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9.19 KB
- 文档页数:20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并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又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感觉分辨事物,思想则把握真理。
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但两者互相联系,感觉为理性提供证据,否定感觉,也就是否定理性。
然而,由于他把感觉看作是粗糙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思想是精细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所产生的,事实上就使感性和理性成了两个独立的认识过程,割裂了感性和理性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原文地址: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作者:cappuccino在前面已经说了,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要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了解哲学史。
可以说在哲学所有问题中几乎无处不掺杂中、西哲学史的内容,一说哲学也必定要说哲学史。
没有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空架子。
所以下面就用最简略的篇幅介绍一下中、西方哲学史。
所谓略述嘛,就是一个大纲、一个纲要而已,目的只是让大家对中、西哲学史有一个极粗略的印象而已,可以说下面对中、西哲学史介绍中的每一段的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成一个和这个"哲学简介"系列篇幅差不多大的系列文章。
但在这里都只提一句就完,不展开说。
下面就来看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也是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约400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称为"现、当代哲学"。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崭露出来以后,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的问题,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追问。
宇宙间的现象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它们究竟由什么东西构成?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变化?哲学源于惊异,古希腊人惊异地追问这类问题。
哲学产生以前人们用神话传说解释这类问题,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
最早作这种解释和回答的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把这些叫作"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中世纪哲学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欧洲发展起来的
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受到基督教信仰和古典哲学的
影响。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信仰和理性的结合,以及对神
学和哲学的密切联系。
在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在欧洲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督教神学家如奥古斯丁、阿奎那和安瑟尔姆等人对中世纪哲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试图将古典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逻各斯学派和实在论等
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另一方面,中世纪哲学也受到了古典哲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新发现和研究,他的逻辑、形而上学和
自然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对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被基督教哲学家重新诠释和应用于神学领域,形成了新的哲
学体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哲学被视为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现代哲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哲学为人类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世纪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基督教信仰、古典哲学传统和中世纪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一):笛卡尔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影响论文摘要:笛卡尔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是西方哲学二元论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卡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在形而上学方面阐释了二元论哲学体系,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但在其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方面,则又完全不认可神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此笛卡尔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影响了在其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以二元思维来探讨世界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
关键词:笛卡尔西方哲学二元思维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即是在哲学思想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思想的超越,从而实现对当前世界各种现象的哲学科学解释。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其所要解决的是对“物”的绝对确定性、普遍统一性的基本认识,这在其反思哲学思想、怀疑精神以及其他二元哲学思想中的得以展现。
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明确的了解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嬗变和发展历史,从而评判和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忧患得失,开启西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之路。
一、机械论哲学: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尔处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因而其思想的最重要基础即是对每一个学科门类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提出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将物理学中机械思想应用到其哲学体系中,为近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在笛卡尔看来,哲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所有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探讨方法论,哲学要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评判的标准。
笛卡尔将数学方法看作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认为依靠综合性分析而获取的理性知识才是能够使人信服的内容,因而只有哂谜庵址椒ú拍芄皇迪肿陨砝硇缘乃咔螅佣琅泻妥芙嵴苎枷胙芯康挠腔嫉檬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理性探讨。
