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速率。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相等、方向相反。
6. 弹力:一种恢复形变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7.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有关。
8.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相对运动中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9. 平衡: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11. 弹簧的力和位能: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会产生弹力和弹性势能。
12. 物体的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力与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概念,并对力的性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平衡力和力矩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速度变化或者方向变化的原因。
2. 力的性质:-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相互叠加,即合力;- 力还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3. 受力分析:-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方向和大小;- 建立坐标系,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列出受力方程,求解未知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其合力等于原力。
5. 平衡力:- 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但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为力的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1N表示当力的大小为1N时,1kg质量的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1m/s²。
7. 力矩:- 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为力矩;- 力矩的大小: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力臂是力作用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符号决定了转动方向。
8. 平衡条件:- 对于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合力垂直于斜面,合力矩为零。
9.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凡是对物体施加作用力的物体,物体必然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10. 弹力:- 弹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弹力产生; - 弹簧的弹力: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知识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4)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单位:N (5)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
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4)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知识点三――弹力(1)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2)确定弹力的方向在硬接触中(除绳子和弹簧外),一定先找接触面,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是垂直的。
(3)绳子、弹簧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或弹簧。
轻杆所受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
(4)胡克定律F=kx,指的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
知识点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a: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2)求摩擦力一定要首先清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可以用F FN求解,FN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μ是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
(5)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知识点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代数加减。
(2)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 F2 F F1 F2,在这之间的所有的力都有可能,这是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大小来确定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②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9.8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物理必修⼀第三章知识要点 ⾼中⼤家学习了很多物理知识,这些物理知识⽐较琐碎,因此在课下要及时的进⾏巩固复习,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物理必修⼀第三章知识要点解析 ⼀、重⼒基本相互作⽤弹⼒ 对重⼒和弹⼒⾼考中⼀般从⼒的产⽣条件、⼒的⼤⼩和⽅向及其性质特征的⾓度⽴意命题,对弹⼒的有⽆、⼤⼩和⽅向的判断是最近⼏年⾼考的热点,有关弹簧问题的综合设计,由于既能考查相关弹⼒的特点规律,⼜能够将静⼒学知识、动⼒学知识甚⾄能量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学⽣的综合应⽤知识的能⼒,所以在⾼考中出现的⼏率较⼤. ⼆、摩擦⼒ 这部分知识难度中等、也有难题,在平时的练习中、阶段性考试中会单独出现,选择、填空、计算等等出题形式多种多样,在⾼考中不会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但是会做为题⽬的⼀个隐含条件考查。
