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矿物质及矿物元素饲料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56
饲料检测标准
饲料是畜禽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
畜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为了保障饲料的质量安全,各国都制
定了相应的饲料检测标准,以确保饲料中不含有有害物质,保障畜
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首先,饲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对饲料中营养成分、重金属、农
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
营养成分是饲料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包括
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灰分等,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直接关系到
饲料的营养价值。
因此,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检测是饲料检测标准中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是饲料中常见的污染物质,其对畜禽
的健康和生产效益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各国的饲料检测标准
中都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检测要求,以
保障饲料的安全性。
除了上述内容外,饲料检测标准还包括对饲料中添加剂的检测。
饲料中的添加剂包括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等,这些添加剂的使用
和含量都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以保障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实际的饲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饲料检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才能保障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因此,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养殖户都应该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控和检测,确保饲料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总的来说,饲料检测标准是保障饲料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对饲料中营养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和限制要求。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标准,才能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保障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重视饲料检测标准,共同努力,为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饲料卫生标准干物质含量一、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饲料中水分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饲料易发霉变质,水分含量过低则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因此,水分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粗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粗蛋白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动物的生长性能。
因此,粗蛋白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粗纤维含量粗纤维含量是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粗纤维含量过低则会导致动物便秘等问题。
因此,粗纤维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矿物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是饲料中矿物质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矿物质含量包括钙、磷、钾、钠等,对于动物的骨骼、肌肉、神经等方面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矿物质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维生素含量维生素含量是饲料中维生素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维生素对于动物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视觉等方面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维生素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六、添加剂含量添加剂含量是饲料中添加剂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防霉剂、抗菌剂、镇静剂等,对于改善饲料品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添加剂的含量和使用种类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控制,以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
七、污染物含量污染物含量是饲料中各种有害物质含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对于动物的健康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潜在威胁。
因此,污染物含量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中营养物质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原理2014-02-27 07:08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访问量:36 [ 字号:大中小 ] 饲料中干物质测定——烘干法原理:将干样品或半干样品放入105±2℃烘箱,在一个大气压下烘干,直至恒重,即可得到饲料中干物质含量。
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原理: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
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并为过量的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
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蛋白质含量。
含氮量*6.25=蛋白含量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抽提法原理:脂肪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根据这一特性,选用低沸点的乙醚(沸点35℃)或石油醚(沸点30~60℃)作溶剂,使样品在乙醚中反复浸提,脂肪溶于乙醚并收集于盛醚瓶中,根据饲料样品的质量在抽提前后的变化,求出醚浸出物的含量,即粗脂肪的含量。
由于有机溶剂从样品中抽提出的不单纯为脂肪,还含有其他脂溶性成分,因此本实验测定的结果应为粗脂肪的含量。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原理:植物性饲料经中性洗涤剂煮沸处理,不溶解的残渣为中性洗涤纤维,主要为细胞壁成分,其中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硅酸盐。
植物性饲料经酸性洗涤剂处理,剩余的残渣为酸性洗涤纤维,其中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硅酸盐。
酸性洗涤纤维经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为木质素和硅酸盐,从酸性洗涤纤维值中减去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为饲料的纤维素含量。
将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灰化,在灰化过程中逸出的部分为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
