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4、《做一块卵石》预习展示教案_青岛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4、做一块卵石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观察卵石的外型和所在地的环境中提出有关卵石形成的科学问题。
2.学会对卵石形成的科学奥秘做出假设,并能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和卵石的形成过程。
2.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3.学会运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提出问题,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能感悟到任何科学都必须经历科学实践验证才能通过的道理。
3.在探究合作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与同学分享。
4.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二、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提出问题,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卵石的形成。
难点: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的认识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卵石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凉水。
2.分组实验材料——粗砂纸、锤子、带盖小瓶、水、棱角明显的碎砖块、镊子、抹布。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对比激趣,导入课题师:(出示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一块石头。
师:(出示一块卵石)与这块石头相比,除了颜色的不同,从外形上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方形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描述?生:一个表面光滑,一个有棱角。
师:我们把表面光滑圆溜的石头叫做卵石。
(板书:卵石)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卵石,现在把它拿出来,和大家一同欣赏一下,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小组内欣赏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这些美丽的卵石都是从哪里搜集到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交流。
生:都是椭圆形的,表面光滑。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一些卵石的图片,想请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师:看完这么多美丽的卵石,关于卵石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研究的问题?生: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生:卵石为什么是圆的?生: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欣赏交流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4《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知道风化、磨圆等地质作用。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过程:课前在学生的小组桌子上摆放各种各样的卵石,以便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有观察兴趣的对象,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需要。
卵石是学生喜欢玩的东西,甚至特别喜爱,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自觉地进入问题的研究。
师:老师发给大家的袋子中装的什么东西?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卵石。
师:它有什么特点?生:形状是椭圆形的,表面很光滑。
生:像一些动物生的蛋。
生:正因为它们象一些动物生的蛋,所以把它们叫做卵石。
师:关于卵石,你还知道它的哪些事情?生:有大的,也有小的。
生:河边上有,海边上也有,山上也有。
(副板书:河边海边山上)师:你还想知道卵石的哪些事情?生:卵石的形成?生:卵石的构造?生:卵石最初来自哪里?生:卵石为什么表面这么光滑?生:卵石怎么变成卵圆形的?(以上学生的回答均板书在黑板的副板书位置)师:仔细观察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看看如果解决了哪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得到了解决?生:卵石的形成。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卵石的形成。
板书课题:卵石的形成评析: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
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卵石可能是怎么形成的?生:火山爆发。
生:河流冲刷。
生:地震。
生:山洪爆发。
评析:在考察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现在我们就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先到河边去考察考察。
评析: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到野外进行考察,利用录像来代替不失为一种良策。
考察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联想。
师:看了这段录像之后,对于卵石的形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想法?评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也就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做一块卵石【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一、体验科学探讨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二、喜欢斗胆想象;愿意利用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取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和风化的模拟实验。
【教具、学具】1.学生用: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学生搜集的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散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精美的卵石作品:“大家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师:同窗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卵石。
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鼓励学生斗胆猜想)板书: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讨1.卵石是如何形成的?(1)谈话:同窗们看卵石周围环境的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展开想象斗胆猜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
(2)播放课件,师生互动总结。
石块从高山上滚落下来。
沿河道从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岩石愈来愈小,棱角愈来愈不明显,表面愈来愈滑腻。
卵石是在水是搬运进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3)小组实验:自己做一块卵石。
一、水对卵石形成的影响实验。
师:同窗们对卵石有了必然的熟悉,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
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何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知咱们什么?生:咱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咱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使劲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洗作用下,而且彼此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的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喜欢大胆猜想;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逻辑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在进行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敲碎砖块使学生明白制作卵石的过程中大的砖块需要破碎。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受砖块的破碎,为学生逻辑推理出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的第一步做一理论支撑。
一、欣赏卵石,导入新课。
1.欣赏精美的卵石图片,感受卵石的美丽。
师:美丽的郊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上个星期六我在郊游时拍了一些优美的图片,想分享给大家,可以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卵石图片,学生欣赏,说说有什么发现。
2.你们想看一看真实的卵石吗?出示实物卵石,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卵石的共同特征。
学生交流汇报卵石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欣赏卵石的美丽,使学生了解卵石的共同特征,为学生制作卵石提供依据。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师:同学们看着这些表面光滑、五颜六色的卵石你们都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汇报,全班梳理问题。
师:感谢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梳理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根据我们对卵石的初步探究,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三、设计方案,制作卵石。
1.制作方案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块卵石?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
我为大家准备了砖块(展示大砖块)。
请你们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卵石的制作方法,并将制作方法填写在记录单上。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精品教案教学目标:一、体验科学探讨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二、喜欢斗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取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材料:卵石(装在盒子里五、6块),分组材料(六组):小锤1把;铁夹子1;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小坩埚1(熄灭火柴用);信封2个(一个装一块卵石,一个装一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一、导入:同窗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对,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台上);(再出示一块),嗯,仍是石头(再放在展示台上),(再掏出一块),老师今天带来的都是石头,(边说边掏出余下几块),其实,老师课前给每一个小组也都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生:想师: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此刻请小组长打开你们眼前的信封,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看、摸、想。