对滑动摩擦⼒问题的分析与考查趋向于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这类题中⼀般具有多体、多⼒的特点,要运⽤整体法与隔离法解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正确的受⼒分析,建⽴正确的⽅程,然后进⾏解题. 三、⼒的合成⼒的分解 受⼒分析是⾼中物理的基础,它贯穿于⼒学、电磁学等各部分.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受⼒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受⼒分析出错,则“满盘皆输”.受⼒分析单独考查的也有,但更多的是结合其他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 平衡类问题不仅仅涉及⼒学内容,在电磁学中常涉及带电粒⼦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平衡,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平衡,但分析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样的. ⾼⼀物理必修⼀第三章课后训练 作⽤⼒与反作⽤⼒ 基础夯实 1.春天,河边的湿地很松软,⼈在湿地上⾏⾛时容易下陷,在⼈下陷时( ) A.⼈对湿地地⾯的压⼒就是他受的重⼒ B.⼈对湿地地⾯的压⼒⼤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C.⼈对湿地地⾯的压⼒等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D.⼈对湿地地⾯的压⼒⼩于湿地地⾯对他的⽀持⼒ 答案:C 解析:⼈下陷时,是因为⼈的重⼒⼤于湿地对⼈的⽀持⼒,但湿地对⼈的⽀持⼒和⼈对湿地的压⼒是作⽤⼒与反作⽤⼒,⼤⼩始终相等. 2.汽车拉着拖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能拉着拖车向前运动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拖车拉汽车的⼒ B.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然后才产⽣拖车对汽车的拉⼒ C.匀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等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加速前进时,汽车向前拉拖车的⼒⼤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 D.拖车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地⾯对拖车的摩擦阻⼒,汽车加速是因为地⾯对汽车向前的作⽤⼒⼤于拖车对它的拉⼒ 答案:D 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与拖车对汽车的拉⼒是⼀对作⽤⼒和反作⽤⼒,⼆者⼀定等⼤、反向、分别作⽤在拖车和汽车上,故A错;作⽤⼒和反作⽤⼒总是同时产⽣、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故B错;不论汽车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作⽤⼒和反作⽤⼒总相等,故C错;拖车加速前进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于地⾯对拖车的摩擦阻⼒(包括其他阻⼒),汽车能加速前进是因为地⾯对汽车向前的作⽤⼒⼤于拖车对它向后的拉⼒,故D对. 3.甲、⼄两⼈发⽣⼝⾓,甲打了⼄的胸⼝⼀拳致使⼄受伤,法院判决甲应⽀付⼄医疗费.甲狡辩说:我打了⼄⼀拳,根据⽜顿第三定律知,作⽤⼒与反作⽤⼒⼤⼩相等,⼄对我也有相同⼤⼩的作⽤⼒,所以⼄并没有吃亏.那么这⼀事件判决的依据应为( ) A.甲打⼄的⼒⼤于⼄对甲的作⽤⼒,判决甲付给⼄医疗费 B.甲打⼄的⼒⼤⼩等于⼄对甲的作⽤⼒,但拳头的承受能⼒⼤于胸⼝的承受能⼒,所以⼄受伤⽽甲未受伤,甲⼜主动打⼄,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C.甲打⼄的⼒⼤⼩等于⼄对甲的作⽤⼒,甲的拳和⼄的胸⼝受伤的程度不同,甲轻⽽⼄重,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D.由于是甲⽤拳打⼄的胸⼝,所以甲对⼄的⼒远⼤于⼄胸对甲拳的作⽤⼒,故判决甲⽀付⼄的医疗费 答案:B 解析:此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由物理原理上升到了法院审理.甲打⼄的胸⼝时,从物理⾓度看,作⽤⼒与反作⽤⼒的⼤⼩是相等的,但是从⽣理⾓度看,因为甲的拳头与⼄的胸⼝承受外⼒的限度不同,所以甲的拳头与⼄的胸⼝的疼痛感受和受伤情形不同.此外,从法理⾓度看,是甲主动出⼿伤⼈的,甲是施暴者,⼄是受害⼈.对A,甲打⼄的⼒与⼄对甲的反作⽤⼒,是⼀对作⽤⼒与反作⽤⼒,⼤⼩是相等的,故A选项错误;对B,由上⾯的分析可知,从物理的⾓度、从⽣理的⾓度、从法理的⾓度,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故B选项正确;对C,甲打⼄的⼒与⼄对甲的反作⽤⼒固然⼤⼩相等,甲的拳头与⼄的胸⼝的受伤程度也轻重不同,但法理上的判决依据是看谁是受害⼈,谁是施暴者,故C选项错误;对D,甲对⼄的⼒与⼄对甲的反作⽤⼒,⼤⼩相等,不可能“远⼤于”,故D选项错误. 4.下⾯关于作⽤⼒和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先有作⽤⼒,后有反作⽤⼒ B.只有物体处于静⽌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和反作⽤⼒ C.只有物体相互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和反作⽤⼒ D.两个物体间的作⽤⼒和反作⽤⼒⼀定是同性质的⼒ 答案:D 解析:作⽤⼒和反作⽤⼒具有同时性,选项A错误;作⽤⼒和反作⽤⼒总是成对出现,与所处的状态⽆关,选项B错误;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作⽤⼒和反作⽤⼒,选项C错误;作⽤⼒和反作⽤⼒是同性质的⼒,选项D正确. 5.关于反作⽤⼒在⽇常⽣活和⽣产技术中的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平静的⽔⾯上,静⽌着⼀只⼩船,船上有⼀⼈,⼈从静⽌开始从⼩船的⼀端⾛向另⼀端时,船向相反⽅向运动 B.汽车⾏驶时,通过排⽓筒向后排出燃⽓,从⽽获得向前的反作⽤⼒即动⼒ C.如图所⽰,农⽥灌溉⽤⾃动喷⽔器,当⽔从弯管的喷嘴⾥喷射出来时,弯管会⾃动转向 D.软体动物乌贼在⽔中经过体侧的孔将⽔吸⼊鳃腔,然后⽤⼒把⽔挤出体外,乌贼就会向相反⽅向游去 答案:B 解析:⼈从⼀⼩船的⼀端⾛向另⼀端时,要受到船给⼈的摩擦⼒,⽅向与⼈⾏⾛的⽅向相同,根据⽜顿第三定律知,⼈对⼩船也有⼀个摩擦⼒,其⽅向与⼈⾏⾛的⽅向相反,因此船将在这个摩擦⼒的作⽤下改变运动状态,⽽向⼈⾏⾛的相反⽅向运动,所以选项A正确.汽车⾏驶时,通过排⽓筒向后排出燃⽓,虽然燃⽓对排⽓筒有反作⽤⼒但毕竟很⼩,并不是汽车动⼒的来源,因此选项B错误.农业灌溉⽤的⾃动喷⽔器,当⽔从弯管的喷嘴⾥喷射出来时,弯管在⽔的反作⽤⼒的推动下会⾃动旋转,⼤⼤增加了喷⽔的⾯积,选项C正确.乌贼通过⾝体侧⾯的孔和前⾯的特别漏⽃,把⽔吸⼊鳃腔,然后⽤⼒把⽔挤出体外,根据⽜顿第三定律可知,乌贼就获得了⽅向相反的反作⽤⼒,从⽽向排⽔的相反⽅向游去,选项D正确. 6.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地⾯的压⼒⼤于地⾯对运动员的弹⼒ B.运动员对地⾯的压⼒等于运动员的重⼒ C.地⾯对运动员的弹⼒⼤于运动员对地⾯的压⼒ D.地⾯对运动员的弹⼒与运动员对地⾯的压⼒⼤⼩相等 答案:D 解析:运动员对地⾯的压⼒和地⾯对运动员的弹⼒是⼀对作⽤⼒与反作⽤⼒,⼤⼩相等,⽅向相反,选项A、C错误,选项D正确;运动员之所以能够跳起,是由于地⾯⽀持⼒⼤于⾃⾝重⼒,结合⽜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B 错误. 7.(多选) 如图所⽰,⼀个物体浮在液⾯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对平衡⼒——重⼒G与浮⼒F的作⽤ B.浮⼒F的反作⽤⼒作⽤于液体 C.浮⼒F的反作⽤⼒作⽤于物体 D.