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形式美法则概念形式美法则,也被称为美学原则或美学法则,是指在艺术领域中用来衡量和描述作品美感的基本准则和原则。
它们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电影等。
虽然具体的形式美法则因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形式美法则。
平衡是指作品中各要素的相对均衡和组织。
它可以是对称的,即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即左右或上下的不均衡但整体仍然平衡。
平衡可以使作品看起来稳定、和谐和有序。
其次,比例是另一个重要的形式美法则。
比例指的是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大小和比例关系。
适当的比例可以使作品看起来自然而舒适。
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对于比例有一种固有的感知和接受度,例如黄金分割比例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和和谐的比例之一。
第三,节奏是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节奏是指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重复、变化和对比的有序安排。
它可以通过重复相似的形状、颜色、线条或节奏变化来创建。
节奏可以给作品带来动感和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使观众的目光在作品中流动。
另外,对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美法则。
对比是指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强烈差异,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等。
对比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也可以用来表达艺术家的主题和情感,例如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秩序与混乱等。
此外,重复和变化也是形式美法则的重要概念。
重复是指在作品中多次使用相似的元素,例如颜色、形状、线条等。
重复可以增强作品的统一感和连贯性。
而变化是指在作品中引入变化的元素,以增加艺术性和创造力。
重复和变化可以相互结合,创造出有趣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效果。
最后,和谐是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和谐是指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和一致。
和谐可以通过色彩的协调、形状的连贯、线条的流动等来实现。
和谐使作品看起来有内在的平衡和统一。
综上所述,形式美法则是用来描述和衡量艺术作品美感的基本准则和原则。
形式美法则范文形式美法则是一种关于创作和艺术的指导原则,旨在指导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作品。
这些原则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领域,如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平面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的目的是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理解和应用一些基本原则,以便能够创造出视觉上令人愉悦和有吸引力的作品。
以下是形式美法则的一些重要原则。
1.对称与不对称:对称是指物体分布和形状的均匀性,即左右或上下图案和元素的平衡。
而不对称则是指元素不完全对称,但仍然保持视觉上的平衡感。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目的选择适当的对称或不对称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吸引力。
2.平衡与张力:平衡是指视觉上的重量分布,使画面感到稳定和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大小和颜色来实现平衡。
而张力则是指画面上元素之间引起的视觉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增加艺术品的动态性和吸引力。
3.重复与变化:重复是指在作品中重复使用其中一种元素,例如形状、颜色或线条。
这种重复可以创造出一种整体感和一致性。
而变化是指对这些元素进行适度的改变,以增加画面的变化和激发观众的兴趣。
4.透视与比例:透视是指在二维画面上创造出三维效果的方法。
艺术家可以通过使用透视原理来创造出深度和空间感。
而比例是指物体之间的尺寸和比例关系,艺术家需要注意比例的合理性,以保持作品的视觉平衡和真实感。
5.色彩和光影:色彩和光影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层次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色彩和光影效果来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他们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光影的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6.节奏与动态:节奏是指画面上元素分布和排列的规律性和循环性。
艺术家可以通过重复、对比和形状的变化来创造出节奏感。
而动态则是指画面上元素之间的运动感和活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形状和线性透视来创造出动态感。
7.简约与繁复:简约是指去除多余的元素和细节,使作品更加简洁和直观。
繁复则是指在作品中添加更多细节和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复杂。
形式美的六大法则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形式美的六大法则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对称与均衡、齐一与参差、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
对称与均衡视觉形态的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以静感和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形式两种。
对称是以形象和色彩在不同位置上的相同来求得统一。
均衡是图案在不同位置上量与力在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求得内在的统一。
对称(绝对的统一)主要是指在形状,重量,面积上,位置上的统一平衡。
均衡(变化的统一)是指量等形不等,是视觉心理上的平衡,稳定力学上的不平衡。
均奇与平衡是图案形象的外貌状态,一般以固定的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的等形等量或者等量不等形的表现。
所谓固定的中心就是依据中轴线出现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视觉上保持平衡,产生安定的效果。
均奇与对称是同义词,均奇是等量等形,对称有时等量不等形。
齐一与参差人类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创造、运用,是逐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的。
参差与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参差齐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结构构成的形式规律。
“参差”是指在形式中有较明显的异和对立的因素,如差异色调等。
“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组成一个单元,按照一个统一规律反复重复组成的。
按照“参差齐一”法则构成的形式能够给人以次序感受、条理感。
调和与对比对比是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造型因素才能显示出来,是求得变化的最好方法,须依整体需要,可轻微,可显着,可简可繁。