文艺复兴的成就及其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摘要: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
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人权西方思想发展史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成就遍及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地理、建筑及医学等领域。
它在每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非凡的,特别是为西方思想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
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15世纪后期起,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
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
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
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
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
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
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科,通常被认为探究了生命、宇宙与人类的意义和真理。
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思潮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相继探讨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启蒙哲学及现代哲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潮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萌芽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代表了欧洲古代文明的高峰。
其主要思考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存在的本质、道德价值等,从而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
柏拉图主张存在着一个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其不完美的影像。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哲学的实践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则着重于逻辑和实证哲学,提出了关于实体性、表象和因果关系等著名学说。
中世纪哲学:神学与哲学的合一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信仰的盛行时期,因此其哲学体系也深深影响着宗教生活。
中世纪哲学家主要致力于探讨有关神、宇宙、人等问题,他们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同时组织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于信仰和理性的合一,带来了大量富于经验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中,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学哲学”理论以及彼得·阿尔特泰特(Petrus Albertus)的万物论被广泛传诵流传。
这些理论为中世纪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哲学:人为中心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思考方式进行了另一种探讨。
现实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研究自身和身边的世界。
他们主张哲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血汗劳动,把理论与现实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打破先前基于上帝宗教理论的约束。
即使只基于人类的理性,也可以达到高度的哲学成就。
伊曼努尔·康德的理性哲学成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哲学的代表。
启蒙哲学:理性解放18世纪启蒙运动是欧洲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源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它强调人的理性被束缚在种种偏见之中,并寻求通过理性贯穿始终的自由和进步。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四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
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
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
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
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
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
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
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
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2)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初探奥古斯丁和谐美学思想摘要: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是他的神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世纪美术史上达到新的高度。
他关于上帝之美的美学思想与前期学者的美学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就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初探一下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奥古斯丁;美学思想;____作者简介:李泓萱,女(1990.7.24-),汉族,籍贯:广西,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430年),是古希腊罗马最后一位,中世纪第一位美学家,卓越的____神学家,也是西方中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深邃而博练的思想,对西方历史进程的影响直抵今日。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的变迁。
他一生著作卷跌浩繁,奥古斯丁立足于基督____把上帝当做美的本体,从神学的高度思考美学问题,奥古斯丁继承了拉丁作家的细想诸如“美在次序”、“美在适宜”和“美在上帝”的和谐美学,而“美在和谐”是奥古斯丁神学美学的核心主旨。
涉及到美学的作品主要有《论美与适合》、《忏悔录》、《上帝之城》等,这些作品详尽而全面地叙述了基督____观点,为整个中世纪美学奠定了丰盛的基础。
首先我们通过奥古斯丁的生活背景来了解下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离希坡不远的一个名叫塔加斯特(Tagaste)的小镇。
他成长于一个有着复杂信仰的家庭。
父亲是一位财产不多,为人懒散,贪恋世俗但很有地位的异教徒,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而与他父亲不同的是,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__。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很迷茫于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
直到十六岁,他前往迦太基求学,早年因曾接受修辞和文法教育,是摩尼教徒和二元论者,但在公元387年“花园里的奇迹”事件后,便皈依了____,不久后成为非洲希坡的主教以及整个基督____重要人物。
西方各个时期的理性一、古希腊时期的理性古希腊时期尚处在西方的奴隶制时期。
这个时候的理性主要体现在智者学派及其发展者的一些观点之中。
当时的希腊正值民主制度的全盛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热衷于讨论各种问题。