重⼒G的反作⽤⼒与浮⼒F的反作⽤⼒也是⼀对平衡⼒ 答案:AB 解析:物体共受到两个⼒的作⽤,即重⼒G和浮⼒F,浮⼒F的反作⽤⼒是物体对⽔的压⼒.所以A、B、C 三个选项中A、B对,C错.针对D选项,重⼒G的反作⽤⼒与浮⼒F的反作⽤⼒分别作⽤在两个物体上,所以这两个⼒不可能是⼀对平衡⼒,故D选项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A、B. 8.(多选)2013年6⽉11⽇17时38分,“神⾈⼗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长征⼆号”F运载⽕箭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向前迈进了⼀步.关于卫星与⽕箭上天的情形,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箭尾部向外喷⽓,喷出的⽓体反过来对⽕箭产⽣⼀个反作⽤⼒,从⽽让⽕箭获得了向上的推⼒ B.⽕箭尾部喷出⽓体对空⽓产⽣⼀个作⽤⼒,空⽓的反作⽤⼒使⽕箭获得飞⾏的动⼒ C.⽕箭飞出⼤⽓层后,由于没有了空⽓,⽕箭虽然向后喷⽓,但也⽆法获得前进的动⼒ D.⽕箭飞出⼤⽓层后,虽然没有了空⽓,但仍可通过喷⽓获得前进的动⼒ 答案:AD 解析:⽕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箭箭体与被喷出的⽓体是⼀对相互作⽤的物体.⽕箭向下喷⽓时,喷出的⽓体同时对⽕箭产⽣向上的反作⽤⼒,即为⽕箭上升的推动⼒.此动⼒并不是由周围的空⽓对⽕箭的反作⽤⼒提供的,因⽽与是否飞出⼤⽓层、是否存在空⽓⽆关,故选项B、C错误,选项A、D正确. 9.(多选)重物A⽤⼀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图如图所⽰.关于这⼏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是F2 B.F1的施⼒者是天花板 C.F3与F2是⼀对作⽤⼒与反作⽤⼒ D.F1与G是⼀对平衡⼒ 答案:AD 解析:F1和F2分别是弹簧拉物体的⼒和物体拉弹簧的⼒,是⼀对作⽤⼒与反作⽤⼒,选项A正确;F1的施⼒者是弹簧,选项B错误;F2和F3是弹簧受到的⼀对平衡⼒,选项C错误;F1与G是A物体所受的⼀对平衡⼒,选项D 正确. 能⼒提升 10.(多选) 如图所⽰,⼀个箱⼦放在⽔平地⾯上,箱内有⼀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个环.箱和杆的质量为m1,环的质量为m2.已知环沿着杆匀速下滑,环与杆的摩擦⼒⼤⼩为f,则此时箱⼦对地⾯的压⼒为( )A.m1gB.(m1+m2)gC.(m1+m2)g-fD.m1g+f 答案:BD 解析:以箱⼦为研究对象,分析受⼒情况:箱⼦受到重⼒m1g、地⾯的⽀持⼒FN和环对箱⼦向下的滑动摩擦⼒f,根据平衡条件有FN=m1g+f,根据⽜顿第三定律得地⾯对⾯的压⼒FN'=m1g+f. 11.在天花板上⽤竖直悬绳吊⼀重⼒为G的电风扇,电风扇静⽌时受⼏个⼒作⽤?这⼏个⼒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见解析: 解析:找⼀个⼒的反作⽤⼒,就看这个⼒的施⼒物体是哪个物体,反作⽤⼒⼀定作⽤在这个物体上;找⼀个⼒的平衡⼒,就看这个⼒的受⼒物体,其平衡⼒必在同⼀受⼒物体上. 对静⽌的电风扇受⼒分析如图所⽰,电风扇受两个⼒:重⼒G、悬绳拉⼒F,电风扇受到的重⼒G和悬绳拉⼒F正好是⼀对平衡⼒. 12.⼀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端挂⼀吊椅,另⼀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 kg,吊椅的质量为15 kg,不计定滑轮与绳⼦间的摩擦,重⼒加速度g取10 m/s2.当运动员与吊椅⼀起以速度v=0.5 m/s上升时,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 答案:(1)400 N,⽅向竖直向下 (2)250 N,⽅向竖直向下 解析:(1)设运动员竖直向下的拉⼒为F,则由⽜顿第三定律可知,绳⼦对运动员竖直向上的拉⼒也为F,则绳对吊椅竖直向上的拉⼒也为F.选取运动员和吊椅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2F-(m0+m)g=0,所以F== N=400 N,⽅向竖直向下. (2)设吊椅对运动员的⽀持⼒为FN,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则F+FN-m0g=0 所以FN=m0g-F=65×10 N-400 N=250 N 根据⽜顿第三定律知,运动员对吊椅的压⼒为250 N,⽅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知识点整理3.1 重力1.力1) 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性质:①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A对B的作用同时B也对A产生作用,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因此是矢量。
4)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如何表示一个力?①力的图示:可以精确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可以粗略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表示力的图示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标度;②从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按照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当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该统一。
2.重力1) 概念: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特点: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对于薄板型物体,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3.2 弹力1.概念: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和直接接触。
3.弹力的方向:1) 压力和支持力: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于接触面;②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③点点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并指向圆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计划,时刻按照计划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
下面是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基本要求: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压强知识1. 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运动和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
下面是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图像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2. 运动的种类和特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3.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变形和产生变化的原因,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不动。
