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效果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65.50 KB
- 文档页数:6
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效果对比
高中生物学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是一个经典且重要的实验。2019版人教版教材中,所用检测试剂为斐林试剂。2019版浙科版教材中则使用本尼迪特试剂(也称为班氏试剂)。斐林试剂是由0.1 g/mL NaOH和0.05 g/mL CuSO4配制而成。其中O.1 g/mL 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液,0.05 g/mL CuSO4称为斐林试剂乙液。本尼迪特试剂的配制方法为l将4.3 g硫酸铜(CuS04·5H:0)溶解在50 mL水中,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加水至40 mL;另将43 g柠檬酸钠和25 g无水碳酸钠溶解于150 mL水中,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将上述2份溶液混合,用水稀释至250 mL,当溶液不澄清时可过滤。
本尼迪特试剂常被认为是斐林试剂的改良试剂,避免了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的缺点,可长期保存。斐林试剂在储存上具有缺点,而人教版仍选择其作为检测试剂是否存在其他原因?斐林试剂在检测速度和灵敏度等是否具有优势?
1、 研究背景
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反应原理具有一定共性:都是利用Cu(OH)2,与还原性糖的醛基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以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但二者产生cu(OH)2的方式存在差别。斐林试剂的甲液与乙液直接反应产生Cu(OH) 2,Cu(OH)2再与还原性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本尼迪特试剂中Cu(OH)2的产生过程是: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是强碱弱酸盐,在水中水解产生OH一,与CuSO4溶液混合时,生成的Cu(OH)2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从原理 分析,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强烈反应产生Cu(OH)2,(OH)2很容易沉淀,浓度相对较高。因此,可推测其检测还原性糖的灵敏度较高。而本尼迪特试剂利用柠檬酸钠和碳酸钠水解产生OH一,与CuSO4混合后产生的Cu(OH)2。因为水解产生的OH一数量较少,产生的Cu(OH)2浓度也相对较低。虽可长期保存,但据此可推测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灵敏度较低。
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与葡萄糖反应时,常可见颜色从蓝色到砖红色的变化过程。当反应体系扩大至400 mL时,可清楚地观察到整个颜色变化过程:蓝色、蓝绿色、绿色、浅绿色、黄绿色、黄色、橙黄色、橙色、橙红色、砖红色、棕黑色。绿色是黄色和蓝色等量混合,橙色是黄色和红色等量混合,因而该反应会发生这种颜色依次变化的过程。因此,可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液的颜色变化检测试剂灵敏度。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
料斐林试剂甲液:0.1 g/mL NaOH、斐林试剂乙液:0.05 g/mL CuSO4、本尼迪特试剂、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液(分别为0 g/L、1 g/L、5 g/L、8∥L、10∥L、13∥L、16∥L、20 g/L、25 g/L、30 g/L)、电子天平、烧杯、试管、试管架、恒温水浴锅、一次性手套、移液器。
2.2实验步骤
取20支试管,均分为2组(斐林试剂组和本尼迪特试剂组),各组每支分别依次编号为1~10。依次向每支试管注入3 mL葡萄糖标准液(分另0为0 g/L、1 g/L、5 g/】j、8 g/L、10 g/L、13 g/L、16∥L、20∥L、25 g/L、30 g/L)。斐林试剂组每支试管分别注入3 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本尼迪特试剂组每支试管分别注入3 mL本尼迪特试剂。将20支试管置于盛有60%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1 min、5 min和20 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斐林试剂与本尼迪特试剂中Cu(OH)2含量比较
葡萄糖标准液分别加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时颜色如图1。观察图1发现,斐林试剂组的蓝色显著比本尼迪特试剂组的要深。仔细观察,斐林试剂组内存在蓝色絮状沉淀(图2),本尼迪特试剂组均澄清。这表明斐林试剂产生的Cu(OH)2浓度相对较高,析出沉淀,而本尼迪特组Cu(OH)2浓度相对较低。
3.2斐林试剂与本尼迪特试剂对葡萄糖检测速度比较
葡萄糖标准液60℃热水浴l min和5 min时颜色变化见图3和图4。从图3中可知,热水浴加热1 min后,斐林试剂组的30 g/L葡萄糖标准液呈现黄绿色,25 g/L葡萄糖标准液呈现蓝绿色,而本尼迪特试剂组均未发生明显颜色变化。从图4中可知,热水浴加热5
min后,本尼迪特试剂组30 g/L葡萄糖标准液上层呈现轻微黄绿色时,斐林试剂组的30 g/L、25 g/L、20 g/L、16 g/L、13 g/L葡萄糖标准液均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这表明斐林试剂与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液反应时,产生砖红色沉淀的速度更快,现象更明显。
3.3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对葡萄糖检测灵敏度比较
葡萄糖标准液60℃热水浴1 min和5 min时颜色变化见图3和图4。仔细观察5 min后各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发现从20 min开始,各支试管的颜色均不再发生可见的变化(图5)。因此,可近似的认为Cu(OH),与葡萄糖的醛基反应完全。分析图5可知,本尼迪特试剂组的13∥L、16 g/L、20 g,L、25 g,L、30 g/L组出现明显的砖红色沉淀,而斐林试剂组的5 g/L、8 g/L、10 g/L、13 g/L、16 g/L、20 g/L、25 g/L、30 g/L组均出现明显的砖红色沉淀。分析可知,相较于本尼迪特试剂,斐林试剂可检测含低浓度葡萄糖的溶液。
实验结果表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时,其产生砖红色沉淀的速度快于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灵敏度也高于本尼迪特试剂。就检测还原性糖的效果,斐林试剂要好于本尼迪特试剂。这是因为斐林试剂中的Cu(OH)2浓度相对本尼迪特试剂较高,因此,能更快更多地与还原性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本尼迪特试剂在储藏方面优于斐林试剂,在本实验中也可体现。观察比较未加葡萄糖的斐林试剂组1号管和本尼迪特试剂组1号管颜色变化。斐林试剂组1号管实验开始时含Cu(OH)2蓝色絮状沉淀,之后在高温下逐渐分解产生黑色的Cu2 O)沉淀。而本尼迪特试剂组1号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呈现蓝色澄清溶液,未发生明显变化。从侧面证明,斐林试剂不耐储藏,必须现配现用,实际生活中通常用于研究或针对个别病人的检验。而本尼迪特试剂可长期保存,在实际中通常用于生产和大多数病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