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疾病》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348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英文名称:Environment and Health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18学分:1.0适用对象: 全院各专业各年级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与健康是一门跨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应用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地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阻碍的发生、进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操纵环境有害因素阻碍。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操纵不利环境因素促进健康,从而预防疾病,保证人群健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4.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原理。
5.熟悉环境健康科学差不多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要紧内容: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2.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的构成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了解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熟悉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第二节1.要紧内容: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原理;环境健康科学差不多研究方法。
2.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稳;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敏锐人群、环境因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健康阻碍的类型〔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敏性、三致作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
EDP Sciences出版社()成立于1920年,其创始人为法国物理学会、诺贝尔获奖者及知名科学家,目前由法国物理学会、法国化学学会和应用与工业数学学会共同拥有。
出版物专业涉及:天体物理学、理论与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数学以及跨学科领域。
该出版社刊物学术价值非常高,部分为各学协会、研究机构的会刊或官方出版物。
1.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SN:1773-0155)《可持续发展农艺学》刊载农艺学、土壤科学、生物气象学、遗传学、生理学、作物病理学、动物学和耕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为0.306。
2. Annales de Physique(ISSN:1286-4838)《物理学纪事》刊载原子和分子物理学、凝聚物质、核物理学、固体及天体物理学等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为0.545。
3.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ISSN:1297-966X)《林业科学纪事》刊载有关造林、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以及林区管理等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1.290。
4. Apidologie(ISSN:1297-9678)《养蜂学》刊载养蜂科学技术,包括蜜蜂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讯。
2006年影响因子1.906。
5. Aquatic Living Resources(ISSN:1765-2952)《水生生物资源》刊载有关海洋、沿海水域、河流和湖泊的水生生物资源,包括渔业、水产养殖和浮游生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环境管理和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006年影响因子1.247。
6.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SSN:1432-0746)《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刊载理论、观测与仪器方面的论文和札记,分为:宇宙学,星系天文学,银河结构与动力学,星团与星协,星的形成、结构和演化,恒星大气等十几类。
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研究摘要:环境与健康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主要从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研究出发,分别综述环境促进体力活动视角下的空间要素与相关研究、环境促进心理复愈视角下的单一环境要素与综合环境要素和环境处境社会交往的视角。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进而发掘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健康、体力活动、心理复愈、社会交往1引言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完整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状态”[[i]]。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ii]],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强调健康促进是培育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仅旨在对影响人们健康的物质环境条件的改变,还包括对与健康有关的精神指标的提升。
依据环境积极促进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现有研究主要可概况为促进体力活动、促进心理复愈和促进社会交往三个视角,并已形成丰富的成果。
2环境促进体力活动的视角微观层面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要素,总体可划分为空间尺度、绿化景观、设施小品、界面与活动四类[[iii]]。
关于公共空间(公园、广场)的研究表明,场所的步行路径质量、运动设施、灯光质量、公园水体面积及质量、草地数目与质量、周围环境等是影响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iv]][[v]][[vi]][[vii]]。
微观尺度空间要素侧重于使用者在实际空间中感知到的空间品质,感知(perception)作为“获得意识或理解知觉信息的过程”,是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重要中介[[viii]][[ix]]。
近年,越来越多的文献把基于使用者视点的空间感知作为重要变量。
Cohen的研究表明,公共空间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的体验可以提高空间感知的愉悦,影响活动与出行意愿,特别可延长娱乐休闲性体力活动的持续时间[[x]]。
目前,与体力活动相关的建成环境感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将建成环境的定性评价指标如美学价值、安全性等与建成环境的空间定量指标进行对应,进行建成环境感知的量化评定,实现环境感知定性评价的定量化。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回答一些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简答题和问答题。
【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3. 为什么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几乎所有生物体都需要水来生存。
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导致水传播的疾病发生,如霍乱、痢疾等。
4. 如何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方法包括建设水处理厂,加强水源保护,定期监测水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等。
5. 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6.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化等。
7. 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噪音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压力和焦虑等。
8. 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隔音性能、室内装修降噪等。
9. 固体废物的管理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不正确的固体废物管理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 如何进行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包括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
【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氨氮等。
标准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如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质量指南》。
Received 2004-01-16 Accepted 2004-04-16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370464)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of Shaanxi Province (No. 2003C 216).*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29-82655160; Fax: +86-29-82655274; E-mail: liujian@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褚玉霞1, 刘 健1,2,*, 冯 洁1, 王 勇3, 张巧俊3, 李 强1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1; 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西安 710004摘 要: 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 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羟色胺(5-hydroxytrypamine, 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
结果发现, 对照组和PD 组大鼠DRN 中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为(1.61±0.56) Hz 和(2.61±1.97) Hz, PD 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在对照组大鼠, 79%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 21%为爆发式放电;在PD 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36%、16%和47%, 爆发式放电的5-HT 能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结果表明,帕金森病大鼠DRN 中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 且爆发式放电增多。
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传染病控制1. 概述公共卫生是一门关注保障社会大众健康的学科,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疾病预防与传染病控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卫生在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作用与挑战。
2. 基本原则公共卫生中的疾病预防与传染病控制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强调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减少患者数量。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推广健康行为等手段。
2.2 多学科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需要跨越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开展系统而综合的传染病控制工作。
2.3 数据驱动决策在公共卫生中,数据是决策的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传染病的传播情况、患者群体特征等,从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
