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抗干扰的技术(3)接地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7
电路中常见的几种单片机抗干扰技术对于提高单片机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对单片机系统而言,干扰因素有两种,一是来源于系统外部环境和其它电气设备产生的干扰,通过传导和辐射等途径影响单片机系统正常工作;二是来源于系统内部,由系统结构、制造工艺等决定以及内部元器件在工作时产生干扰,通过地址、电源线、信号线、分布电容等传输,影响开关电源模块系统工作状态。
一. 什么是干扰源?干扰源是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
产生的干扰包括:(1)电磁干扰,如继电器开关启动、静电放电、电网电压波动等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瞬变浪涌电压,会造成IC和半导体器件PN结烧毁、氧化层击穿等。
(2)人为干扰,如机械振动、继电器触点抖动、元器件安装和电路板布线引起的电磁耦合、接插件接触不良、虚焊、放大器自激、电源纹波等。
(3)环境因素干扰,如噪声和环境温湿度、以及太阳黑子的变化,空间粒子辐射等。
每一个设备干扰造成的误操作,可能运行千次才出现一次,甚至是上万,百万才出现一次。
时间上是一天,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很多年。
但是干扰出现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
在这里我先引用一个小插曲:原来我在镇江做焊机的时候,老是出现焊机在上电瞬间有信号输出,出现的频率很高,最严重的一次是差点将一个客户员工的手指压到。
后来我想了个方法就是是在信号输出的I/O口上加上一个50k的上拉电阻,发现问题还是有,但是出现的频率降下来了,后来又改用15k的电阻,就彻底地把那个问题给解决了。
干扰信号源也遵循欧姆定律,越存在干扰的场合,跟测试使用的上拉电阻也有联系。
想知道他是怎么解决的,可以看下下面的文章:[话题] 【MCU每周论点】如何提高单片机的抗干扰能力? 亲你懂吗?二. 干扰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回到正题,单片机干扰的原因还包括传播途径、敏感器件的使用,也会使单片机受到干扰。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输,包括:(1)输入系统。
如何解决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单片机在家用电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处于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通过电或磁的联系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波及很多电气设备。
这对我们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单片机测控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干扰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影响1.1测量数据误差加大干扰侵入单片机系统测量单元模拟信号的输入通道,叠加在测量信号上,会使数据采集误差加大。
特别是检测一些微弱信号,干扰信号甚至淹没测量信号。
1.2 控制系统失灵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通常依赖于某些条件的状态输入信号和对这些信号的逻辑处理结果。
若这些输入的状态信号受到干扰,引入虚假状态信息,将导致输出控制误差加大,甚至控制失灵。
1.3 影响单片机RAM存储器和E2PROM等在单片机系统中,程序及表格、数据存在程序存储器EPROM或FLASH中,避免了这些数据受干扰破坏。
但是,对于片内RAM、外扩RAM、E2PROM 中的数据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
1.4 程序运行失常外界的干扰有时导致机器频繁复位而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
若外界干扰导致单片机程序计数器PC值的改变,则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
由于受干扰后的PC 值是随机的,程序将执行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指令,最后进入“死循环”,这将使输出严重混乱或死机。
2 如何提高我们设备的抗干扰能力2.1 解决来自电源端的干扰。
解决单片机EMC问题的8个方法本文中所提到的对电磁干扰的设计我们主要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下面就是从单片机的PCB设计到软件处理方面来介绍对电磁兼容性的处理。
一、影响EMC的因数1、电压:电源电压越高,意味着电压振幅越大,发射就更多,而低电源电压影响敏感度。
2、频率:高频产生更多的发射,周期性信号产生更多的发射。
在高频单片机系统中,当器件开关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在模拟系统中,当负载电流变化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
3、接地:在所有EMC题目中,主要题目是不适当的接地引起的。
有三种信号接地方法:单点、多点和混合。
在频率低于1MHz时,可采用单点接地方法,但不适宜高频;在高频应用中,最好采用多点接地。
混合接地是低频用单点接地,而高频用多点接地的方法。
地线布局是关键,高频数字电路和低电平模拟电路的接地电路尽不能混合。
4、PCB设计:适当的印刷电路板(PCB)布线对防止EMI是至关重要的。
5、电源往耦:当器件开关时,在电源线上会产生瞬态电流,必须衰减和滤掉这些瞬态电流。
来自高di/dt源的瞬态电流导致地和线迹发射电压,高di/dt产生大范围的高频电流,激励部件和线缆辐射。
流经导线的电流变化和电感会导致压降,减小电感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使该压降最小。
二、对干扰措施的硬件处理方法1、印刷线路板(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PCB是单片机系统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设计的好坏对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影响很大,实践证实,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刷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假如印刷电路板的两条细平行线靠的很近,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
因此,在设计印刷电路板的时候,应留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的设计要求。
要使电。
第五章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技术设计§5.1 干扰源我们要进行抗干扰措施,首先就得仔细研究干扰产生的原因、途径,掌握或了解其规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抗干 / 扰的理论和措施。
5.1.1干扰与噪声的区别(1) 噪声是绝对的,它的产生或存在不受接收者的影响,是独立的,与有用信号无关。