形式美法则引言形式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美学概念,它指的是表现事物外在形态的美感。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形式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美法则,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作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形式美法则,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黄金分割法则黄金分割法则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形式美法则。
它基于数学原理,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两部分,比例恰好为黄金比例1:1.618。
这种比例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之一,具有对人眼视觉的最佳吸引力。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运用黄金分割法则来布置画面的元素、划分空间的比例等,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黄金分割法则经常被用来规划建筑物的外观。
例如,像帕特农神庙这样的古希腊建筑,其列柱的间距就是按照黄金分割法则来设计的,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对比法则对比法则是通过形式上的反差来产生美感的一种手法。
对比可以通过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方面来表现。
对比的存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力。
在摄影艺术中,对比法则经常被用来增强照片的视觉效果。
例如,一张黑白照片中,如果某个特定区域增加了明暗对比,那么这个区域就会在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出,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重复法则重复法则是指在作品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元素,以产生统一感和节奏感。
通过重复,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有序和谐的氛围。
重复的元素可以是线条、形状、颜色等。
在平面设计中,重复法则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设计海报时,设计师可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图形元素、字体或颜色,使整个海报看起来更加统一和美观。
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称或不对称的形式安排元素,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感。
平衡可以使作品在视觉上显得稳定和和谐。
对称平衡是指通过将元素对称地放置在中央或轴线两侧来达到平衡感,而不对称平衡则是通过合理地分配元素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达到平衡。
在室内设计中,平衡法则是非常重要的。
在布置家具和装饰物时,设计师需要考虑空间的整体布局,使得视觉上能够获得平衡感。
形式美法则概念
形式美法则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也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审美规则"或"美的纯粹性原则"。
它强调审美经验中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
形式美法则认为,美的感知不仅仅依赖于对象本身的特征,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对其形式和结构的感知。
形式美法则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1. 直观性:即美的感知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超越了任何理性思考。
这意味着审美经验是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与我们的感官和情感直接相关。
2. 统一性:美的感知需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这意味着审美体验需要有一种内部的和谐和协调,各个元素之间相互配合、统一,从而产生美的效果。
3. 无目的性:美的感知并不追求实用性或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
审美经验是追求美感本身的体验,而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
形式美法则在美学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强调审美体验的主观性和纯粹性,以及审美经验的独特性。
在艺术、设计和其他审美领域中,形式美法则被广泛应用,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本质。
形式美的六大法则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聿、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对称与均衡、齐一与参差、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
对称与均衡视觉形态的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以静感和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形式两种。
对称是以形象和色彩在不同位置上的相同来求得统一。
均衡是图案在不同位置上量与力在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求得内在的统一。
对称(绝对的统一)主要是指在形状,重量,面积上,位置上的统一平衡。
均衡(变化的统一)是指量等形不等,是视觉心理上的平衡,稳定力学上的不平衡。
均奇与平衡是图案形象的外貌状态,一般以固定的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的等形等量或者等量不等形的表现。
所谓固定的中心就是依据中轴线出现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视觉上保持平衡,产生安定的效果。
均奇与对称是同义词,均奇是等量等形,对称有时等量不等形。
齐一与参差人类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创造、运用,是逐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的。
参差与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参差齐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结构构成的形式规律。
“参差”是指在形式中有较明显的异和对立的因素,如差异色调等。
“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组成一个单元,按照一个统一规律反复重复组成的。
按照“参差齐一”法则构成的形式能够给人以次序感受、条理感。
调和与对比对比是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造型因素才能显示出来,是求得变化的最好方法,须依整体需要,可轻微,可显著,可简可繁。
调和是构成美的对象在内部关系中无论质和量都相辅相成,互为需要,其矛盾形成秩序的动态,是一种变化的美。
在图案中是指形与形之间和色与色之间的关系趋于一致,和谐,形成有秩序,有条理,相互联系着,密切结合的统一体。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1、单纯齐一或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如色彩中的某一色,碧绿的湖面,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泉水等,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如农民插秧,秧苗整齐,既保持了一定的株距,又有利于健康生长,同时在形式上呈现了一种整齐的美。
“反复”也是属于“整齐”的范畴,是同一形式连续出现。
如各种二方连续的花边纹饰。
齐一、反复能给人以秩序感,在反复中还能体现一定的节奏。
