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313.76 KB
- 文档页数:7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计划一、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的起点,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学习编程语言(如C语言、Python)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为后续的高级编程课程奠定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介绍基本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等)和算法(如排序、查找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深入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领域,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结构,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
数据库系统:涵盖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包括关系数据库、SQL语言、数据建模等内容。
计算机网络:讲解网络协议、网络架构、网络安全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机制。
软件工程:介绍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设计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提供更多的专业方向选择,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学习。
常见选修课程包括:大数据技术:介绍大数据的概念、处理技术和应用场景,包括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与分析等。
网络安全: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加密技术、网络攻击防护、信息安全管理等。
移动应用开发:涵盖移动平台(如Android、iOS)的开发技术和工具,培养学生开发移动应用的能力。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熟悉计算机系统、编程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
项目实践:学生将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全面体验软件开发过程。
实习课程:安排在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实际工作流程,并积累工作经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 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 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 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就业(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2年制;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专业核心(特色)课程设置见表1。
六、专业各学年学时、学分分布情况见表2。
七、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一览见表3。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核心(特色)课程一览学时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开课学期先修课程备注090015070 操作系统 4724541811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090015050 数据库系统原理 4724541811数据结构、操作系统090015060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4724541811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逻辑09001609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724541812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090016080 计算机网络 4724541812通信原理概论 说明表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学年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备注学年 学期上课门数上课周数总学分总学时总周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上课门数总周数总学分 一 7 1720.5 348 233006436 3 3 3第一学年 二 6 1820 340 2125172 2 4 4三 6 1513 242 17200420 0 0 第二学年 四 2 1717 合 计 19 5053.5 930 716178367 2727每学期一般为20-21周,最后一周为考试周,请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2024计算机基础个人教学工作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素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它明确了课程的方向和目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技术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网络技术及应用,包括互联网基础知识、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包括图像处理、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和数据库设计等。
三、教学安排教学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时分配: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实践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课外学习: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等,以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
在教学资源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队伍:应有一支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学设施:应具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等,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资料: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教材、课件和实验指导书等,方便学生学习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所属院系:信息科学学院三、学制:四年四、教学对象:(1)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或学校组织的考试,被学校录取的本专业本科生;(2)被学校录取的来华留学生;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学、科研、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应用等工作,且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六、知识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的基本能力。
具体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的基本能力;(4)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5)熟练地使用英语来从事本专业工作(英语达到专业四级,或公共英语六级水平)。
七、毕(结)业要求:(1)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各类课程修满167学分,并参加学校规定的实习、劳动、军训、毕业论文等更各个环节,成绩合格,方可毕业;(2)必修课采取考试形式,一般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选修课一般采取考查形式,每学期一次(期末),学期总成绩参考平时上机实验、作业和出勤情况;(3)考试方式可采取笔试(闭卷、开卷)、上机的方式,闭卷考试必须同时有A、B 两套试题,逐步过渡到以上机、实验为主的无纸化考试;八、授予学位或证书: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各类课程修满160学分、并通过学士学位论文,经所在系对其进行德、智、体全面鉴定合格后,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并按照授予学位的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其他说明:表二:课程比例结构:公共必修课一览表为36学时,另安排教学实践完成余下的课时。
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由本校开设的课程(音乐理论与音乐鉴赏、影视鉴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讲、金融理论与实务、科技英语、中国文化、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大学数学、国际热点问题分析、世界语、国际经济法律实务、中国哲学原典导读、就业指导、美术鉴赏与美术史等)和学院路地区16所院校开设的跨校选修课程(每学期30门至50门不等)共同组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
