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鄂尔多斯工业在传承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5.69 KB
- 文档页数:8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改革开放之初,该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经济指标在自治区处于落后水平,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地方。
“八五”以后,鄂尔多斯市发展进入快车道,“九五”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地区之一。
同时,一直以来关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也有很多争议,“卖资源发家”、“抢子孙饭碗”等说法广为流行,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欧洲经济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现了企业开工不足、民间借贷问题突出、房地产市场泡沫明显等问题,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更是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鄂尔多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鄂尔多斯;问题;对策1. 鄂尔多斯市情简介 (1)2. 鄂尔多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民间借贷问题突出 (2)2.2 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 (3)2.3房地产问题突出 (3)2.4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异明显两极差距扩大 (4)3.促进鄂尔多斯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3.1推进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4)3.2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5)3.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5)4. 总结 (5)参考文献 (5)1. 鄂尔多斯市情简介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为界,于山西、陕西接壤,西于宁夏自治区毗邻,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
自然条件多样。
鄂尔多斯地貌复杂多样。
历史传承悠久。
远古鄂尔多斯就有人类活动,萨拉乌素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遗址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东方乃至世界考古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迄今考古发现,早在三万五千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
鄂尔多斯青铜器被喻为草原远古文明的代表。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30•【字号】•【施行日期】2021.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旗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鄂尔多斯市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委四届205次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2021年第7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30日鄂尔多斯市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21〕14号)精神,切实解决中医药(蒙医药)行业存在的服务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规模较小等突出问题,推动全市中医药(蒙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提升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一)健全中医药(蒙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公立中医(蒙医)医院医疗联合体工作。
深入推进市蒙医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城市医疗集团以及市中医医院东胜分院建设,提升东胜区、康巴什区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
鼓励其它旗级公立中医(蒙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共同体,帮扶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公立西医综合医院中医(蒙医)临床科室建设。
各级公立西医综合医院要设置中医(蒙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其中西医综合医院中医(蒙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开放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本院开放床位数的5%;妇幼保健机构要设置中医(蒙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儿科。
鄂尔多斯市的“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发展战略鄂尔多斯市委二届六次全委会提出“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发展战略。
是市委在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和鄂尔多斯市实际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发展战略,既是对鄂尔多斯市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更是指导鄂尔多斯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指针。
一、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是在充分审视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把握了时代的大势,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它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其实也是经济结构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不断转型的历史,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不断创新的历史。
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转型、创新的嬗变。
这一战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它是对鄂尔多斯市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
新中国建立以来,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立足实际,发展农牧业阶段,二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阶段,三是跨越式发展战略阶段,四是集中发展战略阶段。
现在的“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与以往相比,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是对过去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是市委对鄂尔多斯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是对鄂尔多斯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是鄂尔多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深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现“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过程,就是鄂尔多斯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过程,就是鄂尔多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鄂尔多斯走进全国前列、走向世界一流、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二、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的几个内在关系首先,结构转型是基础,创新强市是保障。
只有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有效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更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真正形成地区核心竞争优势。
鄂尔多斯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特别关注/推进高质量发展 谱写时代新篇 奇海林多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成长蝶变,成为西部地区地级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鄂尔多斯模式”。
作为典型的成长型资源城市,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根据国家要求及时提出“四大”(大煤田、大煤电、大煤化、大循环)、“六高”(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战略,突破“资源诅咒”现象,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快速崛起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宝贵的鄂尔多斯经验。
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鄂尔多斯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立足资源型地区实际,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由“快不快”向“好不好”转变,谱写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一)精心打造现代能源产业“四个基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鄂尔多斯强市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
从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客观上存在着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问题。
对标高质量发展,解决“四多四少”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心打造现代能源产业的“四个基地”。
一是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今后10年,鄂尔多斯煤炭产量将稳定在7亿吨左右,到2025年,煤炭产量的60%需要通过“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到达全国各地,清洁绿色输出将达到100%; 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的80%将以清洁能源的形式输出到京津冀、呼包等地;3000多万千瓦火电、风电、太阳能电的二分之一将输往沿海城市。
二是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鄂尔多斯市已基本形成煤制油、气、醇、烃、醚等系列现代化工产品1500多万吨的能力,2017年以来,鄂尔多斯市14个企业园区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打造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全市大循环、园区10实践·思想理论版112019年第3期鄂尔多斯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特别关注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逐步实现能源工业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
鄂尔多斯工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鄂尔多斯近年来一直很张扬,这种张扬既有与自己以往的成就相比较,也有与全区其他盟市近年的快速发展相比较。
鄂尔多斯曾经是中国西部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被认为是内蒙古的“西部”。
60年前经济总量仅为1526万元,30年前也仅为34633万元,到了198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区十二个盟市中也只排在第十位。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神话”般崛起,2004年排名进入全区前三,成为自治区“金三角”之一角;2007年居全区第二;2008年继续稳坐全区第二把交椅。
特别是鄂尔多斯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向世人展示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奇迹。
成绩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无可辩驳的是,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并正由工业化引领前行。
一、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与思考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对工业化发展的考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纵观鄂尔多斯工业化历程,有摸索前进、长期徘徊的阶段,也有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艰苦创业,“抱着金碗讨饭吃”。
