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67.50 KB
- 文档页数:6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是确保医疗工作安全和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消毒操作不仅可以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还能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十分重要。
消毒原则•彻底性:消毒应当全面彻底,确保消灭所有致病微生物。
•安全性: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保性: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和材料,减少污染。
•持久性:消毒效果应持久,有效防止再次被污染。
消毒对象医疗机构中需要进行消毒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手术刀、钳子、镊子等需经消毒后再使用。
•医疗设施:手术室、诊疗室、病房等需要定期消毒。
•医疗废物:废弃药品、废弃器械等需要在严格消毒后处理。
•环境表面:地面、墙壁、家具等需要定期消毒,以保持清洁卫生。
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高温消毒:利用高温蒸汽灭菌器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
•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辐射消毒:通过辐射杀菌灯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不易受高温和化学药剂的物品。
化学消毒方法•醇类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适用于皮肤、玻璃器皿等的消毒。
•氯化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次氯酸等,对细菌、病毒有较强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能迅速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毒性,对环境无害,适用于多种场所和表面消毒。
消毒操作规范操作流程1.准备阶段:收集消毒所需材料,确认消毒对象。
2.清洁:对待消毒对象进行清洁,去除污垢。
3.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操作。
4.通风:消毒后对环境进行通风,排出残留气味。
5.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方法和消毒剂的使用量。
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不可擅自更改消毒方法或剂量。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和消毒剂的有效期,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消毒剂引起过敏或中毒反应。
结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护人员、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本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旨在加强医疗机构消毒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环境表面 environmental surface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的表面等。
3.2 环境表面清洁 environmental surface cleaning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4. 管理要求4.1 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并具体落实。
4.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
4.3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4.4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5 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4.6 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一、消毒的重要性医疗机构是各种病原体容易聚集和传播的场所。
患者的身体状况往往较为虚弱,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而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会频繁接触患者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不做好消毒工作,病原体就有可能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导致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消毒工作是医疗机构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
二、消毒的基本原则1、清洁为先在进行消毒之前,必须先做好清洁工作,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有机物。
因为污垢和有机物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效果,降低消毒的效率。
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例如,对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以选择环氧乙烷灭菌或者低温等离子灭菌等。
3、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工作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效果,确保杀灭或去除病原体。
同时,要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4、防止再污染消毒后的物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再污染,如妥善包装、存放于清洁干燥的环境等。
三、消毒的方法1、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包括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煮沸消毒适用于餐饮具、毛巾等小件物品的消毒,将物品完全浸没在水中,加热至沸腾,保持 15-30 分钟。
压力蒸汽灭菌则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消毒方法,适用于医疗器械、敷料等物品的灭菌,需要在特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进行。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穿透力较弱,只能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要保证灯管的强度和照射时间符合要求,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 2016-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应用一、范围1、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清洁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
2、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三、管理要求1、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并具体落实。
2、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培训。
3、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相关要求。
5、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6、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7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四、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离子体灭菌不耐湿热的器械: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灭菌。
浸泡灭菌时影响因素很多(已不提倡)浸泡时间较长;灭菌时影响因素较多:浓度、有机物等的影响;残留难去除,需大量无菌水冲洗;无菌操作较难,容易污染(包括无菌水);无法储存,随时取用。
医疗器械的分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皮肤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引言医疗机构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消毒技术的规范应用对于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的规范要求,涵盖了清洁消毒、物品消毒和空气消毒等方面。
2. 清洁消毒清洁消毒是医疗机构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去除可见污物、减少可繁殖细菌的数量,提供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下面是清洁消毒的规范要求:2.1 清洁工具清洁工具应该经过定期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其无菌。
使用过的清洁工具应先清洗,然后放入消毒设备中进行消毒。
消毒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消毒效果,并且要经过定期维护和检验。
2.2 清洁剂清洁剂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且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配比和使用方法。
清洁剂的使用量应符合规范,既能有效清洁,又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2.3 清洁区域医疗机构的清洁区域应划分明确,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清洁区域的清洁工作应定期进行并记录,特别是易被忽视的角落和狭小区域。
清洁区域的空气流通应良好,以促进干燥和消毒效果的提高。
3. 物品消毒医疗机构内的物品消毒是对用于医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及污染源的各类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物品消毒的规范要求:3.1 消毒剂选择消毒剂应根据不同物品的材质和用途来选择,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不损坏物品。
合适的消毒剂应具备广谱杀菌的特性,并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2 消毒方法物品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消毒包括氯化物消毒、醛类消毒剂等。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应根据物品的特点和卫生要求来决定。
3.3 消毒周期消毒周期应根据不同物品的使用频率和卫生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物品消毒周期为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
经常性接触患者体液或有机污物的物品,应增加消毒频率。
4. 空气消毒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空气消毒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空气消毒的规范要求:4.1 空气消毒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空气消毒设备,例如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空气过滤器。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5-04-05发布2015-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斯伯尔丁分类法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4-05发布?????2012-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斯伯尔丁分类法?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一、消毒概述医疗机构消毒是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以减少或杀死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菌或病毒。
消毒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进行,制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二、消毒环境1.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消毒室,室内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良好。
2. 消毒室内应设置消毒设备和工具,如高温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灯、气体消毒机等。
3. 消毒室内的地面和墙面应使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消毒器具1. 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需要配备各类消毒器具,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
2. 消毒器具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3. 使用消毒器具前,应先进行清洗和除菌处理,确保器具表面无明显污物。
四、消毒操作1. 掌握正确的手消毒方法:用流动水洗手,涂抹适量的洗手液,揉搓双手并擦拭干净,使用酒精洗手液时需注意揉搓至酒精蒸发。
2. 消毒液的配制应按照比例准确混合,确保浓度达到消毒要求。
3. 对于不同物品和设备的消毒,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
4. 消毒设备应安装正确,使用时应遵循操作流程,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效果和安全。
五、消毒监测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包括对空气、物品和设备的微生物检测。
2. 消毒监测应有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3. 消毒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员工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员工消毒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操作规范、消毒器具和消毒液的正确使用等。
3.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操作,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
七、消毒记录和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管理制度,对所有的消毒操作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