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教案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101.51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的血量,何种情况需要输血;2.了解血型的发现,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安排学生“小组进行血型匹配表演活动”和“小组扮演献血活动”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能力等;2.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献爱心”游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2.通过丰富的献血场景图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1.ABO血型的类型;2.同型输血原则。
教学难点安全输血(血型匹配的关系)。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的直观性;2.利用自制教具——“输血关系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供血者血型必须与受血者血型相匹配”的各种关系。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或准备“小组进行血型匹配表演活动”或“小组扮演献血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输血关系模型”、学生表演活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血液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17世纪,就有人对大出血的病人进行输血抢救,有的病人输入血液以后,能够起死回生,但多数病人输入血液以后,却加快了死亡的速度。
这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就得要学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播放医生抢救病人的视频。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以后,我们会在想,人体里究竟有多少血液呢?失去多少血液后,就必须输血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一、血量与输血”。
探究新知一、血量与输血1.正常成年人血量: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2.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出现的症状:危及生命。
处置:及时输血。
3.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出现的症状:头晕、心跳、眼发黑、出冷汗。
处置:考虑输血4.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出现的症状: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村分析:《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最后一节内容。
教材通过前三节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这一节《输血与血型》,并设置了“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类活动。
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桥梁,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的途径和契机。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好奇、好动,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血型、输血”一知半解但又极感兴趣。
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前应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课堂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重点:模拟实验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模拟实验抗原和抗体及输血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激发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4.4.4输血与血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 输血与血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四节输血与血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师: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份报道,某地发生一起车祸,多人受伤,其中两人由于失血过多,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思考,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亡,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生:血液对人体很重要,担负着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运输。
如果失血过多,各种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能正常进行。
师:对于那些失血过多的伤者,可以采取的针对性的紧急救治措施应该怎样,可以减少人员死亡?生:输血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有血就可以输,还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生:要注意血型师:本节我们就这方面内容作进一步了解。
(二)血型与输血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
师:结合讨论题,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认识和看法。
生:人类的血型有四种类型:A型、B型、AB型、O型,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也是可以遗传的。
(血型的发现)生:人类的血型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1900年发现的。
但是兰德斯坦纳最初的发现只提到三种类型,没有AB型,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第四种血型。
直到1928年,全世界的血型名称才被统一。
生:兰德斯坦纳最初发现血型只有三种,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认识。
我们认为前人提出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后人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很好,我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但又不能迷信科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要敢于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案_New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案课标要求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OB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活动建议】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课标解读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ABO血型的分类,认同安全输血与血量、血型的关系,认同无偿献血制度。
2.根据生活经验,当人体出现大量失血时就需要及时输血,因此本节首先介绍输血与血量。
输血与血型密切相关,接着介绍的是血型。
学习了血量和血型,再引出如何安全输血的话题,符合同学们的认知规律。
要安全输血,教材从ABO血型的角度简要的介绍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倡导无偿献血是最后落脚点。
3.在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认同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时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输血和血型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激发学生认同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献血实例以及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准备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四节的内容。
在学习了血液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血液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
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三、教学策略:通过丰富的的视频使学生对“血型的发现”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区分ABO 血型”,无偿献血者的心声使学生对无偿献血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在观看视频、分析表格中学会思考,学会小组分工、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能说出ABO血型系统的类型,知道如何区分ABO血型。
(2)知道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了解安全输血原则。
(3)知道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了解我国无偿献血制度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能通过对视频、表格和所学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2)学会小组分工、合作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1)ABO血型的类型、同型输血的有关知识以及输血与献血的关系。
《输血与血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1. 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PPT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巩固血液的成分
四、教学过程:
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细胞都发生了凝集现象,则血样为
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体
入少量的
战士;
患者应输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与输血
成年人血量=体重×(7%~8%)
二、血型 A型
B型
ABO血型 AB型
O型
三、安全输血
输血的原则:同型输血
无偿献血条件:健康公民,18~55周岁
(O型血)
(O型血)
(A型血)(A型血)(B型血)(B型血)
(AB型血)
(AB型血)。
第四节输血和血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②概述人体的血量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②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概述输血与血型的关系教学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人难免有不测之风云,如512的汶川地震,房屋倒塌,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
如果你是一线的医生,你会怎么处理呢?生:轻伤的进行消毒包扎,如果重伤就需要输血。
引入新课:那是否可以把血输给任何人呢?为什么呢?引出今天学习《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与输血(一)血量1、成年人体内的血量究竟占人体体重的比例的多少?2、你的体重是多少呢?如果按照成年人的计算比例,你的血量大约是多少?(二)输血1、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要输血呢?少量的失血用不用输血呢?2、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多少,会危及生命?超过多少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等症状?3、17世纪时,医生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却产生了严重反应甚至死亡。
这是为什么?二、血型ABO血型是谁发现的呢?(一)、血型的发现血型又是如何发现的?(二)、血型的鉴定为什么有些血浆遇到另一种血浆会凝集,有些又不会呢?红细胞凝集原血浆凝集素凝集反应原理:含有A 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 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 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 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三)、血型的类型ABO 血型包括A 型、B 型、AB 型和O 型,并提到RH 血型。
三、安全输血2、输血原则(1)输血的原则是什么?学生根据鉴定结果,谈谈该给病人输入那种类型的血液。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案阿克陶镇中学:阿木提江·艾白都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节。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
人的血型和输血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但由于血型鉴定可能会造成疾病感染和传播,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禁止在中学阶段采用真人真血进行教学实验,所以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探究血型鉴定的实验,因此,本人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选取了“模拟…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知道血型鉴定的基本过程,掌握血型鉴定的基本技能,学习模拟实验等间接实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
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实现与学生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合作与探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思维的拓展。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血型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了解安全输血的原则。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血量的有关知识,对人体失血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能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了解成分输血,明确成分输血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二)学生
1、上网查找“血型的发现”有关资料。
2.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五、课时分配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探究过程
“输血常识”
升不会影响健康。
前都以正面正对同学,反面对自己。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达能力。
教学设计: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列举ABO血型的关系,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献血法》(能力方面):能分析资料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无偿献血。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积极响应和参与无偿献血的行动。
教学重点: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的制度。
确立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回顾上节知识思考:血液有哪些功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复习巩固知识。
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17世纪时,医生为抢救病人,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没有成学生猜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功。
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一、血量和输血活动(一)思考:1、人体的血量有多少?2、人体什么情况需要输血?3、是否什么发人的血都可以用来输血?输血有什么要求?1、人体的血量占体重的7%-8%。
2、人体一次失血200-400ml不会对身体有太大影响。
短时间内人体能恢复正常。
3、人体一次失血800-1000ml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4、人体一次失血1200-1500ml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二、血型讨论: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当作那些准备工作?活动(二)阅读课文度简述血型是如何发现的?小结:人体的血型有A、B、O、AB。
输血时必需要知道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
血型的发现1、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是奥地利著名医学家。
他因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而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是时红细胞会凝集的现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二)学生
1、上查找“血型的发现”有关资料。
2.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五、课时分配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学生探究过程
“输血
健
始前都以正面正对同学,反面对自己。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
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