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型中级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本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具有以下六部分内容:(1)
高级编程语言;(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3)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原理与应用;(5)操作系统原理;(6)软件工程机制
及应用。
3.教学方法:本专业以系统的学习方法为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多
媒体课件和实验指导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二、专业课程设置
1.高级编程语言:本课程重点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及算法设
计基础,围绕程序设计思想和算法设计原则,系统讲授C语言和JAVA程
序设计,使学生掌握编程技能,完成程序开发与实现。
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本课程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原理和结构、微处理器、微机接口等内容,并介绍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计划(15篇)计算机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使用word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 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现任教的高一计算机学生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
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XP操作系统,但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
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特点而编写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总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是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第三章为WINDOWS 操作的,第四章是分别为办公软件word文字编辑与电子表格EXCEL,第五章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六重新对第一章进行补充详细说明。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使用WINDOWS的操作,以及word、excel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科学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说明一、指导思想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教育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反映这种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同时,要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毕业自主择业相适应。
在制定本专业培养计划时,既注意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注意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拓宽专业教育。
二、学制四年。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掌握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各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四、基本要求♦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应对新事物具有敏感性和适应性;♦应对学过的知识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应具有善于用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和作共事、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应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五、课程体系及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总学分196.5,共分四个知识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必修55.5学分,选修17学分,占总学时36.9%。
2、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必修79学分,选修4学分,占总学时42.2%3、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模块必修17学分,选修10学分,占总学时13.7%4、专业前沿及特色知识模块必修6学分,选修8学分,占总学7.2%。
六、主干课程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共10门,它们是:计算引论、数理逻辑、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和微型机技术。
七、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上机及专业外语等教学安排本专业在四年中安排了军训、学农、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科研工作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共约44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分类培养的的方式,分为两个培养方向:“计算机工程应用”(“计算机工程应用班”)和“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两个培养方向。
“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为目标,就业方向以IT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计算机软硬系统开发与应用岗位为主;“计算机科学方向”是以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就业以升学考研和IT企业的研发岗位为目标。
(一)“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开发、设计能力,并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
毕业生适宜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方向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训练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计算思维能力和程序与算法设计能力。
毕业生适宜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开发工作。
二、培养规格(一)“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培养规格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具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技术,具有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3.了解计算机学科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主要成就,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 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较好的工程应用能力。
5.具备熟练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能力;6.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具有计算机网络构建、管理和安全保护能力;7.具备软、硬件系统(相结合)的认识、应用和开发能力;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适应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软硬件结合、面向科学研究与应用的计算机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基础、组织结构,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综合开发应用等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具备良好素质与能力、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计算机的有关法规;6.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高级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技能;4.掌握必要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工程、;7.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Ⅰ—Ⅱ、数据结构与算法Ⅰ—Ⅱ(双语教学)、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离散结构Ⅰ—Ⅱ、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Java程序设计(外文教材)、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编译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2周。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实验、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等。