饲料检测标准
饲料是动物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动
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各国都制定
了相应的饲料检测标准,以保障饲料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首先,饲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对饲料成分的检测和对饲料中有
害物质的检测两个方面。
对饲料成分的检测主要包括对饲料中各种
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等成分的含量进
行检测,以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符合动物的生长需求。
对饲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则主要包括对饲料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药物残留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以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和
无害性。
其次,饲料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饲料的质量安全至
关重要。
各国在制定饲料检测标准时,通常会参考国际上通用的饲
料检测标准,并结合本国饲料生产和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各国还会通过建立饲料检测机构和实施饲料检测认证制度,对饲料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饲料的质量
安全。
饲料检测标准的实施对于饲料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饲料生产企业来说,严格按照饲料检测标准生产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对于饲料使用单位来说,使用符合饲料检测标准的饲料,可以保障动物的生长健康,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总之,饲料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饲料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加强饲料检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的饲料检测机构和认证制度,加强对饲料生产和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共同维护饲料的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饲料、粪便常规指标检测1.水分原理:样品在103度烘箱内,在大气压下烘干,直至恒重。
遗失的质量为水分。
在该温度下干燥,不仅饲料中的吸附水被蒸发,同时一部分胶体水分也被蒸发,另外还有少量其他易挥发物质挥发。
步骤:1.洁净的称样皿(103±2)度烘箱中烘30min, 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后称重,准确至0.001g.(重复操作,直至2次质量之差小于0.0005g为恒重)。
2.分析天平称取5g左右式样到称样皿中(每个样品2个平行,还要2个对照)盖子无需盖严,留缝在103度烘箱中烘4h,取出盖好盖子,冷却30分钟称重。
标准:GBT 6435-2006 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2.粗灰分原理:试样在550度灼烧后,所得残渣,用质量分数表示。
残渣中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矿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中的沙石,土等,故称粗灰分。
步骤:1.将坩埚于马弗炉中灼烧(550℃,30min),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准确至0.001g。
2.称取5克试样放入坩埚(每个样品2个平行,还要2个对照),在电炉上低温炭化至无烟为止。
3.炭化后,将坩埚移入马弗炉中,与550℃下灼烧3h。
4.观察是否有炭粒,如无炭粒,继续于马弗炉中灼烧1h,如果有炭粒或怀疑有炭粒,将坩埚冷却,用蒸馏水润湿,在103℃的干燥箱中仔细蒸发至干,再将坩埚至于马弗炉中灼烧1h,至于干燥器中冷却称重,准确至0.001g。
注意事项:1.样品自然放在坩埚中,勿压,避免样品氧化不足。
2.样品开始炭化时,应有坩埚盖,防止损失,并打开部分坩埚盖,便于气流流通。
3.炭化时,温度应逐渐上升,防止火力过大而使部分样品颗粒被逸出的气体带走。
4.灼烧温度不宜超过600度,否则会引起磷硫等盐的挥发。
标准:GBT6438-2007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3.粗脂肪原理:油重法:用乙醚等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饲料样品,使其中脂肪溶于乙醚,并收集于盛醚瓶中,然后将所有的浸提溶剂加以蒸发回收,直接称量盛醚瓶中的脂肪重,即可计算出饲料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关于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检测误差的相关说明饲料样品检测过程中,经常出现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检测结果偏差的问题,现将出现问题的因素列举如下:1、到货原料每批主含量不是一个固定值,不同厂家对其控制不一样,例如V A,检测对应批次含量45万/g~55万/g就算合格。
如果原料本身波动大,与标示值相比较,就会认为误差较大。
2、预混料产品经过长途颠簸运输,混合均匀度发生变化,取样品时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取样,所取样品要具有代表性。
所取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检测结果自然超出允许误差,甚至出现异常数据。
3、所用检测方法必须符合待测物适用范围,检测方法不适合会导致检测数据异常。
4、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预混料检测时,需要对应增加或降低其称样量。
称样量偏小导致待测物含量偏低,增大了检测误差,如果过小导致其超过允许误差。
称样量过大需要大量稀释才能达到正常检测浓度(一般是标准品的浓度是10 mg/L以下),增大了检测误差,如果称样量过大,萃取溶剂量又相应较少,就会导致溶解不完全,其结果必然超出允许误差。
5、样品前处理:维生素前处理环节较多,其精确度相应降低。
针对不同的饲料,在检测有些矿物质元素时需要添加对应掩蔽剂,才能上机,而检测方法并没有写明。
6、生产标准品厂家需要有企业资质,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标准品的称量和稀释必须按相应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导致待测物检测含量误差较大或者出异常数据。
7、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是保证出检测结果重要因素。
所用玻璃仪器必须经过验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方可使用。
反之,就会导致偏差增大。
8、预混料中矿物质饲料含有部分氧化剂,对维生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环境的变化,对维生素的影响更大。
9、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检测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战经验,检测经验丰富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反之,则低。
饲料原料验收标准饲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在饲料原料的验收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检验,以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下面将介绍饲料原料验收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首先,对于饲料原料的外观,我们需要检查其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
饲料原料应该呈现出均匀一致的颜色,没有异物混杂,形状完整,无明显变形,气味正常,没有发霉、变质等异常情况。
同时,还需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密封是否严实,以防止外界污染和湿气侵入。
其次,对于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我们需要进行化验和分析。
饲料原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纤维、灰分等。
我们需要根据饲料原料的种类和用途,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预期的标准。
