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实习报告

  • 格式:wps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景观生态学作业要求:1、实习报告:要求融合各景观元素,写一份自己的设计报告(可画图,也可不画),结合我们参观的京华园(旅游型景观元素)、小刘庄“(生产型)、人工湿地(生态型)、文庙(文化型)进行设计。

2.平时作业:写一份报告,论述景观生态规划中,整体人文思想是怎样在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得到体现的。

两项作业均要求用A4纸手写,每页下方标明页数,封皮写标题、姓名、学号、院系、班级。考完试一周内交。

第1章绪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景观的合理规划成为彰显农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然而,景观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土地被大量侵占、资源被巨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特征迅速消失等等。因此,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构建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模式,培育农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十分迫切。本课题选取景观类型为调研对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工农业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融贯整合研究。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寻求农村规划建设中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1-3 目前国内对于新农村规划真实理论的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比较多。由文献可知,基本上每一本新闻学原理著作,在论述景观利用有效性时都会提到整体保4-6护利用的理论,对于整体利用的概念也是各有说法。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05 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2006 年新年伊始,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北京市的规划重点逐步转移到新农村规划中来。在北京市规委和农委的推动下,北京市掀起了新农村规划热。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景观中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聚落等,具有脆弱性、易变形等特点,一旦变异,很难恢复。因此,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应作为发展新农村

景观的重要主题,要尽可能防止农村景观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资源的破坏,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景观的开发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在这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在保护景观的同时将传统民居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3 第2章新农村规划与景观的关系2.1 新农村的规划类型由于许多农村正处于向城镇转换的过程中,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就目前我国农村的总体形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需要区别对待。2.1.1 中心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郊区农村重点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都市农业和休闲娱乐服务的第三产业。积极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农牧产品工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用城市的理念规划农村,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2.1.2 商贸流通型建设模式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

以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长三角农村地区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为其商贸流通型发展模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1.3 乡镇企业带动模式以发展乡村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发达经济地区利用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同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积极开展农村股份“村改居”合作制改革、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项改革。

2.1.4 资源与产业带动建设模式在资源条件较好和非农产业比较发育的农村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集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从而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2.1.5 城镇发展带动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衔接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县域城镇的工业化进程,改善小城镇的生活条件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4水平。同时,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相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2.1.6 现代农业带动建设模式农业是该类型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因此其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在于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通过发展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选择和培育出新型品种资源,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促进土地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来拓展农业功能,在单纯生产型传统农业的功能基础上,向生物能源、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国土保护、安置人口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1.7 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指导和培训下,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并且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2.1.8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以国家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为契机,在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合理的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和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生态与经济基础。2.1.9 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在种植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配合较差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通过企业集团的介入,整合农村的各种闲置地和当前的住宅用地。在闲置地上建设新村,村民迁入新居后,在老村新建养牛场、饲料厂和屠宰基地作为工业区养殖场养牛的牛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蔬,培养基养蚯蚓,蚯蚓粪进入种植区形成有机肥种地。2.1.10 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以各地的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发展的关键是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52.1.11 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自然、经济或区位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该种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该类型农村区位独具特色。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