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

宪法学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

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

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传入

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定义

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1、词源

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

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

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

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

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

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

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1、涉及面广泛

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

二、宪法的效力最高

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

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

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

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

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

全民公决

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

第三节宪法的本质

一、有关的几种理论

1、神意说

2、共同意志说

3、阶级意志说

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

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

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

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

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

3、制定主体

(钦定、民定、协定)

二、马克思主义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三、其他分类

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

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

创制来源:原始、派生

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

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

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

(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

(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

(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条件:民主的大众的科学文化是思想基础

4、社会主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优良的公民素质

三、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期积累的过程

1、英国宪法{不成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宪法性法律、判例(有法力部分)、惯例]

只具有法律实质上的根本法意义而不具有形式上的特征

内容上,确立立体分权的宪法

2美国宪法{

发展上,采用修正案方式发展

3、法国宪法:多变性1791~1958 共15部

注:英法宪法的差异

4、德国宪法

5、日本宪法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1、产生形式上,从革命成果转向改良结果

2、内容上,(1)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2)国家权力关系的变化

3、领域的国际化趋向:(1)制宪理念(2)国际化问题的编入

第三节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宪政的发展

一、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清末:1908年8月27日《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重大信条十九条》

2、北洋军阀:1914年5月1日《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

——形式是民主共和,实质是军阀独裁统治

3、国民政府: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蒋介石军政(东北易帜)——训政(1931年5月《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

法》)——宪政(1936年5月5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

五草案》;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

4、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过渡时期: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

2、初级阶段:1975年1月17日1975年宪法——有严重缺陷(指导思想、内容、形式)

1978年3月5日1978年宪法——修修补补无济于事

1982年12月4日1982年宪法——至今通过了31条修正案:

1988年2条、1993年9条、1999年

6条、2004年14条

注:(1)“三个代表”入宪(2)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深化(3)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私有财产保护,紧急状态取代戒严(4)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建设者入宪

(6)其他方面[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选举,国家主席职权增加举行国事活动,

人大任期5年,国歌规定]

三、我国近代以来宪政失败的原因

1、历史原因:缺少深厚的宪政基础

2、文化原因:基本是在非宪政文化的模式指导下进行的

3、政治原因:基本是非法治的

4、社会主体原因:一元社会

四、中国的宪政模式

特殊的政党体制、长期的集权统治、权利长期受到忽视、经济体制长期的束缚

第三章宪法的创制

第一节宪法的创制

一、概念

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或者组织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注:宪法制定权(主体是国民、行使者是制宪议会、原始性权力)

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高于、经常与不经常、是否管理具体国家事务、人民直接与国家机关行使、不常设与常设

二、制定机关

起草机关:临时性、专门性包括通过宪法草案

通过机关:核心

四、制定程序

成立制宪机构、提出宪法草案、讨论宪法草案、通过宪法草案、公布宪法文本

第二节宪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

值和作用的,人们在立宪和行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宪政制度、宪政思想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集中反映。

二、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法】让·波丹

起源: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

2

国家和法律所承认、规定和赋予的权利。

第一个人权宣言――【美】《独立宣言》

“国际人权公约”――1948《世界人权宣言》1966、12、16《经济、社会及

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政

府已签署)

3、权利制约原则:

a.起源:古希腊、故罗马――分劝和权利制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

制横。“三权分立”是实现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

注:如何看待西方的分权理论与分权制约体制?

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但不能否认这种模式所体现的一条政治规律和一项宪

法基本原则,即分权制约。从历史来看,分权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

产物。就客观效果而言,产生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工,是为了统治的方便。

从现实来看,因分权结构背后政党的操纵,往往达不到权利制约的目的。

b.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我国现行宪法更多体现出权利统一

和中央集权原则,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权力的

横向运作采取议行联动模式,即在理论上确认国家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

实践中以人民的代表机关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4、法治原则:

a.发展:亚里士多得《政治学》――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普遍服

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7、18世纪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贡献最大的是卢梭。――立

法权属于人民,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

b.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体现:始于美国宪法、1791法国宪法

含义: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

来源于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国

家机关和官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办事;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

和法律。

c.我国宪法中的体现:1999宪法修正案13条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至上

的;依法治国是人民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

国基本方略

5、财产保护原则

2004年修宪对私有财产的新规定:a..由列举到概括,使范围更广泛b.私有

财产所有权改为私有财产权,使财产权含义更丰富c.财产征收征用的国家

补偿制度――完全、及时、有效

第三节宪法的形式和结构

一、宪法的形式

1、概念:宪法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a.渊源形式-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b.结构形式:宪法体系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

