多独特的美,那感觉就像自己成了生活的魔法师。
我记得有一次去海边,那简直就是一场美的大发现之旅。
清晨的海边,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整个天空就像一块被打翻了颜料盒的画布,紫色、粉色、橙色交织在一起,那种颜色的过渡和融合,就像是大自然这个画家最得意的作品。
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像是大海在温柔地呼吸,白色的泡沫在沙滩上留下一道道痕迹,就像大海给沙滩写的情书。
我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感受着沙子从脚趾缝间溜走,那痒痒的感觉也是一种美,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
沙滩上还有很多贝壳,这些小小的贝壳可是大海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扇子,有的像螺旋桨,还有的像弯弯的小月牙。
贝壳的表面有着精致的纹理,那是大海用时间和耐心雕琢出来的。
我蹲在沙滩上,仔细地挑选着那些漂亮的贝壳,把它们捧在手心里,就像捧着一堆小宝石。
这时候,我发现美就是这么简单,就在这些被海浪冲上岸的贝壳里,就在这片广阔的大海和天空之间。
发现了这么多美的我,突然就想创造点美出来。
我用捡到的贝壳和一些小石子,在沙滩上拼出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这个笑脸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路过的人看到都会心地笑了。
我觉得我把在海边发现的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创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这种快乐和美好。
其实在城市里也有很多美的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
比如说街头巷尾那些五颜六色的涂鸦墙。
有一次我走进一条小巷子,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过道,没想到一转身就被眼前的涂鸦墙惊艳到了。
墙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超级英雄在高楼大厦间穿梭,有可爱的小动物在森林里嬉戏,还有一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星空图。
这些涂鸦让原本单调的小巷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就像是城市里的一个秘密花园。
我站在那里,欣赏着这些涂鸦,感受着创作者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我想他们一定是在这面墙上发现了创造美的乐趣,把自己心中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爱都通过画笔展现了出来。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作者:徐榛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4期我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不同艺术语言的运用,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对欣赏部分内容作了大大的增加,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较科学的编排。
因为我们知道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大画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
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术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来欣赏。
因此,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例如,新石器时代彩陶壶上面的人面鱼纹形,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并不会激发多大的审美快感,可是在当时却可能完全不是如此,那时候的人们把鱼纹画满陶器,把对于子孙天伦之乐、部族谋生力壮大、战斗力强盛的希望都寓于其中,寄以若强若大的情感,而今天的人们从小没有人向他们宣布鱼纹和“子孙满堂”的关系。
所以,他们见到鱼纹就不会产生超出这图形本身感染力以外的更多的审美情感了,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就不会奇怪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美术作品从原始向现实向超现实方向发展,人们对于各阶段、各类型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是人类心灵深处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对美的表达和追求,下面将分别介绍。
感受美:感受美是指以身体、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美好事物,对其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
体验。
感受美可以是一朵花的芳香,一曲悠扬的音乐,一段优美的文字,一幅精美的画作,一种美妙的香味等等。
在感受美时,要用全身心去感受,保持内心平静,尽情享受这份美
好的情感。
体验美:体验美是指通过行动、体验去亲身感知美的存在,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美的
感受和享受。
例如,登山、旅游、尝试新的美食、体验各种文化活动、参加各种艺术表演
等等。
体验美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欣赏美:欣赏美是指通过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美的事物,从中领略到美好的一面。
美可
以是自然风光、艺术作品、文学、音乐、建筑等等。
欣赏美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通过赏析、研究,去发掘美的内涵和美的价值。
创造美:创造美是指通过对事物的创造,创造出美好、优美、富有创意的作品。
创造
美可以是在各种艺术领域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在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
创造美需要我
们有一定的创作才能和技能,需要我们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去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
总之,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对美的表达和追求,这些都是我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对美的不断追求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
美好和价值,而能够感知和享受美的人生也是更加充实和幸福的。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美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感受美
感受美是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深处的体验。
有时候,美出现得突如其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让我们有了强烈的情感反应。
例如,看到一个美丽的风景或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同样,听到一首悠扬的音乐、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情感涌动。
体验美
体验美是不仅仅感受美,还要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美的全过程。
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参与,比如,我们可以去品尝美食、亲手制作手工艺品、去旅行等等。
这些体验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美的内涵和意义。
欣赏美
欣赏美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观察、理解和评价,是一种对美的较为深入的认知。
欣赏美可以是一份外在的价值,如艺术品的价值,也可以是一份内在的价值,比如一个人的品质和气质。
欣赏美需要我们对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欣赏美的价值和魅力。
创造美
创造美可以是一种艺术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情感表达。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画、写诗、创作音乐等来创造美;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创造美好的情感氛围。
创造美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也可以带给别人幸福和美好的体验。
总之,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生命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是我们对世界最深刻和最真实的执着追求。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自然风光、人与事物的和谐、艺术作品还是人们的真情流露,都可以被归纳到美的范畴中。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关于美的主题。
感受美,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关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风景时,内心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时,心灵也会得到一种洗涤和升华。