而主流的思想——自然哲学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在自然哲学观的体系中也已经得不到解答。
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他们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话的束缚,否定神的意义和作用,肯定人的伟大和能力。
普罗泰戈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
他们极力贬低神的权威,抬高人的价值。
将“神学”变为“人学”。
从而树立起人的权威和尊严,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开端。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观点,标志着人类的理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智者们对未知事物的研究,不再从神的角度出发,不用所谓的神的观点来解释,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新的有建设性的见解。
他们对事物进行了较为严密的论证,不再仅凭感性思维。
亚里斯多德由此得到启发而创造出了伟大的“三段论”方法。
智者们勇于追求真理,为了知识而去求知,抛弃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知识更加纯净化。
同时,他们崇尚自然法,认为法律应该符合个人利益。
这对西塞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的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们也肯定了人的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加国家事务的权利。
他们提出了早期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这为以后的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
由智者学派衍生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关系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
由此他们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成为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究美的本源的学派。
他们的观点,使人们的思想逐渐脱离感性,渐趋理性。
此后的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扬了先贤们的思想。
当初智者学派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治理国家,而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如何救国已经毫不必要,因此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人类的伦理问题。
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虚伪,等等。
他提倡“知善合一”,认为知识就是最大的善。
西⽅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在西⽅认识论史上中世纪⼀直被称作哲学史上的⿊暗时代,它⼏乎中断了古希腊罗马开篇的西⽅⽂明史。
中世纪是⼀个以神圣信仰为思想准绳的时代,那个时代⾥,上帝被带进了世界的存在,并成为主宰⼈类思维和⾏为的神灵。
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很深,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端是上帝之光,另⼀端是⿊暗。
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已。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都属于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家。
奥古斯丁⾃由意志论的影响⼒主要在于它在西⽅思想史上对原罪、⾃由、善和上帝提出新的思考⽅向,最主要的观点有三个,⼀是上帝的存在,⼆是上帝之善的存在,三是⾃由意志之善。
奥古斯丁是新柏拉图学派的追随者,从异教皈依季度后,⼀段时间⾥层专⼼潜修新柏拉图主义理论。
在奥古斯丁看来,异教徒的希腊哲学家中,除了柏拉图以外,其他⼈都完全背离了真理。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完美均来⾃于上帝,上帝的存在是真实⽆上的存在,他强调⼈的存在⾸先应该成为信仰的前提,上帝是⼀切问题得以展开的起点,也是⼀切思考和⾏动的终点。
奥古斯丁因此被称作教⽗的柏拉图主义者。
之后,安瑟伦继承了奥古斯丁的⾐钵,在证实上帝的存在上从我们所确知的事实开始,推论作为这些事实根据的上帝的存在,以⾄上帝的⾄善⾄⼤乃是⼀种本性。
安瑟伦的证明是从事实出发,⽽寻求事实之根据,主要借⽤的是柏拉图的哲学。
与奥古斯丁和安瑟伦相⽐阿奎那的神学思想依据则是亚⾥⼠多德主义,阿奎那的出现标志着新柏拉图主义的终结。
托马斯证明的五种途径虽然明显不同,却表现出⼀个统⼀的线索。
它们都从⼀个具体的可确认的经验事实出发,以⼀个按等级制的⽅式建构起来的世界为前提条件,然后利⽤因果律和希腊哲学中的不可⽆穷倒退原则来确⽴那终极的实在。
他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提出的事物存在的本原观点都是发⼈深思的,⽐如万物的运动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等等,阿奎那完善了⼈是灵魂和⾁体为⼆元统⼀体的认识,他强调灵魂与⾁体⽔乳相融,灵魂⾼于⾁体。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四个阶段在讨论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也很有必要将西方的史学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以利于分析和讨论的进行。
在这里,我主要根据陈启能研究员的观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第二阶段为西方中世纪史学。
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第四阶段包括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现当代史学.1这个阶段又可以二战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古典史学第一阶段是古典史学,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包括了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开创时期.西方古典史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1、求真探索精神。
2 、人文主义观念.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中世纪史学西方史学的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史学。
欧洲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
圣·奥古斯丁(354-439)和托马斯·阿奎那(1255-1274)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著名的大历史学家,但与古典史学思想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必须加以关注,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中世纪史学的几个特点:1、完全摒弃了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 、由于基督教是一个普世性的宗教,重视统一性和传教的神圣性,因而在世界史的体系上,其任务便是阐明上帝之命在人类各地区、各民族的实现过程,而不再限于某一地区。
这无疑是受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影响。
3、强调神意,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人对上帝旨意的服从,压抑了人性。
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丧失殆尽。
4、在史观上,基督教史学打破了古典史学的“循环论”和“灾变论",提出了“千年王国"的说法,是一个单线不断发展的历程。
人文主义史学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
在这一时期,首先登场的是人文主义史学。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的开端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其哲学思想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开始萌芽。
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他们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的本质。