2、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

a.宪法典:直接和基本形式

b.宪法修正案:直接构成宪法的形式(我国1982年宪法经过1988、1993、1999、2004四次,31条修正案)

c.宪法解释:有权机关(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有关条文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释义。――必须依附某个宪法规范而存在

d.宪法判例注:前两种为我国的宪法组成

3、不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

a.宪法性法律:英国是采用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宪法性法律是主要形式

b.宪法判例:英国宪法的构成成分

c.宪法惯例

二、宪法的结构――宪法典的结构

1、序言——宣布统治者的建国纲领、政治主张或宪政理想;规定不便用条文形式规定的内容。

2、正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标志;宪法的实施保障制度和修改程序

3、附则

第四节宪法规范

一、概念

1、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来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所结成的、国家和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2、宪法关系:宪法规范在调整公民、国家等宪法主体的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由宪法规范调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最基础性的法律关系;政治关系的宪法化主体:宪法关系中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公民、国家(机关)、其他主体(政党、社会团体、民族)

客体:主题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非物质财富

内容: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注:与普通法律规范的联系

(1)相同:a.国家制定b.强制力保证实施c.一定的物质文明条件决定d.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区别:a.制修程序b.规范客体c.调整方式d.规范对象

二、逻辑结构

1、条件假定―假定:宪法规范中指出适用该宪法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处理:宪法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允许做、要求做、禁止做

3、法律后果-制裁:对违反和遵守宪法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肯定式、否定式

几组概念的区别:(1)宪法规范与宪法――整体与个体,前者组成后者

(2)宪法规范与规范性宪法文件――后者的构成要素包括前者

(3)宪法规范与宪法条文――内容与形式

三、种类

1、对主体行为的调整方式不同:授权性、义务性(命令性、禁止性)

2、表达方式不同:宣告性、确认性

3、约束力不同:倡导性、任意性、强制性

4、后果性质不同:保护性、奖励性、制裁性

四、特点

1、最高性

2、原则性和概括性

3、高度适应性和稳定性

4、纲领性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概述

一、公民的概念

1、公民:具有某国国籍的人为某国公民

2、公民与国籍:a.国籍的取得:因出生(血统、出生地、折中)、因加入

b.我国国籍申请规定:两个前提(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出于本人自愿)

三个条件(中国公民近亲属、定居中国、其他正当理由)

3、公民与国民、人民

与人民:a.范畴不同:政治与法律b.范围不同c.权利义务不同: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享有人民的某些权利d.形式意义不同

二、基本权利和义务

1、权利:法律规定公民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

2、基本权利的概念:那些表明权利人在国家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关系中所

处法律地位的权利。

特征:固有性和宪定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不可侵犯性和国家保障性

3、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分类:平等权,自由权――人身、精神、表达、迁徙、思想、信仰,

受益权,参政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否决权

三、权利义务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国家的思想:以财产权力为核心,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实质平等

还有距离);以统治秩序的稳定为限度

2、马克思主义思想:人的权利不是天赋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法定

的权利义务的发展具有历史的阶级性;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权利

先行宪法――次序调整,权利范围扩大,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正确行使权利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

1、平等权:一切公民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在法律上不受歧视,依法享有同样的

权利。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守法、司法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平等地受到对待,反对一切特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

见解和意愿的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达自由(言论、结社、出版、游行示威、集会――预防制、追惩制

3、宗教信仰自由: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

宗教问题:具有历史发展过程,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具有国际性,是思想认识问题我国的宗教政策:“三自”方针――自传、自治、自养

不能以宗教名义损害他人健康、社会秩序,宗教与教育分离、宗教

与政治分离,独立办教

4、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以及住宅、人格尊严、通讯自由和通

讯秘密受到法律保护。

5、监督权: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建议、批评、申诉、控告、

检举、取得赔偿的权利。

三、我国人权所面临的挑战

1、国内:人权呼声越来越高,一国多法域给人权实现带来困难

2、国际:我国已签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a.我国宪法仍存在空白条约

b.与约定内容存在冲突

c.与保障机制不协调

3、我国政府在人权上的立场

a.尊重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国际社会应同等重视国内人权(包括个人与集体权利)

c.人权实现有制约性,人权发展有渐进性,人权评价要全面

d.平等地交流和对话解决对人权的不同认识和分级

e.保障人权与尊重国家主权是一致的

《宪法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1、英国宪法的产生 (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宪法笔记

