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恢复性景观
- 格式:ppt
- 大小:38.25 MB
- 文档页数:58
2024年第6期现代园艺我国自签署《湿地公约》以来已有40多年,对湿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大功能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逐渐意识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受制于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我国湿地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工作尚未完善。
很多城市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对湿地公园设计要点了解不足,对城市湿地现状缺乏全面认知,未能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而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湿地公园。
2022年11月11日,南昌市正式获得《湿地公约》颁发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一殊荣代表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南昌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其积极开展市中心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满足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政策和现实情况的结合下,生态修复理念引起了南昌市的密切关注。
将该理念贯穿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需不断优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生态修复及城市湿地公园理念1.1生态修复的概述1.1.1生态修复的定义。
生态修复是以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为主要的修复手段,借助人工的工程措施修复生态系统的内部,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稳定为修复方向,逐步恢复和实现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等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是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自然或预期的健康状态。
1.1.2生态修复的意义。
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其次,生态修复改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如洪水控制和疾病防控。
此外,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吸收和储存碳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修复还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提供可持续的经济益处,创造休闲和文化价值,推动环境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总之,生态修复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2城市湿地公园的概述1.2.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李瑞琪,王琴*(湖北工业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探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矿坑花园成新的景观元素,使它成为新兴矿业文化资源。
2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与研究意义2.1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釆煤受损土地在我国总量庞大、分布广泛,逐年递增,有效复垦不足,造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地表景观、植被、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使地表生物量减少,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地表景观,使原有地表形态、自然外貌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大尺度的地表创面或使地表荒凉萧条,并逐渐丧失自然特征和美感,与周围未开采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破坏植被,或者使土地退化,难以支撑植物生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毒气体释放和扬尘造成大气污染;滑坡、崩塌、塌陷、地裂、泥石流等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4]。
因此,如果能在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修复和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利用釆煤后损毁的土地,进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修复利用,并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将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2.2研究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国目前逐渐重视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一般可通过对废弃矿山原有的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利用,使退化的景观得以恢复,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
DOI:10.16660/ki.1674-098X.2020.16.161德国治愈性景观公园设计分析与启示①曹湘波 彭尽晖(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摘 要:治愈性景观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户外景观空间,除此之外还能够成为医疗机构的附属绿地,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本文通过对德国布里隆景观治疗公园等实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愈性景观在中国发展中的建议与启示。
关键词:治愈性景观 治疗公园 公园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a)-0161-04①作者简介:曹湘波(1993,1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
治愈性景观公园是缓解现今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场所。
这种缓解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代替传统的医疗手段,从环境中提供人们精神和身体康复的力量。
然而目前具有治愈功能的景观空间只存在于医疗的附属绿地或者一些特定景观设计中,发展并不完全。
对于治愈景观公园暂时也没有统一的景观模式和设计准则,城市中优秀的景观公园也同样的具有治愈功能,但是这些公园通常距离城市较远,无法起到有效的治愈效果。
与此同时我国的治愈景观公园设计的研究在起步阶段,德国等欧洲国家对此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将国外的优秀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的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治愈性景观是时代的需求。
1 治愈性景观公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1 治愈性景观的概念和特点治愈性景观也可称为康复景观、治疗景观等,是近30年以来开始盛行的一类园林形式。