其中,泰利斯、安庞尼、赫拉克利特等人都留下了重要的哲学著作,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思想的高峰古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的贡献下达到了巅峰。
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来追求智慧。
柏拉图则通过理念的概念,建立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国”的模型。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逻辑、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体系,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世纪哲学的衰弱中世纪是基督教文明的时代,哲学受到了神学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纳为代表的思想家,试图将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形成了“信仰与理性”的复合体系。
然而,神学的束缚限制了哲学的独立探究,导致哲学的创新受到了挑战。
文艺复兴以后的哲学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浪潮,哲学的思想开始逐渐解放。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等,提出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观念,对传统宗教和神学观念进行了挑战。
他们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方向,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当代西方哲学的多元发展当代西方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潮和学派。
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哲学观念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下哲学界的丰富多彩。
如海德格尔、胡塞尔、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在当代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结语西方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发展,从古希腊的思辨哲学到当代哲学的多元化,一直都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哲学史见证了人类智慧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示。
西方思想发展历程总结西方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思想逐渐演变并影响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总结西方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古希腊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起点。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基本的思想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通过哲学的方式,他们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为之后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也对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黄金时期,基督教思想成为西方世界主导的思想流派。
权威的声音主导了西方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论和上帝至善论,奠定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础。
同时,托马斯·阿奎那在中世纪后期提出了神学哲学,试图将基督教信仰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
这些思想无疑对中世纪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它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置于中心地位。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成为他们的核心。
人文主义对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启蒙时代是西方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权威和观念,倡导推崇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和洛克提倡人民主权、宗教自由和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成为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理论基础。
启蒙思想的核心原则奠定了现代民主、宪政和人权的基础。
19世纪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拒绝理性主义和工业化带来的压迫。
浪漫主义推动了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将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表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浪漫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真实的内心体验。
20世纪是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思想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
西方思想政治史读后感西方思想政治史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大派对,我读完之后感觉像是在历史的思想海洋里畅游了一番,那可真是五味杂陈,啥滋味都有。
一开始读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古希腊的哲学集市。
那些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们,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像是思想界的超级明星。
苏格拉底那一套问答法,简直就像是在跟人玩一场超级烧脑的思想游戏。
他到处找人聊天,问东问西,把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问得哑口无言。
我就想啊,这老哥也太厉害了,他的思想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剑,把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都给剖析得七零八落。
柏拉图呢,构建了他那个理想国,我一边看一边琢磨,这理想国里等级分明的,感觉有点像一个超级严格的思想乌托邦啊。
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脑洞,能想象出这么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国家模型。
亚里士多德就像是一个博学的万事通,从伦理学到政治学,从物理学到生物学,他都要插上一脚,还说得头头是道。
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打开一个抽屉都有新发现。
然后,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到中世纪,那感觉就像是突然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压抑的思想大教堂。
宗教在这个时候就像一个超级大BOSS,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世界。
所有的思想都得围绕着上帝转,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那些经院哲学家们,每天都在争论一些看似很玄乎的问题,像“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
我当时就想,这些人是不是闲得慌啊,不过再仔细想想,这也是他们在宗教统治下对思想探索的一种无奈的挣扎吧。
接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就像是思想界的一场大爆炸,把之前的那种沉闷一下子给炸开了。
人文主义者们就像一群觉醒的叛逆者,他们高呼着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把人从神的阴影下解救出来。