宪法学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 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 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传入 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定义 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1、词源 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 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 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 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 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 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 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1、涉及面广泛 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 二、宪法的效力最高 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 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 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 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 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 全民公决 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

第三节宪法的本质 一、有关的几种理论 1、神意说 2、共同意志说 3、阶级意志说 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 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 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 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 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 3、制定主体 (钦定、民定、协定) 二、马克思主义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三、其他分类 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 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 创制来源:原始、派生 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 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 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 (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 (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 (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 1.1 复习笔记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的语称 (1)中国古代宪法的含义 a.国家的法律、法令或制度,如《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b.效法、法令的公布、法律的实施等,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中有“宪,刑禁”。 (2)西方宪法的含义 在古希腊,宪法是法律的一种,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类似当今的组织法。 2.宪法的界定 (1)实质意义的宪法 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①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它能解决诸如“英国没有宪法”这样的问题。 ②实质意义的宪法,其范围往往较为广泛,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包括成文宪法、威斯敏斯特模式的宪法性文件、独立于宪法文件本身之外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宪法性法律、普通法系或大陆法系宪法判例以及因历史或传统而形成的宪法惯例。 (2)形式意义的宪法 形式意义的的宪法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

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3.宪法的形式特征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等。我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也曾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我国《宪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①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4.宪法的实质特征 (1)宪法的实质特征 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涉及国家重要机关的组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的实质内容 ①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关于公民权利保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应当处理好多数主义和弱势主义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公民权利理论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定,公民权利就是保证多数人能够享有和少数人相当的权利,然而在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保护少数派尤其是易受歧视的弱势群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 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的提出 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 1906~下令预备立宪 1908.9~《钦定宪法大纲》 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 注:主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 法

宪法学读书笔记

宪法学读书笔记

柏拉图VS孔子 ——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 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从历史角度切入,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坦白说来,这使我顿觉迷茫,不知从何下笔。但细读之,发现关于柏拉图与孔子二人的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的一半,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浅谈一下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的理想政治说起。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他的人治的理论。“柏氏在他有关政治思想的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须与哲学智识相结合的理想,所以他理想的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有这样的哲君主持国政时,就应该由他运用智识,随机应变去做,而无拘无束的。”《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而不用法治理论。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观点再加发挥:“有这样真正的政治家出现时,就应该听他自由运用卓越智识,处理国政,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他……以普遍、简单的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政之处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但此时柏拉图的意见稍有改变,即认为在真正的政治家不可得时,法治可以作为次一等的善政来施行。其次是他的法治的理论。有趣的是,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

中,观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深感理想的贤哲政治不易实施。于是主张国家要制定一部法典,以使实际政治达到最好的境地。”在该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句关于法治的名言:“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的人民,而不是强迫的统治。”小结一下:柏拉图先主张人治,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大原则是德性可以指导政治,政治的好坏决定于德行的程度。君主或领导人自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孔子的观念偏重于人治,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可得时,就应该听他以身作则,多发挥德政的作用,自然可以国泰民安。至于“政刑”,只是辅助作用,必要时才使用。 以下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柏孔二人都对理想陈义甚高,但促其理想实现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孔子始终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并不切合实际的“德政”,望求出现理想的统治者来实现最好的“人治”,迄未改弦更张;而柏拉图则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加多,益以屡经挫败,乃渐感其理想之难以实现,而逐步修正,改变自己的主张,从力主人治到主张推行法治。那么,这二人之选择变或不变的原因何在?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们的自身性格使然。孔子偏内敛,性格偏执、倔强,故抱着“人治”、“德政”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柏拉图性格柔和,又精通哲学,易根据情况做出理性的思考,故逐步修正其主张。二是

2018考研-周叶中《宪法学》考研笔记更新版

2018昆工法学考研《宪法》笔记 周叶中版 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1)宪法,亦即各种形式的宪法规范; (2)宪法现象,所谓宪法现象是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 (3)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是指具体的宪法形式,而宪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宪法的基本理论。 2.宪法的基本规范。宪法基本规范是指一国通过立宪活动,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 原则和基本方式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的主要的行为规范。 3.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实施是宪法制度与宪法运行的总称。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释义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P32 二、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①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②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特别成立的;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以上或3/4以上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行。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 ①历史上,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其所取得的权利和巩固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 ②内容上,其基本内容分为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①宪法与民主事实密不可分,资产阶级宪法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出现而产生出来的。