“治愈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和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与景观或花园这些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恢复或保持积极状态能力的环境’的概念。
”[2]治愈性景观应当是一种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舒缓压力,给人以激励与鼓舞的具有康复性目的的户外空间。
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浅论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以耦园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为例(程洪福*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与建城2500余年的苏州古城基本同步产生,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闻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抢修、整修或重修。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府继续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复和保护古典园林。
正是由于历代园林工作者不遗余力的保护,才使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相继于1997年、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既是对苏州园林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既是一个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2008年,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对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实施古建筑保养及环境整治。
本文以此次修复为例,探讨新时期如何做好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历次修复概况耦园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小新桥巷,始建于清初,名涉园。
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
沈秉成信仰道教,精通周易,按照八卦方位图对耦园建筑进行布局,形成东西两园耦合的格局,取名耦园,寓意夫妇偕隐、伉俪唱和,被誉为“写在地上的爱情诗”。
东花园以黄石堆叠假山,表现阳刚之美,西花园以太湖石堆叠假山,表现阴柔之美,寓意阴阳和合。
独特的布局以及东花园城曲草堂、双照楼、黄石假山、山水间区域组成的一组景观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1961年上半年,园林管理处着手修复东花园,修复了山水间、筠廊、黄石假山等处景点,基本形成现存格局。
1979年、1986年,分别修复东西花园,但因经费不足,尚未全部修复。
中西部曾被用作园林修建队办公地、园林技工学校、园林管理局职工住宅和红木仓库。
期间,中西部因使用功能不同,建筑格局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美国纽约弗莱士河公园的景观生态修复作者:赵茜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5期赵茜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纽约市弗莱士河公园(亦翻译为“清泉公园”)以构建“生命景观”为主题,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废弃地再生的新范例。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事务所创造性地将890.3hm2的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纽约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并提供了一条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长期策略,以期修复严重退化的土地,通过恢复湿地、森林、引入新栖息地、添置休闲娱乐项目,为野生动植物,也为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优质场所,其景观生态修复的工作具有非凡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士河公园项目场地的历史变迁、现状特征、设计理念、整体布局、修复技术及工法、最终效果等,最后结合景观都市主义得出启示。
关键词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作者简介:赵茜瑶(1995.3-)女北京人满族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1 项目背景1.1 现状概况清泉公园场地位于斯塔腾岛西岸,紧靠阿瑟溪,清泉湾和草原岛屿也被包含其中。
场地北部以胜利大道和特拉维斯大道为界,东部到达里士满大道,南部以阿瑟基尔路为界,史泰登岛购物中心和斯塔顿岛绿带在北侧,西海岸高速公路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场地。
场地总面积约891hm2,是纽约中央公园的2.7 倍,其中约45%由高度为27~68.5m不等的6 座垃圾山组成,另外55%由溪流、湿地和干燥凹地构成。
1.2 历史变迁成为垃圾填埋场之前,这里曾是一大片被清澈泉水和溪流所滋润的潮汐湿地,“清泉(Fresh Kills)”之名正由此而来。
1948 年启动,1955 年清泉垃圾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堆放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纽约市平均每天运往这里的垃圾多达14000t,1986~1987 年间的巅峰时期,每天的垃圾接收量更达到29000t之巨。
滨水景观带常见生态修复与栖息地重建策略(一)柔化岸线,以梯级台阶、石笼、种植驳岸等方式建设驳岸尽可能地柔化岸线是滨水生态建设中公认的有效策略,通过梯级台阶,石笼、种植驳岸等形式柔化驳岸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能有效地起到柔化驳岸的功能。
水岸形态修复策略修复方面原则方法与技术河流几何形态修复自然生态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日常风景原则保留天然的河曲与湿地恢复河道的连续性创建浅滩与深潭采用生态景观型梯形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河岸的生态修复减弱硬质化护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自然状态利用天然材料实行河流生物环境普查缓冲带生态恢复提高缓冲带生态保护与环境游憩的综合功能缓冲带起伏变化的营造绿化空间高低不一的划分采用复式设计河流水质生态恢复激发河流水污染的稀释、自净肌理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污染源截流底泥的疏浚引水冲淡(二)设置集中与分散型滨水湿地,培育生境在柔化驳岸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规划出集中与分散型湿地,湿地可以很好地起到净化雨污,培育生境以及创造生态景观的作用。
常见滨水生态湿地类型与建设方式序号类型建设方式1 垂直流湿地——人工污水处理的常用手段垂直流湿地在湿地的设计中利用地形高程,分别进入处于不同高度的湿地,经过一系列湿地设置,实现污水处理。
2 在线与非在线湿地——伦敦的绿手指计划在线湿地指在拓宽河床,形成江心湿地、滩涂,非在线湿地指从河道引水,在河床一侧进行湿地设置,净化和调蓄河流上游来水。
3 表面流湿地——德国的雨洪管理表面流湿地指利用表面雨水汇聚形成的湿地类型,这一方面在进行雨洪管理中经常被采用。
4 上游小型湿地、下游大型湿地上游小型湿地在大量山地小流域地区经常被采用进行水土防治,下游大型湿地多处于河口、汇水地区进行雨洪调蓄和净化。
5 河滨湿地与蜿蜒湿地——日本的河川再造计划河道两岸足够宽度的滨河湿地是保障河道生态和城市生态的重要措施,(三)建设生态边沟,截留并净化建筑与道路雨污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产生的雨污,在未经有效净化与处理前排入水体,致使水体环境破坏。
