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当代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3
高中语文教案:阅读当代散文一、引言当代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当代散文,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本教案将以《呐喊》为例,介绍如何进行高中语文阅读当代散文的教学。
二、背景与目标1. 背景:高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而当代散文作为一种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优秀文学形式,是了解时代脉搏和思想风貌的重要窗口。
2. 目标:通过阅读《呐喊》,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对现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贡献,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尊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发思考等方式导入新课内容。
(2) 讲授法:对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进行讲解与分析。
(3) 材料法:引用相关材料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讨论法: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通过呈现当代社会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呐喊》这一当代散文的兴趣,并要求预习文章内容。
(2) 阅读与理解:分段阅读散文《呐喊》,注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应用修辞手法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答案。
(3) 分析与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阅读过程中关键信息点,总结当代社会问题以及鲁迅先生为此所做出的贡献。
(4) 辩证与拓展: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辩论活动,就当代社会问题及其反映在《呐喊》中深入交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优秀当代散文,并进行自主阅读。
四、教学典型案例讲解1. 文章结构分析:《呐喊》是鲁迅先生写于1918年的一篇杂文集,由15篇雄辩和激烈的短篇组成。
整个杂文集可分为观察、鉴别、响应三个部分。
观察部分着重揭露了旧社会腐朽陋习与愚昧无知,鉴别部分剖析民族与人性的困境,而响应部分则通过愤怒和呐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抗争。
中国当代经典美文散文中国当代经典美文散文(精选23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当代经典美文散文(精选2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当代经典美文散文篇1人生也许就只是一种不断的反复。
在前一刹那,心中还充满了一种混乱与狂热,必须要痛哭一场才能宣泄出的那种悲伤与失望,于是,就在疾驰的车中,在暮色四合的高速公路上,我一个人在方向盘后泪落如雨。
那是怎样炽烈的心,怎样滚烫的泪啊!然后,那种感觉就开始出现了,在还流着泪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已经细细致致地开始出现了。
就好像在汹涌如注的瀑布之前,我们起先并不能听见其他的声音,除了隆隆的瀑声之外,我们起先什么也不能察觉。
但是,站定了,听惯了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多细微的声音其实是一直存在着的,只要我们定下心来,就可以听得见。
而我开始听见了,那是我的另一颗心,永远站在旁边,每次都用那种悲悯的微笑注视着我的那一颗心,开始出现,开始轻言慢语地来安慰我了。
是啊,世间有多少无可奈何的安排,有多少令人心碎的遇合啊!哭吧!流泪总是好的。
可是,也别忘了,别忘了来细细端详你的悲伤和失望,你会从这里面看到,上苍赏赐给你的,原来是怎样清澈与美丽的一种命运。
于是,在细细地品尝着我的得和我的失的同时,我就开始微笑了,眼里却仍含着刚才的泪水。
车子离开高速公路,弯到那一个在路旁种满了新茶的小镇上,我在花店前停下车,为我自己选了一棵白色的风信子。
不为什么,只为那洁白的小花瓣上停着好多细细的晶莹的水珠,只为纪念那样一个春日的下午,那样一场非常短暂却总是不断反复着的迷与悟。
中国当代经典美文散文篇2鹿远远始终笑脸迎人,这么长时间没看到过他有一天是不开心的,每天都是眯着两只眼睛上班,有很多人都说他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只有他自己知道,开心的过每一天才是对的,生气或发怒对自己和别人都不好,尤其是像自己这样没背景、没见识、没文化的农村娃生气更要不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鲁迅研究四题 (1)第二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第三章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2)第四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2)第五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3)第六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4)第七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4)第八章穆旦与“九叶诗派” (5)第九章现代散文五家 (5)第十一章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 (6)第十二章“样板戏”及其评价 (6)第十三章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6)第十四章朦胧诗及其叙述 (7)第十五章海子与当代诗人的抱负 (7)第十七章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7)第十八章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8)第十九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8)第二十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8)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位★★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简答题)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
《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界”的文化反思★★★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旧派”,是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喜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2、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祁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大学语文B(统考)》第九章现当代散文课后练习一、判断题共47 题1、贾谊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散文。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月下小景》的语言富有诗的意味。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3、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是余秋雨。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4、《寄小读者》是丰子恺的散文名作。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5、散文《黄鹂--病期琐事》表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6、冰心早期散文多表现理想化的爱。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7、《月下小景》写主人公微妙的心理灵动时采用了写实的方法。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8、"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远在小说、戏曲之上。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9、1921 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0、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散文写作越来越个人化、民间化。
()对参考答案:正确11、散文《文化苦旅》的作者是周国平。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2、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主要记述了作者回到老宅的所见所感。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3、散文《松堂游记》主要讲述了一个恋爱悲剧故事。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4、郁达夫的散文平淡冲和,幽默轻松。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5、《干校六记》是杨绛的散文作品。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6、散文集《背影》《你我》的作者是朱自清。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7、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以海上见闻为主要记叙内容。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8、散文《月迹》的作者是贾平凹。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9、杨朔是20 世纪60 年代知名作家。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0、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使用了反讽手法。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1、鲁迅的杂文使用了寓言、归谬、双关等多种技巧。