3. 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3.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我们将重点讨论已经开发的主要疫苗以及推广普及疫苗接种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3.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感染途径等关键信息。
我们将探讨常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如队列研究、案例对照研究等,并强调其在制定控制策略时的意义。
3.3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改善公众健康认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介绍有效的卫生教育策略,如健康宣传活动、媒体宣传和社区干预等。
3.4 环境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讨哪些环境因素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并展示一些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的案例。
4. 公共卫生挑战与前景4.1 新兴传染病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迁移增加,新兴传染病的出现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们将讨论几种新兴传染病的特征和防控策略。
4.2 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一个全球性问题。
我们将讨论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用药和拮抗机制来应对这个挑战。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一、综述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可能的机制。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寒冷季节,人们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并且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季节性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和生物钟节律,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因、性别、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在实验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不同季节里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标,以及进行动物实验来探讨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一些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导致血压波动。
还有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从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探索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这一标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本文旨在从文献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要了解季节变化的基本特征,即四季更替,这是地球自然运行的结果,也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有研究表明,季节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如影响人体的温度调节、睡眠模式、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十大文献综述实例以下是关于各个领域中的十大文献综述实例:1. 医学领域:《紊乱睡眠与精神疾病的关联研究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睡眠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结果和方法。
2. 心理学领域:《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过去研究的发现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3. 教育领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综合了自主学习的概念、方法和效果的研究,总结了这个领域中的重要发现和趋势。
4. 社会学领域:《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模型。
5. 经济学领域:《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探讨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6. 管理学领域:《领导力与员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分析了领导力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并总结了过去研究中发现的关键因素和实践建议。
7. 环境科学领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研究,讨论了不同地区和生物群落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8. 计算机科学领域:《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该综述综合了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模型和算法的性能和挑战。
9. 生物医学领域:《肺癌治疗新进展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介绍了肺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10. 文学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教育的挑战研究综述》- 该综述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教育面临的挑战,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
专业疾病综述格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根据具体疾病来撰写,以下是一个示例:1.1 概述疾病是指人体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发生的异常状况,严重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专业疾病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多和变异。
专业疾病是一类与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情危害因素与从事该职业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群直接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疾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不同工种对身体的负荷和接触不同的有害物质,由此导致的疾病种类多样,症状各异。
例如,工人在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时可能患上中毒等疾病;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频繁接触病原体可能患上职业性疲劳综合征等。
专业疾病不仅对患者个人造成健康危害,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篇综述旨在对专业疾病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详细介绍疾病的概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专业疾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危害,为预防和控制专业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篇综述对未来专业疾病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并呼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专业疾病的研究,共同促进专业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本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地介绍专业疾病的相关知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的参考资料,促进专业疾病的研究和预防工作的开展,以维护从事相关职业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详细介绍了整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以提供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详细描述。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对整个文章的概述。
其中,1.1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提供了关于专业疾病的一般概述。
在1.2部分,文章结构部分进一步阐述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并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
环境污染与肺癌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都表明,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而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不断上升。
这是为什么呢?城市居民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又是为什么呢?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的上升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由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剂量小、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往往病发之日,尚不知谁是元凶。
环境污染就像邪恶的阴影,悄悄吞噬着人体的健康。
肺及呼吸道是一个开放器官,与外界直接接触,外界很多致癌因素都可以导致肺癌。
环境污染就是导致肺癌的一个重要原因。
环境污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许多学者惊奇地发现,近50年来,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肺癌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特别是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患者成倍地增加。
例如,美国的病人在50年中,男性增加了18倍,女性增加了6倍。
每4名癌症死亡病例中,就有1名是肺癌患者;每100名死亡病人中.有5名死于肺癌。
就我国情况看,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上海市卢湾区1971年比1952年死亡率增长9.65倍;北京城区1975年比1958年死亡率增长2.5倍。
从全国恶性肿瘤排列顺序来看,肺癌占第5位;每100名癌症病人中,大约有8名是患的肺癌。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每年全球估计有120万以上新发肺癌病例,死亡约110万人,平均每隔30s就有人死于肺癌。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亦不断上升。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大气污染易诱发肺癌而使死亡率增高。
在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与人群健康效应终点的流行病学联系最为密切。
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作定量评价,近年来已成为WHO、欧盟等国际机构关注的热点之一。
美国规定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日均值及年均值分别为0.15与0.05 mg/m3,我国1996年颁布的GB3095—1996规定PM10的二级标准为日均值为0.15 mg/m ,年均值为0.10 mg/m。