感受美,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愉悦和安慰,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不妨多出门走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去感受身边人的温馨,去感受文化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体验美,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互动。
有人说,美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的身边。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空话。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能够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中找到美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尝美食,感受美的味道;通过触摸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感受美的触感;通过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感受美的情感。
这些体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欣赏美,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每个人对美的认知都是主观的,但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欣赏一幅名画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细心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在听一首音乐时,我们可以通过去了解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和乐曲的内涵,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音乐的美妙。
欣赏美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内在修养的过程。
创造美,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只要我们肯于勤学苦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我们都能够成为创造美的人。
在科技领域,有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与创新,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火热的思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作文
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它们就像星星一样,虽然微小,但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找到它们。
比如说,早晨,当你睁开眼睛,看到窗外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床头,那就是一天中最美的开始。
那种温暖的光芒,就像妈妈的拥抱,让你的一天充满力量。
这就是感受美。
再比如,走在上学的路上,你可能会看到一朵盛开的小花,它在路边静静地绽放,不求人注意,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你可以停下来,仔细看看它的颜色,闻闻它的香气,这就是发现美。
还有,当你们在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教室里的快乐气氛就是一种美。
你也可以尝试在课间休息时,给同学们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让笑声和友情在你们之间传递,这就是创造美。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看到一个小男孩,他捡起了一片落叶,用彩笔在上面画出了他的梦想。
那片普通的落叶,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
这就是创造美,用我们的想象力和行动,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所以,小朋友们,美并不只存在于大大的画廊或博物馆里,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眼前,甚至就在我们的心里。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美好。
让我们一起,用明亮的眼睛,温暖的心,去寻找生活中的每一处美丽吧!。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对于事物的评价和感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美,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存在于自然的风景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存在于所见所闻所感之中。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让我们来谈谈发现美。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能发现美丽的事物。
在大自然中,有着壮丽的山水,美丽的花草,绚丽的彩虹,清澈的溪流,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美丽。
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能发现美丽的灵魂,善良的心灵,聪明的头脑,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人性的美丽。
发现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美的存在。
让我们聊聊欣赏美。
对于发现到的美,我们还需要用心去欣赏。
欣赏美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是对美的感受和领会。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时,可以欣赏它的壮丽和绚丽,当我们遇到美好的人生时,可以欣赏它的善良和真诚,当我们感受到美妙的音乐时,可以欣赏它的韵律和旋律。
欣赏美需要我们有一颗谦虚的心态,有一份宽容的心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存在,感受到美的力量。
让我们探讨一下创造美。
创造美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有些人通过绘画、摄影、音乐等方式去创造美,有些人通过言语、行为、情感等方式去创造美。
无论是怎样的创造方式,都是为了在生活中留下美的印记,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创造美需要我们有一份勇气和创意,需要我们有一份真诚和执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美创造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的元素。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对于美的深度感悟和全面追求。
发现美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人性的美好,欣赏美能够让我们领略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创造美能够让我们让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美,在发现美的基础上欣赏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感受,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状态。
它不仅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艺术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感受美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滋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能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考和经验。
感受美感受美,首先需要打开我们的心灵和视野。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身边的美好事物。
美不一定是华丽的景色、华丽的建筑,美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只舞动的蝴蝶、一段柔情的音乐、一杯清香的茶。
当我们把自己的心灵投入到这些美好的事物中,我们就会产生快乐和愉悦的感觉,我们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也会得到提升,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和珍爱的瞬间。
感受美,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修养。
当我们把生活看作是一种艺术品时,我们就会更注重自己的情趣和礼貌。
每一天,我们可以挑选一件最喜欢的衣服,或吃一顿最喜欢的食物,或花一些时间闲逛,或阅读一本微笑的书。
这些简单的事情可以使我们的内心充满美好和自信,也可以在我们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谦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圆满。
体验美体验美,需要更多的行动和创造力。
我们不仅要去欣赏美景和艺术品,更要去体验和感受它们。
例如,我们可以去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地貌,拍摄美丽的照片;我们可以参加各种文化节庆,欣赏艺术演出,感受不同的文艺氛围,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体验自己喜欢的运动或游戏,挑战自己的极限,感受自己的韧性和胜利的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增强体魄,更可以在各个细节中找到生命的美丽和灵魂的满足。