四、毕业合格标准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99学分。
包括:所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文化素质教育、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等。
3.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标准修业期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一)七、各类课程的课内学分分配表(见附表二)八、外语不断线计划安排表(见附表三)98九、本专业供辅修的核心课程(见附表四)十、本专业开出的全校性公共任选课(见附表五)99100附表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必修部分)学 时 分 配各 学 期 学 时 分 配 上机 课 程 类 别 主要课 程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总计讲授实验课程实践课内课外学分数一二三 四 五 六 七八应修学分BG9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40 8 348BG90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8408 348★ BG900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887216 5.588* BG9004 中国近代史纲要 3224 8 232★ BG6301-04 大学英语Ⅰ—Ⅳ256256 1664*64*64* 64* BG7113-16 体育Ⅰ—Ⅳ1281288323232 32 公 共必 修课 公共必修课小计60056040 37.5 37.5★ BJ3511-12 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Ⅰ—Ⅱ 8856 3232 5.540*48* BJ70011 线性代数A 4848 348 ★ BJ70441-51高等数学AI—AII 176176 1188*88*BJ70581-91 大学物理AI—AII 112112 764*48BJ7111-12 物理实验I—II 4848 32424 BJ7165概率论及数理统计 4848 348BJ3198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4848348 基 础 必修 课 基础必修课小计56848848 323235.535.5★ BT3515 计算机科学导论 4032 88 2.540BT311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56441212 3.556BT3522数字逻辑4848 348★ BT3516-17_2 数据结构与算法Ⅰ—Ⅱ(双语教学) 8064 1616540* 40* ★ BT3518-19 离散结构Ⅰ—Ⅱ 8080 532* 48* ★ BT3520 数据库系统原理 6448 16164 64* ★ BT3521 计算机组成原理 726012 4.5 72*★ BT3523 操作系统 6448 16164 64* ★ BT3524_2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 644816164 64* ★ BT3120 计算机体系结构 48483 48* ★ BT3309 算法设计与分析 4840 883 48* BT3538 计算机图形学 4832 1616 3 48 BT3908 软件工程 4040 2.5 40BT3525社会与职业24241.524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小计77665612 10810848.548.5必修课合计194417046040140140121.5360400 400 352 224 88 24121.5注:表中有★号的课程为主要课程,有*号的为考试课程,“X/”为上半学期开课,“/X”为下半学期开课。
主管校长:古天龙 教务处长:景新幸 学院院长:黄廷磊1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选修部分)学 时 分 配各 学 期 学 时 分 配 上机课 程 类 别专业 方 向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总计讲授实验课程实践课内课外学分数一二三 四 五 六 七八应修 学 分XZ3526_1Java 程序设计(外文教材) 4832 1616348* ★ XZ3471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564016 3.5 56* XZ3146 人工智能 4040 2.5 40公 共 限 选XZ3395 并行计算4040 2.540 XZ3528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 4040 2.5 40科学方向限选★ XZ3529 编译原理 56563.5 56* XZ3530 数字信号处理 564016 3.5 56工程方向限选★ XZ3443嵌入式系统 483216 348*15RZ3531 WEB 数据库访问技术 3224 882 32 RZ3532 Unix/Linux 操作系统 3224 882 32 RZ3533 嵌入式网络接口技术 3224 882 32 RZ3430 网络安全技术 5648 88 3.5 56 RZ3464 XML 技术与应用 4024 1616 2.5 40 RZ3535 网络技术与组网工程 40328 2.5 40 RZ3536 影视制作与合成483216163 48 RZ3527_1 多媒体技术(外文教材) 4840 883 48 RZ3537 游戏开发B4832 16163 48 RZ3450基于J2EE 的开发技术 5640 1616 3.5 56RZ3451 基于.NET 的开发技术 483216163 48 RZ3456 Web service 技术 4832 16163 48 RZ3447 中间件技术 4832 16163 48 RZ3431 安全协议工程 3232 2 32 专业 任 选课RZ3187 电子设计硬件描述语言4032882.54010 人 文 素 质 课 全校性人文素质课从全校性人文素质课中任选6学分, 其中必须在形势与政策类中选修1学分6公共 任选课全校性公共任选课 从全校性公共任选课中任选6学分 61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实践与其他环节部分)学 时 分 配各 学 期 学 时 分 配 上机 课 程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总计 讲授实验课程实践课内课外学分数一二三 四 五 六 七八应修 学 分BS3508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48 4848348▲ BS3198_3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24 24 1.5 24▲ BS3522_3 数字逻辑实验16 16 116▲英语强化2周 1周 1周BS3541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32 2 32▲ BS3162 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 32 2 32▲ BS3542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32 2 32▲BS3161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2 2 32▲ BS3476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32 2 32▲ BS3302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32 2 32▲ BS3160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科学方向) 32232▲BS3543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方向) 二选一32 2 32▲BS3163 生产实习 3周 3 1周2周实践环 节 BS3902 毕业设计16周16 16周▲38.5BS3903 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 2周 22周BS3912 形势与政策实践 (8) (8) (0.5)√√√ √ √ √ √√ BS3904社会实践 (8) (8) (0.5)√√√ √ √ √ √√公益劳动 3.5周0.5周0.5周0.5周 0.5周 0.5周 0.5周 0.5周考试 7周 1周1周1周 1周 1周 1周 1周就业指导 (30)(6) (6) (6) (6)(6)其 它环 节毕业教育与鉴定 1周1周 2实践与其它环节小计34.5周+312学时40.540.5注:1、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
2、加“▲”符号的课程记入学分绩。
3、加“()”表示课外学时。
附表二各类课程的课内学分分配表最 低 毕 业 要 求课 程 类 别学 分 占理论教学总学分比例的(%) 公共必修课 37.5 23.7基础必修课 35.5 22.4 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 48.5 30.6合 计 121.5 76.7专业限选课 15 9.4专业任选课 10 6.3 选修课公共任选课 6 3.8人文素质任选课 6 3.8合 计 37 23.3合 计 158.5 100附表三外语不断线计划安排表学期 外语课程学时1 大学英语Ⅰ642 大学英语Ⅱ643 大学英语Ⅲ643 数据结构与算法Ⅰ(双语教学) 404 数据结构与算法Ⅱ(双语教学) 404 大学英语Ⅳ644 Java程序设计(外文教材) 405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 646 多媒体技术(外文教材) 488 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4万字符103104附表四本专业供辅修的核心课程学 时 分 配上机 课程代码课 程 名 称总 计 讲授实验课程实践课内课外 学分数学期FG3516-17 数据结构与算法Ⅰ—Ⅱ 80 64 16 16 5 3,4 FG3518-19 离散结构Ⅰ—Ⅱ 80 80 5 3,4 FG3521 计算机组成原理 72 6012 4.5 4 FG3520 数据库系统原理 64 48 16 16 4 4 FG3523 操作系统 64 48 16 16 4 5 FG3529编译原理 56 56 3.5 5 合 计41626附表五本专业开出的全校性公共任选课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期 RG354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32 单 RG3526Java 程序设计40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