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1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通知(川办发[2007]54号)我省属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是由被动防护向主动防灾的转变,也是彻底消除广大分散农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
在前期试点和示范的基础上,省政府已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纳入“十大惠民行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落实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四川,切实解决广大分散农户安居隐患的重要举措。
根据“十大惠民行动”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实施搬迁安置农户2万户。
各级人民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到领导、组织、责任、措施四到位,把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组织实施纳入“惠民行动”的目标任务严格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考核评比。
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动员各方面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加快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明确责任,全力推动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要指定专门协调机构,明确实施主体及相关部门责任,制定完善的组织实施、质量监督、经费管理等规章制度。
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民政救济、扶贫开发等工作,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保障和改善创造条件,确保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实施方案1. 项目背景地质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进行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
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提出一套实施方案,以确保搬迁避让工作的高效推进和顺利完成。
2. 项目范围该项目涉及到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等级评定为高危的地区。
对于这些地区,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避让规划,确定需要搬迁的居民和建筑物数量。
3. 实施步骤3.1 地质灾害评估首先,对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面评估,确定灾害等级和规模。
通过科学的手段,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为后续的搬迁避让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3.2 居民调查然后,对将被搬迁的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在制定搬迁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并提供合理的搬迁方案。
3.3 搬迁计划制定根据地质灾害评估和居民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
确定搬迁的时间表、搬迁目标、搬迁路线等重要信息,确保搬迁工作有序进行。
3.4 搬迁实施按照制定的计划,组织搬迁工作。
在搬迁过程中,要确保居民的生活设施齐全,搬迁过程安全有序,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3.5 后续跟踪搬迁工作完成后,应对搬迁地区进行跟踪监测,确保没有新的地质灾害发生。
同时,要关注已搬迁居民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项目成果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可以取得以下成果:•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促进居民安全搬迁,减少人员伤亡风险;•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提供可靠的实施方案。
5. 结语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序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能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推动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取得成功。
希望这份基于您给出的标题写的原创文档符合您的要求。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表岩石和土壤松散等因素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
由于地质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避险搬迁安置方案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目的和意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不可预测且常常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采取避险搬迁措施可以将人们远离灾害源,减少对人们的威胁。
同时,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原则和方式1. 原则(1)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分布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标区域。
(2)逐步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采取分阶段、分批次的方式进行,保证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
(3)安全优先: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首要原则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搬迁过程中应注意人民的安全。
(4)公平公正: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被搬迁人员的合法权益。
2. 方式(1)搬迁至安全区域:将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居民搬迁至无地质灾害威胁的安全区域,例如迁往城市、县城等。
(2)搬迁至高处:对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考虑将居民搬迁至高处,减少对居民的威胁。
(3)搬迁至远离灾害源区:对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可以将居民搬迁至远离灾害源区的地方。
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的实施步骤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开展调查研究首先,需要开展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调查研究。
通过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频率等信息。
2. 制定规划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
方案应包括目标区域的确定、搬迁的方式和时间、搬迁人员的安置等内容。
3. 修订法律法规根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流程。
地质灾害危险点避让搬迁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避让搬迁实施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危险点评估:首先需要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评估,确定灾害范围、灾害潜在威胁
程度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2. 避让规划:根据危险点评估的结果,制定避让规划和行动方案。
包括确定避让区域,确定搬迁目标群体,确定搬迁的时间表和步骤。
3. 资金筹措:确定避让搬迁的预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包
括政府拨款、社会捐款、贷款等。
4. 搬迁安置:根据搬迁规划,选择合适的安置地点,并进行土地准备、基础设施建设
等工作。
同时,需要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工作,包括搬迁通知、搬迁物资准备和交通组
织等。
5. 后续管理:搬迁完成后,需要进行后续管理和跟进工作。
包括危险点的监测与预警、搬迁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等。
在实施避让搬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合作,确保实施
方案的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搬迁群体的权益保护和利益协调,尽可能减少
搬迁对群众生活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范文
1. 背景
近年来,地球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及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灾害的防范意识,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提出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
2. 实施方案
2.1 选址确定
在制定搬迁实施方案时,首先要进行详细的选址确定。
应该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选择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地区,同时要考虑新居民的生计保障等因素。
2.2 生计保障
在搬迁过程中,要确保新居民的生计保障。
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开展产业培训等方式,帮助新居民更好地融入新生活,保障他们的生计。
2.3 公共设施建设
在新的搬迁地点,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包括学校、医院、交通、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确保新居民能够方便的生活和工作。
2.4 生态环境保护
在搬迁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居民搬迁后,要统一规划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3. 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及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新搬迁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能够提升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范文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方案最新
一、背景介绍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地
质灾害引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容忽视。
为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二、实施方案内容
1. 潜在风险评估
在确定搬迁范围和具体对象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潜在地
质灾害的类型、频率、规模等因素,为正确的搬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搬迁规划设计
在搬迁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搬迁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搬迁后居民生活质量与原居地相当甚至更好。
3. 搬迁方案落实
搬迁方案的落实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居民密切合作。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支
持和经济援助,相关部门应协调搬迁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居民应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4. 后续监测与评估
搬迁完成后,应对搬迁地区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以确保搬迁后地质灾害风险
的减少,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居民和财产的
威胁,提升搬迁地区的整体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有效的避让搬迁方
案对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方案的落实,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
以下是 7 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
1. 大家要知道啊,地质灾害那可真是说来就来,就像那暴风雨一样突然!所以咱的搬迁方案第一步,就是赶紧通知所有人,一个都不能落下!就好比在战场上,我们要把每个战士都安全转移!例子:“老张啊,要是不赶紧互相通知到位,那不是眼睁睁看着危险来临吗?”