师:谁来讲一说?生1说:――。
生2――。
生3――。
(滑腻、圆溜、坚硬、近似圆形)师: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卵石?师:对,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卵石,咱们会常常见到卵石,卵石给大自然增添了很多的亮丽与神秘,下面咱们就来欣赏欣赏卵石图片幅。
师:是呀,一块块卵石形态各异,颜色绚丽,带给咱们美的享受,你们自己做过卵石吗?有无想过自己来做一块卵石呢?生——。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做一块卵石(板书:做一块――与前边所写“卵石”合成课题)二、做一块卵石一、师:你们感觉,咱们做一块卵石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生―(石头)。
师: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太坚硬,需要时间太长,咱们只要有办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咱们能把石头磨圆。
师:有什么办法让一块石头变成卵石呢?谁有办法?生:1――。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4、做一块卵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1。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在欣赏鹅卵石中获得美好体验。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类比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1)鹅卵石(5或6个装在盒子里)。
(2)实验材料分组(六组):每组1个小锤子;酒精灯1;宽口瓶(带盖子和水);水箱1(盛水);2个信封(一个用于2个卵石,一个用于1个页岩);稍大一点的砖1;一盒火柴。
2、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了解事实并提出问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是的,它是一块石头(在展台上);(给我看另一块),好吧,它还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架上),(拿出另一块)。
老师今天把所有的石头都拿来了(说话时把剩下的拿出来)。
事实上,老师在上课前为每组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
你想看看吗?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请打开你面前的信封。
让我们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看、摸、想。
老师:谁会说?生答(光滑、圆溜、坚硬、近似圆形)老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是的,它叫卵石(黑板上写着:卵石)。
你在哪里看到鹅卵石的?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2、逻辑推理和提出假设1、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1)问题: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卵石通常集中在哪里?(学生回答)(2)让学生推测或猜测:哪些材料与卵石的形成有关?(学生回答)2。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形成过程。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认知岩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对于岩石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前面的科学学习,掌握了一些研究科学的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如何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入手,坚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学习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难点: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评价任务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卵石、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1.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
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吗?(愿意)2.(出示卵石)仔细瞧瞧,这些是什么石头?(卵石)3.请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卵石有什么特点呢?(光滑圆润)4.今天让我们先来做一块卵石,感受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二、实践操作,制作卵石1.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卵石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2)请同学们推测或猜测:卵石的形成与哪一种物质有关呢?(水)2.做一块卵石。
(1)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除了水以外,老师还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课件:砖块、石块、小锤、有盖的广口瓶),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卵石。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卵石的由来和形成过程;2.学习制作卵石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卵石制作的方法;2.学会观察分析卵石的形态、色泽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1.如何加深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2.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实践。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实物展示;2.分组制作、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2.结合提问,引出本课主题:制作卵石,或问“卵石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要从哪个方面学习呢?”引导学生进入新知学习。
2. 学习新知1.教师通过投影演示或黑板书写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卵石的概念,并简单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2.教师分析讨论卵石的特点和颜色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卵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教师重点讲解制作卵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3人,从备好的材料中制作卵石。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按照前期学习内容,学以致用,注重观察和体验,丰富自己的卵石形态和色泽的感受。
3.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技巧,加深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4. 实践总结1.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完成卵石后,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展示,介绍自己制作的卵石形态、色泽等方面。
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加深对卵石制作过程和特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生实践情况,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向学生展示一些卵石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卵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讲解、展示、分组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观察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和实践操作的准备上,仍需做出一定的优化和改进。
4.做一块卵石【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1.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通过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2.用简单的材料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用简单的材料做一块卵石,进行大胆想象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猜想推理验证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每组:砖块、页岩、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镊子、酒精灯、火柴。
教师准备:各种卵石,收集、整理与卵石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见过卵石吗?在什么地方见过?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2.学生把带来的卵石在小组内进行欣赏和观察。
交流卵石的样子、颜色、特点。
课件展示:美丽的卵石。
小结:卵石不分大小,都是形似鸟卵、光滑圆润的。
3.谈话:看到这些漂亮的卵石,同学们想到了哪些与卵石有关的什么问题呢?(师板书:卵石)(学生提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4.小结板书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说明我们非常喜欢卵石,并想进一步探究卵石。
对吧?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好吗?(板书课题:做一块)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猜测:形成卵石的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山上或岩石上掉落的)山上或海边巨大的岩石,是怎样变成小块石头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温度、风、植物、水等)2.研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谈话:卵石的形成真的与温度有关吗?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桌子上都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水、火柴、镊子、页岩、废物桶等)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