2、对称均衡“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
均衡是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
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
3、 调和对比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如色彩中的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都是邻近的色彩。
在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如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
调和使人感到融合、谐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杜甫诗中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深红与浅红在一起属于调和。
对比是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如色彩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正如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红与绿的对比。
还有杜甫的“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
声音的对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寂静是靠声音来烘托出来的。
4、比例古代宋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就是指的比例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比例才会引起人的美感呢?西方蔡辛克认为黄金分割的比例最能引起美感。
所谓黄金分割,即大小(宽长)的比例相当大小二者之和与大者之间的比例。
列为公式是a:b=(a+b):a 实际上大约五比三。
5、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节奏感不仅存在于音乐之中、还存在与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中。
音乐如洗星海的《黄河船夫曲》,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
绘画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便形成一种节奏感。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形式美及形式美法则的名词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式美无处不在。
无论是艺术品、建筑设计还是日常用品,都可以体现出形式美的存在。
形式美是指对于事物外在形态的审美价值和感觉上的满足。
它与功能性无关,纯粹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形式美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特征和重要性。
接下来,将详细解释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包括其定义、不同类型和应用原则以及具体应用举例。
然后,将探讨形式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特别聚焦于艺术、建筑和设计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强调形式美及其法则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形式美及其法则的概念,并展示其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和解释相关概念和示例,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形式美原则,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并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此外,本文还意在激发读者对形式美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加欣赏和享受美学带来的乐趣。
2. 形式美的名词解释:2.1 定义: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形式及其构造所呈现出的美感或审美价值。
它强调事物的整体结构、比例、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表现,以及独特而吸引人的外观形态。
形式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建筑等领域。
2.2 特征:形式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整体性:形式美强调整体结构和关系的完整性,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展现出来。
- 简洁性:形式美追求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剔除冗余和复杂度,使得事物更加直观且易于理解。
- 对称性:对称是形式美中常见且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称线能够使对象具有平衡感和稳定感。
- 比例感:形式美侧重于事物各部分之间大小和长度比例的合理安排,使得整体呈现出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
- 独创性:形式美强调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突破传统模式和创新设计来吸引人的注意力。
2.3 重要性:形式美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形式美能够提高人们对事物的审美体验,增强感知质量和视觉享受。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
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和谐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
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
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
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
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
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
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强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
对比与统一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
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
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对称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
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
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直线,将图形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如果两部分的形状完全相等,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图形,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
假定针对某一图形,存在一个中心点,以此点为中心通过旋转得到相同的图形,即称为点对称。
点对称又有向心的“求心对称”,离心的“发射对称”,旋转式的“旋转对称”,逆向组合的“逆对称”,以及自圆心逐层扩大的“同心圆对称”等等。