欣赏美欣赏美,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
当我们面对着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优美绝伦的自然景色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评估标准。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来源、历史、特点和风格,从而深入领悟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大师们对话,聆听他们的声音和心声,从而更好地领悟生命之美和艺术之妙。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摘要】语文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极其重要。
初中的青少年思想逐渐成熟,但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feels us, to appreciate us, to create ushongli【abstract】the language teaching has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 i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aspect,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o be extremely important. junior middle school’s young people thought is mature gradually, but the world outlook not yet forms, distinguishable right and wrong ability is not strong, in this case uses us’s image to infect, gradually influences with us’s emotion, stimulates with us’s information, to promote young people’s personality trait harmony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the language teaching, feels us, to appreciate us, to create us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美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吸引人的感觉,它可以来自于自然界中的美景、美食、美物,也可以来自于人类的文化艺术创造。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力量和奇妙之处。
当我们欣赏到一幅优美的画作、一首动听的音乐或者一部感人的电影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
感受美,就是倾听内心的深处,感受那份纯粹、真实的喜悦和愉悦。
体验美:体验美是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感受美的过程。
当我们亲自去登山、徒步、潜水等活动时,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当我们亲自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等活动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美,就是通过实际行动,让自己与美的对象共融,深度感受美的魅力和意义。
欣赏美:欣赏美是通过观察、聆听和领悟来感受美的过程。
当我们仔细观察一朵花的细腻花瓣、灵动姿态时,我们可以欣赏到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当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段动人的演讲时,我们可以欣赏到音乐和语言的美妙韵律。
欣赏美,就是用心去感受和领略每一个细微之处,从中发现美的价值和内涵。
创造美:创造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来体验和表现美的过程。
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一副画作、一首诗歌,或者设计一个美丽的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影响他人,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影响力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创造美的力量和奇妙。
创造美,就是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将心中的美化为现实,让美得以体现和传递。
无论是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还是创造美,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美是一种纯粹、真实的精神享受,它能够给人以力量、温暖和希望,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美,用行动去体验美,用眼睛去欣赏美,用智慧去创造美,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世界。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它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自然的美丽景色,还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美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如何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感受美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体会。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风光之中时,闭上眼睛,深呼吸,让清新的空气充盈在体内,用心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爽、大地的厚实。
或者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可以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感受画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用心感受,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魅力。
体验美是一种身心的共鸣,它需要我们通过行动去亲身体验。
当我们远足登山时,可以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登顶后俯瞰山川河流,感受壮丽的自然风光;或者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与艺术作品近距离接触,感受艺术家的用心创作。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然后,欣赏美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和品味。
无论是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还是品味一道美味的佳肴,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品味,用心去体味,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美的乐趣。
创造美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它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绘画、写作、音乐还是美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美的方式。
当我们投入到创造美的过程中时,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
只有通过创造,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都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互动过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体验、用审美去欣赏、用创造力去创造。
美,是一个无穷的世界,只有通过不断地用心去感受和表达,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略到它的美妙和魅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用心去体验、欣赏、创造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感受美探究美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余映潮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不但是教材的首选,也成为中考、高考的最爱。
长期以来,散文教学的内容为人所诟病,导致教学与考试的严重脱节,我觉得在源头上属于教学时与写作的结合不够紧密,为读文本而剖析文本像是缺少目标的慢跑,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这就如同工匠和技师的区别,看到一件器物时,工匠考虑的是:它使用的是什么材料?运用的是什么技术?怎么加工的?技师呢?他考虑的是如何在鉴赏、学习人家的技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制作属于自己的器物或作品。
所以语文教师要争当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师”,把散文当作语言艺术来欣赏、来品玩,对作品有自己独到、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进而把它作为教学生学习欣赏语言艺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材料。