同时,还需要检测饲料原料中的抗生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保证饲料原料的安全性。
另外,还需要对饲料原料进行微生物检测。
饲料原料中的微生物污染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对饲料原料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此外,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饲料的质量和保存期,因此需要对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进行检测,确保其在合理的范围内。
最后,对于饲料原料的贮存条件和运输过程也需要进行检查。
饲料原料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干燥、通风、避光等条件,以防止发霉、变质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检查运输车辆和运输容器的清洁卫生情况,以确保饲料原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总之,饲料原料的验收标准是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才能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可靠。
希望各位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能够重视饲料原料的验收工作,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饲料,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饲料检测标准
饲料是畜禽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畜禽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以及产品质量。
因此,饲料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饲料检测标准,以确保饲料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使用、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首先,饲料检测标准涉及到饲料的营养成分检测。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因此,饲料的营养成分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以保证畜禽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健康成长。
其次,饲料检测标准还包括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检测。
饲料中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等,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添加剂的使用量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通过对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进行检测,可以确保畜禽饲料不含有违禁添加剂,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外,饲料检测标准还涉及到饲料中重金属残留的检测。
饲料中的重金属残留可能会对畜禽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必须对饲料中的重金属残留进行严格检测。
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这些重金属的残留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保证饲料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饲料检测标准对于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饲料中营养成分、添加剂使用、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的严格检测,可以有效地保障畜禽的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安全。
因此,各个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都应严格遵守相关的饲料检测标准,确保生产的饲料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为畜禽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实际上,100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沿用的是由德国科学家Henn berg和Stohman所创立的Weende饲料分析体系。
该分析体系是把饲料分成6种组分来分析测定:①水分(干物质);②粗灰分(矿物质粗蛋白(N x 6. 25); ④粗脂肪(乙醚浸出物)⑤粗纤维;⑧无氮浸出物(NFE,计算值)。
这种饲料分析体系显然是饲料的概略分析(Feed Proximate Analysis),但也是最基本的饲料成分分析。
按照GB10648-1999 饲料标签的规定:蛋白质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复合顶混料等饲料都要把水分、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做为保证值项目进行标注。
表3-1饲料常规分析组分饲料组成成分的分析对饲料组成成分的分析是研究营养物质的利用,评价饲料营养价值最基础的工作。
饲料中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概略养分分析法把饲料组成成分分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CP)、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CF)和无氮浸出物(NEF )。
(一)水分|饲料中的水分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水和结合水。
饲料分析中经常测定总水分,采用干燥失重的方法。
对于不同饲料,干燥的方法应考虑其理化性质而有所区别。
尽管饲料中的水分营养价值不大,但是测定饲料中的水分可得出饲料干物质的含量,这与饲料的能量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水分的测定意义重大。
本方法依据GB6435 —86饲料中水分的测定,它适用于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水分含量的测定,但不适用于做饲料的奶制品、动植物油中的水分测定。
1•方法原理试样在(105 ± 2)C烘箱内和常压条件下烘干至恒重的质量为水分。
2•仪器设备(1)植物样品粉碎机或研钵;(2)试验筛:孔径0.42mm (40 目)⑶分析天平:分度值0. 0001g ;⑷称量皿:玻璃或铝质,直径40mm、高25mm(5)电热式恒温烘箱:控制土 2 C;(6) 干燥器:变色硅胶干燥剂3 •样品的制备(1) 选取有代表性的原始样品不少于1000g。
饲料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以下所说方法无特殊说明的,均为仲裁法。
(一)饲料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GB/T6435-2006/ISO6496:1999)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动物饲料,但乃制品、动物和植物油脂、矿物质、谷物除外。
2.原理根据样品性质的不同,在特定条件下对试样进行干燥所损失的质量在试样中所占的比例。
3.注意事项3.1对于高水分含量(水分含量高于17%)需进行预干燥,可采用空气风干法或参照饲料水分的测定方法(GB6435-1986)4.3中的处理方法。
高脂肪含量(脂肪高于120/kg)的样品测定前要进行脱脂处理。
对于高水分高脂肪含量样品,要先进行预干燥,再进行脱脂处理。
3.2在干燥过程中因化学反应[如美拉德(Mailard)反应]而造成不可接收的质量变化(一般饲料样品经第二次干燥后质量变化大于试样质量的0.2%,以油脂为主要成分的饲料经第二次干燥后质量变化大于试样质量的0.1%)时,需使用80℃的真空干燥箱按照GB/T6435-2006/ISO6496:1999中8.4进行处理。
(二)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GB/T6432-1994)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单一饲料。
2.原理凯氏法测定试样中的含氮量,即在催化剂作用下,用硫酸破坏有机物,使含氮物转化成硫酸铵。
加入强碱进行蒸馏使氨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用酸滴定,测出氮含量,将结果乘以换算系数6.25,计算出粗蛋白含量。
3.注意事项3.1混合催化剂在使用前要进行充分的磨碎混匀。
3.2根据蛋白含量称取试样,一般为0.5~1.0g,对于高蛋白含量试样如鱼粉、血粉等,称样量可适当降低到0.3g。
3.3试样消铸要保证完全,可适当延长消煮时间,消煮完全后,试样消煮液呈透明的蓝绿色。
3.4在蒸馏过程中,要注意密封,防止氨气泄露。
