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2.28 KB
- 文档页数:2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及防治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及防治1 病症诊断该病在猕猴桃枝干、新梢、叶片、花蕾及花上均可发生。
枝干发病初期首先浸出粘质的细丝状液体,进而变成暗红色的树液淌出,患病枝不易发芽,即使发芽不久便枯萎。
新梢顶部感染病菌后变成水渍状直至变成黑褐色,发生龟裂、萎缩枯死。
新梢长10-15cm左右,叶子上发生2—3mm的不规则形状褐色斑点,其周围伴有明显的黄色伞形病斑,梅雨季节是叶片发病盛期,梅雨过后不再发病。
蕾外侧变成褐色,严重时脱落;花瓣变成褐色,不开放,即使开花,花朵形状也不完全。
在植株上病原菌首先在感病菌枝的剪口等受伤部位发病或潜伏,当展叶时向新梢及叶片传染。
发病组织不管是皮层、木质部,还是中心髓都可以潜伏病原菌,其中皮层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跃,并首先进行活动。
2 发病条件猕猴桃溃疡病菌是对高温适应性差的细菌。
在气温5℃时下可以繁殖,15—25℃是生育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d即可见明显病症。
30℃短时间也可繁殖,但经过39h即死亡。
感染病菌叶片在5℃可以发病,能分离出黄色伞形耐低温型病原菌,15℃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28℃时病斑扩大不明显,30℃以上则不发病,在猕猴桃树体溢出液中该菌生长旺盛。
在传染途径上,一般是从枝干传染到新梢、叶片,再从叶片传染到枝干,干枯落叶及土壤不具传染性。
发病期风有利于传染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飞散100-300m。
3 防治要点(1)在耕作上注意土肥水管理,提高树势。
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收,以利恢复树势和养分积累。
修剪发病枝,剪子、锯等工具应利用酒精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传染扩散。
(2)化学防治易感染病菌,用甲基托布津液涂抹受伤枝的表皮等受伤部位及剪口,可有效防止发病。
(3)新梢迅速生长期,喷布链霉素、土霉素水剂效果好;收获后、修剪后或萌芽前喷布铜制剂如硫酸铜,对防止枝条发病效果好,并可减少叶片初期发病。
收获后至落叶前,在树干下部开洞,按每平方米树冠注入200-300ml土霉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注入链霉素也有良好防治效果,但超过300ml有药害。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猕猴桃溃疡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发病季节:猕猴桃溃疡病发生于春夏季,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2.致病菌种:猕猴桃溃疡病的致病菌种主要有青霉菌和炭疽菌。
3.发病症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初期,叶片从边缘开始出现褐色斑点,并逐渐向叶片中心扩散,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
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会生长出菌丝状物质,严重病叶自然枯萎。
4.传播途径:猕猴桃溃疡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和土传播,另外,猕猴桃自身伤口和昆虫叮咬也会导致病菌传播。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猕猴桃品种,如“澳嘉”、“猕猴1号”等,可以有效降低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率。
2.加强环境管理:因为高温多湿环境是猕猴桃溃疡病的主要发生环境,因此应加强通风、干燥和光照等措施,及时清理病枯叶和枯枝,防止病害传播。
3.使用化学药剂:在病情比较严重时,可以考虑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苯甲酸、百菌清、铜质杀菌剂等,但药剂使用需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杀伤猕猴桃植株。
4.改善土壤环境:因为猕猴桃溃疡病也可以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合理施肥、钾肥和磷肥的添加、石灰的施用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猕猴桃的抗病能力。
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比较安全和环保的防治方法,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可使用生物防治代理菌,如红链霉菌、笔架菌等,来抑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展。
通过以上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猕猴桃溃疡病,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在预防生产中,也需要加强病害的监测和识别,及时发现和处理猕猴桃溃疡病,以确保猕猴桃的健康成长。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猕猴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水果,但是猕猴桃也容易发生溃疡病。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会给猕猴桃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一、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规律1.发病特点: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在果园成熟期初期和盛果期发病,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2.病原菌传播途径: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枝干和果实传播,感染过的果实上会留有很多的孢子,这些孢子会通过气候条件和昆虫的传播迅速传播。