在平面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有的时候,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因素,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衡器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平衡。
在平面构成设计上的平衡并非实际重量×力矩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
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如图。
在实际生活中,平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驰、风吹草动、流水激浪等都是平衡的形式,因而平衡的构成具有动态比例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
比如早在古希腊就已被发现的至今为止全世界公认的黄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宽视域之比。
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
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重心重心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对一般物体求重心的常用方法是:用线悬挂物体,平衡时,重心一定在悬挂线或悬挂线的延长线上;然后握悬挂线的另一点,平衡后,重心也必定在新悬挂线或新悬挂线的延长线上,前后两线的交点即物体的重心位置。
在平面构图中,任何形体的重心位置都和视觉的安定有紧密的关系。
人的视觉安定与造形的形式美的关系比较复杂,人的视线接触画面,视线常常迅速由左上角到左下角,再通过中心部分至右上角经右下角,然后回到以画面最吸引视线的中心视圈停留下来,这个中心点就是视觉的重心。
但画面轮廓的变化,图形的聚散,色彩或明暗的分布等都可对视觉重心产生影响。
因此,画面重心的处理是平面构图探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一幅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或重要的内容信息往往不应偏离视觉重心太远。
节奏与韵律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
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
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
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
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穿针引线联想与意境平面构图的画面通过视觉传达而产生联想,达到某种意境。
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由一种事物延伸到另外一种事物上。
例如图形的色彩:红色使人感到温暖、热情、喜庆等;绿色则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生命、春天,从而使人产生平静感、生机感、春意等等。
各种视觉形象及其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意境,由此而产生的图形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视觉语义的表达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平面设计构图中。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美的形式法则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形式美法则不是僵死的教条,要灵活体会,灵活运用。
构图的基本法则(1) 对比均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的两方面。
构图体现在设计艺术中,是要刻意地制造对比,使画面比生活更突出,从而更好地体现设计的主题。
这与影视戏剧创作中刻意地制造剧中的人物矛盾冲突以体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主题思想的根本原理是一样的。
在构图中,追求对比的同时,更要注意整体的均衡。
在版面构图的具体应用中,版面的均衡就是各构成单元视觉重量关系的平衡与稳定。
视觉重量指的是各视觉元素给予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度(视觉吸引力)。
视觉重量一般根据它的面积大小、色彩深浅来增加或削减,又因为生活给予我们思想潜意识的影响(习惯思维),不同视觉特征的东西也会有不同的视觉重量。
这种视觉重量关系有时只能意会,难以绝对正确的衡量,大致上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视觉形象的重量比较关系如下:①人比动物重。
②动物比植物重。
③动的形态比静止的形态重。
④深色形比淡色形重(在淡色的地纹上)。
⑤淡色形比深色形重(在深色的地纹上)。
⑥粗线比细线重,面积大的形比面积小的形重。
⑦颜色鲜艳的形比灰暗的形重。
⑧感觉上近的形比远的形重。
运用构图中的杠杆原理,结合各视觉元素的重量关系是创造版面整体均衡的有效途径。
(参见平面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均衡)(2) 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合理构图的基本条件,多样避免了单调,统一则避免了杂乱。
体现在版面编排设计中,如果光有图或字,则版面显得单调;如果把标题、文字段落、照片、图画等进行穿插组合,版面就会显得多样而生动;同时,如果图文的排列按照一种标准的栅格分割,版面就会显得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一切设计法则也要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构图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立统一也是构图的基本法则。
构图的对立统一体现为对比均衡和多样统一。
平面构图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对称构图、不对称构图、不对称的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图1)在对称构图中,视觉形象的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所有各部分可以沿中轴线划分为完全相等的两部分。
我们可以认为对称构图是一种匀称状态,这种构图使得由于不同视觉形象的对比而产生相互对抗的力处于视觉上的平衡状态。
我们可以把握并运用这种平衡特性,来获得一种预期的知觉效果,并传达给受众。
对称构图总是表现出静止、稳定、典雅、严峻、冷漠,有时也会显得刻板或是千篇一律。
不对称构图(图2)& 在不对称构图中,版面的所有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的大多数的排列,不能由一条中轴线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不对称构图所具有的视觉特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视觉效应,几乎与对称构图完全相反。
不对称构图显得活泼和具有动感,视觉感受强烈而骚动,能使人感到兴奋、激动或是狂热。
这种动态表现的特征,能使人感到变化、发展或活力。
正因为如此,不对称也是一种适应很强、极富变化的构图方式。
大多数的对比构图是不对称构图。
不对称的对称构图(图3)不对称的对称构图既不是严格的对称,也不是绝对的不对称。
不对称的对称是在同一构图中结合了对称与不对称两者的特性。
当一个构图的一部分符合对称特性,而其余部分却符合不对称特性时,就产生了不对称的对称构图。
因此,不对称的对称可以看成是一种构图排列,这种排列中的一部分(不是所有的组成部分),是能够由一条中轴线来进行等同划分或定位的。
在实际的构图设计中用得最多且最富变化的,算是不对称的对称这种构图形式。
它还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无意识的不对称对称和有意识的不对称对称。
(1)无意识的不对称对称无意识的不对称对称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不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因而原来构想的对称图形制作成了不对称图形。
很多时候,作者本想造成对称构图,但由于缺乏机械辅助手段或是测量工具,“随手”画来,因而造成了无意识的不对称。
这种无意识的不对称对称,在儿童的作品中和原始时期艺术家的视觉表达中,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