法国凡尔赛花园植物景观的保护与恢复作者:***来源:《中国城市林业》2018年第03期摘要:法国是世界上拥有历史园林最多的国家之一,政府针对这类园林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实施严格的保护。
凡尔赛花园作为法国乃至欧洲地区历史悠久、影响力突出的皇家园林经历了多次修复,植物景观实行定期更换,以保持园林风格的统一。
20世纪90年代,凡尔赛宫及其花园经历了一次重要的修复,多位法国国家建筑师(ABF)主持或参与相关研究、规划设计和施工。
文章介绍了修复工程的历史背景、保护依据和原则、设计方案及公众参与等环节,以期为我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园林保护,凡尔赛花园,植物景观,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宪章》指出“历史园林”是指从历史或艺术角度而言民众所感兴趣的建筑和园艺构造[1],历史园林作为“活”的古迹,与时间息息相关,在时间的轴线上不断演变。
一座园林,即使没有外力作用,其植物也会自然生长,其样貌与建造者最初设计的原貌必定有所差距。
因此,园林遗产“原真性”会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其艺术价值也会受到干扰。
如何在自然演变中保护好园林的“原真性”和艺术价值,已成为园林类遗产保护必须探讨的问题。
法国拥有众多的历史园林,最具影响力的凡尔赛宫及花园自建造以来经历了多次修复和复建,园内植物景观实行定期的、大规模的更替,以保持园林风格和造园意境的统一。
1 法国规则式园林的植物维护与更替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种植设计体现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气质。
17世纪,法国规则式园林主要表现为极其规整的几何形态,并对植物进行长期养护和定期更替。
法国园艺建筑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 LeNotre)指出“树木令宫殿边缘明朗,使得从园林到建筑线条具有统一的几何感,并使树林成为开放视野内的远景边框”。
1.1 园林植物的维护法国规则式园林中对树木主要采取修剪维护的方法,刺绣花坛或绿篱中的黄杨、金字塔形和锥体的紫杉、绿篱乔木等每年需要至少修剪一次,行道树木平均每3年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剪,辅以高枝剪,对草坪和草地采用常规的技术和机械进行维护。
基于生态修复的新区景观设计——以沈抚新区为例摘要:沈抚新区位于沈阳、抚顺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处于沈阳经济区中心地带,是目前沈阳经济区内发展条件最优越的新区,随着浑河沈抚新区段沿岸防洪保护区内区域经济及建设发展,使得沈抚新区防洪工程达标是迫切的需求。
基于生态修复的景观设计可有效改善沈抚新区的城市环境,带动区域发展,极大地提升周边地块价值,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对进一步提高沈抚新区的知名度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新区;生态修复;景观1沈抚新区概况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位于沈阳市与抚顺市结合部,处于浑河流域北部,位于浑河南岸。
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北起浑河,南至沈中线,西侧边界为沈阳三环绕城高速,东至沈通线,规划面积约171.9 km²。
根据《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7-2040)》、《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总体规划目标,立足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发展基础,落实国家政策要求,顺应新城新区发展趋势,规划提出将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同城典范、转型示范、活力振兴的生态之城。
2现状存在问题(1)小沙河白沙岛段防洪工程实施落后于区域建设发展,小沙河白沙岛段沿河已按城市规划开始建设学校和住宅,以及产业小镇,而防洪治理工程尚未实施,防御洪水能力也与保护区要求标准相去甚远。
(2)小沙河为小型河流,河道生态径流持续性差,小沙河拟建湿地公园及景观水面无法保证景观水量,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
(3)小沙河白沙岛段平面河势散乱,区域内现存许多遗留的采砂坑、鱼塘等,其深度不一,局部可达10m,给沿河居民构成威胁。
出于安全考虑,应梳理河岸线,采砂坑处河道应进行河道综合整治。
(4)现状地块与水面存在较大高差,高差约8~10m,景观单一,且亲水感受不佳。
水利防护工程结合景观工程,应对高差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柔化岸线,因地制宜,加强亲水设计。
《生态景观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治理)》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本生态景观工程旨在进行植被恢复与水体治理,打造一个美丽、生态、可持续的自然景观。
项目地点位于[具体地点],该区域原有植被破坏严重,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功能退化。
通过本次工程,将恢复植被,净化水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
二、施工步骤1. 现场勘查与规划(1)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了解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源分布、植被现状等情况。
(2)根据勘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包括植被恢复区域、水体治理范围、施工顺序等。
2. 水体治理(1)清淤疏浚采用机械清淤和人工清淤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底部的淤泥和杂物,改善水体的流通性。
(2)生态修复①种植水生植物: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进行种植。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②投放水生动物:投放适量的鱼类、虾类、贝类等水生动物,构建水生生态系统,促进水体的自净能力。
③建设生态湿地:在水体周边建设生态湿地,通过湿地的过滤、吸附、沉淀等作用,进一步净化水体。
3. 植被恢复(1)土壤改良对植被恢复区域的土壤进行检测,根据土壤肥力和酸碱度等情况,进行土壤改良。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肥、石灰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优先选择本地树种,以提高成活率和生态适应性。
(3)种植方式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如穴植、条植、撒播等。
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确保种植质量。
(4)养护管理加强植被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4. 景观建设(1)修建步道和观景平台在植被恢复区域和水体周边修建步道和观景平台,方便游客游览和观赏。
河道景观修复工程(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河道的生态环境,有必要开展河道景观修复工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道景观修复工程的方案。
2. 问题分析在进行河道景观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问题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考察河道的污染程度、植被状况、水质情况等。
通过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河道景观修复工程的重点和目标。
3. 方案设计3.1 沿岸植被恢复沿岸植被是维持河道健康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
为了恢复河岸植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种植抗污染植物:选择具有较强抗污染能力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 加强河岸防护措施:修建河岸护坡,防止水流冲刷,保护植被生长。