2. 接下来呀,得规划好撤离路线!这可不能马虎,得像绘制地图一样精确!要避开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选择最安全、最快捷的路。
例子:“你想想,要是路线规划不好,那不就像在迷宫里转悠,怎么能及时避开危险呢?”
3. 物资准备也很关键啊!水、食物、帐篷这些,一样都不能少,这可都是救命的东西!就跟咱出门旅游要带齐东西一样。
例子:“没有足够的物资,到时候饿了渴了咋办,难道要干等着吗?”
4. 搬迁的时候一定要互相帮助呀!我们是一个集体,不能让任何人掉队!这就像拔河一样,大家劲往一处使!例子:“小李,你帮帮王大妈拿点东西,大家互相照应着,我们一定能安全度过!”
5. 到达新的地方后,要迅速安顿好一切。
得让大家有个安稳的落脚点,像给自己安个新家一样。
例子:“这地方就是我们暂时的家啦,可得收拾得舒舒服服的呀!”
6. 心理疏导不能忘啊!有的人可能会害怕、紧张,我们要多安慰安慰他们,给他们打打气!这就像是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例子:“别怕,我们在一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是吗?”
7. 最后,要随时保持警惕!危险可能还没完全过去,不能松懈!要像站岗的士兵一样时刻准备着。
例子:“难道我们能放松警惕,让危险有可乘之机吗?绝不能!”
结论:只有我们把每一项都认真做好,大家才能真正远离地质灾害的威胁,平平安安的!。
2024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灾害。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地球资源,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们制定了2024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方案。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减少地质灾害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具体措施1. 选择合适地点首先,我们将通过科学评估,选择适合搬迁安置的地点。
这些地点应远离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并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便利条件。
政府将通过土地征用和补偿政策,确保选址过程的公平公正。
2. 编制规划方案在选定搬迁地点后,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方案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包括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方面的设施布局。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新社区。
3. 提供合理补偿为了保障居民的利益,政府将提供合理的补偿措施。
根据居民的房屋面积和建筑年限等因素,政府将提供适当的货币补偿和搬迁安置费用,确保居民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4.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居民生活便利的关键。
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新社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5. 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然而至的,提前预警和及时救援是关键。
政府将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和预警灾害。
同时,政府还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组织专业队伍和装备,以应对突发地质灾害。
6. 加强宣传教育除了以上具体措施外,政府还将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政府还将加强与学校、媒体等机构的合作,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推动地质灾害教育深入人心。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将达到以下效果:1. 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保护人民的安全;2. 提供良好的搬迁安置条件,确保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4. 提升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
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研究潘永佩摘要:搬迁避让,是对威胁严重而有治理困难的地质灾害,进行选址搬迁,有效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探索避让搬迁机制,总结工作方法、牢固树立地灾防治理念更加重要,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兴仁县搬迁避让实践调研提出了坚持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结合,构建搬迁补偿标准,让农民带着财产向城镇迁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生态文明;环境权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一般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等灾害,很大一部分是大自然的活动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减轻灾害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科学问题,应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减灾事业。
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搬迁避让,对威胁严重而有治理困难的地质灾害,进行选址搬迁,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发生后,或者某地方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地质工作人员的调查,确认此处不适合居住、生活、生产,对所有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比较效益低下,就另选新址重建家园更为安全、经济合理,则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建新村,进行户籍不变的或者改变的人口迁移,而搬迁避让的地点也必须经过地质人员的现场勘查论证,没有地质灾害隐患才可以搬入。
一般为搬迁避让选取的居住点称之为安置点。
搬迁避让是地质灾害治理的一种措施,地质灾害治理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保护地质环境的需要,对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之一。
搬迁避让就是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坚持科学发展观,政府拿出资金为地质灾害区搬迁,就是让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地质灾害防治区全体人民。
研究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有利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
一、兴仁县地质灾害区域背景及地质灾害分布1、区域地质背景兴仁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的斜坡地带,属高原峡谷区,山高坡陡,地形起伏较大,沟壑切割深,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灾害性天气多。
为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兴仁县位于黔西南州中部,国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62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2万。
兴仁县201个地质灾害点处民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而且他们是兴仁县典型的高山区,矿山地区,贫困地区。
2、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呈逐年上升趋势,点多面广,地质灾患害隐点主要分布于矿区,防治工作相当严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五地质大队2006年7月对兴仁县所作的《贵州省兴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兴仁县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134处,其中:滑坡95处(含潜在滑坡隐患点65处),崩塌21处(含14处崩塌隐患点),地面塌陷10处,地裂缝7处,泥石流1处,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现兴仁境内共分布有地质灾害点201处,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威胁3599户,23800人,潜在经济损失2.46亿元,全县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布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地裂缝为主。
从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真武山、新龙场、下山、潘家庄、百德及屯脚镇一带,其余乡镇零星分布。