那些艺术家们用画笔和雕塑展示着人体的美,文学家们用文字描绘着人性的复杂。
到了启蒙运动的时候,那些思想家们更是猛得一批。
伏尔泰像个犀利的批判者,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一顿猛批,那文笔就像一把把飞刀,直插旧制度的要害。
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让我觉得他就像一个理想主义的革命家,想象着人们通过契约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分析中世纪西方哲学的理论主题、思想内涵与历史特征在此期间,基督教势力强大,经院哲学以基督教的思想为主导。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介绍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
这样,经院哲学不仅有了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因素,还增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因素,而且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逐渐增长。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解释的方法极其烦琐,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
经院哲学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这是由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重普遍概念与重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
实在论以安瑟尔谟为代表,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真实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唯名论以罗瑟林为代表,受亚里士多德的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
实在论认为,普遍的教会实在,而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基督教的普遍教义是实在,而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原罪是实在,而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天堂是实在,而世俗是影子,是从属的,等等。
唯名论则相反。
因此,正统的教会人士都崇奉实在论而轻视唯名论。
12~13世纪,唯名论已不盛行,与唯名论有联系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几乎成了异端,正统派的权威是实在论者、新柏拉图主义者。
不过,由于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泛神论思想与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教会早已视之为异端,加上到了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从阿拉伯文以至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大为增长,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教义相结合的方面。
于是被基督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官方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是这种官方哲学的最高权威。
他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反对阿拉伯先进哲学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说;他区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图加以调和;他认为启示高于理性,哲学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
对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托马斯·阿奎那采取了温和的实在论立场。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篇一内容提要: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古希腊和阿拉伯学术思想的传入导致欧洲自然科学知识急剧膨胀和知识领域的重新划分。
经院哲学家以古典思维理性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____神学理论,引起有关物质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理性化和逻辑化。
大学的建立和世俗教育的需求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带来成长的空间。
同样重要的是出现了有关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应当作为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基础的观点。
这些为后来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意义的观念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中世纪史科技史欧洲思想史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研究中世纪欧洲科学的发展是一件饶有兴味的课题,因为它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首先出现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科学的地位和意义几乎在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时就引起争议。
起初,许多学者相信中世纪基本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贫瘠地带或停滞时期。
开普勒评论说“罗马沦陷后,世界沉睡了一千年”,达兰贝尔把经院哲学称为“无知世纪的所谓科学”。
布克哈特也批评说“敬畏自然,沉溺于书卷和传统窒息了中世纪科学”。
①威廉•惠维尔也声称虽然中世纪建筑对17世纪力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中世纪仍是以“思想绝育,神学观念主宰和哲学思辨过度为特征”。
②事实上,这些评论并不十分恰当,中世纪后期由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科学和知识探讨活动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③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欧洲知识探讨活动和学术成果被冠以“经院哲学”的称号,虽然其主要特征是以思辨理性对____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然而它在调和关于世界的先验的神学学说和古代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具有唯心主义特征的思想活动中却发展了哲学思维和对自然的兴趣。
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下,中世纪知识形态从依赖象征与附会来说明事物转变到借助思辨逻辑来说明世界。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理论的性质等问题也提出来了,这些进展为向文艺复兴和近代知识范型的转变打下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亚里士多德和阿拉伯哲学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对中世纪后期欧洲知识探讨的体制和知识领域的划分及知识的创造带来的影响。
一、中世纪后期知识的扩张和学术领域的重新划分从很多方面来讲,12世纪都是欧洲学术和思想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两个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知识的扩张和对神学以外的知识领域的新兴趣。
为什么在____神学体系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代希腊和阿拉伯知识的传入。
中世纪早中期西欧人对古典希腊科学成就的了解仅来自于比德(Venerable Bede)、博修斯(Boethius)、伊塞多(Isidore of Seville)、卡尔塞丢斯(Chalcidius)、曼克罗比斯(Macrobius)、马协恩斯•堪佩拉(Martianns Capella)和卡西多诺斯(Cassiodorus)等人所编写的手册和类似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中关于古希腊科学文献的提要和注释。