那么读到一篇作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应该是: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不仅如此,还要考虑该篇作品中哪些是对学生的写作有借鉴意义的。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合肥市举行“深度解读文本”公开课研讨时,我执教了散文《散步》,我就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品鉴:初读说话,读题提
问后合上书回忆散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明确记叙性文章的六要素后,继而引导学生把握“尊老爱幼、热爱生命,敢于承担责任”的主题;精读回味,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说说《散步》中写景句的用处,既而品读文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指导学生有情有境地朗读中体会其中的深长意味。
最后合作探究,学生以和莫怀戚对话的方式说说读《散步》后的心得,明确了为什么写文章——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鼓舞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立意要深刻;写什么呢?就写生活中的有意义、有波澜的小事!怎么写?要讲究遣词造句,可适当穿插描写……当天作业即为写一件充满爱的小事,尽量用上你在本文中学到的写法。
《散步》就像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在每位学生心里留下美的痕迹,似闻到艺术的芬芳,我的教学也得到了与会教师和专家、领导的赞扬,这让我坚信:每篇散文我们都可以并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它的写作特色,赋予它不同的教学内涵,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就会使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
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上看接触散文较少,教师宜以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解读文本为重点,在品味作品的思想,给予教益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语言的赏析,实现读写结合的“跳跃”。
比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一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着意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句,发现作者首尾呼应写法的精妙: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意在强调行道树的生存
环境,末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则在强化行道树的思想境界——忧愁而又快乐,虽然只是适当调换语序、添加个别字词,但也达到了使文章结构严谨的效果,这样的分析既教会了学生在比较中赏析语言,也改变了学生对首尾呼应就是重复的错误认知。
而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之后,我则让学生以“有_______真好”当堂完成一篇作文,要求扣紧“好”字行文,注重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样现学现用,易于学生把握本篇散文之写作精髓。
王夫之《船山遗书》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八年级时我们的教与学应该由文本本身的研读而进入对作者内心的
剖析,这种深度解读需要学生能在剖析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后,沉淀出作者在文本中期望彰显的真善美。
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一千个人的眼中是一样的。
因此,这个层面的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借助文本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让学生触摸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华,因为这不但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向往,更是浸润读者、教化读者、帮助读者获取人性美的特质和载体,是作者期望和读者归依的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精神内核时,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究立意的深刻性,就是启示学生在动笔之前,通过思考提炼,确立一个正确、积极、深刻
的主题。
你看,杨绛先生的《老王》另辟蹊径谈善良、谈爱:“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不是使文章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从而引发读者共鸣吗?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样反复强调“自己的”,我想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增强个性化的理解。
随着九年级学生心智的成熟,思维也开始内敛,这就给我们创造契机引导他们实现对散文的个性解读,启发他们自主探究文章有哪些可以在写作上借鉴的地方,从语言到结构,从立意到选材等,这既能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在中考中灵活应对纷繁复杂的考题,也能让学生在考场上创出佳作。
此时散文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把阅读欣赏还给学生”,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朗读、研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读→感→品→评→鉴”不就是《香菱学诗》中黛玉的教学方式吗?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必将造就两情相悦的美好课堂,这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吗?
当然这样的依年级划分教学的侧重点是粗线条的,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我们可以适当提前或延后,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要讲求同一单元内的散文能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读,让学生发现语言艺术的美。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朱自清《春》、
老舍《济南的冬天》以及梁衡的《夏感》三篇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他们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次美的巡礼,是培养学生写景能力的重要契机。
但教学时,如果都从一个角度着眼,采用同种方式赏析,学生必然流于对写作专业词汇的背诵,而缺少感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引导学生精读、自读,从不同的创作视角去研读文本。
《春》的教学让学生用填空列标题的方法看其清晰的写作思路,采用批注的方法品读拟人、比喻等修辞的精妙;《济南的冬天》则在引导学生背诵“小雪后的小山”时发现作者不直接写雪而用矮松、草色等来写雪小的妙思;待教学《夏感》时则干脆采用自读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小组研讨发现课文值得借鉴之处,在与前两篇佳作的比较中发现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语言精美等特色;最后我要求学生用上“月夜、柳树、池塘”等词语当堂完成了一篇写景文。
我相信,这样尽可能地“实”用教材,“活”用教材,“巧”用教材,会使孩子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总之,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如果教师所确定的写作教学结合点正好是学生需要的,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关注写作教学的进程,循序渐进,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还可以使用不同课型实现读写结合。
我一直欣赏余映潮先生那种实实在在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在研读他的著作时,我发现他的散文课型丰富。
《紫藤萝瀑布》通过美
读初步感受文章的美;通过师生互动点评、读短文《青菜》,发现文章的美——写景抒情、托物寓意;最后通过缩写训练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美,实在是散文阅读教学时读写结合的典范课例。
但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会因教材编排的影响呈现学习的不连续性,尤其到了复习的时候,这几年来在进行单元总结时,我都会常常想起余先生的一种散文单元复习课型,他“完美”地将散文教学时的读写结合点做了一个回顾与深化: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构思。
这给了我更为深远的思考空间和实践余地,有时考试后结合试卷中散文我也引领学生发现其写作亮点,教授古代散文也去积极思考读写结合,希望学生的作品能深受中国古文化的浸润而丰实。
我坚信,教学散文前善于感受美的老师,定能用读写结合的手法引领学生探究美,既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这“半壁江山”中创造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皖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