解放初期,全市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当时工业经济的落后程度仅此可以判定。
从1952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市才有了一些简单的初级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增加到了3156万元;此时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9%上升到了24.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这一比例上升为33.2%。
之后一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徘徊。
坐拥资源,却抱着金碗讨饭吃,工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改革开放,小荷才露尖尖角。
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面,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整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市工业企业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工业经济上了一个较大台阶,按总产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特别是鄂绒实现补偿贸易方式标志着我市工业经济进入新阶段。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加速了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199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自1985年上亿元后,经过10年发展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一批煤炭、电力等能源项目开始建设投产,并逐步发展壮大,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科学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
进入新世纪,全市工业经济传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势头,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200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
全市确立的“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和提出煤向电、煤电向高载能工业品、煤气向化工产品转化,打造全国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构想,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定位作了正确的政策导向指引。
特别是“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强有力注入,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和科学构筑。
惟其如此,才有工业贡献迅猛增加的不争事实,今年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1.2亿元,超200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逾20亿元;超全区第二位的包头市114亿元,继续领跑全区工业经济。
二、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及主要成就鄂尔多斯工业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从起步阶段逐渐实现了全面起飞。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从“八五”到“十五”,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均保持在30%以上;“十一五”(2006-2008年)年均增长达到了50%多。
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贡献更加明显,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8%,比1978年提高了31.9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了26.8个百分点;月平均实现增加值69亿元,是1978年全年的近20倍,占到200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的78.8%。
今年3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57.1%,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
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工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国有、集体两种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股份、外资等经济成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经济类型工业蓬勃发展,经济面貌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单位数看,私营企业最多,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共有212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7%;从经济总量看,股份制工业实力最强,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实现增加值545.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2.9%;其次是国有工业5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4%。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地位不断增强,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65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7.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87.8%;“十一五”以来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个百分点。
(三)工业支柱产业发展特点鲜明,领跑效应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在巩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全市提出“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以来,着力推进经济转型,从做深现有支柱产业出发,积极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支柱产业群。
一是做大做强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二是通过煤制油实现结构转型;三是煤制天然气,做好烯烃下游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四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大非资源产业的投入,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了产业层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使工业内部结构呈现以八大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从贡献看,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2008年八大行业对全部工业的贡献达到了85.1%,比“十五”末提高15.5个百分点。
从总量变化看,近五年八大行业总量扩张明显,占对应年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5%、36.9%、38.3%、44.1%、49.7%(2009年1-9月),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多年累积的产业链不完备、工业附加值不高、项目和技术储备不足、对资源依赖过重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规模扩张与要素制约的矛盾更显突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仍需深化。
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减弱,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多,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尤为突出。
我市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煤炭行业依然“一业过大”。
从今年前10月数据看,煤炭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保持在65.2%,主导着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运行;除煤炭行业外,电力、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供应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大产业在全市也占有相对主导地位,1-10月份四大行业工业增加值达213.5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5.1%。
众所周知,高资源依赖性产业结构受市场影响较大,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增加。
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化工、钢铁、焦炭等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相关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如,电力和黑色金属冶炼目前仍在低位运行,1-10月份二者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3.4%、-19.3%,延续了前几个月的负增长。
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到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规上工业累计增速仍低于去年同期14.3个百分点。
(二)产业层次有待升级。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高”:一是新兴产业比重不高。
我市优势产业仍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为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完成产值仅为0.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产值比重不足0.1%。
二是产业附加值不高。
我市大型企业多处于产业上游,产业链不长,关联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精深加工产业群;中小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总体层次不高,大多以简单加工协作为主,高端环节少,多数行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
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不多。
2008年,我市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仅有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1家;截至今年1-10月,现价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仅有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和乌审旗天然气公司2家,行业范围窄,带动力不强。
四、工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一)努力构筑多点支撑产业格局。
当今,单一产业已经无法牵引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只有积极寻求和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加快培育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构筑多支点共同支撑的产业格局,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工业一直呈现一业独大结构,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原字号”的上游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较低。
因此,当前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振兴经济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步伐,积极挖掘潜能优势。
充分发挥化工、天然气等行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汽车产业,带动汽车及配件产业加快形成;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等形成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良好机遇。
利用国家刺激经济增长,支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等手段,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引导企业开发中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
积极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使得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同时,继续走园区化的路子,避免出现散乱分布、村村点火的现象,因地制宜,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白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