- 植物改良:通过引入优质的植物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河岸植被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3.2 水污染治理河道水质的改善是河道景观修复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几种水污染治理的方案:- 减少污染源:加强对河道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区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水体净化技术:采用生物修复、化学处理等技术,将河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去除。
3.3 河道底质改良河道底质的改良可以提高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以下是几种河道底质改良的方案: - 沉积物清理:清除河道底部的污染物和淤泥,恢复底部的透明度。
-底质加固:利用生态护岸工程,加强河床的稳定性,防止水流冲刷。
3.4 建立生态鱼类保护区为了保护和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鱼类保护区是必要的。
生态鱼类保护区可以提供必要的栖息环境和保护措施,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4. 施工计划在制定施工计划时,我们应考虑以下因素: - 施工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施工,以减少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 施工顺序:按照优先级和依赖关系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工程的有序进行。
- 施工队伍:选派专业团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5. 监测与评估河道景观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传统古村寨景观“修复”设计——以贵州古银杏人家妥乐村为例作者:李帆淼张继兰樊国盛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2期李帆淼1 张继兰2 樊国盛3,*(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文章以贵州妥乐村寨景观修复设计为例,分析了在城镇化潮流冲击下我国传统村寨风貌被破坏与面临消逝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传统村寨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技术措施,使这类历史文化景观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寨风貌;破坏与消逝;景观修复;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1 山地传统村寨——妥乐1.1 基本概况妥乐是贵州红土高原上的山地古村寨,距盘县县城28 km,距石桥镇镇区1 km,属于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坡陡谷深,整个村寨呈峡谷状。
600年前明将傅友德的军队在盘县境内屯戍,化军为民,在此繁衍后代所建,“妥乐”名亦由当地彝语而来,意指居住此地的人一定会安妥快乐。
这批南京籍军人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军人的后裔,他们在妥乐种植银杏Ginkgo biloba,聊寄思乡之情。
妥乐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它的千余株古银杏和传统村寨。
如今妥乐堪称是“世界活化石基地,中国古银杏之乡”。
村寨在古银杏林中若隐若现,妥乐人世世代代在银杏庞大的根基上生活、耕织,处处呈现出安静、详和的景象。
1.2 传统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1.2.1 寨民对古村寨保护意识不强在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由于一些寨民对古老村寨景观的保护意识较弱,造成了历史塑造的传统村寨无论是时间形态还是空间形态上都发生了改变,传统村寨的民居文化也随之受到影响,有的已经消逝了。
面对这种情况,当代人应该大力抢救这一古老的民居文化,不能让与村寨周围大环境格格不入的钢筋混凝土盒式建筑取而代之。
随着古民居建筑风貌被破坏与消逝,妥乐的古银杏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加上雷电摧残、病菌侵袭造成木质部腐烂蛀空、树冠失衡造成树体倾斜,多数古银杏根基外露,有些古银杏的根盘成了拾级而上的台阶、坐凳,甚至上面被堆放杂物,使村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实证研究进展胡国敏,李房英(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声景在恢复性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声景观概念提出以来,探讨城市开放空间声景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及相应的声景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声景和恢复性环境研究领域的重点。
文章简要概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的理论发展和表现形式,并从感知恢复、生心理反应、认知改善、视听交互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的实证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综述【中图分类号】X321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广大民众的精神压力,许多国家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与压力相关疾病的挑战。
尽管减压与许多因素相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日常环境对减压的重要性uw。
自1989年Kaplan教授提出“恢复性环境”概念以来,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恢复性效应在过去30多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实,自然环境比城市环境更能促进个体恢复以达成学界共识“勺。
鉴于高密度城市的环境资源特征和市民普遍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各类城市开放空间的恢复性效应,旨在通过调查其环境特征与压力恢复之间的关系,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民众身心健康水平。
但由于人类80%的感官体验依赖于视觉刺激,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单一视觉体验所证实,其与真实环境多感官体验的差异使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如今的城市开放空间中,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噪声之中,噪声污染正迅速被认为是一个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⑸。
为了反映宜人的城市声环境对一个可持续、健康的城市的重要性,加拿大作曲家Schafer在1960年末提出了“声景”的概念⑷。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声景定义为“特定场景下,个人或群体所感知、体验及(或)理解的声环境”[7]o随着声景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声音在恢复性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城市开放空间声景对人们健康的积极影响及相应的声景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声景和恢复性环境研究领域的重点。
生态公园生态公园是一个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门场所。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展示自然生态系统,并提供给公众一个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景的场所。
生态公园通常具有丰富的植被覆盖、优美的景观、多样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态教育设施。