宪法——完整笔记重点

2011-3-12 15:46:00 1.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a.宪法的社会化(人权观念、国家目标) b.国家机构:行政国家兴起 c.自然法思想的复兴 d.违宪审查的普及 e.宪法的国际化与国际协调主义、和平主义 f.宪法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宪法、民族民主主义宪法 2.99年宪法修正的内容 a.在序言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根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调整为“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b.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c.丰富了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 d.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 e.提高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f.将有关“反革命罪”的表述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3.04修正的内容 a.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沿 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并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 调发展”的内容 b.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完善了有关土地征收、征用的规定 d.完善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并明确了国家鼓励、支持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e.完善了有关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并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公益征 收和征用制度 f.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g.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h.完善了有关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 i.将有关国家机关职权中的“戒严”扩充为“决定或宣布进入紧急 状态” j.完善了有关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 k.将乡、镇人大的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 l.增加了有关国歌的规定 4.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 a.成文宪法 b.刚性宪法 c.民定宪法

自考宪法学笔记

自考宪法学笔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下列哪项所述机关管辖() 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2、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3、《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4、当事人对县土地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出申请 A.《土地管理法》 B.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 C.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 D.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5、下列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第三人 D.人民法院 6、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是否可以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再复议() A.不能申请再复议,因为我国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 B.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法律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C.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D.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规章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 7、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 ) 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8、《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

司法考试宪法笔记

宪法自己整理与口诀 1. 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民事法律(民法通则、婚姻法等)、刑事法律、诉讼法、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立法法、选举法等)、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特别行政区的。 2. 法律保留 绝对保留: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诉讼和仲裁制度。 口诀1:人(人身自由)正(政治权利)犯(犯罪和刑罚)法(司法制度)。 口诀2:干了坏事,被逮了,判了,剥了。 因犯罪接受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后经诉讼或仲裁制度接受刑罚,并且被剥夺公民政治权利。 相对保留(原则上只能制定法律,特殊情况下可以授权国/务/院):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其他。 口诀:国家主权,组织政府,制定民族、特区、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的民事经济制度(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外贸)并决定征收征用非国有财产。 3.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公布 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加以公布。(国家主席只公布法律,也只有主席有

令。)在人/大常委会公报(标准文本)、中国人/大网和全国性报纸上刊登。 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有关国防建设的,可以再加上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同签署中/央/军/委令。在国/务/院公报(标准文本)、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全国性报纸上刊登。 4. 地方性法规有权涉及的事项 口诀:城管(城乡建设与管理)保护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注:广东东莞、广东中山、甘肃嘉峪关、海南三沙 5. 事前审查三批准和备案 ○1自治区的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不备案 ○2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3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地方性法规需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口诀:对自治特权不放心都要报批;省级的不报批,对地级市不放心要报批。注:1)报批的,没有问题的要在4个月内予以批准。 2)各级常委会都不是自治机关。 小结:○1全国人/大常委会只批准一个:自治区的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2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两个:州、县自治法规;设区市、自治州地方性法规。

宪法学第一章宪法总论笔记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宪法的概念 (1)词源 西方→日本→清末中国 (2)原始意义上的宪法: 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指的是国家组织法,国家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3)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立宪主义的实质是要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国家权力而保障人权。 (4)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 它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以及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规律的规范总和,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注: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包括: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法;国务院组织法、立法法、法官法、检察官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国籍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国旗法、国徽法。(5)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1. 所为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指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世界宪法史上最为全面和明确的。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 一方面,宪法与法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高级法,是法律的法律。 (一)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 确认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宪法基于制宪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国家权力制约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和法治原则。(二)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 1.制定方面(1)有一个专门的制宪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 (2)宪法草案通过程序比普通法严格 2.修改方面:(1)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的主体才可以提出修改宪法而有效议案。(2)修改宪法程序比普通法更严格 (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宪法通过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的制定基础和依据 2.普通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 三、宪法的本质 1.人民是一个概括性、总体性的概念,它包含了组成这个具体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总称 2.有特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宪法反映了一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宪法总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因此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定的,总是对阶级斗争的总结。 (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界及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法律硕士超全笔记—宪法学