3.发病部位: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在果实的表面和果实内部发生,最初病斑呈现浅褐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形成坑洞。
二、综合防治方法1.培育抗病品种:选择猕猴桃的抗性更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减少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
2.清理疫病源:及时清理果园中病害严重的猕猴桃树,这样可以减少疫病源的传播。
3.合理施肥:猕猴桃生长期间适量施用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合理浇水:避免果园间距太窄,适当排水,保持较低的湿度,减少疫害。
5.化学防治:在果实成熟初期使用45%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中后期每隔7-10天进行一次喷洒,使用40%潮汤可湿性粉剂也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生物防治:在果实生长早期使用辛硫磷进行防治,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7.采收前喷洒:采收前进行一次喷洒,可以提高病害的控制效果。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而且病害的发生对果园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平时管理猕猴桃果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防治工作。
通过上述的几种综合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保障果园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贯彻上述方法,共同完成果园的管理工作。
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日期:目录•猕猴桃溃疡病概述•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与传播途径•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猕猴桃溃疡病的预防措施•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猕猴桃溃疡病的成功防治案例介绍猕猴桃溃疡病概述0102猕猴桃溃疡病的定义该病害的病原体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通过风雨、昆虫和人员传播,从伤口侵入。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主要危害猕猴桃树的枝干和叶片。
发病时间一般在早春和晚秋,夏季高温多雨季节为病害高发期。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树龄、树势、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猕猴桃溃疡病在树体上表现出溃疡状、条斑状或叶枯症状,叶片上则出现褪绿、坏死和腐烂等症状。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特点猕猴桃溃疡病对猕猴桃树的生长和果实产量均有严重影响。
该病害会导致树体衰弱、枝条枯死,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
猕猴桃溃疡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难以控制,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猕猴桃溃疡病的危害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与传播途径病原菌种类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其中最常见的是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该病原菌可在猕猴桃枝条、叶片和果实上越冬,并在适宜条件下通过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病原菌通过风雨作用,可从猕猴桃枝条、叶片和果实的伤口、气孔和皮孔等部位侵入,进而感染发病。
风雨传播部分昆虫如叶蝉、蚜虫等在取食过程中可能会将病原菌带入猕猴桃树体内,进而引起感染。
昆虫传播在修剪、嫁接等农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工具的使用而将病原菌从一个植株传播到另一个植株。
农事操作传播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温度和湿度01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当气温在10-20℃之间,湿度超过80%时,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措施1、涂药防治:对猕猴桃主干、枝梢上溢出菌脓和流出褐色粘液的,先用刀片纵横划几道,使用护树将军原液涂抹+有机硅涂抹(注意涂抹面积应大于发病面积),病情严重的(多处流液且量大)次日再涂抹1次。
之后在第7天,第15天再涂抹一次,可在其表面迅速形成一层荧光保护膜,具有窒息性杀菌、防止病毒复制和感染的作用。
若病斑已扩展至大枝的周圈,则在病斑以下10-20厘米处剪除,剪口涂护树将军。
2、喷药防治:(1)用母液的1000倍液(500公斤)喷涂树干和树枝,在萌芽期、展叶期和花前期全园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用三次,可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全园喷雾,从发病前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有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对已经发病的,可选用 1.5%噻霉酮水乳剂600-800液喷雾,隔10-15天再喷一次50%立枯唑600倍液,可起到铲除和治疗的作用。
(3)秋季是病源入侵的重要时期,从果实采收后开始喷药,每隔10-15天一次,连用2-3次,用溃腐灵或靓果安交替使用。
(4)冬剪后,结合清园,全园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及害虫,降低来年发病指数。