干扰是相对有用信号而言的,只有噪声达到一定数值、它和有用信号一起进入应用系统并影响其正常工作时才形成干扰。
(2) 干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消除;噪声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消除,只能减弱。
5.1.2分类根据产生干扰的物理原因,干扰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机械干扰、热干扰、光干扰、湿度干扰、化学干扰、电和磁的干扰、射线辐射干扰。
其中,电和磁的干扰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干扰,下面对电磁干扰作重点论述。
电磁干扰的分类:(1) 从噪声产生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1固有噪声源固有噪声是指器件内部物理性的无规则波动所形成的噪声。
○2人为噪声源人为噪声源主要是各种电气设备所产生的噪声,主要有以下几种:1. 工频噪声,大功率输电线是典型的工频噪声源。
低电平的信号线只要有一段长度与输电线平行,就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即使一般室内的交流电源线,对输入阻抗低和灵敏度高的传感器来说也会是很大的干扰源。
在传感器的内部,由于工频感应也会产生交流噪声,它所形成的干扰也不可忽视。
2. 射频噪声,高频感应加热、高频焊接等工业电子设备以及广播、电视、雷达及通信设备等通过辐射或通过电源线会给附近的传感器系统带来干扰。
3. 电子开关,由于电子通断的速度极快,使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发生急剧的变化,形成冲击脉冲,从而成为噪声干扰源。
○3自然噪声源和放电噪声自然噪声主要指天电形成的放电现象。
放电现象的起因不仅是天电,还有各种电气设备所造成的,主要有:电晕放电、火花放电、放电管放电等。
(2) 从干扰的出现区域来分可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3) 从干扰对电路作用的形成分类○1差模干扰也称为串联干扰,差模干扰进入电路后,使传感器系统 / 的一个信号输入端子相对于另一个信号输入端子的电位发生变化,即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按电势源串联起来作用于输入端。
单片机系统中的抗干扰分析及措施单片机系统中的抗干扰分析及措施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片机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电子、家电控制、工业自动化等。
然而,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单片机系统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例如电磁干扰、温度变化、电源噪声等。
这些干扰会严重影响单片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单片机系统中的抗干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抗电磁干扰分析及措施1.分析电磁干扰是单片机系统中最常见的干扰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电磁场通常由电源线、开关电源、电机等设备产生,会通过空气传播和电磁波辐射的方式对单片机系统产生干扰。
电磁干扰会导致单片机系统执行指令错误、数据异常等问题。
2.措施a. 优化电路布局:合理布局电路,减少导线的长度和面积,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b. 打开电源滤波器:在单片机系统的电源输入端接入合适的电源滤波器,以消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
c. 加装电磁屏蔽:对于特别敏感的单片机系统,可以在其周围部署电磁屏蔽罩,以减少或消除外界电磁场对系统的干扰。
二、抗温度变化分析及措施1.分析温度变化是单片机系统中常见的环境因素之一。
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单片机系统的元器件参数、晶体管的工作温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措施a. 选择温度稳定性较好的元器件:在设计单片机系统时,可以选择具有较好温度稳定性的元器件,以减少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b. 控制系统温升:合理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单片机系统的温度变化,减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c. 采用温度补偿技术:通过在系统中添加温度感知器,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补偿,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三、抗电源噪声分析及措施1.分析电源噪声是单片机系统中常见的噪声源。
电源噪声来自于电源线的交变电压以及其他电器设备的电源,会对单片机系统产生不稳定的供电环境,进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措施a. 加装电源滤波器:在电源输入端接入适当的滤波器,以消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试析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与方法摘要:单片机抗干扰技术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需要首先进行考虑的技术问题,它对于单片机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干扰作用对于单片机系统的不利影响情况,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比较常见的集中抗干扰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水平,保证单片机运行应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单片机系统软件工业领域抗干扰技术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025-02单片机应用系统在工业领域环境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和普遍。
通常情况下,单片机应用系统在进行仿真调试以及实验室内部的联机运行应用中,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都比较高,但是在进行工业环境领域的实际运行应用时,由于工业环境领域内部本身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并且复杂,容易造成单片机应用系统运行中出现一些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可控制问题,对于单片机系统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在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干扰影响分析下,针对比较常见的几种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单片机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水平。