()对参考答案:正确22、冰心早期散文多表现理想化的爱。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3、朱自清的散文多写景抒情的名篇。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4、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写的日记与鲁迅所写的《狂人日记》是同一种文体。
当代的散文概念名词解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们的情感、思考和记录。
然而,散文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又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围绕当代的散文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散文在当今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首先,要弄清散文在当代的定义。
散文是一种以故事性和叙述性为特点的文学体裁,以平实自然、真实感人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当代的散文与传统散文相比,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思考和审美体验,重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当代散文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主题、形式或结构。
这个时代的散文尝试着贴近生活,打破规范和框架,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对当代散文的特点进行探讨。
当代散文注重以更真实的笔触刻画细微的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写作风格更加注重温暖、平实和真实感人的氛围。
当代散文也更加倾向于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通过借鉴其他文学形式的特点来加强表达效果,比如插图、对白、类似电影剧本的结构等。
这些形式上的创新让散文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更有助于吸引年轻读者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散文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散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对话,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让读者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散文正是通过自己真实而深刻的生活经历,触动读者内心的弦。
其次,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在当代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具有调和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
它承载了许多人们独特的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平静下来,反思和思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当代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增加。
它不仅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肯定,也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渴望更加真实和深入的情感体验,而散文正满足了这一需求。
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当代散文能够更好地触达读者群体,与他们进行情感共鸣。
当代散文名词解释
当代散文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散文领域
内拨乱反正,冲破“禁区”,摆脱“阴影”,发扬民主,将“十七年”散文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个时期,散文创作在冲破思想、政治、艺术上的各种禁区,追求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合乎规律的科学民主精神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当代散文以“大写的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觉醒和解放为旨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文学专业书籍。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编者按〕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中学语文教师,对祖国文化的精深修养,是应当具备的,尤其是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研究性课程”兴起、教师教育系统开始建立的今天。
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的局面已然被打破,并终将被彻底打破。
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具备更广更深的学识,更良好的文化素质。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出于对语文教学未来远景的瞻望,我们决定不定期地发表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文学的评价、阐释性文章。
这些文章不囿于具体课文,而是就文学或文化的某一范围或方面展开较为宏观的思考与阐析。
它将为教师讲授具体课文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研究的空间或基础,使老师们如登高而望远,临江河而审细流。
欢迎大家赐稿。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⑴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当代散文,在“十七年”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目录第一节诗歌第二节散文第三节小说第四节戏剧文学第五节影视文学所谓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是文本的基本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的体系。
在长期的文学发展和婚变过程中,适应反映不同生活的社会需要,适应人类自身不同的审美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样式。
在繁多的文学样式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类别,于是就产生了体裁分类问题。
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分类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法。
目前国内学界常见的有“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
所谓三分法,是根据作品形象构成的特点,把文学体裁分成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选择】。
这种分类方法标准比较统一,但忽视了各类体裁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四分法”是根据作品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方法以及语言的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把文学作品分成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类【判断】。
这种分类定名具体,易于掌握,并肯定了形式多样的散文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立地位。
“五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将新兴的“影视文学”补充进来。
本章采用的是“五分法”,即把文学体裁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并依次分别讲述它们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诗歌一、诗歌的含义“诗言志”说是中国诗歌最早的一个理论命题。
其中的“志”,据文史学者闻一多考证,有“记忆、记录、怀抱”等意义。
最初人们作诗是为了记忆,那时文字尚未出现,为了把生产斗争以及生活中的经验传授给他人或下一代,用押韵的、可以口耳相传的“诗”来记录比较方便。
后来文字产生,诗的含义就有了变化,有了表达思想、意愿、志趣等含义。
在西方,“诗”这个语词的“意义是拉丁语中所谓的精致的讲话。
在所有诗论中,“以情论诗”最具有影响。
我国汉代《毛诗序》中提出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从发生学的角度指明了诗的抒情属性。
自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以情论诗”之说便日益普遍。
在西方,许多诗人和论者也强调诗是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