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二)——概括小说的情节故事情节(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梳理概括情节和线索一、知识梳理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线索、细节和场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三要素。
线索是小说中连接和推动情节的具体的物、景、人和事,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有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之分,小说按线索数量分为单线小说、双线小说和多线小说等。
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构成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由若干个细节描写构成一个场面。
场面描写是对一定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活动情景的描写,由一个或几个场面构成一个情节。
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2.(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试题的题干中一般有“主要情节”“脉络”“过程”等要求语。
此类试题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概括,如第1题;第二种是对小说局部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如第2题。
三、解题技法1.同一角度,环节清楚。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前提下,可按线索、结构、场面和人物(主人公)等角度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梳理情节,都要保持前后按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抓住要素,提取要点。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
又响了两枪。
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
一个人举起枪,开了一枪。
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
”大一些的青年说。
另一个小青年慢慢举起枪,朝着那只猫又开了一枪,猫还藏在大石块后面。
“别胡扯,伙计们。
为什么没来由地杀生?”我问。
“让你看,那只猫值多少钱?”一个小青年说。
“10元怎么样?”我说。
“100元怎样?这个价钱可以接受。
”四个年轻人中最大的一个说,“砰!”他朝着猫的方向又开了一枪。
几个星期来,我一直在攒钱,好去买一艘旧船和发动机,以便不必在岸上钓鱼了。
我钱包里有110元,口袋里有20元。
“好吧,我给你们100元买那只猫。
只是请不要杀死它。
”我掏出钱包,从秘密夹层拿出100元,放在棕色旅行车的引擎盖上。
四个年轻人走过来,站在那里盯着钱看。
他们的脸上显出非常严肃的表情。
大一些的小青年俯身拿起钱来,揣进牛仔裤的口袋。
四个年轻人消失在路的拐弯处,我开始寻找那只猫。
几分钟后,四个年轻人乘坐一辆旧的敞篷小货车从我身边驶过,返回山上的镇子。
用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给了那只猫足够的信任,抓到了它。
我抚摸它五分钟左右,随后放进我的车里,连带我的渔具,开车回到山上的小店。
我问店主,他是否知道周围有人丢了一只猫。
他走到我的车旁,看那只猫。
他告诉我,住在隔壁的老人大约一星期前丢了自家的猫。
老人很伤心,因为那是他妻子的猫,她在几个星期前去世,那只猫是她留下的全部纪念。
小店店主到电话机旁,打了一个电话。
他回来时,给我倒了一杯热咖啡,我们聊了大约十分钟。
我听到身后的门开了,我转过身。
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弯腰驼背,看上去至少有100岁了,慢慢地走到拐角处。
他坐在一张摇椅上,却一言不发。
“那是他的猫。
”店主告诉我。
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
店主从柜台后出来,走到老人坐着的地方。
专项训练二十九小说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徐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厂的猎手,可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
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
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
玛克辛姆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
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
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①,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
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
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
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
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
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
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
小说阅读(二)——概括小说的情节
【预习案】
一、阅读《核按钮》第112页“考点透视”,建立以下概念:
1.小说的阅读,一般都是从入手,而概括小说情节又须从
入手,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又要注意。
2.最常见的概括故事情节的提问方式,,。
二、阅读《核按钮》第113页《面包》,读懂文本。
【探究案】
一只鸟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
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
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
他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
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病也当下轻了许多。
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
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
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
”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
我把鸟放了。
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
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
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已退下来了。
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
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
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
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
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
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
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
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文本解读:
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无法回避自己职业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失误,千方百计得到那只名叫“阿捷”的鸟,最后又放了它,以此减轻良心的煎熬。
类题指导:
(1)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2)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概括。
(3)要有完整叙述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4)若故事复杂、涉及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要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做到前后贯通。
【训练案】
阅读《巧合》,并完成习题。
《巧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刘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刘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
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刘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
刘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
刘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
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刘老师还是知道的。
刘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刘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
刘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
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刘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
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刘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
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刘老师动了一番脑筋。
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
即便如此,刘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
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刘老师依计而行。
下午四点多钟,刘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
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
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
刘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刘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
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
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
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刘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
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
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刘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
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
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
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
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
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
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
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
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
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刘老师,而刘老师最难找。
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
刘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
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
刘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刘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
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刘老师敬酒。
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刘老师敬酒。
刘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
刘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
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
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
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刘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
刘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
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1、文本解读:
(1)刘老师父亲、校长夫人、书记千金都在重阳节过生日。
因为巧合,主人公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
这篇微型小说反映人们普遍趋炎附势、极力巴结领导的社会现象,突出在官本位社会中人身不由己的主题。
(2)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用意?(4分)
2.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结尾处,刘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