1 干扰作用对于单片机系统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单片机系统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在智能化仪表以及监控系统领域中的应用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单片机系统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通常情况下,在单片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对于单片机系统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影响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干扰作用对于单片机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影响情况来看,形成干扰影响的单片机系统运行可靠性干扰作用,主要有单片机系统运行环境中的放电干扰以及高频振荡干扰、电磁干扰、浪涌干扰等,这些干扰作用主要来自单片机系统工作运行的环境,不仅容易造成单片机系统程序的运行出现混乱,而且还会导致单片机系统中的硬件控制失灵以及数据采集出现较大误差,对于带有音频以及视频信号的应用系统中,干扰作用还会造成单片机应用系统出现声音失真或者是图像串色、串扰等问题,对于单片机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有着很大的危害作用。
单片机别称微控制器,是把一整套的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具有质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易开发与应用等优点。
因此,单片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渗透到通信设施、导航系统、电器以及程控玩具等多个领域。
但是当下的生活环境,单片机的运行必然受到各种干扰,这些干扰会使单片机在运行中出现失误甚至系统失灵,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技术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单片机系统主要干扰源及其危害 1、单片机系统主要干扰源单片机易受干扰与其结构组成有很大关系。
单片机一般由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与控制、信号驱动、系统交互以及显示五大部分组成,不仅包含了各种传感器、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阀,而且还有各种集成电路和多种耦合器件、执行器件、显示器件等。
这种复杂的结构导致单片机极易受到内外干扰源的干扰。
单片机系统自身运行产生的放电、高频振动等噪声和电磁波以及外部环境中的各种电磁波、信号等都会对单片机系统产生干扰。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主要通过耦合通道对单片机系统产生作用。
主要的耦合方式有:(1)直接耦合。
直接耦合是单片机干扰最普遍的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干扰信号通过导线直接传到被干扰线路中而对单片机的电路产生干扰。
(2)公共阻抗耦合。
这种耦合方式发生的条件是一个电源电路对几个电路供电时,当电源不是理性的内阻抗为零的电压时,则起内阻抗就成为几个电路的公共阻抗。
只要其中某一电路发生变化,便会使其他供电电压发生变化。
(3)电容耦合。
又称静电耦合或是电场耦合。
主要是电位变化在干扰源和干扰对象之间产生的静电感应。
(4)电磁感应耦合。
磁场存在于任何载流导体周围,若是交变磁场,则会对周围的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势。
在设备圈内部如果线圈或变压器漏磁则会产生很大干扰,在设备圈外,当三根导线在长区间架设时也会产生干扰。
(5)辐射耦合。
电流流经导体会在导体周围产生电力线和磁力线,并发生高频变化,从而形成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
电磁干扰是种无规则的干扰方式,很容是通过电源线传到单片机系统中。
.2009-10-08 | 抗干扰和接地除了正确进行接地设计、安装,还要正确进行各种不同信号的接地处理。
控制系统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地线:(1)数字地:也叫逻辑地,是各种开关量(数字量)信号的零电位。
(2)模拟地:是各种模拟量信号的零电位。
(3)信号地:通常为传感器的地。
(4)交流地:交流供电电源的地线,这种地通常是产生噪声的地。
(5)直流地:直流供电电源的地。
(6)屏蔽地:也叫机壳地,为防止静电感应和磁场感应而设。
以上这些地线处理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就接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1)控制系统宜采用一点接地。
一般情况下,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低频电路应一点接地。
在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元件间的电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接地形成的环路的干扰影响很大,因此,常以一点作为接地点;但一点接地不适用于高频,因为高频时,地线上具有电感因而增加了地线阻抗,同时各地线之间又产生电感耦合。
一般来说,频率在1MHz以下,可用一点接地;高于1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在1~10MHz之间可用一点接地,也可用多点接地。
(2)交流地与信号地不能共用。
由于在一段电源地线的两点间会有数mV甚至几V 电压,对低电平信号电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因此必须加以隔离和防止。
(3)浮地与接地的比较。
全机浮空即系统各个部分与大地浮置起来,这种方法简单,但整个系统与大地绝缘电阻不能小于50MΩ。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一旦绝缘下降就会带来干扰。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机壳接地,其余部分浮空。
这种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但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4)模拟地。
模拟地的接法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抗共模干扰能力,对于模拟信号可采用屏蔽浮技术。
对于具体模拟量信号的接地处理要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上的要求设计。
(5)屏蔽地。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减少信号中电容耦合噪声、准确检测和控制,对信号采用屏蔽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屏蔽目的不同,屏蔽地的接法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