生态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考虑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功能恢复和人为干扰的减少。
它们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植被、水域、建筑物和道路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天然生态系统的缩影。
这些生态公园通常包括湿地、森林、花园、草地和山地等不同生态区域。
在生态公园中,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式各样的植物被种植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植被覆盖。
这些植物除了能美化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公众提供新鲜的空气。
植物的多样性也为不同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和食物的地方,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公园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教育设施,旨在增加公众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设施通常包括信息板、导览路线、展览馆和教育中心等。
通过参观这些设施,公众可以了解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
生态公园的生态教育活动也经常包括一些互动体验,如观鸟、野生动物观察、植物种植等。
生态公园还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水泥和钢筋,生态公园的建设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公园中的湖泊和湿地可以承担存储雨水和调节洪水的功能,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生态公园还能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为居民提供放松和娱乐的场所。
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态公园也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机会。
公园中的一些设施如咖啡馆、餐厅、纪念品店等,可以为公园带来收入。
公园还可以举办一些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如自然摄影展、户外音乐会、康体活动等,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体验。
为了保护生态公园的生态环境,公众需要遵守公园的规定和保护措施。
例如,不随意破坏植物、不乱扔垃圾、不捕捉或骚扰动物等。
公园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保护工作,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景观水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毁事件在我国日益频繁发生。
水毁对城市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景观资源损失等问题。
如何有效修复景观水毁,恢复景观生态功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某市区为例,对该地区的水毁景观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水毁修复的可行性,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以期为城市景观水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目的1. 调查研究水毁景观的现状和影响;2. 分析水毁景观修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探讨水毁景观修复的可行性和困难;4. 提出相应的水毁景观修复方案。
三、调查研究方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 对水毁景观区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水毁情况和影响;3. 对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修复建议和意见;4. 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水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四、水毁景观现状及影响分析1. 水毁景观面积、种类及程度;2. 水毁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破坏;3. 水毁对景观资源的损失;4. 水毁对城市景观形象的影响。
五、水毁景观修复的可行性分析1. 水毁景观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 水毁景观修复的技术可行性;3. 水毁景观修复的经济可行性;4. 水毁景观修复的社会可行性。
六、水毁景观修复方案1. 生态修复方案:采用植被恢复、水体清理等生态修复手段;2. 结构修复方案:修复和重建水毁景观建筑、设施等;3. 功能修复方案:恢复水毁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4. 管理修复方案:建立健全的水毁景观修复管理体系。
七、结论与建议1. 我市水毁景观修复的可行性较高;2. 应采取综合、科学的水毁景观修复方案;3. 在水毁景观修复工作中,应注重生态、结构、功能和管理等多方面的修复。
八、参考文献1. XXX. (2010). 水毁景观修复技术研究. 园林环境工程, 20(3), 50-55.2. XXX. (2015). 城市景观水毁修复对策研究. 景观设计, 30(2), 80-85.3. XXX. (2018). 水毁景观修复案例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 40(4), 70-75.以上为本次研究的报告内容,希望能为城市景观水毁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宿州市三角洲
湿地公园为例
曹洪侠
【期刊名称】《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1
【摘要】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与应用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人们通常把城市湿地比作城市的“肾脏”,可见城市湿地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因此,恢复和重建城市湿地景观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城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文章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用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为湿地景观设计师利用城市湿地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1],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1-35)
【作者】曹洪侠
【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科农艺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TU986
【相关文献】
1.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探讨--以秦皇岛北戴河森林湿地公园为例
2.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景观设计研究——以绵阳小枧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3.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为例4.生态修复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野鸭湖湿地公园为例5.生态修复视角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