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关键: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时:2课时教具: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1、出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一片地里,有一个小朋友在劳动2、介绍作者范成大二、初读古诗相机识字1、老师范读课文2、让老师借助拼音小声读(边读边圈画生字)3、分小组学习生字(组内互相启发,想出好的识记生字的方法)4、自学汇报,教师点拨绩:注意读音,理解字义,扩词,用词造句。
供:多音字。
耘:注意读音。
三、巩固练习1、出示卡片2、开火车认读3、分别组词4、指导书写四、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的意境1、指导感情地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特色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的意境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巩固1、出示卡片2、认读字音,口头扩词。
二、指导学法,品读古诗1、带着生字回到古诗当中,再来读这首诗,边读边画出示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对字词进行研究和交流2、学习小组汇报出示软件,相机指导查字典取义。
字在字典应取哪个意思?把这个意思放在诗中,诗句是什么意思?3、同桌同学之间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互读互评。
4、教师点拨,指导表情达意。
三、发展语言,启迪灵性1、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在种瓜,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学种瓜的孩子,你会怎么回答呢?2、同桌之间设计一次过路人与小孩的对话。
四、质疑问难深化理解五、知识延伸特色作业: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劳动诗写下来,并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三首诗的意思
第一首《乡村四月》意思:
绿油油的青草遍布山原,天空倒映在水田里满川亮白。
杜鹃啼唱,细雨像轻烟。
四月的乡村里,没有什么闲人。
刚刚才采完桑叶,又要插秧国。
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意思
白天出去耕田晚上在家织麻布。
乡村里的男男女各自经营的家计。
小孩子们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在桑树旁边学着种瓜。
绿油油的青草遍布山原天空倒映在水田里满川亮白,杜鹃啼唱,细雨像轻烟,四月的乡村里,没有什么闲人,刚刚才采完桑叶,又要插秧国。
第三首《渔歌子》意思
西塞山前面白鹭在飞。
溪边桃花盛开,溪里的鳜鱼肥大。
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坡着绿色的蓑衣。
斜风细雨也不须要回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蚕、桑、昼、绩、耘”5个字,理解带“耒字旁”的“耘”和“耕”的意思。
借助注释,读准多音字“了、供”两字。
能正确地诵读两首古诗,尝试默写。
2.通过库选择,了解乡村四月的农活,能用“才了……又……”句式说话。
3.通过寻找诗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古人描写景物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通过寻找古诗中的“静态美”“动态美”,体会古人描写景物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了解乡村四月的农活。
教学准备:Ipad、课件、音频、词卡教学过程:一、反馈预习情况1.板书诗题。
齐读。
2.反馈预习:①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录音分享到班级群;大家互听录音,互相评价,预习得很认真!②在难读难写字统计中,大家都认为“了、耘”两字最难读,“昼、耘”二字最难写。
别怕,我们课上来解决。
二、检查自学情况(一)谁来读第一首诗?1.正音:liǎo①“了”是个多音字,根据注释,在诗里是“结束”的意思。
②出示字典义项:据义定音,这里应该读——liǎo。
③诗中是什么事情结束了?(蚕桑)2. 蚕桑:cáng sāng①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跟老师读。
②有人叫“蚕”天虫,它爱吃什么?(桑叶)③写“桑”要注意三个“又”字的最后一笔“捺”都变成了“丶”。
④把“蚕桑”送进古诗,谁会读?开火车读。
(二)谁来读读第二首诗?指读。
1.耘:yún 这是个形声字,耒是形旁,云是声旁。
2.示图:耒lěi是一种除草的农具,有三横,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3.诗里还有一个“耒”字旁的字——耕。
出示:耕织ɡēng是后鼻音,开火车读。
4.开双轨火车读:耘田、耕织(三)解决了难读字,相信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谁再来读?三、对比朗读,感悟两首诗的相同之处1.自读两首古诗,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点?2.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反馈:①都是宋代诗人写的七言诗;②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诗;③都反映了乡村生活的景美人忙的特点;④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sāi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3、解意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
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4、学生自学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3个生字;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2、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到底农村的迷人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指名读古诗。
(边读边正音)3、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
(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
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三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1、指名读第一句,齐读,边读边想一想,人们在田里干活,都做了些什么?边做活人们还边说了些什么?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是一本描写四季农田生活的古诗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美丽的田园景象和朴实的农民生活。
这些诗歌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又反映了人们对丰收和农耕的热爱和向往。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代表性的古诗吧。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诗人们常常用明媚的春光和翠绿的春色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清代诗人袁枚在《春尽》一诗中写道:“帘卷春风惹衣裾,轻黄淡翠任谁虑。
