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80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是确保医疗工作安全和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消毒操作不仅可以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还能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十分重要。
消毒原则•彻底性:消毒应当全面彻底,确保消灭所有致病微生物。
•安全性: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保性: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和材料,减少污染。
•持久性:消毒效果应持久,有效防止再次被污染。
消毒对象医疗机构中需要进行消毒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手术刀、钳子、镊子等需经消毒后再使用。
•医疗设施:手术室、诊疗室、病房等需要定期消毒。
•医疗废物:废弃药品、废弃器械等需要在严格消毒后处理。
•环境表面:地面、墙壁、家具等需要定期消毒,以保持清洁卫生。
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高温消毒:利用高温蒸汽灭菌器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
•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辐射消毒:通过辐射杀菌灯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不易受高温和化学药剂的物品。
化学消毒方法•醇类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适用于皮肤、玻璃器皿等的消毒。
•氯化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次氯酸等,对细菌、病毒有较强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能迅速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毒性,对环境无害,适用于多种场所和表面消毒。
消毒操作规范操作流程1.准备阶段:收集消毒所需材料,确认消毒对象。
2.清洁:对待消毒对象进行清洁,去除污垢。
3.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操作。
4.通风:消毒后对环境进行通风,排出残留气味。
5.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方法和消毒剂的使用量。
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不可擅自更改消毒方法或剂量。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和消毒剂的有效期,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消毒剂引起过敏或中毒反应。
结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护人员、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本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旨在加强医疗机构消毒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环境表面 environmental surface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的表面等。
3.2 环境表面清洁 environmental surface cleaning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4. 管理要求4.1 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并具体落实。
4.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
4.3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4.4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5 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4.6 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1术语和定义2管理要求3消毒、灭菌基本原则4清洗、消毒与灭菌方法5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6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7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8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9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0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1 清洁用品的消毒12 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主要内容介绍一、术语和定义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表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
空气净化( air cleaning)的概念:二、消毒的管理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完整的皮肤、黏膜二、消毒的管理要求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负责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二、消毒的管理要求对消毒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空气净化卫生要求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如洁净骨髓移植病房),日常监测时,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GB50333的要求。
2、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3、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医疗消毒技术规范篇一: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灭菌管理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
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4、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
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均应视为受到污染。
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8、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
无菌物品储存架、柜,每日用含250-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一次。
9、分类放置,顺序发放取用。
超过有效期应重新灭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二)紫外线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ouW/cm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米处测定)。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Uw/cm2的时间(功率≥30w)的灯,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4、注意事项(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
房间内应保持清洁于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三)戊二醛1、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酸的容器中,加盖,浸泡10h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2、消毒: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mini。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消毒剂1.8.1.1概述:戊二醛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但是,戊二醛易挥发,对环境污染较大,对人体有刺激性和致癌性,使用时应当注意安全。
1.8.1.2适用范围:戊二醛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1.8.2过氧化氢消毒剂1.8.2.1概述: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过氧化氢分解产物为水和氧气,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
1.8.2.2适用范围:过氧化氢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2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2.1消毒设备的选择2.1.1应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设备,要考虑设备的消毒效果、安全性、易用性、维修保养和成本等因素。
2.1.2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消毒设备,同时应注意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以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2.2消毒设备的使用2.2.1应按照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设备,不得随意更改操作参数和程序。
2.2.2应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
2.2.3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和验证,以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1消毒人员的培训3.1.1应对消毒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消毒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应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消毒技能和操作水平。
3.2消毒人员的管理3.2.1应建立健全的消毒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消毒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2.2应对消毒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以确保其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2.3应对消毒人员进行激励和奖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本文介绍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与灭菌方法、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方面。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本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机构的消毒技术规范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最新版本,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消毒技术规范概述2.1 消毒目的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2.2 消毒原则•根据具体环境和物品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程,确保消毒有效;•定期检测消毒效果,保证消毒质量。
2.3 消毒方法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方法。
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本3.1 消毒设备更新根据最新版本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要求的消毒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3.2 消毒操作流程优化最新版本的消毒技术规范对消毒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简化繁琐的步骤,提高操作效率。
3.3 消毒质量评估标准最新版本的消毒技术规范增加了消毒质量评估标准,包括定期抽检消毒效果和定量评估消毒剂残留。
四、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实施的意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实施对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有着深远的意义:1.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预防交叉感染。
2.保护医护人员健康:规范的消毒操作可以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维护其健康。
3.提升医疗机构形象:遵守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形象,增强公众信任。
五、结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最新版本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医疗机构能够严格遵守规范要求,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消毒是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严守规范,才能保障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 消毒剂的选择: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场所和物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酒精等。
2. 消毒操作要求: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消毒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消毒剂和器械,掌握消毒剂的浓度、接触时间等参数,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频率: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区域和物品的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保持病区、手术室、医疗设备等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4. 消毒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消毒区域等信息,用于监督和追溯。
5. 消毒设备的维护与验证:医疗机构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验证,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6. 废弃物处理: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其中包括医疗废弃物、感染性废弃物等的消毒和处置。
7. 个人防护:进行消毒工作的人员应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确保自身安全。
8. 应急措施:医疗机构应拟定消毒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传播。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医疗机构良好卫生环境的重要保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一、消毒概述医疗机构消毒是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以减少或杀死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菌或病毒。
消毒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进行,制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二、消毒环境1.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消毒室,室内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良好。
2. 消毒室内应设置消毒设备和工具,如高温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灯、气体消毒机等。
3. 消毒室内的地面和墙面应使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消毒器具1. 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需要配备各类消毒器具,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
2. 消毒器具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3. 使用消毒器具前,应先进行清洗和除菌处理,确保器具表面无明显污物。
四、消毒操作1. 掌握正确的手消毒方法:用流动水洗手,涂抹适量的洗手液,揉搓双手并擦拭干净,使用酒精洗手液时需注意揉搓至酒精蒸发。
2. 消毒液的配制应按照比例准确混合,确保浓度达到消毒要求。
3. 对于不同物品和设备的消毒,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
4. 消毒设备应安装正确,使用时应遵循操作流程,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效果和安全。
五、消毒监测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包括对空气、物品和设备的微生物检测。
2. 消毒监测应有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3. 消毒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员工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员工消毒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操作规范、消毒器具和消毒液的正确使用等。
3.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操作,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
七、消毒记录和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管理制度,对所有的消毒操作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