3、灌根:溃疡病的发生多因施肥不当导致根系受损、衰弱,易于滋生病菌造成,可使用靓果安300倍液灌根,由根系吸收传导至植株各组织,即能直接杀灭根部病菌,又能传导杀菌或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4、农业防治:加强保健栽培,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这是预防猕猴桃溃疡病的关键。
一是科学修剪,确定合理的留枝量,改善果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二是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全年施好催芽、壮果和采后三次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平衡施肥,并做好叶面追肥,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三是加强生长季节的管理,做好除萌、摘心、疏枝和绑蔓等工作,避免枝梢郁闭;四是合理挂果,根据树势,做好疏花、疏果工作,确定适度负载量,避免树势早衰。
植物医院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中一种毁灭性病害,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会造成严重威胁,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
猕猴桃溃疡病在皮层、木质部蔓延,造成病斑环绕枝蔓、主干时,即可导致病斑上部枝蔓枯干。
这是溃疡病对猕猴桃造成毁灭性破坏的根本原因。
笔者经实践,认为纵划道给药方式能使药剂渗入皮层内部,抑制或杀灭病菌,保护健全组织,避免病斑上下输导组织中断,最大限度地保证不死树、不毁园,是溃疡病防治的关键。
一、病害发生期防控溃疡病发生期,每隔4~6天全园检查1次,对发现的病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办法:①细枝。
在病斑下20厘米剪截,剪口涂抹药剂。
②粗枝。
病斑已造成枝蔓环剥的,从病斑下20厘米剪截,尚未造成枝蔓环剥的,用刀跨病斑纵划几道,划口间距1.5厘米,健全组织附近也要划到,然后用4~6倍84消毒液或4~6倍10%过氧乙酸溶液在划口处喷雾,充分浸湿划口,次日或隔日如还在流红色脓液,继续喷雾,直到不流水或流出的水变清为止。
然后给划口涂抹“屠溃”药剂。
二、其他时期防控6月、9月、落叶后、立春后,用“屠溃”涂抹主干、主蔓、所有分杈口;落叶后或立春后,还可以涂抹结果母枝基部15~20厘米枝段,预防溃疡病。
落叶后涂抹还可将屠溃与水按照1∶4的比例稀释后喷雾。
中华猕猴桃萌芽后,春季新梢生长到5~10厘米时,及时给新梢及分杈口淋洗式喷50%氯溴异氰尿酸1500~1000倍液。
秋季(9月起)每隔20~30天,给架面喷1次药剂,落叶后4天内、发病期,每10~20天喷1次药剂。
药剂选择:生长期喷雾,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1500~1000倍液、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细黄链霉菌制剂、解淀粉芽孢杆菌等;休眠期喷雾,药剂可选用0.1%过氧乙酸、铜制剂、45%代森铵、叶枯唑、3~5波美度石硫合剂、1∶2∶(160~200)波尔多液等;涂抹药剂可选用“屠溃”“溃腐灵”等。
幼树嫁接后,解接膜时,给嫁接口涂抹“屠溃”。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摘要】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栽培中常见的病害,给果树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病原分析和发生规律的探讨,揭示了猕猴桃溃疡病的致病原因和发生机制。
主要症状包括果实表面出现黄褐色水渍和溃疡,严重时导致果实腐烂。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病害防控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水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策略,强调了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希望能为猕猴桃种植者提供参考和帮助,有效控制和预防该病害的发生,保障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病原、发生规律、主要症状、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策略、病害防治、重要性1. 引言1.1 猕猴桃溃疡病概述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猕猴桃果实、叶片和枝干上。
这种病害会严重影响猕猴桃的生长发育,导致果实变形、变小甚至腐烂。
病害初期在果实上出现小坑洼,逐渐扩大变浅,最终形成明显的溃疡。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溃疡,边缘为黄色或红色,中间为褐色。
枝干上出现溃疡,皮肤脱落,导致枯死。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是在高湿高温环境下易发生。
在夏季和雨季要特别注意病害的防治。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并采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处理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注意猕猴桃树的生长环境,保持通风透光,适度修剪枝干,加强施肥、浇水和病害监测,也是预防猕猴桃溃疡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综合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保障猕猴桃的生长发育和丰产。
2. 正文2.1 病原分析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主要为真菌病原体,主要包括褐根病菌、灰霉病菌、叶腐病菌等。
褐根病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它能够在猕猴桃根系和地下茎部引起褐根病的发生。
灰霉病菌则主要在果实和叶片上引起灰霉病的发生,而叶腐病菌则主要在叶片上引起叶腐病的发生。
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土壤、种子、水、风、昆虫等途径传播至猕猴桃株体内,引起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
病原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繁殖迅速,使得病害迅速扩散,危害猕猴桃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