5. 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相等而相反的反作用力。
7. 弹力和摩擦力: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弹力和摩擦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8.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能量守恒定律是表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定律。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理世界中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的重点内容,是同学们最为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热运动包括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热能平衡、温度差、黑体辐射、热力学温度、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热力学的热力学等知识。
首先,热量是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而温度是体系内物质的热能的量化指标,它们是热运动的两个基本性质。
热量的传递具有三种形式,即导热、辐射和传热。
其次,热容是能量单位温度下体系内物质的能量容量,具有很强的相对性,而温差是将温度从一个体系转移到另一个体系的参数。
此外,辐射是一种由物体发出的有序的非弹性波动,而黑体辐射是物体发出及反射的辐射能量之和,是传输热量最主要的形式。
再者,热力学温度是物质性质中重要的参数,它在热力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温度会影响溶液的沸点,或影响热量的转化率。
而热量与温度的关系则是指改变物质的温度会影响热量的变化,或是物质改变温度时其所变化的热量的大小。
在热力学中,最重要的是热力学,它涉及介质的物理性质,及物质的热能和温度变化。
总之,热运动分为多个不同的方面,比如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深入学习热运动,就必须对这几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领会物质的运动及其特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重力基础概念即:重力定义、图示、符号、计算公式、重心等(详见课本P5153)。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讲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一、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3)、拉力、支持力、压力。
(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f=uN。
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
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
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
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但不一定指向地心。
大小G=mg。
2.重心:①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
②质量均匀分布的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③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一般采用二次悬挂法确定。
【知识点2】形变和弹力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由此可见产生弹力必须具备接触和弹性形变两个条件。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一定垂直于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在受力分析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kx(x为弹簧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4.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放大法进行判定.【知识点3】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其中 FN为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可以等于G;也可以大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静摩擦力:(1)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趋势(2) 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平衡状态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3) 大小范围: O < 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注意: a、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D.以上都不是
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
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
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
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
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
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
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
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
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1.C
2.C
3.ACD
4.D
5.B
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
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
①力的性质
(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
(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
(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
(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
②悬挂法、支点法
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
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