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45.29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文化概要中国文化概要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2030058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要学时学分:54/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二、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要》是为对外汉语专业开的一门必修课。
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及其自身特点,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既是一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课程,也是一门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课程。
它主要讲授古代文化发展的轮廓及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概要介绍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及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具体介绍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简要了解我国的地理状况、历史发展、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各类艺术,适当比较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先修课程要求:《中国文化概要》跨度长,积淀深厚,内容涉及到一些古代文献,学生必须首先在语言方面具备一定的素质,所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先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在具备了基本的古代和现代语言知识和阅读水平之后,才能弄懂各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
其次,课程中包含的古代艺术文化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常识,因此学生在文学方面先修一部分文学和文学概论课,才能深刻理解各种艺术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线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代表人物与主要成就,分析中国文化的产生背景与总体特征,展望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解决各种可能的文化冲突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作为一门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课程,学生应该学会从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方面去思考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独立地分析、评价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现象、代表人物和文化成就,使学生具备初步分析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281103612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1. 大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有助于学生通过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基本常识,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宗教、传统理论道德等社会政治理论,了解中国传统行为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力求使学生做到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有更深刻的理解。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难点:文化的概念。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界说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与文明第二节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国文化概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简单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传统音乐和舞蹈、传统美食等。
3.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尊重长辈、注重家庭、重视教育、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总结归纳。
3.拓展: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传统音乐和舞蹈、传统美食等。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4.总结:让学生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尊重长辈、注重家庭、重视教育、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
鼓励学生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和影响。
5.实践: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如PPT、海报、小品等。
6.反思:让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中国文化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2.定期进行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料。
2.书籍和网络资源,如国学经典、中国传统节日等的介绍。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和交流。
2.提供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源和资料,让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
七、教学反思1.教案的内容设计丰富,既能够提供基本概念、知识和信息,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评估方式比较多样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中国文化概要绪论第二节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注意:基层政法)8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中国文化教材
中国文化这一庞大而深厚的主题在教材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涵盖中国文化的教材或教育资源:
1. 《中国文化通论》:这类教材通常从多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包括历史、艺术、宗教、思想、传统习俗等内容。
2. 《中国文化史》:介绍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变迁,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变革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解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中国绘画、音乐、戏曲等。
4. 《中国民俗》:探讨中国各地的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方面,展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5.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名著,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6. 《中国艺术史》:探讨中国古代至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方面。
7. 《中国哲学导论》: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
以上教材或教育资源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对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历史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料。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教材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
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隆盛时代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九、明清:沉暮与开新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二、四大发明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一、辉煌的远古艺术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二、中国文化的特点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二、群己关系的定位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三、教学环节1、面授辅导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
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概要教案Discussion: What is culture?Requirement and examPresentation (group work) 30%Examination 70%About “Culture”theme of cultureculture assump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文化内涵high culture; graceful culture; refined culture 高雅文化culture shockculture differenceculture adaptation 文化适应culture gap 文化鸿沟culture collisionmain stream culture; master stream culture 主流文化mainland culture 本土文化raise the profile of Chinese culture 弘扬中华文化culture industry 文化产业culture resourcesculture craze 文化热culture complex 文化情结TV cultureenterprise culture 企业文化net-work culturefast food culturecommunity culture 社区文化aesthetic culture 审美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dress 服饰文化family culturetourism culturecampus culture 校园文化commerce culture 商业文化consumer culture 消费文化popular culture 通俗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lavatory 厕所文化dragon’s culturewine culturetea cultureholiday cultureculture of folk custom 民俗文化China Millennium Altar中华世纪坛OutlineLecture One Ancient and Present China1.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China2.Huang Di and Yan Di of China4.chronological table of Chinese history5.essentials of China todayLecture Two Family and Marriage1.national census: 1990---4th; 2000---5th2.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family planning3.the major types of Chinese family4. Population policyLecture Three Education1.the six arts:礼/乐/射/御/书/数2.the four famous academies: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3.“Four Books” and“Five Classics”4.about Confucius, his contributions and words5.the aim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reative spirit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Lecture Four Literature1.several categories of myth2.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form in Han,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3.the first monument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The Book of Songs(Songs,Odes, and Hymns)4.What did Sima Qian write?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5.“Eight Great Writers of Tang and Song”6.famous playwrights and their plays in Yuan, Ming , Qing7.the masterpieces of fiction in Ming and Qing8.Recite Tang poems9.thre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modern progressive poetry10.the four great novels of exposure11.two leading translators: Yan Fu and Lin Shu12.“Trilogy of Love” “Trilogy of Turbulent Currents”13.“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1942Lecture Five The Cinema1.When was the cinema introduced into China?2.When was the first film showing in China?3.When was the first Chinese film made?4.What was the first feature film and what was the first color feature film?5.the famous film awards in ChinaLecture Six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1.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on of a performer, the music, singing and spokendialogue of Beijing Opera2.the four types of the character roles in Beijing Opera: sheng, dan, jing, chou3.What do the colors used in facial painting and costume designing stand for?4.What are Mei Lanfang’s contributions to Beijing Opera?5.Who are the Four Great Dan Actors?Lecture Seve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1.two categories in Chinese painting according to the means of expression2.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3.Famous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4.three major kinds of 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in China5.“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6.five writing styles (five categories of Chinese scripts)Lecture T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the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2.the four basic diagnostic metho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famous medical books and physicians4.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5.different forms of herb medicineLecture Eleven Chinese Folk Sports: Wushu and Qigong1.types of Wushu2.categories of the weapons: long/short/flexible3.three kinds of qigong4.seven emotions and six weather factors5.Major schools of taijiLecture Twelve Plac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terests in China1.categ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imperial, private, landscape2.the four representative gardens of Song, Yuan, Ming and Qing3.three areas of Summer Palace: the royal palaces,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thegarden4.world heritage sitesLecture Thirteen Religion1.the four major religions in China: Buddhism, Daoism, Islam, Christianity2.the Four Noble Truths3.the Four Big Buddhas5. the Four Famous Buddhist Rites6.two major schools of Buddhism: the Hinayana(Little Raft), the Mahayana(BigRaft)7.two major sects of Daoism: the True Unity Sect, the Complete Unity Sect8.Islam9. Christianity。
填空选择: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从唐宋到xx,主要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
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18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在的人类。
蓝田猿人生活年份约在八十万年以前。
北京猿人,距今也在六十万年左右。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四大流域说:一,黄河流域文化区二,长江流域文化区三,珠江流域文化区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
商代,共传30王,国家五胜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上朝又称殷商。
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了台湾,直到康熙皇帝时郑氏后裔宣布归降,台湾重又与大陆统一。
周代,晋、鲁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有秦晋之好。
姓氏的一,以姓为氏二,以国邑为氏三,以官职位姓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五,以排行此地为氏名与字的关系: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意义相关三,名与字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名词解释:三纲五常:出自论语·为政。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
清光绪二十五年有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
P63xx: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和孟子。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其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1.《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文
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宗教、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并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2.《中国文化史》:由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演
变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较为全面。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朱伯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科技等,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4.《中国文化要略》:由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了中
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较为简明扼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