蒸馏时要保证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将消煮液中过量的硫酸全部中和,以保证消煮液中NH能够全部逸出。
饲料中钙的测定国标饲料中钙的测定国标是指对于饲料中钙含量的测定方法与要求。
钙是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矿物质元素,对于动物的骨骼形成、神经传导和心肌收缩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测定饲料中钙的含量对于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标准,测定饲料中钙的含量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第一种是电位滴定法,也称为酸-碱滴定法。
该方法通过将酸性溶液滴入含钙的饲料样品中,当酸性溶液与含钙饲料中的钙发生反应时,溶液的pH值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pH值的变化,可以确定饲料中钙的含量。
第二种是碘量法,也称为碘酸盐滴定法。
该方法利用含碘酸盐的溶液与饲料样品中的钙发生络合反应,通过测量溶液的色度变化来确定饲料中钙的含量。
第三种是EDTA滴定法,也称为螯合滴定法。
该方法利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与饲料样品中的钙离子发生络合反应,通过滴定EDTA溶液的体积来确定饲料中钙的含量。
这些测定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测定饲料中钙的含量前,都需要对饲料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粉碎、筛网、溶解等,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和无杂质,溶液的稳定性和浓度的准确性,以及仪器设备的校准和调试等。
同时,还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饲料中钙的测定国标的出台,为饲料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一种统一的、科学的测定方法和参考依据。
遵循国家标准进行钙的测定,可以保证饲料中钙的含量与质量符合国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测定饲料中钙的含量还能为动物的营养需求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饲养方案,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之,饲料中钙的测定国标是饲料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科学、准确地测定饲料中钙的含量对于动物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饲料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GB 14924.1-2001(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总原则、饲料原料质量要求、检验规则、包装、标签、贮存及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和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免、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5918-1997 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T 10647-1989 饲料工业通用术语GB/T 10648-1999 饲料标签GB 13078-2001 饲料卫生标准GB/T 14699.1-1993 饲料采样方法GB 14924.2-200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4924.3-2001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配合饲料GB 14924.4-2001 实验动物兔配合饲料GB 14924.5-2001 实验动物豚鼠配合饲料GB 14924.6-2001 实验动物地鼠配合饲料GB/T 14924.9-200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GB/T 14924.12-200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GB/T 17890-1999 饲料用玉米NY/T 117-1989 饲料用小麦NY/T 122-1989 饲料用米糠NY/T 135-1989 饲料用大豆NY/T 136-1989 饲料用豌豆NY/T 140-1989 饲料用苜蓿草粉SC/T 3501-1996 鱼粉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生长、繁殖饲料growth and reproduction diets适用于生长、妊娠和哺乳期动物的饲料。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讲义:一、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1.1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第二版.张丽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2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杨胜.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3。
2.参考书2.1《实用饲料分析手册》.宁开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2.2《饲料添加剂分析》.[美]National Feed Ingredients Association.李伟格,李美同,苏晓鸥等译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2.3《饲料原料简易检测与掺假识别》.姜懋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4《保健食品化学及其检测技术》.何照范,张迪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2.5《食品成分分析手册》.宁正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2.6《饲料质量分析检验》.夏玉宇,朱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专题一:饲料的质量管理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目的要求1.1 了解饲料分析的目的、作用和任务;1.2 掌握饲料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1.3 了解饲料分析的发展及饲料质量管理的内容一、绪论(一)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概述是指运用实验手段,分析、测定饲料原料及产品的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的结果与规定的质量标准相比较,以判断饲料的营养价值或对产品质量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1、目的:评定饲料营养价值和营养质量2、作用: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生产、质量管理以及按照饲养标准进行饲料配合提供依据;23、任务:以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为指导,利用分析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测定饲料中营养素、有毒有害成分的含量(二)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技术发展史1. 简史:18世纪,初步有了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体系,如:1725年,在波西米亚(捷克一地区)用藁杆饲料单位为标准,来比较藁杆和干草的营养价值(Tyler,1975),贝根(Bergen,1781)比较了猪和牛的几种饲料(土豆、大麦、野豌豆、玉米、萝卜、胡萝卜、黑麦和干草)的营养价值等;Captain Middleton也曾用干草来比较牛的饲料价值(1吨优良干草相当于8吨萝卜根或8.5吨含萝卜缨子的萝卜,或6吨苏格兰苞菜,或3吨胡萝卜,或1英担(50.8Kg)亚麻籽饼;19世纪初,德国莫格林农业研究所所长Albrecht Dariel Thaer在化学家H.Einhof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干草当量体系即“干草价”, 1861年,Wolff等改良了“干草价”,编了一个饲料营养价值表;F.Magendie进一步的研究深入到饲料中的有机物质,将饲料分为含氮物和非含氮物,W.Prout 在1843年将饲料分为含白蛋白、含油、含糖几部分;1864年,Henneberg和Stohmann在德国的Weende试验站改进并建立了饲料概略成分分析体系,沿用至今1884年9月,“公职农业化学家协会”成立;20世纪后,饲料的纯养分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