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起公众关注和担忧。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中国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一、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管要求,规范了食品企业的行为,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责任主体明确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中,责任主体明确。
政府、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三个主要责任主体。
政府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监督检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合法合规行为;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的食品产品。
三、监管手段多样化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采用了多样化的监管手段。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定期抽检食品产品,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罚。
另一方面,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安全快速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
四、信息公开透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注重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公开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的许可证信息、食品抽检结果等。
这种信息公开透明的做法,增加了监管的公信力,也方便了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情况。
五、加强国际合作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还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与其他国家开展食品安全合作交流,共同应对跨国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全球食品安全。
六、技术手段应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应用了现代化科技手段。
政府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全程的追溯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分析;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品产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食品监管的现状出发,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食品监管的现状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事后监管模式,即在食品上市流通后,通过消费者的检测举报、抽检等手段进行监管。
然而,这种监管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监管手段单一、目前主要依靠抽检来发现食品质量问题,监管手段相对被动且滞后。
其次,监管责任不明确。
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监管责任划分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再次,违法成本较低。
由于监管不到位,许多不合格食品得以流入市场,违法成本低廉,不法企业得到的利益远大于受到的处罚。
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创新。
创新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预防为主的监管模式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通过完善食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加强对食品企业的随机检查,提升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意识,使其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责任。
同时,要加大对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
2.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全程追溯体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建立食品全程追溯体系,可以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实现从源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这样一来,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从而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追踪和处理。
3.加强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合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
监管部门要加强与食品生产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将监管责任明确下放给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同时,要建立起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违法企业的制裁,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4.加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至关重要。
研究》2023-10-29contents •引言•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引言•请输入您的内容02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03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加强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追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现状0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了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
0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提高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01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差异,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不足02一些地区和行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有限,无法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状况。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03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执法不严格、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一些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
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标准制定不科学、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原因分析制度设计不完善一些地区和部门的监管资源不足,如人员、经费等,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监管资源不足一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认识,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够重视,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社会认知度不高03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美国采用联邦和州两级监管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实施有效的食品检测和召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欧盟采用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通过制定全面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以及实施严格的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日本采用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通过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有效的食品检测,以及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强化食品检测和追溯加强食品检测和追溯能力建设,建立全面的食品追溯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全过程可追溯。
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制度。
一、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1.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体系、监管内容等。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监管措施、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为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监管体系:我国建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主管,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负责,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3.食品安全标准:我国建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是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基本要求,确保食品不含有有害物质,符合营养要求,无毒、无害、安全可靠。
食品安全标准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食品安全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4.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我国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食品进行定期检验检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制度的作用1.预防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督促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品安全风险。
监管部门要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加强对食品原料、添加剂、包装材料等的监管,确保食品生产过程安全。
2.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制度有助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亟待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现存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食品行业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现存问题的分析1.监管力量不足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监管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有效覆盖所有食品企业,导致监管力度不够。
2.监管手段滞后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应对新型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漏洞进行违规行为,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风险。
3.监管信息不透明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公开度较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难以获得足够的信任。
监管部门应主动公开监管信息,增加透明度。
三、创新解决方案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由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发布,并明确对违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
标准的统一和落实将有效提高食品企业的遵守度。
2.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增加监管人员的数量和培训力度,提高监督检查频率和广度。
通过加大力度,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追溯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全流程,确保消费者可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
这不仅有利于及时找出问题来源,也对于食品企业增强了责任感。
4.加强科技应用借助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控和预警。
利用科技的优势,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5.提高信息公开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监管结果和处罚情况,让消费者了解食品质量和安全情况,提高他们对食品质量监管的信任度。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无到有,从分段监管到最终形成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由一个部门统一监管的体制总共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依据我国食品安全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征、监管机构和模式的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为主的阶段(1949—1982年)该阶段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刚刚建立,经济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食品的生产供给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矛盾,温饱问题都不能得以解决。
所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一直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该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是食品的数量安全上,即怎样保障人们吃饱的问题。
同时,当时我国经济形式主要是以计划为主,国有企业在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食品一般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政府主要是管理由食品卫生引发的问题。
政府注重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能够对大量发生的食品卫生和食品中毒事件作出及时处理。
因此,当时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防疫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形成。
1950年国家在卫生部内部设立了药品食品检验所,作为专门的食品检验机构,专职管理食品卫生问题,并且开始对食品进行化验和制定食品标准。
1956年后,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逐步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格局,卫生部按照职权划分开始联合相关部门管理涉及多部门分管的食品问题。
随着1956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各个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为主,卫生行政部门为辅的监管局面。
1965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等部委颁布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
根据该《试行条例》的规定,食品卫生管理只是生产行为或经营行为的一个环节。
在具体管理职责分配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是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卫生行政部门处于协助地位,承担技术指导和监督的辅助性工作。
自此,由食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模式正式确立。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浅析我国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
本文将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沿革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主要集中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管理,监管体系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为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国家还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各级各类监管机构,组建了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加大了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监管力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