法律硕士超全笔记—宪法学 第一章 一. 简述宪法的特征 (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1)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2)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3.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方机关。 2)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制定机关或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 (二)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二. 简述近代宪法产生的原因 1.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些知识点: (一)英国宪法产生的标志性法律有: 1. 1679年〈人身保护法〉 2. 1689年的〈权利法案〉 3.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第一次确定了法官终身制和法院独立原则) (二)被马克思称为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 (三)欧洲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的国家是法国。法国1791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的序言是〈人权宣言〉。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确定了那些原则? 1.主权在民 2.权利分立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罪刑法定 5.无罪推定 四. 我国先行宪法的三次修改的内容。 (一) 1988年第一次修改内容: 1.关于私营经济:“引导、监督、管理”

考研宪法学重点内容归纳

2019考研宪法学重点内容归纳 一、宪法学基本理论 宪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历史发展和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范、宪法和宪政、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等内容。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宪法学的基础。 1.宪法作为特定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决定宪法根本法地位的三个因素,即内容的根本性、法律效力的最高性、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2.宪法语词虽然在古代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但是近代意义的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考生应当掌握早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宪法产生的基本情况。对其中的世界宪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宪法性文件及其产生的年代必须记住。 3.自1949年以来我国共通过了5部宪法性文件,即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即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所进行的四次修正的主要内容是考生背记和理解的重点。 4.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宪法所进行的归纳和划分类别的活动。考生应当重点掌握资产阶级学者对宪法所进行的形式上的分类。 5.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宪法与实施宪法的基本准则和精神。考生应当掌握这几个原则的来源、基本内容、在宪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宪法的基本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本质上的差异。 6.宪法规范的含义主要特点必须掌握。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构成单位,是宪法的载体。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宪法关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为国家和国家机关。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7.宪政是宪法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宪法的生命所在,没有宪政,宪法就是一纸空文。考生必须掌握宪政的含义、特征以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在我国,实行宪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首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应当具备的五个条件,考生应当了解和掌握。 8.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是宪法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环节。考生应当掌握宪法实施的含义及基本构成。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是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考生必须掌握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含义,知晓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并非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由有权机关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考生应当知道我国宪法中关于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机关和程序。 二、我国国家制度 我国国家制度复习的重点考生应当重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和地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政党制度 一、政党概述 1.政党的起源和产生 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是现当代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力量。 (1)近现代意义的政党以议会制为平台而产生,是代议政治的产物,议会政治的成熟程度决定着政党的宪政意义。 (2)政党是选举活动的产物,是实现自由选举的前提和关键。 (3)一些政党通过发动暴力革命和武装抵抗,以实现政党的合法化及其执政目标。 (4)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学说强调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为保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而对国家政权的天然的、永久的领导权,无产阶级政党是具有长期和稳定领导地位的执政党. (5)在另一些国家,当一党专政、极权统治结束后,短时间内出现权力真空,也会产生大量新的政党。 2.政党的特征 政党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派别,或者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联盟,或者是纯粹的利益联盟。政党一般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阶级性(群众性) 政党代表着某个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作为它们的代表,竞争国家权力,捍卫它们的利益。 ①政党要与其他政党竞争群众基础,扩大在全民中的影响力,并随着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纲领,以保持生命力。

②政党要依靠自己的政策纲领和群众基础,竞争国家政权,充分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最大化。 (2)政治性 政党围绕着国家政权进行活动,通过竞争、参与、取得和控制政权,影响政治权力的运用.实现其政治追求。 (3)纲领性 政党将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和目标集中确定在党的纲领、章程,以明确政党活动的手段、方式和目的,纲领是选民投票支持的重要依据。 (4)组织性 政党是一种永久性的政治结社组织,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如建立党的常设组织机构、制定组织纪律,以规范政党及其成员的行为。 有稳定的群众基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规范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体系,使政党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团体或政治派别,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政党也区别于国家机关,政党虽然具有官方特性,但政党本身不是国家机关。在宪法上,政党是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政治组织,有确定的法律内涵和法律后果。 3.政党的类型 (1)政党的产生模式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 ①原生型是指政党产生于本国的内部条件,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利益的差距而形成不同利益群体,导致政治上的冲突,然后通过组织政党实现执政愿望,是在本国政治和法律体制内产生的合法政党,先有国家然后有政党,一般为议会民主型政党,政党历史发展较长,如西欧和北美国家的政党。 ②次生型是指在抵抗外来侵略过程中、通过斗争形式组织起来的政党,在体制外产生,