从空间上看,由于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综合影响,其空间展布格局不均衡,具有局部呈密集式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成群出现,如潘家庄镇、真武山办事处、下山的采矿区滑坡、地裂缝灾害等;其次在地形切割较强烈的软硬相间岩组区发育,如屯脚、田湾、新马场、民建一带滑坡、崩塌灾害。
《黔西南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全州采矿活动引发、诱发或加剧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共350处,其中兴仁县71起,其中滑坡47起、崩塌12起、泥石流1起、地面塌陷8起、地裂缝5起。
兴仁县地质灾患害隐点主要分布于矿区。
现在作为兴仁县地质灾害一般治理区是:兴仁县田湾至百德矿区、鲁础营至雨樟矿区,总面积为148.05K㎡;作为兴仁县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区是:兴仁县下山至潘家庄矿区、新龙场至四联至城关至李关矿区、兴仁县大山至回龙矿区、巴岭至屯脚矿区总面积为478.97K㎡。
二、兴仁县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的主要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绩突出,搬迁避让工作不断推进。
实施少部分人口向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搬迁,绝大部分人口向城镇搬迁。
机制创新,举措得当。
实现了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对实践工作产生有效指导。
不因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
只有建立完善的灾害防治机制,才能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多年来一贯坚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完善我县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
成为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民首先列入扶贫、代赈移民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扶持,干部负责,个户自救”的方法,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
据统计,自2008年到2010年以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实施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717户、3227人,新建房屋2868间。
依托建设工程搬迁。
让搬出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地质灾害搬迁过程中,我县首要考虑群众搬出后的生产生活。
如新马场乡补朗地质灾害搬迁点,搬迁户利用马马岩电站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有的开着小商铺、有的开饭馆,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搬迁户感慨地说,“我们以前住的地方因地质灾害原因而穷困,政府对我们实施了移民搬迁后,既消除了我们的恐惧心理,生活又比过去过得好。
”就地就近搬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田湾乡普茶村江边组43户178名群众遭受地质灾害威胁,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43户群众实行整体搬迁。
现在的江边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农户住的是规划有序的楼房,走的是水泥路,每家每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群众家里用上了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
群众们说,“我们没有投资一分钱,党和政府帮我们把房子整好,还帮我们把水电路修通,非常感谢哟。
”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向城镇搬迁。
兴仁县政府对真武山街道办事处三村矿区地质灾害隐患的466户、2350人进行整体移民安置,建设规模约18.38公顷,预计投入1.8亿元在县城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该工程正在实施中。
兴仁县是全国200个产煤县之一,煤炭全县合法有证矿井达44对,设计产煤867万吨。
涉及7个乡镇(街道)22个村(居),4.85万户、23.27万余人。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引发矿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
创新管理机制,把煤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我县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的突破口来进行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及保障机制。
我县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的落实,切实把经费落到实处,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及保障机制。
一是防治经费预算安排到位。
县委县政府把全县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经费来源稳定。
二是防治支出保障到位。
地质灾害工作经费全部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不得被单位的其它业务支出挤占。
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是建立“矿灾基金”机制。
引导合法煤矿业主组建煤炭协会,由煤炭协会收取“矿灾基金”(协会委托县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局以每吨5元的标准收取),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政府监督”的原则管理使用,解决了矿群矛盾调处中无责任主体的灾害赔偿资金来源问题。
四是建立健全合理补偿机制。
因矿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赔偿金额在50万元以内的,由煤矿企业承担,50万元以上的,超出部分由矿灾基金和煤炭企业各出资50%赔偿,既保护了矿区群众利益,又维护了企业的利益。
同时,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年地质灾害情况,结合当年财力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并采取必要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汛抗旱、扶贫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2、建立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区产业发展扶持机制。
加大农民的特种种植、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解决搬迁人民的长远发展问题。
3、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本着积极友好和坦诚务实的态度,坚持平等公正、双赢互利的原则,对地质灾害进行鉴定,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主体,补偿兑现资金。
突出抓好地质灾害区矿群矛盾调处,责任主体明确,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4、建立地灾搬迁与小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机制。
在城镇集中统一规划农民搬迁住宅区,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科学合理的安置好搬迁农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搬迁。
同时对搬迁农民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安置就业,支持自主创业。
使搬迁农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在国家和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这一“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兴仁人民期盼已久的“和谐美好家园”梦想即将实现。
三、实施搬迁避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存在资金、队伍建设等问题。
1、资金不足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在不断的增长,但是还显得不够发展之用,筹措并有效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有限,远不能满足全县地灾防治工作需要。
所辖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都来源于县财政。
一些应提前搬迁治理的地质灾害点,由于经费不足而未能及时治理或搬迁避让,隐患严重。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队伍的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业务性强,仅仅依靠基层乡镇力量实难完成,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搬迁避让工程专业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