二、现状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机构、专家委员会、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监管体系。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许多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监管机构方面,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及各级地方监管机构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区县多级监管体系。
在专家委员会方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食品安全的评估和咨询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建议。
在社会监督方面,公众通过媒体、网络、投诉举报等渠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为监管的重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范围不够广,有的地方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食品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过去长期存在的“分属多头、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中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人们的心。
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国家重要的政策之一,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中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思路、机构构建、监督模式等方面,探讨中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差异与互补,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一、立法思路方面中外立法思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法的制定思路上。
中国主要以“一刀切”和粗放型的管理理念为主,即一项食品安全法种类繁多,无标准统一,往往过于注重行政手段,缺乏科学化的风险评估;而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更注重科学依据和标准的制定,积极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思路和方法。
我国立法思路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法律理念,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将食品安全立法真正科学化,体现有规则可循的特点。
二、机构构建方面中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构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设置上。
以我国为例,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范围内食品药品监管的工作,但在实践中,食品安全监管分散于多个部门之中,监管职责不够集中,缺乏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
相比之下,欧盟食品安全机构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职责明确,工作重点突出,监管效果更为显著。
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整合和联动,建立高效和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果。
三、监督模式方面中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督模式存在差异。
中国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注重市场、企业和公众的共同监管。
我国应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公众、企业和媒体等各方的监督作用,形成多元化的监管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法律实施方面中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实施也有差距。
中国目前尚缺乏严格、科学的食品安全检验和监测制度,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监管不够精细。
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实施更加严格和科学,对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管理覆盖面更广,并建立了完善的惩罚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摘要]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规范食品行业秩序、构建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受农村食品市场特殊性影响,《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实施成效并不理想。
本文概述了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深入分析了《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在农村地区有效贯彻《食品安全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食品安全体系。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农村食品安全;法律监管《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全方位构筑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屏障,标志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框架的确立,其理顺了监管机制、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社会和法律责任、统一了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召回等制度,有力规制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为推动食品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运营不规范、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1.食品生产条件差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多以家庭式小作坊形式存在,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低,生产、卫生和仓储条件差,无证经营现象突出,“脏、乱、差”现象明显,“三无产品”大行其道,很少有企业能达到《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食品质量毫无保障。
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质量难以保障,但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价格低廉,很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发展市场。
2.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文化水平偏低、信息传播不畅、食品安全及法制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农村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
食品生产者受利益驱使,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一切办法规避法律规定,根本不注重食品的安全性。
广大消费者由于缺乏食品质量鉴别能力,并受经济条件影响,选购食品时采取价格先行原则,价低质次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摘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从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本文即试图从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入手,通过剖析其现状、发现其问题,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略尽绵薄之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备,预警能力不强,职责不清,监管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由此,要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首先要遵循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开原则。
具体来说,应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标准法规体系、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预警通报系统、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增进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确保食品安全、保障百姓生命健康。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基本原则ABSTRACTCurrently the food safety situation in China is very grim; the serious food safety aeeidents happened and have affeeted the Public health,soeial stability and eeonomic development heavily.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China,its Problems and eauses,and leaming from the advanecd foreign experienees,the essay puts forwards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eehanism.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u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ontributing to China's food security slightly.China's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is incomplete, the warning is not strong, is unclear,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re inadequate and so on. As a result, to improve our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we must first follow the rule of law,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and openness. Specifically, you should build a complete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improve information on food safety warning notific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strengthen social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food safety, ensure food safety,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Keywords:food safcty ;supervisions ystem; basie principl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5)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概述 (6)(一)相关概念界定 (6)1、食品安全 (6)2、食品安全监管 (6)3、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6)(二)市场失灵:食品安全监管的正当理由 (7)1、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不充分 (7)2、食品安全领域的外部性 (7)3、食品安全领域的社会不公正 (8)(三)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机制及优点和不足 (8)1、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优点和不足 (8)2、食品安全行业自律的优点和不足 (9)3、食品安全企业自我监管的优点和不足 (9)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0)(一)法律体系不完备 (10)(二)职责不清,多重监管效率低下 (11)(三)信息预警能力不足 (12)三.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 (12)(一)我国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制的完善 (12)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 (13)2、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制度 (14)(二)我国食品安全行业自律机制的改革 (15)1、大力推行食品行业诚信自律和信用机制建设 (15)2、建立相关行业食品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16)3、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 (16)(三)我国食品企业自我监管机制的改进 (16)1、完善市场机制,加快诚信道德体系建设 (17)2、激励并扶持企业采用先进的自我监管工具 (17)3、企业内部知情人举报制度 (17)4、加大对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18)四. 结语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20)引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龙源期刊网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研究
作者:陆晓雨周慧丽
来源:《年轻人·下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关系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民众的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模式已经取得的进步,对该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现存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監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 ;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1-00-0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取得的进步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我国的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由3个部门构成,即分管源头的农业部门、分管食品生产流通和终端问题的食品监管部门、负责卫生标准和风险评估的卫生部门。
之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是按照不同阶段、不同品种进行监管,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出现由于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产生的各种问题。
而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发展为一个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其它部门相互配合工作的模式,这本身是一种进步,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鉴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该领域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有30多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
已经建立了初步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务院等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部门规章达到了300多部,另外还有涉及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详细规章制度。
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民事纠纷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的民事法律提供法律依据。
而刑事法律中,对食品安全犯罪有明文规定,这些规定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要严格遵守,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即刻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对于监管不力,《刑法修正案(八)》中又专门增加了食品监管渎职罪,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监督和惩治力度。
立法突破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在逐步完善。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一直处于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状态,因此,我国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监管机构中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