《宪法》学习笔记

《宪法》学习笔记 第一部分: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 内容概述: 我们常说乡下人“土”,排除这个字的情感因素,“土”字本身却道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下人以种地为生,生于斯长于斯,土的内涵即为不流动。不流动在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就是空间上的隔离,而隔离的单位是村落,即乡土社会中农民是聚村而居的。 聚村而居的后果有二:一是对人熟悉,即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二是对事熟悉,即在这个缺少变迁的社会里,不需要抽象的普遍概念,人们只需要依据经验在个别的情况下了解事情即可。 第二章论文字下乡 内容概述: 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

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 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由于彼此熟悉,有时即使不通过语言,也能很好的传情达意。于是有了“眉目传情”、“闻步识人”的说法。在这样的场景下,就更不需要依托文字作为桥梁了。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内容概述: 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 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 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第二部分:差序格局 第四章差序格局 内容概述: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1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宪法学笔记(精华内容)

第一章宪法总论 1.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由一个或几个宪法性文件构成的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成文宪法是宪法规范赖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宪法规范的特点明确、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习惯的宪法。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3.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释的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美国宪法属于典型的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是指无论是制定、修改、解释程序还是法律效力都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的宪法。英国宪法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5.宪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触动宪法原文的情况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过的修正内容按前后顺序分条附于宪法原文之后。 6.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宪法解释既是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手段和措施。 7.宪法习惯:是由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职权的国家机关在实施宪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与

实施宪法的活动密切相关,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实施宪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8.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而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宪法判例一般产生于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9.宪法结构: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实际上是指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宪法结构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之分。内部结构是构成宪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外部结构是指宪法与其他要素在组成更大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我国的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五个部分组成。10.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 11.宪法监督:是宪法制定者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对依据宪法规定有权解释宪法、修改宪法和实施宪法的特定主体所进行的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和宪法实施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宪法的规定准确实施和完全实现,从而实现宪法制定者的立宪目的。包括人民监督、立法机关的宪法监督、国家元首的宪法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宪法监督。 12.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是指由作为民意代表的立法机关,抽象的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历史上最早由英国实行。13.司法审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具体附带地就适

《宪法学》第一章 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一章宪法总论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的概念与本质,了解宪法的分类、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掌握宪法渊源、宪法规范、宪法典的结构。掌握宪法的创制、宪法监督以及宪法的社会作用。 ◆知识点整理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法的概念 1、辞源学上的含义 在西方:古希腊的宪法一词的含义是规定、组织和结构;古罗马的宪法词意是用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诏令;中世纪的欧洲的宪法词意是指封建主所享有的特权;近代意义的宪法是强调宪法必须是限制国家权力、保证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 在中国:古籍中的宪法的词义是代表一般的法律,尤其是指刑律。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首次便用宪法一词; 1908 年,清政府颁《钦定宪法大纲》后,宪法一词在汉语中被用来作为专门的法律名词术语。 2、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含义 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中具有根本法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主要区别在于: (1)内容不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它确立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而法律、法规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制定,同时,法律法规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障宪法所确立的根本制度得到实现。法律法规在内容上也涉及到宪法所规定的各个方面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但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效力不同:宪法要求法律法规必以宪法为基础而产生,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3)创制程序不同:宪法的创制需要经过一个特殊程序,而法律法规的创制相对宪法而言就比较简单。 (4)监督和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宪法一般由宪法制定者直接监督实施或授权由国家权力机关或专门国家机关实施。 3、作为法学概念的宪法的含义 作为法学概念的宪法,它不仅具体地指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还包括宪法创制、宪法监督等具体运作宪法的制度,还包括与宪法制度相关的宪政思想和各种意识形态。 (二)宪法的本质 宪法的本质,即主要指宪法的阶级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看,它总是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的,且总是经过了阶级之间的大较量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看,宪法必然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来确认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确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各项基本制度。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即依宪治国? 首先,宪法作为根本法,它处于一个国家统一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的根本法作用在于法律法规必须依照宪法的规定而产生,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法规通过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另外,宪法也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 (三)宪法的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1)成文宪法,即统一的宪法典。它一般由单一法律文书构成(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但也有的是由少数几个法律文书构成(如 1871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就由 3 个宪法性文件组成的); (2)不成文宪法,没有独立的法律文书形式,而是散见于各个不同时期颁布的法律或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