《环境与职业医学》【原创版】目录1.环境与职业医学的定义2.环境与职业医学的重要性3.环境与职业医学的研究领域4.我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挑战5.环境与职业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1.环境与职业医学的定义】环境与职业医学是一门研究环境因素和职业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主要关注环境中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以及职业活动中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并研究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环境与职业医学的重要性】环境与职业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识别和评价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研究环境与职业疾病,提高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与职业医学的研究领域】环境与职业医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职业危害: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3)环境与职业疾病的防治: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4)环境与职业卫生标准:制定和完善环境与职业卫生标准,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我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环境与职业医学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应对环境与职业健康问题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职业健康监管不到位、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等。
【5.环境与职业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环境与职业医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加强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2)完善环境与职业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3)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研究水平和防治效果。
基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相互作用过去我们常常将致病因素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
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在许多疾病,特别是常见的慢性病或者是所谓的“复杂性状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对于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群易感性差异的原因,进而可以对环境与疾病、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类疾病多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我们可以把全部生命现象看做有赖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生命的个体的任何结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特性,是它的遗传基因和它发育过程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基因是从亲本传给子代的一种单位,负担着生活在一定环境中个体的一定特性的发生。
人类中的基因差别由他们细胞的生理过程中的差别决定的,基因型支配着生物的发育,他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它的表现型。
不同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产生不同的表现型。
基因型表明遗传组成,表明个体从它的亲本获得的全部遗传因子,表现型表明个体的外形。
每一种基因型对于环境发生它本身所特有的反应。
如果同一种基因型作用于稍有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显然不同的表现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揭示了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的反应,这些基因称为环境应答基因;而且这些基因还可影响人体对有毒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因而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微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揭示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对医药卫生、环境卫生等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使人们有可能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的影响其实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存在许多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可引起长期、慢性接触者的基因损伤从而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环境应答基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环境中某些毒物在相同剂量和接触条件下作用于人体,其发病的危险性在不同个体之间可存在很大差异。
护理综述论文范文
《护理综述: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护理工作变得越发重要。
护理综述便是对护理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总结的论文。
本文从护理综述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现代医疗环境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很多疾病的治疗方式也不断更新,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而在挑战的背后,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
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护理综述也对于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应对挑战的建议和措施。
例如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等。
综上所述,《护理综述:挑战与机遇》论文对于护理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护理人员必将在应对各种挑战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并在丰富的机遇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环境与疾病》综述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经常在物质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但是也会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时,环境和人体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能力使失衡的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如果超过环境和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甚而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因此人类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生物因素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
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
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由于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环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规律已有所了解,并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控制经验,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性已有下降。
二、化学因素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及动植物体内、微生物内的化学组分。
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称为微量元素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称为毒物)。
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溶剂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
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
三、物理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
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足够的重视。
四、社会-心理因素人类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
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兴奋、抑制、焦虑、忧郁、恐惧、愤怒、悲伤等心理紧张)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动常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常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紧张本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继而引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甚至导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各种精神性疾病。
因此,应该着重强调个体心理状态须尽快地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调整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使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不致使人长时间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或)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大气污染:所谓大气污染就是指正常的大气中主要含对植物生长有好处的氮气(占78%)和人体、动物需要的氧气(占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和其他气体。
当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气体或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等进入大气之后,大气污染就发生了。
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
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三)、致癌作用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
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
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
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
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土壤污染: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
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同时还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或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如我国辽宁沈阳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
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惩的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氧量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
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
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
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
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镉与健康:环境工程领域中的镉绝大多数淡水的含镉量低于1微克/升,海水中镉的平均溶度为0.15微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