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由于编写者的一知半解,而相当肤浅,不准确,甚至矛盾。
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Elements)似乎失传了。
柏拉图的《蒂迈欧》(Timaeus)仅翻译了部分,其中虽包含宇宙论,但无法提供一个建立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原则基础上的详细自然哲学。
④12世纪后半叶的“大翻译”运动才使古希腊科学成就大部为拉丁语西欧所知。
12世纪开始,西欧拉丁语区域出现智识探讨意识的觉醒,学者们意识到古代希腊和阿拉伯科学成就的重要性,便四处搜寻和翻译古典文献。
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北部的翻译家们在大约130年的时间里把希腊和阿拉伯科学文献的大部翻译成拉丁语。
这些重要文献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托勒密的《至大论》(Almagest)、埃尔哈真(Alhazen)的《光学》、阿尔—卡瓦瑞日米(al-Khwarizmi)的《算术》、盖伦(Galen)、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阿维森纳(Avicenna)的医学著作,以及极为重要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阿维罗依(Averroes)的评论。
13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尔贝克的威廉把大约50本希腊著作译成拉丁语,包括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著作和希腊学者的注解。
这些著作构成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教育的基础文本。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统治了其后400年的思想界,使13世纪到17世纪欧洲科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⑤希腊—阿拉伯学术成就的传入使欧洲知识急剧扩张,而且由于这些典籍包含许多人文自然知识,因此引起神学以外的知识探究领域的扩张,结果使原有学科的知识内容增加,也促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被创造出来。
早期的大学学习内容分为“七艺”(七门人文学科),指语法、修辞、辩证法或逻辑学前“三艺”以及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后“四艺”。
这种科目的设计受到圣奥古斯丁的《论____义》的启发,奥古斯丁认为异教学说和传统“七艺”,如果审慎地学习,会对理解《圣经》的神圣智慧有帮助。
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全文于12世纪后半叶被译成拉丁文之前,“四艺”中之一的几何学仅包含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前六章和一些讨论量度各种物体的尺度和不同形状物体的面积和体积的算法等的“实践几何学”论文。
⑥托勒密的《至大论》和阿拉伯天文学著作在12世纪被翻译介绍进西欧前,天文学同占星术几乎等同。
天文学是有关天体的亮度、位置和运动的学问,占星术则是有关天体的力量和影响人间的方式的神秘说法,但这两个词却经常被混同使用。
早在1140年,多明各•冈底萨尔沃(Domingo Gundisalo)的《哲学领域的划分》(De divisione philosophiae)就开始区分二者,他认为占星术是研究星体的位置、运动原因、大小、同其他星体和人间的关系的科学,而天文学则是“描述星体的位置和轨迹,以判定时间的学问”。
⑦1260年到1280年在巴黎出版的《关于星体的理论》(Theorica Planetarum)已经以托勒密的天文学概念,即偏心圆和本轮来描述天体的运行,和解释各种天文学术语。
而且这本书同萨柯罗博斯科的约翰(John of Sacrobosc)的《天体论》(On the Sphere)很快成为当时的大学教科书。
七艺之外,还设立了三门更高的哲学学科,即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
知识领域的重组为自然科学研究打开了道路。
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加上数学成为最高理论知识领域。
⑧其中的自然哲学涵盖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天体》、《论灵魂》、《气象学》、《论动物》等著作所述自然知识,是探讨物体及其运动、静止和变化的哲学,又被称为“自然科学”。
“自然哲学”中涉及运用数学的内容被称为“中等科学”(middle science),包涵天文学、光学、透视学、静力学、声学和工程学。
工程学被认为是“关于机械装置的科学”。
⑨数学则从抽象意义上研究物体的轮廓:线条、面积、体积及其变化等;形而上学被称为“第一哲学”或“神圣科学”,讨论与物质相分离的、不变的非物质领域的事物。
涉及自然哲学和科学探究的这三门学科在大学里都设有相应的教学课程。
形而上学在自然哲学中讲授,甚至许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学者也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两个领域内从事教学研究。
⑩1250年以后,许多大学的人文课程的核心已经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及其知识体系。
在这个知识体系内自然哲学探讨宇宙论、物质构成的理论、感官学、广义的关于物体的质量变化以及位移的物理学、有生命的物体,如动植物的知识。
自然哲学显然已成为一门研究物质世界所有生物和无机物的物理结构及其变化的原理的学问。
这种知识领域的新划分和建构,为后来17世纪的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因为正是从那以后好几个世纪在这些学科领域的探究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积累了经验和成果。
二、大学对中世纪后期知识探讨活动的影响12世纪以后大学作为专门进行高深学术探究和培养下一代学者的机构的建立对中世纪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为科学探讨活动提供了社会平台和学术氛围。
大学出现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11)其教学内容基本是七艺、《圣经》以及教父的著作。
12世纪中叶,首批大学在意大利逐渐演化形成,许多大学是以专科学校为基础。
当时意大利由于城市兴起,对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律师、行政管理人员、医生和会计有大量需求,私立的法学和医学的学校纷纷成立。
(12)1137年成立的意大利萨勒诺医科大学就是在原医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115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市学习法学的学生组成联合公会“universitas”(即行会),获皇帝弗里德里克•巴巴罗萨的特许状批准而正式确立。
巴黎大学是由圣母院主教学校外办补习班的领有执照的教师筹组,其行会性质的组织于1200年获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承认。
(13)牛津大学的建立追溯至1208年,剑桥大学于次年建立。
大学分为地区性大学(学院)和跨区域的综合性大学“Studium generale”,前者多招收本地学生,毕业生为硕士(Master of Arts),只能在本地授课;后者则能招收外地甚至全欧范围内的学生,毕业生有在地区以外的大学讲课的资格。
到1291年,欧洲已有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法国)、牛津大学、莱吉奥•艾米利利大学(意大利)、维琴察(意大利)和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等多所综合性大学。
当时,巴黎大学师生已有六千至七千人,牛津大学约有一千五百到三千人。
巴黎大学由于有像彼得•阿贝拉尔(Peter Abelard)和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这样的名师吸引来自全欧的学生。
到中世纪末期,欧洲共有约八十所大学,它对欧洲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大学的这种起源使其非常注重实际技艺的教学,尤其是在古典希腊和阿拉伯学术传入后,“七艺”在大学的课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大学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仍旧是在教会谋职的预备阶段,但大学学习的课程却已经主要是数学、拉丁文、天文学、医学和法律等非神学领域。
新型大学的教学不仅在神学为主体的中世纪知识体系中打开了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缺口,而且使学术探讨和知识的传授更加制度化。
在剑桥大学,本科第一年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和《论题篇》,即所谓“旧逻辑”,并兼读波菲利(Porphyry)的《范畴篇导论》、波黑的吉尔伯特(Gilbert de la Porree)的《六原则》和波修斯(Boethius)的《种属篇》。