香闺梨落低丝动,绿铫花欲与人说。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风拂面的感觉和鲜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夏天是一个繁忙而炎热的季节,农民们在这个季节里辛勤耕作,期盼着一个丰收的季节。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绝句》中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首诗通过描写夏日小荷初露的情景和江水悠悠的景象,展现了夏天的清新和朴实。
秋天是一个收获和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在这个季节里收获着他们辛勤劳作的果实。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水调歌头·秋思》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遥。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夕阳映照下的壮美景象和远方鸿雁飞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冬天是一个寒冷而安静的季节,大地被冰雪覆盖,一片寂静。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高》中写道:“王孙负扆拥狂策,将军背盖倒战塞。
肃肃新和作殿师,冓蔽多歌众吹入,凤皇成凤缟,夜夜厨声。
燕乐绿薄,江楼复深得。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宁静,以及人们在这个季节里的军事与文学活动,展现了冬天不同寻常的一面。
通过欣赏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四季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古人一样,珍惜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田园生活,感受四季的魅力。
【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感受大自然魅力和农耕生活的古诗集,让我们一起继续欣赏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吧!第二篇示例: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四时田园杂兴》的古诗,这些诗歌描绘了不同季节的田园景色,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优秀3篇)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1师:四年一班的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
请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老师描述的是个什么地方。
师(诵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细雨蒙蒙……,同学们,听出老师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了吗?生:是乡下。
师:对了,老师描绘的,就是农村风光。
来,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生:山清水秀、杨柳依依……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这就是乡村,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一齐读课题。
生:乡村四月。
师: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轻轻地,慢慢地):乡村四月。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
生(更轻,更慢):乡村四月。
师:了解一下本课的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
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永嘉四灵”。
师:好了,同学们,翻到课本108页,先把这首诗和书下的注解自由放声读三遍,开始。
生齐读。
师:如果能自由读我想效果会一样好。
师:好,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读诗。
师:我们班的同学读得很好,缺少的是一点勇敢,谁愿意再来试一下?生读诗。
师:读得多好啊,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诗。
师:真不错。
诗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板书:了)怎么读?生:l-i-ao了。
师:对了,读作liao,再读。
生齐读。
师:本课一共有两个生字。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字。
(出示:蚕)读作什么?生:蚕。
师:观察一下这张图,这就是蚕。
一种普普通通的小动物,看看,这个蚕字,你怎么记住它?生:天上有个虫。
师:是天上吗?生:天下。
师:对了。
我们古人是这么说的,说蚕,天虫也。
就是说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了,人们喜欢把蚕和桑连在一起说,因为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最后织出来的是丝绸,这样老百姓就有穿的了。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
(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四年级22课古诗三首的诗意简短乡村四月[宋] 翁卷蓝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解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耸立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完结。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倚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胃口。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面团线。
④未解:不懂。
⑤可供:专门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蓝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做成的防雨用具。
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
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
白天夜里,没有闲暇,不是到田里去清除杂草,就是将麻捻成麻线,时时刻刻,手忙脚乱。
二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忙。
大人干大人的事,儿女干儿女的事,人人不得闲,个个忙得欢,就连不懂事的小孩,也在桑树荫下学大人种瓜。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1、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2、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